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献之究竟有多牛?敢给书圣老爸上课!

书法史上最风流的男人们(七)

第7章 二圣争锋

改体之谜

书圣作品的面貌丰富,风格各异,比如《姨母帖》,就是宽博古朴的风格;《豹奴帖》是古意自然的章草。但总体来讲,王羲之的作品还是呈现先一种新奇俊逸的风格。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新书风在书写上流畅、便捷,作品精美洒脱,古人总结这种书风'妍美流便',中国书法发展到这里,给人的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姨母帖》

《豹奴贴》

在王羲之名满天下的时候,他的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了。一个叫献之的孩子竟然对他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古代的草书有局限性,应该探索草书发展的潜在空间,实验草书的新技法。老爸,您应该进行书法改革啊!不知王羲之听了作何感想,历史记载王羲之没有明确答复。不过后人看到这段记载,反响很大。首先是质疑王献之怎么可能说这段话?我们前面说了很多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都属于书法改革,包括王献之提到的草书,王羲之已经成了创新大师了。他儿子怎么还要他改?而且有记载王献之还经常对书圣老爸说类似的话。

据《书议》记载,这段对话还没有结束,后面还有一段:'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后边这段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涉及世界运行的普遍规律。而据考证,记载中王献之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才十五岁。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书法上有多高造诣?敢对书法已经名满天下的老爹指手画脚,而且眼光涉及到当时整个书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说出话来还充满着圣贤哲人的口吻。这件事可能是真的吗?

让我们先看看王献之是什么样的人。

任情至性

王羲之共有七个儿子,世人评价最高的是王献之。一次,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一起去拜访谢安,王徽之、王操之和谢安聊了很多事,王献之只是礼貌问候,没有其他言语。他们离开后,旁边的人问谢安这三个小伙子那个更好?谢安说,最小的王献之最好。高明的人一般都说话少,浮躁的人经常话很多,因此,我看王献之最好。一次,王徽之和王献之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王徽之急忙逃避,连木屐也来不及穿;王献之却神色安洋,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今天看来王献之有点儿装,不过,在当时的人评价这是精神沉静,气度不凡的表现。王羲之自己也曾评价王献之说:这小子以后肯定出名。

王献之作为魏晋名士,也有率直的一面,一次,他经过一个著名的花园,他不认识主人,自己就进去游园,正好花园的主人正举办宴会,王献之就把花园建造布置的优点缺点毫无保留地评价了一通,气得主人叫人用轿子把他抬出去了。又一次他经过一个非常漂亮的竹园,竹园主人知道他的大名,赶紧打扫安排接待,王献之看了竹园之后可能不太满意,又是一翻批评。主人很不高兴,不过既然来了,就想跟王献之再聊几句。王献之褒贬了人家的竹园,就想走,主人终于怒了,命左右关上大门,不放王献之走,不料王献之觉得主人这种性格很有趣,最后两个人聊的很开心。

王献之是个坦荡的人,前面我们讲过,谢安认为王献之的字不如其父王羲之,而且也没有收藏王献之精心创作的手札。谢安去世,这样贡献太大,远超同僚的人,容易引发什么心态我们都懂的,大臣们竟然对谢安葬礼规格、追封职衔等提出较低的标准。王献之上书历数谢安的功绩,使死后的谢安得到了应有的荣誉。

王献之是个专情的人,因为皇帝要他娶公主,被迫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妻子离婚,在临死的时候,道士为他焚表告天,问他:这一生有什么后悔的行为或者遗憾的事情吗?王献之答:没有什么事,只是一直忘不了与结发妻子离婚的事。

二圣交辉

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王献之十五岁就知道书法改革,还充满哲理,这可能吗?可能!首先说,王家孩子早慧,王羲之十岁时,听人谋反,能装睡避难。王献之十五岁,在古代已经算大人了,要知道,王献之娶表姐的时候也才十六岁。其次,王献之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政治、文化、艺术的熏陶都是顶级的,国家的命运,王家都能影响,少年王献之对书法艺术发展有自己的看法,想想也不算奇怪吧。最后还有一个证明,就是王献之不仅早慧,也早夭,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二岁。而他取得的书法成就却是几乎与亲并列的,'古人说右军书法晚乃善',王献之一定是相反,在书法上早有颖悟,才能在短暂的生命中达到艺术高峰,并留下很多佳作。

古人对于二王书法的评价挺有意思。王家父子在当时都以书法著名,而且是顶级的,这个已有定论。南朝刘的宋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但是二王之间谁高谁低一时众说纷纭。开始占据上风的是王献之,

南朝开始一直到梁初,是献之书法最风光的时段。虞龢《论书表》中说:献之'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泽,宛转妍媚,乃欲过之(过父)。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就是说所有人都粉'小王',钟繇、王羲之都没人关注。

到了梁朝,终于有'大王'粉人看不下去了,梁武帝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从这时开始,王羲之书法渐渐占据上风。

子敬改体

那么王献之取得了什么样的书法成就?他改革了吗?

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强调一种内恹的方式,就是字的两边向里微微凹进。这样写能表现出挺拔俊逸的感觉。王献之则完全相反,他主要用外拓的手法,就是字的两边微向外凸。这样显得饱满浑厚,王献之在父亲的基础上,建设了新的审美取向。

王献之《地黄汤帖》

在楷书方面,王献之把字进一步展开,笔画更加舒展,体态更加研美。他的楷书代表作是《洛神赋》,这幅作品原作流失,拓本也残损,只剩了十三行字,但古人极为珍视,把它刻到玉石上,叫做'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

在行草书方面,王献之以外拓笔法创作了一大批行书和行草书的杰作,《中秋帖》、《鸭头丸帖》等等。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 《鸭头丸帖》

在草书方面,王献之创造了一笔书,笔势绵延不绝,字字相连,一行一笔完成,外拓的笔法强调圆劲,更容易产生连续书写。今草一般是字字独立的,字与字相连比较少。而王献之创造的书法形式以连绵为主,更能表现出整幅作品书写时的节奏变化,大草书法诞生了。

可以说王羲之是今草的总结、创立者,王献之是大草这种书体的主要开创者。王羲之因孤傲而书法神逸,王献之因深情而笔致缠绵。

王献之《十二月帖》

王献之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实至名归。王献之作为大师的第二代,没有因循前人,坐享老爸的光环,而是少有大志,'耻崇家范',这是魏晋时期士人自我觉醒,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好诠释和最佳艺术成果。这样的王献之,当然不是杨欣能相比的。

二王从此端坐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古人云'不学二王,下笔便错',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资源库自此建立,一直到清朝,才有所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献之的草书,超越王羲之了吗?
书谱讲解----1--3
王献之的书法为何无法超越他爹?心态问题!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东晋.王献之
我的草书胜过王羲之,但有很多人不服,说我是吹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