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螺旋CT的定义及结构

螺旋CT的问世是CT扫描成像技术中的突破性进展。由于时间短,扫描无层隔,可以得到容积扫描信息,因而能够获得清晰的多维重建影像。三维影像重建能立体地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毗邻关系明确。CT内视技术可起到内窥镜的作用,所以有CT内窥镜之说;另一种功能是CT血管造影,这些成像技术明显提高了影像诊断的水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兴趣。
一、螺旋CT的定义
1.定义
螺旋CT是以X线球管绕被检查物体匀速旋转,被检查物体匀速前进为特征的扫描过程。X线在被检查物体上留下的轨迹是螺旋曲线,故称为螺旋CT。如图3-23所示。

图3-23 螺旋扫描表面轨迹图

2.螺旋CT中有关名词定义
(1)螺距 指X线球管旋转1周扫描床前进的纵向长度。
(2)节距系数(pitch) 螺距与X线准直宽度的比值,本身无量纲。
(3)扫描时间 指螺旋1圈的时间,目前最快扫描时间可达0.75 s。
(4)切片厚度 指影像重建所选择的厚度,与常规第3代CT的切片厚度意义不同。
(5)容积数据 CT扫描收集数据的本身就是容积数据,但在常规第3代CT中的容积 数据是指扫描切片厚度范围内的容积数据,而螺旋CT是在扫描范围内的物体全部数据。换句话说,是无遗漏地收集到扫描物体的数据。因此扫描后,可以在扫描物体任意部分重建影像, 假定扫描物体是一个圆柱体,在圆柱体表面包裹一张纸,这张纸对X线敏感。扫描纸后我们发现,包裹纸的每一点都接收到X线。这说明在螺旋扫描过程中圆柱体内每一个体积元素都有X线穿过。

图3-24 螺旋扫描X线轨迹展开图

图3-24就是圆柱体外表面包裹纸的展开图,它沿圆柱母线AC′B直线切开,斜线ACB就是一圈螺旋线的展开曲线,结果是一条直线。A点是螺旋线的起点,B点是一圈螺旋线的终点,C点是螺旋线旋转180°时的中点。ACB直线是准直的X线的中心线,MN和FG是准直的X线的边缘线,两边线的公垂线ED是准直的X线的幅宽。AB沿母线长度是一个螺距,AB和DE的比值是螺距系数(pitch)。图3-24中的螺距系数是2, 图中直实线表示在圆柱体表面入射的X线区域(FDGBNEMA区域所示)。直虚线所表示的区域是X线穿出的区域(MENC′E′M′A′和FDGQH两区域),图上清楚地看到,直线和虚线区域全部覆盖了圆柱表面所有区域,而且这是螺距系数为2的最极限的情况。当螺距系数为1时,是重复覆盖。一般螺距系数选择范围是从0.5~2 。
3.滑环
螺旋CT和常规第3代CT的本质区别就是滑环的引入。第3代常规CT中,机架的旋转部分和固定部分的电源和数据传输靠的是电缆线传输,这种传输方式是把电缆线连成一排,平铺在固定机架的圆形槽内,在进入旋转部分处放置一个圆柱动滚轮。当旋转机架逆时针旋转时,电缆排线逐渐缠绕在圆柱动滚轮上;当旋转机架反向旋转时,电缆排线又从圆柱动滚轮上逐渐展开并铺在圆形槽里。这种结构方式决定了旋转机架只能正转一圈然后再反转一圈。尽管采用圆柱动滚轮结构,扩大了电缆排线的弯曲半径,但毕竟还是处在反复弯曲的应力作用下,电缆排线内部出现折断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滑环结构是由电刷和滑环组成的。电刷是一束细金属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弹性。 滑环是薄片带状结构,嵌在机架旋转支架圆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磨性。电刷固定在机架的固定部分,这样,电源和数据通过电刷传输给滑环。这种滑环结构,旋转机架在旋转的任何时刻都能可靠地完成电源和数据传输。
(1)高压滑环 这种滑环指的是球管高压直接传输方式,这种结构把产生球管高压的高压发生器放在扫描机架外部,这种方式对高压发生器的要求较低,可以不考虑高压发生器的体积、重量、结构和高压控制。但是高压直接通过滑环进入球管,一方面高压易于吸附灰尘,使电刷和滑环变脏;另一方面高压易打火,一旦滑环上出现了灼伤麻点,麻点就会逐渐扩大,最后造成滑环损坏。所以人们担心高压滑环的安全及寿命。
(2)低压滑环 这种滑环指的是球管高压是在旋转机架上直接产生的。从机架外部仅送入低压大电流的交流电供给旋转机架上的高压发生器,由于滑环要 提供大电流,所以电刷要粗大,滑环也要宽大。同时要求高压发生器要体积小、重量轻。这一要求使高压发生器必须采用交流-直流-交流变换,提高变压器的工作频率,或直接采用交流、整流倍压提升高压方式。
二、螺旋CT机的结构
螺旋CT机的结构如图3-25所示。

图3-25 螺旋CT机结构扫描图

螺旋CT机结构比常规第3代CT机要简单得多,一般称三件套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扫描架、扫描床和操作者控制台。
扫描架是由固定机架和旋转机架两部分组成。
固定机架的主要功能是机架倾斜角度控制,控制扫描架旋转、数据收集和扫描器接口。
旋转机架的主要功能是X线的产生和控制,例如高压产生、转子和热交换器控制、 X线光束 成形控制等。
扫描床包括对受检者定位、控制功能,控制扫描床上下运动,进出扫描孔。
操作者控制台包括计算机、系统控制和通信。下面的一些功能也包含在操作者控制台内:电 发光式触摸面板、紧急停止按钮、扬声器、数据及被检者资料输入、扫描参数设置、影像 重建和显示、磁带机和照相控制等。
1.扫描机架
扫描机架由两大部分组成:固定机架和旋转机架。
扫描机架本身是一台无刷直流伺服电动机,其中固定机架是电机的定子组件,旋转机架是电机的转子组件。
直流电动机的主要优点是调速和起动性能好,旋转转矩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驱动装置和伺服系统中。但一般电动机都有电刷和换向器,其间形成的滑动机械接触严重地影响了精度、性能和可靠性,特别是所产生的火花会引起电干扰、噪声并造成维护困难。扫描架采用无刷直流电动机结构使其既具有直流电动机的特性又具有交流电动机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无刷直流电动机利用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控制线路取代电刷和滑环换向器。机架旋转方向、旋转速度由伺服放大器、伺服电源控制。3 kVA隔离变压器专门为马达和伺服系统提供交流供电电源。

图3-26 无刷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图

(1)无刷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无刷直流电动机是由电动机、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控制线路组成,框图见图3-26。
图中直流电源通过电子线路向电动机定子绕组供电,电动机转子位置由位置传感器检测并提供信号去触发电子线路中的功率元件使之导通或截止,从而控制电动机的转动。
现以一台晶体管开关电路驱动双极星形三相绕组为例,说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如图3-27所示。
图中位置传感器是电磁式,激磁线圈由高频振荡器供电,通过导磁片的作用使信号线圈获得较大的感应电压,并经整流、放大加到开关电路功率晶体管的基极上使该管导通,因而与该管串联的定子绕组也就与外电源接通。由于导磁片与电动机转子同轴旋转,所以信号线圈Wa、Wb、Wc依次得电,3个晶体管依次导通,使定子三相绕组轮流通电。
当转子处于图示位置时,位置传感器Ps的扇形导磁片位于图示位置处,它的信号线圈W a开始与激磁线圈耦合,便有信号电压输出,其余两个信号线圈Wb、Wc的信号电压为零。线圈Wa供出的信号电压使晶体管T1导通,而T2、T3截止。这样,电枢绕组Ax有电流通过,电枢磁场的方向如Ba所示。电枢磁场与转子磁场相互作用就产生转矩,使转子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图3-27 无刷直流电动机电原理图

当电机转子在空间转过120°电工角度时,位置传感器的扇形片也转过同样的角度,从而使信号线圈Wb开始有信号电压输出,Wa、Wc的信号电压为零。Wb输出的信号电压便使晶体管T2开始导通,T1、T3截止。这样电枢绕组By有电流通过,电枢磁场Ba的方向则顺时针变化120°电工角度,转子磁场也同样顺时针转过120°电工角度,所以两个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仍然使转子继续顺时针旋转。
当转子在空间转过240°电工角度后,Wc有信号输出,T3导通,结果L2绕组中有电流通过,这时的电枢磁场Ba与转子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依然使转子继续顺时针旋转。
当转子转过360°电工角度后,回到原来起始位置,以后的运动将重复以前的过程,如此循环下去,无刷直流电动机在电枢磁场与转子磁场的相互作用下,能产生转矩并使电机转子按一定的转向旋转。
(2)旋转变压器 螺旋CT机扫描架的旋转是按32对极直流无刷电动机的原理进行设计,在这个直流无刷电动机中,位置传感器的任务是由旋转变压器完成的。旋转变压器的原边固定在机架的旋转部分,两个副边绕组固定在机架的固定部分。
在普通的交流变压器中,原边和副边绕组是固定的机械位置关系,原边和副边电压相位关系是不变的。而在旋转变压器中,因为原边绕组随同机架一起旋转,所以原副边电压相位关系也产生周期性变化,变化的周期数与转子的磁极数相关。因为在扫描机的旋转变压器中,转子有150个极对,所以副边产生150个周期信号。
两个副边绕组按90°电工角度安装,所以两个副边绕组分别输出150个正弦和余弦电压 信号,每一个周期信号对应2.4°空间角度变化,这样就能很精确地确定转子的几何位置。
利用旋转变压器作为位置传感器,除了作为电动机本身的位置传感器外,还能准确地确定X线通过哪一个探测器,哪些探测器收集扫描数据,为影像重建的滤波- 反投影算法提供准确的基准。
 2.高压发生器
在常规第3代CT机中,高压发生器是安放在扫描架的外部,不受体积、重量的限制。因此,这些高压发生器直接把进入的市电380V三相交流电输入到变压器的原边,经升压后进行三相桥式整流分别产生±80kV的高压,供给X线球管。而在低压滑环结构的螺旋CT中,由于高压发生器被安放在螺旋机架上,这种结构方式对高压发生器提出了严格的体积和重量限制。因此,在螺旋CT机中高压发生器的高压变压器多是采用交流-直流-交流变换器再经倍压整流方法,获得期望的X线球管高压。
(1)高压变压器 高压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如图3-28所示。

图3-28 高压变压器工作原理她

图中直流电源是由进入机架的三相480 V交流电经三相桥式整流得到670V直流,供电电流可达85A。
IGBT1~IGBT4是4个大功率触发器,分别由4个独立控制信号控制其通断。控制信号可以改变开关频率或者相位,根据输出功率大小而变化。
变压器副边输出高频交流电压,其峰值可达4.5kV,并能提供11A的电流。这个输出电压被加到9级倍乘器上,每一级都是由串联的二极管和电容器组成的电压峰值探测器(2倍压), 在第1级末尾把电压升高到大约9 kV、电流强度5.5 A,9级倍乘器把总电压升高到82.5 kV 直流电压,电流输出能力达0.4 A(图3-29)。
用这种方法,分别产生正高压和负高压加到X线球管的正、负极,这样球管正、负极之间就获得165kV的高压。
(2)高压闭路控制 高压大小数值是由X线系统控制处理器给出期望值高压 ,1V表示20 kV高压。高压产生后,通过电阻分压,分压比为20000:1,并把这个分压信号反馈到X线系统控制处理器,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误差信号用于控制触发器的开关频率或相位,达到稳定输出直流电压的目的(图3-30)。
图3-30 高压稳定控制原理图


图3-29 高压倍乘原理图

(3)球管电流闭路控制 X线球管的阳极电流大小取决于球管的灯丝温度和施加的高压值。球管高压已有高压闭路控制,要控制球管阳极电流只需控制球管灯丝度,而灯丝温度控制是由控制灯丝电流实现的,如图3-31所示。

图3-31 球管电流闭路控制原理图

图3-31中,T1是球管灯丝电源变压器,副边产生的交流电压经单相桥式整流后加到球管灯丝电路上,为灯丝提供电流。在T1的副边串有变压器T2的原边线圈,该线圈的电流值大小反映了灯丝电流的数值。经T2副边整流、放大处理后,与期望的灯丝电流值进行比较,其误差信号放大后去控制灯丝变压器原边,这样就达到了稳定灯丝电流的目的。
在球管电流控制中,还引入球管实际阳极电流与期望的阳极电流进行比较,其比较结
果放大后,调整灯丝期望电流值。
3.球管组件
球管组件是由球管、热交换器和高速起动器组成的,它们被安装在机架的旋转部分。
(1)球管 在螺旋CT机中对球管的要求大大提高,螺旋CT机扫描过程是长时间的持续曝光,所以对球管的热容量和散热效率都很高。在常规第3代CT机中,由于球管是短时间单次曝光,所以球管热容量一般在1MHU左右;而螺旋CT机球管则要求在5MHU以上,散热效率要求每分钟能达700kHU以上。
(2)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是球管的冷却系统,球管消耗功率的1~2%用来产生X线,98%以上产生了热量。球管冷却是借助冷却油降温的,通过注入球管冷油同时吸出球管中的热油循环方法,使球管温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3)高速起动器 用以监测球管旋转阳极及热交换器的工作,监测工作状态及故障诊断,并提供旋转阳极三种控制方式:加速、运行和制动。高速起动器由高压电源 650V、高速起动功率控制器和变换逻辑控制器组成。
球管阳极被密封在球管管芯玻璃壳内,阳极高速旋转速度可达每分钟1万转,阳极旋转是为了避免阴极发射的电子流总是轰击阳极的固定点,以防止焦点过热。
当球管阳极需要停转时,利用快速制动方式使旋转阳极快速停转,消除可能发生的谐振运动 ,以防止旋转阳极支撑颈被折断。
(4)光栅(准直器)、滤线器、补偿器 这些组件都是用来控制X线的厚度 、宽度和质量,它们和常规非螺旋CT没有区别。
4.探测器
在常规第3代CT机中探测器基本上都是采用气体探测器,而在螺旋CT机中,大多数采用了固体探测器。固体探测器包含有晶体、光敏二极管和前置放大器,X线轰击晶体后,晶体将x线能量转换成光能,然后又被光敏二极管转换成电流,电流数值一般从零到500nA,二极管输出的电流加到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在其输出端产生零到-10 V的电压,电压的绝对值与入射的X线强度成正比。
固体探测器与气体探测器相比,具有较高的效率,总效率可达85%以上,而气体探测器的效率一般只能达到50%左右,所以采用固体探测器对X线的强度要求相对降低,这样对被检 者也能降低辐射剂量,可以使用较低的MAS参数,延长了球管的寿命,提高了螺CT的螺旋长度。固体探测器目前使用的材料有碘化钠、碘化铯、钨酸镉和锗酸铋等。在PQ6000螺旋CT机中,在机架的固定部分安装有4800个探测器,这是目前螺旋CT机中使用探测器最多的机型。这些探测器被分成12块母板,每块母板上安装有10个探测器模块,每个模块内有40个探测器,它们均匀地排布在固定机架内圆弧面内,每一度圆心角对应有大约13个探测器。
5.数据采集
这一部分简要介绍数据信号如何从探测器传送到扫描接口板的(图3-32)。

图3-32 数据采集系统框图

(1)前置放大器 开关每个探测器模块上有一组前置放大器开关,开关的通断状态由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选通,受到X线照射的探测器才有可能打开,扫描的任何一个时刻,总有30组开关被打开,形成1200个探测器信号输出,这些信号被送到V/F 转换电路通道,通道总数为1200个,为了利用1200个V/F转换通道接纳4800个探测器的信号,每个通道就要接受4个探测器的输出信号,这4个探测器是按相限相对位置分配的, 即通道1可以接纳1#、1201#、2401#和3601#探测器的输出。同理,通道2接收2#、1? 202#、2402#和3602#,……通道1200接收1200#、2400#、3600#和4800#探测器的输出。
(2)模/数转换 V/F转换电路板共有12块,每块包含有100个通道,共形成 1200个模/数 转换通道。转换功能共分2级:第1级首先将探测器输出的电压信号(0~-10V)转换成频率信号(0~-2 MHz)。第2级是信号调整,它接受已转换的频率信号和4MHz的时钟信号,产生2个半字,称为计数半字和时间半字,然后这2个半字从V/F转换电路输出至数据预处理电路。这2个半字的表达式为:
CHW=转换频率×数据间隔-1
THW=CHW整数部分×4×106/转换频率
(3)数据预处理电路 在这个电路中有4级数据处理流水线完成5个处理功能,在送这些数据到扫描接口板之前预处理探测器的数据。流水线的使用使数据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因为不同的数据块分处在4级流水线的不同地方,使多块数据在同一时间进行运算 ,使运算工作能够并联进行。这4级流水线的功能是:δ数据校正、偏置校正、对数运算、对数减法和探测器数据平均功能。
①δ数据计算 在处理第1个扫描源扇区数据之前,V/F转换电路计数器被复位到零,处理完第一个源扇区数据后,计数器的输出反映了该数据的计数字和时间字真实数值。对于随之而来的源扇区,计数器不再复位,而是在先前计数值的基础上继续累加,δ数据计数器既要存储先前的值,又要存储当前的值,然后,这两个数据相减,即得到对应通道的当前真实数值。δ数据包括先前和当前数据寄存器、δ数据减法器和δ数据选择开关.
②偏置数据校正 在进行扫描之前,偏置数据首先被采集并存储到偏置寄存器中。偏置数据的采集是在无X线的情况下,收到的探测器前置放大器固有偏置数据和外部注入的偏置数据总和。这一部分由偏置存储器、偏置乘法器和偏置减法器组成,执行以下计算:
CHW(校正值)=CHW(计数值)-偏置×THW/221
式中:CHW(计数值)��数据计数半字
ThW��时间计数半字
偏置��存入偏置寄存器中的值
221��系数,该系数选取与偏置数据采集时间和计算机工作频率有关。
在扫描期间,偏置计算器执行从当前探测器通道计数器值中减去对应的偏置数据与注入的偏置数据之和,其输出客观地反映了X线通量的大小。
③对数运算 这一部分将对应上述的计数半字CHW和时间半字THW进行以2为底的对数运算,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复杂的除法运算转换为简单的减法运算,因为:
 log2CHW-log2THW=log2CHW/THW
另外,在进行影像重建时,也要求输入对数形式的数据。
④探测器数据平均 为了减少进入影像重建部分的数据量同时又能保持4800个探测器所提供的多数据优点,这里采用了压缩技术,既减少数据量又不降低影像质量。
数据经过前述的流水线处理后,不直接送到扫描接口板,而是存储到平均存储器中。如图3-33所示。

图3-33 探测器输出平均算法

第1个扫描源扇区数据,偶数通道的数据被存储到存储器中, 奇数通道的数据不用,当扫描机架旋转1个探测器角度以后(0.075°),将第1个源扇区存储的偶数通道数据取出与第2个源扇区的奇数通道数据相加并除以2,将结果送到扫描接口板,同时将第2个源扇区偶数通道的数据再存储到存储器中,以便与第3个源扇区的奇数通道数据相加平均,以次类推.平均过的源扇区数据被送到扫描接口板,在那里将源扇区数据16位 数据字装订成32位数据字,32位数据字配对方法可根据扫描方式进行选择。这些被重新装订的数据字就是影像重建的原始数据。
三、螺旋CT机的软件功能
螺旋CT机的软件功能除了具有常规第3代CT机的所有软件功能外,还具有更独特的软件功能 .例如血管造影、四维成像、虚拟内镜、超级影像、多层螺旋插值、全中心扫描方式等。
1.四维成像和四维血管造影
以往的三维成像和三维血管造影采用2种方法: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阴影投影(SSD )。SSD是扫描物体表面相对像素的数学模拟成像,首先规定成像的上下阈值,超过规定阈值以外的像素当作等密度处理,成像立体感强,但并不表示实际X线衰减值。分辨率受阈值选择的影响。MIP是在立体影像投影时,在光线通过的路程上选择密度值最大的点,投影到平面影像上,其数学表达式为:
 ζ=ΣWi·CTi
Wi=1,当CTi为最大值时
Wi=0,其他密度
由于MIP的投影方式,MIP只能显示立体影像中密度最大的点,其余结构如隐藏在钙
化斑后的血管狭窄就不能被显示。所以上述2种方法只能利用CT点阵影像信息的10%。所谓四维成像和四维血管造影,又称光线合成(ray compositing)或者立体描绘技术(volum etric rendering),是近年来开发的技术,它在光线投影通过的路程上对每一个点附加一个可以任意调整的权值Wi ,其数学表达式为:
 ζ=ΣWi·CTi
Wi任意调整
由此可见,四维方式利用了立体影像的全部数据,通过调整Wi可以得到各种效果.例如:全骨骼系统的Wi=0,可以使骨骼系统全部消失,使软组织和血管系统凸现。令钙化斑的Wi=0,使钙化斑消失,使血管狭窄部分凸现出来。
2.虚拟内窥镜(CTE)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热门领域是仿真(virtual reality)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功能和各种多媒体技术,仿真出现实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内镜就是仿真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中的应用。
CTE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观察管腔内部结构并进行彩色编码,对计算机要求高,储存量大。其做法是先做螺旋扫描,重建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内窥镜图,后者采用光线算法,设置管壁阈值,再用经管腔导航技术在间隔一定距离产生内镜影像并连接而成.
该项技术应用前景很广阔。以CT结肠镜为例,国外初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其准确性很高,能发现5mm大小的息肉。它很可能作为肠息肉无创性普查的工具而在结肠癌的预防方面起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无创检查远比钡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更易为被检者所接受,因此临床应用潜力很大。但目前还有些技术问题如伪影去除等亟待解决.
在气管和增强的血管方面,CTE技术将螺旋扫描资料进行重建后使临床以“飞越”方式洞察支气管、血管的内部结构.
该技术在普查方面十分有用,可以检查主动脉狭窄、钙化和软斑块,对支气管肿瘤、粘液塞、痰栓和异物的评估也非常有利。对评估结肠息肉、肿瘤等占位病变,梗阻或套迭以及溃疡和瘘道也同样有益.
若将CTE和四维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使管腔结构变成透明状态,从而可以看到管腔壁后面的解剖结构。
3.超级影像
长期以来,CT影像质量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X线束的硬化效应,其物理机制是因为X线频谱不纯,使衰减系数非线形。因此在骨骼和软组织的边 界常常出现带状伪影,尤其是尖锐骨骼。理论上,这一问题可用迭代算法予以解决,但需要复杂的数学运算,耗时长,难以进入临床应用.
Picker公司于1997年提出了超级影像技术,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在采集影像数据的同时,对每一条X线进行实时修正,显著地减少了波束硬化导致的伪影,使骨骼和软组织边界更为清晰,提高了骨骼和软组织边界的小病灶的检出率。
4.多层螺旋插值
后颅凹部位的成像是CT的最大困难之一。由于尖锐骨骼造成的部分容积效应使影像出现放射状的伪影,往往掩盖了较小病变。薄层扫描部分容积效应较小,但薄层扫描X线剂量低,软组织分辨率很差,一般适用于骨骼系统。一度曾采用平滑技术来消除后颅凹伪影,可是平滑技术不能增加信息量,在使影像变得“好看”的同时,但却降低了空间分辨率,并不能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采用多层螺旋插值技术的优点在于它消除了后颅凹的伪影,既不降低软组织的分辨率 ,也不丢失影像细节,最终提供出高质量的颅脑影像。
5.造影计划系统(SVIP)
螺旋CT扫描大大提高了CT增强扫描的效果。在增强扫描时,通常配合高压注射器,采用团注式注射造影剂,以期达到最大峰值增强。增强效果的优劣主要靠峰值增强时间的掌握。过去,通常是根据经验,对于所有被检者采用同一的延迟时间,不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上由于心脏和血管功能的差异,造影剂峰值增强时间有很大差别。有数据表明,从造影剂团注开始至胰腺水平主动脉强化达到峰值的时间为11~32s不等,个体差异很大。为了得到最佳的增强效果,最好对每一个被检者都进行循环时间测定。
而造影计划系统就是一个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循环时间测定和造影剂计划系统,它可以自动测量每一个被检者的峰值增强时间,自动设定扫描延迟时间,使增强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肝脏增强扫描时,可以一次测定动脉相和门静脉相的延迟时间,得到动脉相扫描窗和门静脉相扫描窗,再利用螺旋扫描的双相扫描方式,就可以一次得到肝脏的动脉相增强影像和门静脉相的增强影像(图3-34)。

图3-34 肝脏增强扫描动静脉峰值值时相图

该软件的功能是大大提高了增强效果,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和定性,对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延长被检者生存期起到关键的作用。
6.全中心扫描方式
在扫描腰椎等部位时,由于重建放大的影响,影像颗粒变粗,这是因为放大影像的同时,没有增加数据量,只是几何尺寸等比放大(图3-35)。
在全中心扫描方式时,在2条入射光线之间又插入1条光线,使数据量达到107 个。因此,大大提高了影像质量。
7.螺旋CT血管成像术
由于螺旋CT连续扫描和计算机容积采样,使CT血管成像术成为可能,所得重建血管影像十分接近常规血管造影影像,而且速度快、价格低,几乎无创伤。它可以多次在不同平面不同角度任意重建影像。通过影像后处理可以消除不必要的重迭组织,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利用血管腔内显示技术,能描绘血管壁上的病变,显示管腔大小,相关的钙化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图3-35 全中心腰椎扫描与普通扫描比较示意图

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头颈部,颈动脉、静脉,颅内动、静脉;胸部,肺动、静脉,胸主动脉;腹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动、静脉,脾动、静脉;四肢动、静脉。
临床应用可归纳如下:①血管性病变。如狭窄、动脉瘤、栓死、畸形、分流等的诊断; ②相邻血管显示评价;③在判断肿瘤来源、性质、可切除性方面,尤其在复杂的解剖区域,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并有助于判断对血管的推移、压迫和包绕侵犯。可以说,随着螺旋CT成像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本上可以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术。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CT题
层厚螺距和准直螺距的关系
收藏 | CT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对比Siemens、Philips、GE、Toshiba高端CT
【每日一练】CT成像技术模拟试题(2)
超高端CT:心血管医生的“慧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