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隨筆/《大公報》前線記者楊紀的《中國大勢》/張 茅

  圖:一九四○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國大勢》記載抗日戰場的實況/作者供圖

  《中國大勢》是七十年前的一本老書,染上了山河血淚,燃燒着抗日烽煙,在這動盪的大時代出版。七十多年後,我才遇上這本老書——香港漢學藝術會會長龐日昌在最近一次茶敘時把它送給我,他收藏了很長的年月,毅然割愛,以他話來說:「你是大公報人,由你保存最適宜。」並同時道出了這本書與《大公報》的關係。

  驚喜接過來,只見紙張發黃,裝訂鬆散,有些紙屑跌落,它也經歷不少滄桑,幸保住頁數不缺,書面殘而完好。書名「中國大勢」四個毛筆大字清晰顯露,右邊一行小字「楊紀編:一九四○版」。內頁印上「代售者香港大公報 香港大公書局 岷里拉德記公司。每部港幣一角,初版數5000部」。一九三七日本策劃「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大勢」一九四○年出版,此時抗日戰爭進行了三年。

  我在《大公報》服務近半世紀,算是第三代了,對全國知名報社名記者的名字知道不少,對楊剛女士尤為敬佩,楊紀便陌生,這名字是否以楊剛的「楊」,加上另一位以「紀」為名同事,合成筆名「楊紀」?

  翻查資料,在網上找到了一段介紹:「早在抗戰爆發之初,《大公報》就十分重視戰地通訊,一批年輕力壯、勇敢無畏的記者,冒着槍林彈雨在前線採訪,其中成績顯著的有范長江、孟秋江、陸詒、楊紀、徐盈、高公、趙惜夢、李天職、張高峯等。」楊紀的身份在此十分清楚,為《大公報》多位「冒着槍林彈雨上前線採訪」的著名戰地記者之一。

  看過這段介紹,直覺上認為楊紀是筆名,可能是我知道的一位前輩,於是再找,找到了楊紀的履歷。

  「張蓬舟,四川成都人,原名映壁,筆名楊紀,原《大公報》戰地記者,編輯。」楊紀原是張蓬舟,這就對了,符合我的印象了。五十年代我整理報社資料,發現報社內部編印的《大公報內部通訊》,文章由員工執筆,內容圍繞報社的事,每月印發一次,供員工覽閱,存有七、八本,懷好奇地看,讀到張蓬舟的一篇文,由此對張蓬舟這位前輩留下印象。

  《中國大勢》一九四○年出版,此時北京、天津、上海失守,《大公報》堅守「不在日寇統治下出版」的決心,報社由天津、上海退到香港繼續出版,《中國大勢》出版後次年,一九四一年聖誕,日軍攻陷香港,報社撤退至桂林重慶。當年初版五千本,屬暢銷書籍。

  抗日戰爭進行三年,楊紀用前線記者敏銳觸角及戰地見聞回答國人對大局的關心與焦慮,全書以「抗戰與戰果」為主要內容,文中分「抗戰第一期」與抗戰第二期」兩部分:第一期由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起至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日軍以海陸空猛攻京滬線,欲速戰速決,攻下南京,迫我方作城下之盟。他描述上海激戰,特別報道平型關戰役,我八路軍以游擊戰術擊破敵方鈴木旅團,獲游擊戰最大成果,贏得打敗日本第一仗,為國人打下強心針。他總結抗戰第一期的局面中國軍隊阻擋住日寇速戰速決的部署,在各處一味蠻攻,指出日軍作戰方式每況愈下。

  「抗戰第二期」由一九三九年四月至一九四○年一月,指出第二期抗戰勢態,我方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機,日方兵力已用到最大限度,今後難有更多兵力向中國而來。

  書中列表,以數字說明開戰三十個月敵軍軍器損失及傷亡總數,登陸日軍一百三十萬,受傷六十萬,陣亡二十五萬。《中國大勢》的出版,如作者在「編者的話」所說,以簡明扼要的資料,以國家及時代使命,供作同胞基本認識,抗戰建國已進入新階段。

  如果是楊紀,他已四論中國大勢,一九三二年首次出版《中國大勢》,接着有《1936中國大勢》,《1939中國大勢》,戰地記實的著作有《滬戰秘話》、《滬戰實錄》、《滬戰私記》,及《南戰場之旅》。

  如果是張蓬舟,或把楊紀、張蓬舟加在一起,讀者知道他是《大公報》著名戰地記者與編輯之外,實名的張蓬舟還是著名文史家、近代文化界名人、文學、攝影、教育工作者、大革命時期投筆從戎參加東征,他畢生研究唐代女詩人薛濤,退休後出任薛濤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然而,張蓬舟選擇了《大公報》,一九三九年進入《大公報》任編輯,選擇了在槍林彈雨的時局下以新聞報國。淞滬抗戰期間,他以楊紀為筆名,由「虹橋事件」始深入採訪報道,寫下五十二篇上海戰場實況,在最危險的戰場上拍下大批照片,真實向國人報道將士浴血奮戰,《上海之戰》、《滬戰實錄》兩書民眾爭相閱讀,一九三九年走訪華南六省,及時出版《南戰場之旅》一書,他的戰時著作,如一股熱流激勵國人抗敵救國的決心。

  楊紀還有一項紀錄,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五時,魯迅先生病逝,楊紀是消息報道的第一人。龐日昌兄將這本珍藏了七十多年的《中國大勢》贈與我,亦是希望我作為老大公報人,能為百年老報《大公報》保存一件文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抗日「八百壯士」最後老兵逝世[分享] -
《大公報》是錢其琛第一份工
英千里教授生平事略
黃永玉的大公故事(上)
琴台客聚:西方傳教士和印刷術 - 香港文匯報
《舊日風雲》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