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虎跳与跳虎(二):沧浪=澜沧=兰章=兰沧=缆掌=南掌

大禹与石头。越人南水。 

虎跳与跳虎(二):沧浪=澜沧=兰章=兰沧=缆掌=南掌

唐善纯

     内容提要 澜沧江”就是“虎跳江”,是形容江水狭窄处,老虎可以一跃而过。以此考察“沧浪之水”,则是“跳虎江”,因古代这里有“跳虎”习俗的缘故。

关键词 沧浪澜沧 兰章 兰沧 缆掌 南掌

据说,湖南汉寿境内有两条小河,分别称沧水和浪水,汇合叫做沧浪水,流入沅江。沧浪水流入沅江的地方,现在叫沧港。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来到这里。他走在沧浪水边,形容憔悴,一个渔夫摇着小船靠近他,问起他的苦闷。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莞尔而笑,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不复与言,鼓枻而去。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实际上,“沧浪”之水不是沧、浪2水的合称,楚地流传久远的《沧浪歌》也不是“渔父”首创。《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意思是说,沧浪之水的清与浊,都应该坦然接受。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若遇清水,就用来正衣冠;若遇浊水,就拿来洗脚。

“沧浪之水”究竟在何处?孟子未说孔子是在哪里听到《沧浪歌》的。但郦道元《水经注》中,专门有一段文字考证《沧浪歌》中沧浪的地址。他根据《尚书·禹贡》“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的记载,明确指出:“汉水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这里的武当县,就是今湖北均县。南北朝时期的武当县治所,位于今天的武当山镇一带,其向北40里左右,正是后来的均州城,就是现在的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沧浪绿水是均州八景之一,现已被浩渺碧水淹没,沉睡水库中。孟子记录了孔子听沧浪歌的史实,郦道元证实了沧浪的位置,于是后来的许多历史、地理著作都援引此说,认为孔子听歌就在均州城外的汉江边上。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人彭施铎的诗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以此来看“沧浪”,也可以说与“跳梁”、“跳虎”有关,由于古羌人经常跳这种宗教舞蹈,所以便得名“跳梁”;又由于在这水边跳这种宗教舞蹈,所以这水便得名“沧浪之水”。

南北朝末叶,鄂东长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称属于“虎蛮”部族的。樊绰《蛮书》卷10说:“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土家族自称有两种,其北支(湖南省湘西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长阳)自称“毕兹卡”,其南支(重庆市、黔东地区、湖南凤凰、泸溪、麻阳一带)自称为 “廪卡”。土家族的南支为什么自称“廪卡”?原来与廪君有关。廪君所居的武落钟离山即今湖北长阳境,战国时代均属楚之巫郡地,秦置南郡时,即划入南郡以内。汉初,佷山又隶于武陵郡。廪君所居的夷城,在今湖北清江上游恩施县。“沧浪”的地名正产生在土家族分布范围之内,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沧浪”的倒置便是“踉跄”,此词出自[唐]韩愈《赠张籍》诗:“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也作踉蹡、踉踉跄跄。形容走路不稳,险些跌倒,口语中多见。施耐庵水浒传》:“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提起了棒。”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3回:“少顷,喘息已定,各部兵亦逐渐趋集,约略检点,三停里少了一停,自己部下,且丧失一半;正在垂头丧气,忽见一人踉跄奔入。”

有人说,踉指“跳踉”、“跳跃”;跄是形容行走不合乎礼节。此说不知何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沧浪”这个名词与“踉跄”这个动词密不可分,皆由土家族“跳虎”的姿势而来。《蜀志》曾载巴郡之獽蜑送病卒之巴郡太守朱辰归葬原籍,他们临时举行了“鼓刀辟踊,感动路人”的仪式,与《蛮书》卷10所记巴族葬仪“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正相对应。

与“踉跄”相对应的名词是“澜沧”。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世界第9长河,亚洲第4长河,东南亚第1长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吉富山,中游流经云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南面入太平洋。澜沧江的气候属低纬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从景洪乘船而下,可至素有“孔雀羽翎”雅称的橄榄坝。这里的地势低,气候湿热,一年到头青翠嫩绿,椰林深处隐藏着庭院式的傣家竹楼,花果飘香,竹楼怡静,给人以农家乐的美感。傣族称澜沧江为“南兰章”或“南澜掌”。若将“南兰章”与“澜沧”相比较,多了一个“南”字,与南康江(Nam Khan)的首字相同,是“水”的意思。那么“兰章”/“澜掌”又如何解释呢?

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Mekong)。史载:老挝的祖先名管包伦,是中国傣族君主的后裔,他把所管辖的老挝民族地区分封给他的7个儿子,建立了7个小国。其中长子坤洛获得的地方最大,国名澜沧(Lan Xang或Lan Sang),中国史籍称之为“南掌”、“兰章”、“浪沧”、缆掌”等。1560年将首都从琅勃拉邦迁至湄公河中游的万象(Vientiane)。Vientiane,音译“永珍”或“越曾”,意为檀木之城或月亮之城;因其产象很多,华侨音意参半称为“万象”。壮侗语族称水为nam(龙州壮语,西双版纳傣语)、lam(德宏傣语);称象为ɕa:ng(武鸣壮语)ʨa:ng(龙州壮语)tsa:ng布依语、傣语、水语、毛难语),所以有人解释“南兰章”为“百万大象繁衍的河流”。

“澜沧”与“踉跄”具有相同的构词形式。徐琳指出,汉语“澜(浪)沧”这个词的“沧”为白语tsu的对音,意为“跳”;“澜(浪)”是白语lo的对音,“虎”的意思,合起来是“虎跳江”(《点苍山洱海考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有“云南郡,…本云川地,有熊仓山”。所谓熊仓山,即今之点苍山。南诏把点苍山视为神山,异牟寻嗣位后,封了五岳四渎,点苍山为中岳。为什么称熊仓山?原来汉语“熊”,白语大理方言称为tɕe,音近“点”,而“仓”是白语tsu(跳)的对音,合起来是白语“熊跳山”的意思。所以,“熊仓山”的“熊”是意译,“仓”是tsu的音译,意思是“跳”。以此来对照古羌语演变而来的纳西语tsho(跳)、彝语tɕhe(跳)、藏语tɕhom(跳)、哈尼语tsho(跳),可以说,“仓”即来源于古羌语tɕhom。如果我们以此观察“澜沧”中的“”,也可能有所启发关于“澜(浪)”为“虎”这一论断,可以在古羌语演变而来的土家语“廪君”之“廪”中得到响应。

澜沧江上游山区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积雪,中游河道穿行在横断山脉间,河流深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南端,江水被高山收缩为宽20-40米的V形峡谷,最窄处仅7-8米。矗立在江中的两座巨石,宛如两扇大门,石门半掩,中间留着一条缝隙,宽仅7.3米。更有意思的,距这里不太远的江中,还有另一块巨石横卧江心。这江中的3座巨石正像一个“品”字,被人们称为“虎跳石”。仰望着两岸的悬崖峭壁,谁也不会再怀疑,老虎真的可一跃而过江呢!

从成都出发经云南到缅甸和印度的民间国际通道称为南方丝路,从横断山脉的碧罗雪山到达横断山脉的云岭的古道则就是南方丝路最著名的永昌古道---也叫博南道。博南,为澜沧江东的博南山;兰津,指的是东岸博南山与西岸罗岷山之间澜沧江的兰津渡口,在云南保山市东北面的水寨乡的澜沧江上。这里地势险要,两山对峙,悬岩峭壁,气势雄伟,不失有长江三峡之险峻,是通向边地的近道。澜沧江被称澜沧/兰沧或兰津,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即公元前156年-前87年。《华阳国志·南中志》谓:“孝武帝时通博南山,度兰沧水、耆溪,置巂唐、不韦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故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行人歌之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从景洪出发,逆水而上,江水汹涌澎湃,两岸奇峰嶙峋,就到了汉代“越兰津,澜沧”的地方,这里是“澜沧”得名之所在,能否有大象生存,值得怀疑。

早在公元前4世纪,先民在山脚开辟兰津渡时,用竹木扎伐。东汉初架起藤蔑桥,元代改成木桥。明成化年间(1465)僧人了然募捐成铁索桥,全长106米,宽4米,高达20多米,由18根大铁链组成,上覆以板,桥两端筑有亭阁。铁桥飞架两岸,似霁虹卧波,故称“霁虹桥”。明代郡人张含用楷书题于壁上的《兰津渡》诗云:“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真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澜沧”之得名,很有可能就是因这里的地势

澜沧江流域是民族迁徙的大走廊。它流经云南保山市临沧市一带时,东岸居住着沿江南下的氐羌后裔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而西岸则是从南亚迁移而来的百濮族群后裔德昂族佤族布朗族。在这里,还有从东部逐步迁移过来的百越族群后裔壮族、傣族,从长江中下游逐步迁移而来的苗族瑶族。因此,在远古,澜沧江流域生活的不全是古越人。如果按现有少数民族分布状况推断,似乎彝族白族傈僳族景颇族等祖先使用的古羌语才是澜沧名称的真正来源。虽然澜沧江名字可能最先来源于古羌族,但随着百越人在下游河谷平坝逐渐聚积,于是他们便用自己的语言来重新解释“澜沧”,从而获得了新的含义。

综上所述,“南掌”、“兰章”、“浪沧”、缆掌”这个名称来源于澜沧江。“澜沧”原为古羌语,意为“虎跳”;古越人进入这一地区以后,按照他们的命名习惯,又在“澜沧”之前加了河流的通称Nam,于是成了南兰章”,并重新作了解释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三编《氐羌:西方牧羊人》之一部分。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走进澜沧江
揭秘系列——半夏:天南星、虎掌南星、水半夏、半夏,你能分清吗
内陆国安全吗?老挝为何总被侵略
婚姻制度十分特别的景颇族,如何起源?
游普洱澜沧江虎跳石大桥(1986年澜沧江大桥)
六虎送福,本草拜年——虎掌南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