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竹露滴泠之境

   也许,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还有着露珠从竹叶上滴落的清声。那些搜遍千万里山河的边边角角的驴友们,是不是还能听到曾经在古典诗词中滴滴振响的这种籁音?孟浩然在夏夜纳凉的时候,便悠然地听到“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看来,竹叶上是很容易凝结露水的,并且即凝即坠,以致在唐宋时代,“竹露滴寒声”(元稹《晚秋》)会从炎夏一直响到秋深,终夜不绝。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推断说,当年苏舜元用以斗茶取胜的“竹沥水”就是竹叶稍上的凝露,对此我一直觉得难以置信,直到读了苏轼“竹露无声浩如泻”(《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陆游“竹露如倾秋更多”(《野寺》)的句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着那样茂密的、绵延深广的竹林散布处处山野,以致千万个叶参差滴下的露水汇成落雨一般的阵势。而且,由于林深荫密,即使日出之后,“竹露”都不会轻易晒干,要到午时才渐渐消失,一如杨万里的亲身经历,“竹间露重午方干,松里云深夏亦寒。”(《初夏》)

   精雅的文化品位一路发展到宋代,造就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大自然有着特别敏锐的感受能力,让他们会有足够的耐心与灵巧去收集竹露,并用分辨力超常的舌尖体会竹叶上露珠的滋味,辨识这一种水与泉水、雪水、雨水等种种天然清水的不同。据宋人江邻几《嘉祐杂志》记载,在北宋的天台山,人们“断竹稍,屈而取之,盛以银罋”,把竹子多叶的高稍部分折断,弯下稍头,让叶上的露水抖落在银罐里,由此而得的“天台竹沥水”颇为时人所重。一次,著名书法家蔡襄与另一位士大夫同道苏舜臣斗茶,蔡襄所用的茶品更胜一筹,而且煎以经典的惠山泉水。苏舜臣的茶相对略次一些,不过,他精彩地运用了竹沥水,结果点出的茶汤最终胜过了蔡襄。这无疑是在宣告,竹叶上的露水甚至比惠山泉更为佳美!露水本是地面水汽蒸发遇冷凝结的结果,在没有工业污染的时代,乃是大自然所制作的最无杂质的纯净水。不过,何以竹叶上的露水独得宋人的高度评价?难道是因为在叶面上冷却、凝聚、坠滴的过程足以让露水浸染到翠竹独有的清气?清代名医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里就阐述中医理论说,不管生在哪种花、叶上的露水,都会吸收到这种花或叶的气息与药性。也许,宋人的舌尖真的能够辨识出无味清露中的那一丝微筠韵吧。

   大约从竹稍取水终究是一项过于耗时费力的作业,所以,美味的竹沥水很快就广陵音绝,以致周煇在南宋初期便慨叹“今喜击拂者,曾无一语及之”(《清波杂志》),不再有人品辨那比惠山泉还要优美的竹沥水带给味觉的愉悦。它仅仅停留在古人的笔记中,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提示着传统生活中曾经的、非今日标准所能衡量的、亦无法复制的奢侈。不过,对于传统生活来说,其实有着远远更为便捷也更为普及的途径来认识竹叶的滋味,那就是将之直接入饮料,入酒,乃至制作药浴。不知是竹子的品种退化了,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退化了,亦或是生活品质在某一方面退化了,总之,古人对于竹叶香气的那种敏感,那种倾情的欣赏,在今天的世界似乎已全然寻不到丝毫的痕迹遗留。曾经,将清居的宅所深藏在竹林之中,或者,至少在庭院一角种植一丛翠竹,根本就是一种必须的安排,因为这意味着一种香料来源终年摇曳在窗外,长翠不凋。不想喝茶的时候,随手摘下几片竹叶,就可以炮制宋时流行起来的一种热饮“丁香熟水”——七片竹叶与五粒丁香一起放在纸上,隔火焙出微香,然后投入茶瓶,浇进沸水,密封片刻,便得到了冲鼻沁口的一瓶“花草茶”。有人中暑了,将竹叶投入米粥中,煮出“竹叶粥”,即足以去暑、消热。到了端午,用竹叶包做袖珍小粽,蒸熟剥开,口感乃如菱角一般新鲜。在古代的人家,自酿米酒是一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课,将竹叶在水中煮出汁,以此汁加入到酒料之中,酿成的“竹叶酒”便有着“治诸风热病,清心畅意”(《本草纲目》)的特效。在元明以后,乡村生活中又多添了一项流行风俗,那就是蒸制家造烧酒,于此之时,在蒸馏甑中放入一包竹叶,也会让馏管中流出的纯液“另有种清趣”(《调鼎集》)。甚至,把竹叶与桃白皮一起投入大水锅中,在灶上煮成热汤,然后用这特殊的浴汤洗澡,能够让身体尽去不洁的臭味,浸染上特殊的植物芬芳——这,是让周身的皮肤打开毛孔,代替舌尖去享受竹叶的“清趣”了。它是极为道家所推重的一种经典药浴,想来,在漾着竹叶与桃白皮二重清朴木香的热汤中放松身心,耳畔传来窗前竹露滴落的点点泠泠,在千百年前,乃是并不稀缺的人生场面。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另一首《初夏》诗中,讲述了种竹成林的喜悦:

   手种琅玕劣十年,今年新笋不胜繁。不知明早添多少,日暮闲来数一番。

   不到十年前种下的竹林,制造着新笋竞生的喜悦,于是,诗人黄昏时的消闲散步,也就以点数当天的笋芽为乐旨。循着这首诗的情致,依据文献的纪录,我却喜欢想象进一步的画面:提着满满的几大篮鲜红樱桃,任由着“竹露点衣巾”,步入幽篁深处,选择粗圆的壮竹,在其上的竹节高处开洞,然后,把带蒂的大樱桃一个个塞入洞中,直到将竹节填满,再用细泥将开口封糊,以如此的方式,保存樱桃果过夏不蛀。也许是过得几天,也许是颇过了些日子,同样的身影再次出现,这次是提着盛满新酒的酒壶。仿照唐代郫筒酒的形式,在粗大的青竹上开洞,灌入酒液,然后用细泥封糊孔洞。如此不辞辛劳的忙上多日,直到把整片竹林改造成筠影婆娑、龙吟森森的一所青翠色的地上酒窖。然后,在某一天,将其中几处竹节的下方凿个洞眼,引酒流出,让酝满竹子气息的酒浆灌满酒瓶,提回草堂,去与登门造访的嘉客共作欣然一醉。无疑,一个人的生活一旦与竹林相伴,就是确定了一种生存方式,朴素却清雅、不失精致而又归于自然的方式。

   只是,这样的生存,已经与那些曾经“竹露如傾”的篔簹翠影一样,永远的一去不返,再也无法复制,无法再现,无法重新体验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乡的竹林
初中作文:忆我童年的那片竹林
833.竹林
画竹子的视频
0154.画竹子的视频
随风吹笛--林清玄经典美文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