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来苦,真正苦

老来苦,真正苦

九十三岁的老母突发小中风,左上肢一下子废了,既不能上举,更不能握物,就那样无力地垂挂在肩上。幸而平时还懂点有关的医药常识,赶紧送医院检查,不出所料,结论是多发性脑梗。于是住院治疗。苍天保佑,医生高明,药物有灵,两个星期后,下垂无力的手臂居然可以抬起来了,一直张开的五根手指也能开始弯曲成拳。接着就高高兴兴出院。记得入院之初医生告诫说,这种病在发病之初的七天內,有可能不断发展,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你们要有思想准备,不要责怪医院:怎么进来还好好的,在你们这里呆几天就变坏了?我听了唯唯。因为我们的一个熟人脑中风,情况就是如此。突然头晕摔了一交,醒过来一边的手脚便不能动了。送医院的第一天还头脑清醒,能说话、吃饭,第二天便不能下咽食物了,第三天开始昏迷,尽管医院采取了各种枪救措施,但最终还是在第八天上离开了人世。生老病死本乃人生常事,有时人力岂能回天。母亲已经髙寿了,我们自然有了各种准备。当天,医生还叮嘱,像我母亲这样的高龄病人,必须有家属日夜守护在旁,一刻不能脱离。母亲生了我们兄妹四人,除小弟还在工作,其他人均已退休。值班守护,自是子女应尽之责,谁也没有推诿。我是老大,自当带头做个榜样,第二天起,一连三日,白天黑夜都老老实实守在老母身边。母亲挂吊针,要从早晨九时到下午五时,一应洗漱、饮食、大小便诸般琐碎细事,都一一尽心加以料理。遥忆幼时母亲在十分艰难的家境中对我们的含辛茹苦的抚育,现在正是返哺回报之时,岂可有丝毫的懈怠。就送样,兄妹们轮流值班守护,母亲在医院总算平安地度过了十四个昼夜,我们也略尽人子之责,一方面心中颇有安慰,另一方面,在医院耳闻目睹种种,又颇多联想和感慨。不觉技痒,写成文字,一吐为快。

我母亲住的医院是一所区属中医院。就我所见,住院部收治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我母亲的病房,共三张床位。从进院至出院这14天,进出病人共有五位,最大的九十五岁,最小的七十岁。我母亲旁边病床上的老人已经九十五岁了,比我母亲还高了二岁。她是因为头晕才进了医院,检查下来没有大的问题。每天吊三瓶药水,医生说帮她调理一下。这位老阿婆生了四子四女,最大的女儿已先她而去。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因当时家境贫寒,早早送给了人家。老伴过世,剩下的三个儿子嫌居家照顾麻烦,商量来商量去,达成一纸协议,每家出五百元,把她送进了当地乡镇办的养老院。老阿婆尽管百般不愿意,但儿子们坚持,她也无可奈何。这次住院,有几个夜晚,儿孙辈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她,一时间病床边花团锦簇,很是热闹。但她整天沉默寡言,极难得说一、二句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六十多岁的小女儿一直陪着她,很了解她的心思。虽然她在养老院生活上有基本的照顾,起居有节,一日三餐也还周至,但她仍想回到儿子身边去,没有了亲人,精神上是相当孤独和寂寞的。但又有谁能真正领会她的心情呢?临出院前一个晚上,她一个劲地盯着她女儿问:我这次出去,到哪儿去呢?,那充满祈求和渴望的眼神,使人不忍卒睹。女儿自然懂得母亲问话的含义,但她不能擅作主张。第二天,当她婉转地向她大哥转达母亲的意思时,这位兄长却没有任何回应。不用说,这位老人最后仍然回到了养老院。这位九十五岁的阿婆,身材瘦小,面容清癯。虽然出身农家,但有很好的文明习惯。她穿着整齐干净,每天起床,必到卫生间对镜梳妆,头发一丝不乱;每餐之后,一定漱口。她的子女乃至孙辈,生活都安定小康,而且对老人还算慷慨。因此,她在物质上不虞匮乏。但我认为她还是个老来苦。她的苦,主要还不是病痛,而是内心的苦。

靠窗口的的床位上躺着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大爷,他有老年痴呆,又有轻微脑梗。右手始终载着一只手表。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幸而他的老伴身体比他健康,尽管大他二岁且满头霜雪,但昼夜陪伴,吃喝拉撒擦洗换,全她一人担当。晚上,侍候好老伴以后,她蜷缩在老头脚旁睡上一觉;但即使睡下了,也不安稳,常常一个晚上要起来三四次,照看老伴,招呼他大小便,倒洗便壶。然而她从不叫苦,从无怨言;也不觉得累。我们都佩服她的好筋骨、好精神。这对老夫妻,生有二子三女。儿女们每天轮流来从旁协助母亲照料病人。尤其是小儿子,是个老板,且住在县城,每晚必来,来必带上好些精心烩制的菜肴。但老人的情况很是不堪,行走不便,大小便不能自主控制,有时人还站立着,刚刚尿湿换上干净的内裤,小便又从腿股间流了出来。最厉害的时候,一下子要连换四条裤子,忙煞了旁边的人。但是他照样笑嘻嘻的,若无其事。这样的老人,老伴贤惠,子女们也算孝顺。应当有福了。但在病房里陪伴的健康人,不管是老人自己的家属,还是邻床病人的亲友,一致都认为,这老人真苦。苦在他意识模糊,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事。他虽然还活着,但亲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体贴、温存,恐怕再也不能感受到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辛苦地地连累亲人。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他还苦在行动失去自由,一饮一啄,一举手,一投足,都不由自主,都得有人协助。我还在担心,如果大他二岁的老伴身体也垮下来了,他将怎么办?他们的子女又将怎么办?

上面说的这位老人也先我母亲出院。接着又住进一位中风偏瘫的女阿婆,84岁。她的一只手一只脚完全不能动,口眼有点歪斜,能说话,但口齿不清;比我母亲严重多了。后来才知道这已是第二次发病了。她老伴还健在,只有一子一女。但男老伴照顾不来人,只是来看看。儿子是个个体户,生意很忙,无法陪伴,隔一二天来看一次,看过即走。于是照料病人的事就全摊在女儿和媳妇身上了。她们两个轮流看护,倒也把病人照顾得不差。尤其这个媳妇,颇为难得。虽然她心直口快,有时啧有烦言,但在行动上丝毫没有怠慢和差池,非常细心体贴,为减轻病人苦痛,她还想了许多办法。有一次,她指着我们半开玩笑地对她婆婆说,你为什么不像隔壁阿婆那样,多养几个。这几天一直姐和我轮着来,多辛苦!婆婆无言,只是歉意地笑笑。但她这几句无心说出的话,却令我心中一个激泠。是啊,我们下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病了,该由如何来陪伴照料?记得前两年生病住院,除了老爱人,全由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三人来照料。近在咫尺女儿都忙着工作,只来看我一次,再也没有来过。想到这里,不觉惘然。

这其实是个老话题了。上海早已是一个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所在多有。我母亲及其病友还算是有幸的人。更多的则是仅靠老夫妻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失偶者,身体尚可,还能自己照顾自己。但他们终有不能自己料理的时侯,何况还有许多已经是老弱病残;或者更有甚者,经济困难,子女不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身心将何以自处?他们如何在平和安详中了却残生?我也已屆古稀之年,想到未来,不禁感叹:老来苦,才是真正苦!普天之下,谁无父母,又孰能不老?也许你今天还是个丰神俊朗、体格强壮的翩翩美少年,转眼之间,你就已是“头童齿秃”、“视茫茫而发苍苍”的干瘪老头子了;也许今天你还是个体态窈窕、貌若天仙,可引万人回头的美娇娥,可几何时,你就是一个满脸皱纹、腰背痀瘘的老鸡婆了。因此,愿全社会的人包括各级政府,都来认真体会这句话,善待所有老人。

顺便说一句,我母亲所住的医院是奉贤区中医院,有中风专科。这个医院,医生认真,护士细心,疗效颇高。在当地百姓中有很好的声誉。这是一所值得病家信赖的医院。

 

                                        201393  毌亲出院后次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首家“安乐死”医院,不接受治疗,让病人选择有尊严的离去
慢慢地,两个残弱的躯体就这样紧紧拥在一起……
故事:上海72岁老人患癌12年,主动住'临终关怀病房',最终结局如何
欠妈妈一个拥抱 [图文]
【母亲节专辑之三】 随笔 母亲住院记 河北 帅克
相濡以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