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黛西札記\遵從己意\李 夢

  圖:小提琴家米爾斯坦\作者供圖

  三十二年前,著名小提琴家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一九○三至一九九二)舉辦了人生中最後一場獨奏會,並為這場音樂會取名「創意的大師」(Master of Invention)。知名音樂紀錄片導演紐鵬(Christopher Nupen)為這位俄裔美籍小提琴家拍攝的影片也用上同樣的名字。片中,當導演問起這位小提琴家怎樣解釋「創意」的時候,米爾斯坦給出一句相當俏皮的回覆:「如果有人不明白『創意』是怎麼回事,那也許不必與他們費唇舌了,畢竟,我們無法解釋所有事情。」

  那年,米爾斯坦八十四歲,在舞台上演出了七十二年,是二十世紀眾多小提琴家中職業生涯最長的一位。儘管《紐約時報》在寫這位小提琴名家的訃聞中,用上「最接近完美」這樣的形容詞,但與同輩演奏家如海菲茨、奧伊斯特拉赫甚至後輩斯特恩相比,米爾斯坦從來不是舞台上最閃亮,也不是音樂圈中最具知名度的存在。這當然與他低調內斂的性格有關(如果偶爾的俏皮話不算在內,米爾斯坦並不算是健談的人),也是因為他的音色確實優雅、端莊甚至可以用高貴來形容,卻並不如海菲茨那樣耀目兼個性十足。對於大多崇尚「怪才」的樂迷而言,聽一場米爾斯坦的獨奏會恐怕不如聽一場海菲茨的炫技演出來得過癮,因為後者擅長的、足以讓聽眾瘋狂的小曲,並不常常出現在米爾斯坦的曲目單中。

  你盡可以說米爾斯坦「偶像包袱」太重,不願意用取悅或迎合的方式與聽眾互動,而如是演奏方法固然承襲十九世紀小提琴演奏傳統,卻並不是二十世紀中後期樂迷的心頭好。在那個注重明星光環的舞台上,像米爾斯坦這樣嚴謹沉穩的演奏家顯然不會是最受歡迎的,但世事總是公平,多年後,當許多單憑炫技和誇張表達吸引觀眾目光的演奏者紛紛沉寂的時候,我們仍然在聽米爾斯坦,聽他的帕格尼尼,還有他的巴赫。有些人演奏帕格尼尼十分出色,有些人的巴赫讓人百聽不厭,但既能奏好帕格尼尼又能恰切詮釋巴赫的人極少,而這正正是米爾斯坦的天分過人之處,就像著名小提琴家易沙意(Eugène Ysaÿe,一八五八至一九三一)對初出茅廬的米爾斯坦說過的:「你的帕格尼尼和巴赫都奏得不錯,你還想得到什麼呢?」

  的確,米爾斯坦不缺天分,也不缺施展的平台,他一直找尋的不是鮮花和掌聲,也不是所謂的功成名就,而是依照自己心意、自由無拘地表達。米爾斯坦十二歲那年,得到作曲家格拉祖諾夫邀請演出其協奏曲。多年後,小提琴家在自傳中回憶綵排時作曲家對於他的詮釋方法頗有微詞,但在排練結束後卻對他說:「你是怎樣想的,就怎樣演奏吧。」這句看似不經意的鼓勵,影響了米爾斯坦一生,讓他明白,「遵從己意」對於藝術家而言,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

  米爾斯坦曾跟隨奧爾等名師學琴,卻無意將老師的話全盤盡收;當他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任教的時候,也從不用自己的方法要求學生,甚至鼓勵年輕人不要在琴房裏待得太久,應走出去開闊眼界。演奏之餘,他喜歡繪畫和網球,甚至將打網球與練習小提琴相提並論,因「二者同樣需要正確的肩部運動」。米爾斯坦為音樂而生不假,卻絕不是僅僅為音樂而生,這或許也是他職業生涯足以延展七十二年之久的緣由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初可怜最终伟大的小提琴曲
我为何要感谢失败丨和小提琴家宁峰聊天儿
从来不自己宣传自己也不求人宣传的小提琴家宁峰
海菲茨 小提琴独奏巴赫《恰空舞曲》
“原来小提琴的声音可以这样”丨我心目中的小提琴家
梵婀岭上的歌声:小提琴老了,老得失去了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