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物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社会提供可能
发布日期:2006-11-21   
 
  半个多世纪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限于包括“发烧疗法”、胰岛素休克和电休克等物理疗法,医学家们也尝试过手术。直到1952年氯丙嗪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用于精神科治疗是个巧合。之前,这种药被用于手术镇静。但医生发现,用药后病人安静了却不像其他镇静药那样出现强困倦,还可保持精神活动。巴黎的一位医生便尝试用它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果令人兴奋。从此,开创了精神药理学这个新学科——患者不再只被“监禁”在远离城市的病房中,患者用药后症状能得到控制,可以回家……人类看到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曙光。

    氯丙嗪的应用也让医学家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人们通过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发现,药物是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起作用,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第一个生物学机制假说:即精神分裂症可能是由多巴胺功能亢进所致。随后研发的药物均由此靶点延伸,如奋乃静、氟哌啶醇。这些药表现出三个特点: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阻断多巴胺2受体;治疗中可能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

    上个世纪60年代,另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问世。研究发现,尽管其在结构上与氯丙嗪相似,临床治疗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药物不仅对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效(阴性症状为:言语缺乏、意志减退、情感淡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药物引起的EPS也较少。人们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时发现,该药对多巴胺2受体阻滞作用较小,这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正是发现了氯氮平的多受体作用以及对大脑中枢作用的部位选择性,研究者认为其疗效可能是这些综合作用所致。这些作用也成为研究者研发新药的靶点。其中在5-羟色胺、多巴胺受体都有拮抗作用方向研发出药物利培酮。之后陆续开发出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等。这些药又被称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老药相比,非典型药物对精神病人的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效,不良反应小,安全性与病人耐受性均好,病人用药后不再像过去那样出现呆滞木讷表情,这为病人回归社会、重新工作提供了可能。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要想收到理想疗效,须保证病人长期系统用药。长效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长效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病人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不良反应更小,减小了漏服的可能性,方便了病人使用。目前出现的第一个长效非典型抗精神病注射剂利培酮结合了长效剂型与非典型药物的特点,给患者带来更全面的康复可能。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司天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精分——选择药物很重要
阿立哌唑(Aripiprazole):第三代抗精神病药
患上精神分裂症会有哪些表现?治疗药物有哪些?
氨磺必利(AmisSulpiride):多功能多巴胺受体的调节剂,欧盟最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抗精神病药都有什么 不同种类有什么区别
临床综述:如何应对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睡眠障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