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賴聲川的創意學

賴聲川的創意學

0-1 【目錄】

導讀推薦 創意與智慧  林懷民
推薦序 創意是一種有跡可循的心靈過程  余秋雨
推薦序 一窺創意的奧祕  李安
推薦序 創意的源頭活水  林谷芳
推薦序 今天,我們說創意  吳思華
推薦序 不斷自我挑戰的優雅靈魂  嚴長壽

自序
第一章 創意魅影
第二章    創意二部曲
第三章 靈感的倉庫
第四章 創意的神祕電腦
第五章 創意金字塔
第六章 創意的泉源
第七章 創意的智慧
第八章 創意三毒
第九章 如何看
第十章 三觀
第十一章 轉化
第十二章 方法與機器
第十三章 技巧的智慧
第十四章 重新設定作業系統
第十五章 施工中
第十六章 結語

附錄 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

0-2 【導讀推薦】創意與智慧

讀完這本書,很感動。

聲川花在寫書的時間心血,應該可以讓他創製兩齣戲吧。

「賴聲川的創意學」跟坊間的創意書最大的不同是,作者是重量級的創意人。他以自己的創作經驗為本,細細探索創作的根源,與讀者分享他多年創作歷程的風景,揭開「創意神秘論」的薄紗。我一路讀來,一路點頭,時時會心,特別爽快。

譬如,他引用當今建築泰斗法蘭克.蓋瑞的話語,說他的創作態度:「我不知道要去哪。如果知道,我不會去。」很多人以為我編舞是在家裡「寫好」,再去教給舞者。事實上,編舞的過程對我是個冒險,如果知道成品的面貌,我一定不想去編。作品首演後,我對它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想重新出發,再去探險。

聲川坦述他年輕的時候,因為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盡情發揮,而後果慘烈。我「小時候」又急又躁,恨不得十八般武藝都在一個小品裡金光閃閃,因此編出不少只活一季的作品。

他引鈴本俊榮的話,說「初學者心中可能性很多;專家心中可能性很少。」近年來,我創作最大的挑戰正是「找出限制來」,然後專心在限制裡做到圓滿。累積了經驗之後,聲川知道一場創作中的戲最後會是幾分幾秒,不用碼錶,也知道時間。我常常沒音樂便著手編作,編完一段再配音樂,舞畢音樂也剛好收煞。

聲川談創意的泉源,談觀察,靈感,轉化,結構,從創作的動機到成品,把每個論點闡述得淋漓盡緻,而且,深入淺出,讓每個人都讀得下去,讀得明白。我覺得這是台灣藝術界最重要的基礎書籍之一。

然而,這不是為專業人士寫的書。聲川說:「人人都有創意的能量。」創意不是藝術家的專利。企業界,教育界,家庭主婦,政治家,乃至一個準備聯考的學生,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發,發揮創意,去完成夢想。

聲川用很簡明的理念來切入主題:「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個題目。」「超凡的智慧能夠提出超凡的題目;超凡的方法能夠作出超凡的解法。」創意可以透過學習來增加功力,「智慧與方法」是訓練的內容。

「智慧要在生活中學習,方法是在藝術中學習。」說得更淺白一點:如何從生活中有效累積內涵,增強判斷力;如何在實踐中累積經驗與功夫。與其他創意書另一個不同點:聲川不提供速成的點子,建議讀者如何如何做。因為他明白,創意的勃發與完成來自生活的修為。與自己溝通是培養創意的基本規範。他在每一章節結尾丟出問題,讓讀者檢視自己,從自省中建立見心明性的自覺。

「心不會一宿之間改變,但慢慢訓練,我們的心確實能改變,變得更寧靜,寧靜的心就充滿開放的空間,充滿透視力……能深度觀看問題,然後問題會自我揭露。」「放下,才看得到。」聲川建議讀者禪坐。他甚至認為創作者應有「無我」,「無私」,和「利他」的胸懷。

講創意的書也談靈修?沒錯,佛學的體會正是這本書的重要基礎。但聲川不傳教;他旁徵博引。道家,藝術家,科學家的言行都是他信手捻來的例證。因為有生命體驗和學識的融會貫通,這些舉證不掉書袋,而使論述充滿了人性的溫潤。

大部份談創意的書,多屬功利導向,「點子」是為了致富。這本書讓創意回歸到人的,生命的本位。「創意」是讓人活得更自在,做人做事更圓滿。「圓滿」就是有好的願景,好的過程,好的結果,像一齣有「好的開頭,好的中間,好的結尾」的好戲。

現在大家常說,社會上許多事物,尤其是政治事件「歹戲拖棚」。創意常常只是包裝的點子。政見只是嘩眾取寵的口水。「要拚才會贏」,「先做了再說」。結果,天災人禍成為台灣的家常便飯,要往前走,寸步難行。期待下一代來扭轉大局時,卻也發現教育也出了問題。

我們需要沈穩下來,安頓身心,發揮創意。書寫台灣新劇本,開創爬出谷底的新局面。「賴聲川的創意學」像一棵枝葉繁茂的樹,煥發著文學,美學,哲學,宗教與心理學的光芒,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啟發。

我高度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人,特別是教育界的朋友。
(本文作者為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0-3 【推薦序】創意是一種有跡可循的心靈過程

人們很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創意,卻一定很知道什麼叫沒有創意。

沒有創意的劇場是一個讓人極其疲倦的視聽泥潭,沒有創意的著作是一堆處處似曾相識卻又毫無親切感的文化垃圾,沒有創意的人生是一串由仿效、無聊、失落組合而成的重複歲月。

因此,人們永遠都想擺脫沒有創意的狀態,然而遺憾的是,連擺脫的方法都毫無創意。

這是人類的一大悲劇。因為生命的本質就是創造,而生命的存在卻把創造吞沒了。

幸好,歷來總有高人出來滿懷慈悲地啟發人們避免這種吞沒。今天的高人就是賴聲川先生,他以多年的實踐和修練告訴人們,創意是一種有跡可循的心靈過程,經過一系列有效的訓練,很多人都有可能進入源源不斷的創意狀態。

初一看,這是一本導演說戲的書,實際上,更是一本借助於藝術實例提升生命質量的書。我願意誠懇推薦。

0-4 【推薦序】創意的源頭活水

韓劇《大長今》所向披靡,卻少有人注意到史書對大長今的記載只有短短兩三行字。

日本卡通席捲全球,也少有人注意到劇中角色最迷人的「變身」本領,源自日本密教的修行。

迪士尼創造了許多兒童卡通的經典人物,同樣少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出現都與華特迪士尼本人有關。

大長今、日本卡通、迪士尼都是創意成功的例子,但卻少有人問:這些創意是如何產生的?而在創意已成為上帝的當代,我們果真還要將這一切歸諸於上天的恩賜,或以為它只是天馬行空、腦力激盪的結果?

賴聲川是公認的創意人,他直率否定了這種恩賜、隨機的說法,他要告訴你,只有準備好,恩賜才會來臨,而隨機從來也不只是隨機。

賴聲川更不是一般的創意人,談創意,就得談不同,但他告訴我們,在個人的檔案外,如何回歸生命共同的檔案,才是真正的關鍵。所以創意不只是創意,它的根源是智慧,只能自生活中得,不能從熟練方法來,它的決定在動機,只想求新求變,作品永遠也無法感動人。

的確,沒有對韓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就不知道有大長今,但如果缺乏了對韓國飲食文化的關懷,更不可能將這兩三行字的記載化成四十多集的感人劇篇。同樣地,缺乏了對佛教密宗的了解,就不會知道有變身,但如果變身僅僅只為了好玩,更不可能成為動人劇情的關鍵。當然,如果缺乏了華特迪士尼的童心,迪士尼卡通在時代催化下更必然已面目全非。

就因為契入了這個源頭,一堆看似無關的事物才會連成〈如夢之夢〉,我們也才能在其中感受到濃厚的宗教心,而在這裡,生活與藝術、智慧與方法、平等與差別都不是對立的兩端。談創意,許多人期待賴聲川留個口訣,但他卻告訴大家,只有無我才能唯我。他把看來顛覆的創意與追求永恆的宗教連接得如此自然,以行動證實了他就是自己所說的創意人。

本來,創意是許多事物的源頭活水,但創意自己的源頭呢?賴聲川的答案很直接:要在生命中尋找藝術,不要在藝術中尋找生命,如此,源頭既清,波瀾自闊。於是在這本書,你看到的何只是創意,你還看到人生、看到宗教、看到一個人的獨處與歷練,看到藝術家的觀照與反省。
0-6
【內容書摘】第一章:創意魅影

創意領風騷

今(2006)年我在史丹福大學演講關於創意。一位商學院的MBA學生問我說:「創意可以學嗎?」我反問他:「你們商學院不是有教嗎?」他說:「有吧。我們有學各種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的技巧。」談下去之後,我發現他要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創意本身。

這簡單的對話說明了多數人對創意的誤解。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往往未能有效達到目標,因為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創意本身。我們對創意本身的了解不足,才誤以為技巧就是本體。這種誤會就像一個人學了很多管理技巧,就認為自己已經懂怎麼做生意了,或者一個人站在游泳池邊,學會各種急救自救技巧之後跳進水裡沈下去,然後埋怨自己「為什麼不會游泳?」

創意是人類最嚮往的一種能力,但我們卻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它。專家學者預測世界即將從「資訊時代」轉向所謂「概念時代」,創意也將成為新時代中最重要的工具。最大膽的預測還認為MFA「藝術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將擊敗MBA,成為工商社會最受歡迎的學位。

「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風靡全球、最魔幻的流行名詞,各國努力開發這個新興產業。諷刺的是,長期以來,文化創意正是各國政府所忽略,甚至打壓的。這些年在台灣,政府也熱中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似乎找不到明顯的努力方法,只是模糊地感覺到靠創意可以為國家賺大錢,像好萊塢、像比爾?蓋茲、像韓劇一樣,由創意帶領市場,創造市場。「他們能,我們也要。」於是我們想出各種方法試圖「經營」創意。到後來,「文化創意產業」原來是為「產業」服務,而不是為「文化」或「創意」服務。創意變成不過是資本市場的另一項可剝削的原料而已。

這其實也沒問題。從古到今,創意本來就是令人類致富最重要的工具,但即使創意要產業化,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創意產品,如何推動創造市場的金雞母?對於亞洲許多國家而言,問題的核心就是領導階層本身缺乏具創意的視野,缺乏創意。這形成了一個難解的循環:在缺乏創意的環境之下,如何創造創意?

社會的創意假象

記得念高中的時候,我還沒接觸戲劇(當時台灣還沒有「劇場」這行業),心中嚮往做畫家。但建中當時每週將近五十小時的課表中,只有一小時的美術課,這節課也經常被取消,給同學更多時間自習,我只能儘量自己摸索。聯考時,我報考了當時最著名的師大美術系。加考國畫術科的時候,我進考場坐了下來,好好端詳面前聯招會發的宣紙,然後磨墨,靜下心,希望能畫出一幅具創意的國畫……當時我稍抬頭一看,嚇了一大跳!周圍的考生全都畫完了!太驚人了!數十位考生,每人都畫好整整齊齊的山水,而我,還坐在那邊培養情緒!原來每一位考生早就練好他們要畫的國畫,背好了,像是從心中「默寫」出來,然後交卷!看樣子每一位也都上同一家補習班,因為畫的都差不多。

可想而知,我沒考上。回想起來,當時的失敗對我日後並不見得是壞事。
時間快轉。好多年後,我念小學的女兒參加演講比賽,學校事先公布十個題目,讓學生臨場抽題發揮即席演說的創意。其中一個題目叫「我的爸爸」。我女兒有兩個同學在《國語日報》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來,準備萬一抽到時可以派上用場,反正總不會兩個都抽到同一題吧!但是事與願違,兩個都抽到同一題,而他們竟然不會講了,台下一片愕然。

這是什麼社會?「我的爸爸」,同學居然不會講,還要去參考《國語日報》,找一篇來背!

僵化的創意

這兩個例子顯示出雖然時代在往前走,但我們的創意還在原地踏步:社會忙著將創意模式化,卻沒考慮到創意是超越模式及既定框架的。在亞洲,這個問題特別嚴重。發揮創意的重要條件需要強烈的個人主義獨立思考及行動能力,而亞洲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還不太久,我們的血液、集體意識中對傳統社會印象仍鮮明,還是習慣傳統集體價值凌駕於個人權利及表現之上。在快速變化的消費社會中,個人對制式概念的認同無形中扼殺了創意。我們很容易自動接受各種社會加諸於自我的制式觀念及想法:「生活應該如何過」、「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麼樣的對象才是好對象」、「買什麼樣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怎麼樣才算是一頓好吃的飯」、一個好假期……其實每一項選擇都充滿潛在的創意,而我們居然願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眾人的標準答案,然後花畢生的力量來符合這些標準答案。

這樣盲目追求社會既定價值的生活方式是現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創意最大的先天殺手。即使沒有人這麼規定,我們總是把視線放在別人制訂的界限之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擴大界限,甚至毀滅界限;沒有人教我們,或許世界是沒有界限的。

雖然如此,隨處看看就知道台灣在制式追求的表層之下,還是充滿創意。這些年來,商人發明出五花八門的產品與促銷方式,甚至充滿創意的詐騙方式。我們潛在創意因子有多麼豐富,甚至狂野,光看新聞媒體就很清楚:在極擁擠的電視新聞畫面中,主播報一則新聞、畫面放的是另一則、標題寫的又是另一則、跑馬燈跑的還是另一則!而最奇妙的是,我們全部看得懂!這種新聞播法在別的國家堪稱前衛藝術,我們台灣真是太厲害了,居然把它當做家常便飯。

確實,我們號稱繼承亞洲古文明的偉大發明與文化藝術創意傳承,近年來在創意方面成績卻不理想。電影、電視市場除了被好萊塢襲擊之外,也被鄰近的韓國、中國快速侵佔,流行音樂市場之低迷也反應創意指數的低迷。所有人的創意似乎放在產品周邊的包裝、行銷及宣傳。這方面,我們似乎很在行,但曾幾何時,就像那泳池邊學急救而不懂游泳的人一樣,我們已經不知道如何創造創意產品本身了。

0-7 【內容書摘】第二章:創意二部曲

創意能學嗎?

創意能「取得」嗎?還是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無法培養?

一般對創意過程的想法是這樣的:一個有天賦的人得到一個來自外在的靈感,然後根據他的天賦,做出創意作品。這種說法等於承認創意是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並不是可培養的能力。

這看法為何普及化,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太不了解創意。這也難怪,因為創意本身具有一種神祕的色彩與力量,坊間又充滿各種描述創意天才的離奇故事,形成神話,讓我們認為創意不是我的事,而是那些天才的事。

是這樣嗎?回想自己學習創意的道路上,確實,我曾師事於多位著名的老師,學到很多工具運用到劇場藝術上,但沒有一位能教我創意本身——如何有創意!老師們甚至不認為這是他們教學範圍內的事,他只能提供模擬的對象,其他是自己要去摸索的。

所以說,我個人學習創意的方式跟大部分創意人一樣痛苦、在黑暗中摸索。要寫什麼?如何寫?透過一次又一次新作品的折磨,慢慢摸索。多年以後,我自然也認為每一個人需靠自己摸索才能學習創意,沒有人能教你。

為了彌補缺憾,這些年我經常讓學生參觀我的創作過程。我以為學生如果專心的話,就能夠捕捉到那神祕的創意時刻。

在學生面前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在「即興創作」排練中我和演員突然靈感大發,從無中「變」出一場精采的戲,我想這下好了,在場的學生們終於目睹了一次完整的創意過程,但我驚訝地發現,他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還搞不清楚狀況,根本沒看到!

後來我明白,就算他看到,也不等於他能夠模擬。實在太難了,就像觀摩一群魔法師發明一種新魔法一樣,這種經驗無法分析,也無法複製。
回顧自己的經驗,透過漫長的學習過程,我內在的某一種創意能量被啟動了,被釋放出來了,變得務實可用。光憑這一點,就表示創意是可能學、可能教的,而且每個人都可能同樣具有可被啟動的潛在創意因子。

重點是,能不能整理出創意過程的關鍵共同點,讓我們有方法可學習?

創意二部曲

如果能了解創意的「二部神祕曲」-創意的神祕欲望,以及如何尋找表達欲望方式的過程-就能更清楚看出,創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透過兩個步驟進行的-欲望的湧現,以及表達這欲望的方式。

這兩塊獨立但互相連結的部分可以稱為「欲望」與「表達」,也可以稱為「概念」與「執行」、「想像力」與「組合力」、「感性工作」與「理性工作」、「靈感」與「製作」、「內容」與「形式」,用最簡單的方法分辨,就是「創作」的「創」與「作」。這兩個不同的學習科目並不能從一種領域中獲得,必須在兩種不同的領域中獲得。

對創意而言,如果沒有方法,任何想像中的創意都不可能實現,而如果沒有智慧,這些創意的想法就不會產生,至少不會那麼精采。

今日創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在後者,「方法」。於是想做畫家就學畫,想做作家就學寫作,想做電影導演就學電影,想學作曲就學音樂,想學編舞就學舞蹈等。聽起來很正常,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方式,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樣的教育其實整整缺了一半的訓練。而「方法」的另一半,「智慧」如何教?現代教育體系並不討論,似乎認為那只能靠個人去發覺。

題目是什麼?

撇開一切哲理,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題目。

出題需創意,解題也需創意。這就是「智慧」與「方法」的劃分。

創意過程中首先要確認「創意題目是什麼?」是什麼力量促使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貝多芬寫交響曲、李白寫詩?這一切基於他們內在尋找到一個適當的題目。題目種類無窮,但簡單的題目創造簡單的挑戰;複雜而具深度的題目促使創作者尋找複雜而具深度的解答。題目性質改變的瞬間,改變了創作的風險,也同時改變可能的收穫。作家安東尼?傑(Antony Jay)說:
沒創意的頭腦可以看出錯的答案,但需要有創意的頭腦才能看出錯的題目。

我們或許心中想著一些複雜的答案,但如果沒有題目,任何答案都不能算答案。我們可以參加各種課程,學習許多方式來腦力激盪,讓腦筋更靈活,但那都是針對既定的題目。創意真正的深度在於題目本身擬定的過程。題目的擬定不是潛能開發課程中腦力練習可以加強的。這是一個人本身深度的問題、情感的問題、欲望的問題、智慧的問題。

「智慧」決定創意人為自己所出之創意題目的深度及挑戰;「方法」決定創意人解題的效率,也決定創意人解題的創意。

創意是發現的旅程

創意的題目未必十分明確,這沒關係,因為沒有發明家每天忙著發明「隨便」,也沒有編劇忙著寫出沒有題目的劇本。即使命名為「無題」,或是「暫訂名」,畫家或劇作家在心中還是有題目,只是這個題目未必說得清楚。說不清楚不表示沒有題目。說不清楚的題目也是題目。

簡而言之,創作者必須為自己所設定的題目尋找適當的解答。這麼說,不論創意的源頭或執行,都是需要被創意人「發現」的一個過程。創意是一個發現之旅,發現題目,以及發現解答;發現題目背後的欲望,發現解答的神祕過程。天文學家伽利略說:

一旦被發現,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點是要發現它們。

創意是一個神祕的旅程,我們都是探險家。

在這發現的旅程中,創意人如何發現所需要發現的?牛頓在蘋果樹下,突然之間能夠以嶄新的眼光看到蘋果與地之間的關係,那一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般人會稱之為靈感。對大部分人來說,創意的關鍵就在這裡:得不到靈感,也就沒有創造力。

0-7 【內容書摘】第二章:創意二部曲

創意能學嗎?

創意能「取得」嗎?還是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無法培養?

一般對創意過程的想法是這樣的:一個有天賦的人得到一個來自外在的靈感,然後根據他的天賦,做出創意作品。這種說法等於承認創意是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並不是可培養的能力。

這看法為何普及化,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太不了解創意。這也難怪,因為創意本身具有一種神祕的色彩與力量,坊間又充滿各種描述創意天才的離奇故事,形成神話,讓我們認為創意不是我的事,而是那些天才的事。

是這樣嗎?回想自己學習創意的道路上,確實,我曾師事於多位著名的老師,學到很多工具運用到劇場藝術上,但沒有一位能教我創意本身——如何有創意!老師們甚至不認為這是他們教學範圍內的事,他只能提供模擬的對象,其他是自己要去摸索的。

所以說,我個人學習創意的方式跟大部分創意人一樣痛苦、在黑暗中摸索。要寫什麼?如何寫?透過一次又一次新作品的折磨,慢慢摸索。多年以後,我自然也認為每一個人需靠自己摸索才能學習創意,沒有人能教你。

為了彌補缺憾,這些年我經常讓學生參觀我的創作過程。我以為學生如果專心的話,就能夠捕捉到那神祕的創意時刻。

在學生面前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在「即興創作」排練中我和演員突然靈感大發,從無中「變」出一場精采的戲,我想這下好了,在場的學生們終於目睹了一次完整的創意過程,但我驚訝地發現,他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還搞不清楚狀況,根本沒看到!

後來我明白,就算他看到,也不等於他能夠模擬。實在太難了,就像觀摩一群魔法師發明一種新魔法一樣,這種經驗無法分析,也無法複製。
回顧自己的經驗,透過漫長的學習過程,我內在的某一種創意能量被啟動了,被釋放出來了,變得務實可用。光憑這一點,就表示創意是可能學、可能教的,而且每個人都可能同樣具有可被啟動的潛在創意因子。

重點是,能不能整理出創意過程的關鍵共同點,讓我們有方法可學習?

創意二部曲

如果能了解創意的「二部神祕曲」-創意的神祕欲望,以及如何尋找表達欲望方式的過程-就能更清楚看出,創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透過兩個步驟進行的-欲望的湧現,以及表達這欲望的方式。

這兩塊獨立但互相連結的部分可以稱為「欲望」與「表達」,也可以稱為「概念」與「執行」、「想像力」與「組合力」、「感性工作」與「理性工作」、「靈感」與「製作」、「內容」與「形式」,用最簡單的方法分辨,就是「創作」的「創」與「作」。這兩個不同的學習科目並不能從一種領域中獲得,必須在兩種不同的領域中獲得。

對創意而言,如果沒有方法,任何想像中的創意都不可能實現,而如果沒有智慧,這些創意的想法就不會產生,至少不會那麼精采。

今日創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在後者,「方法」。於是想做畫家就學畫,想做作家就學寫作,想做電影導演就學電影,想學作曲就學音樂,想學編舞就學舞蹈等。聽起來很正常,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方式,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樣的教育其實整整缺了一半的訓練。而「方法」的另一半,「智慧」如何教?現代教育體系並不討論,似乎認為那只能靠個人去發覺。

題目是什麼?

撇開一切哲理,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題目。

出題需創意,解題也需創意。這就是「智慧」與「方法」的劃分。

創意過程中首先要確認「創意題目是什麼?」是什麼力量促使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貝多芬寫交T曲、李白寫詩?這一切基於他們內在尋找到一個適當的題目。題目種類無窮,但簡單的題目創造簡單的挑戰;複雜而具深度的題目促使創作者尋找複雜而具深度的解答。題目性質改變的瞬間,改變了創作的風險,也同時改變可能的收穫。作家安東尼?傑(Antony Jay)說:
沒創意的頭腦可以看出錯的答案,但需要有創意的頭腦才能看出錯的題目。

我們或許心中想著一些複雜的答案,但如果沒有題目,任何答案都不能算答案。我們可以參加各種課程,學習許多方式來腦力激盪,讓腦筋更靈活,但那都是針對既定的題目。創意真正的深度在於題目本身擬定的過程。題目的擬定不是潛能開發課程中腦力練習可以加強的。這是一個人本身深度的問題、情感的問題、欲望的問題、智慧的問題。

「智慧」決定創意人為自己所出之創意題目的深度及挑戰;「方法」決定創意人解題的效率,也決定創意人解題的創意。

創意是發現的旅程

創意的題目未必十分明確,這沒關係,因為沒有發明家每天忙著發明「隨便」,也沒有編劇忙著寫出沒有題目的劇本。即使命名為「無題」,或是「暫訂名」,畫家或劇作家在心中還是有題目,只是這個題目未必說得清楚。說不清楚不表示沒有題目。說不清楚的題目也是題目。

簡而言之,創作者必須為自己所設定的題目尋找適當的解答。這麼說,不論創意的源頭或執行,都是需要被創意人「發現」的一個過程。創意是一個發現之旅,發現題目,以及發現解答;發現題目背後的欲望,發現解答的神祕過程。天文學家伽利略說:

一旦被發現,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點是要發現它們。

創意是一個神祕的旅程,我們都是探險家。

在這發現的旅程中,創意人如何發現所需要發現的?牛頓在蘋果樹下,突然之間能夠以嶄新的眼光看到蘋果與地之間的關係,那一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般人會稱之為靈感。對大部分人來說,創意的關鍵就在這裡:得不到靈感,也就沒有創造力。

0-8 【內容書摘】第四章:創意的神祕電腦

我們早就養著一台電腦

在創意過程中,我們的腦子確實像一台神祕的電腦。這台電腦平時自動蒐集並且在記憶體某處儲存這些檔案。這些檔案就是創意的原始材料;而在靈感產生創意的那一剎那,這台電腦有一種機制,知道該從哪裡抓出檔案,然後將這些不同的檔案組合在一起,形成創意概念。

在創意過程中,神祕電腦主動為我們組合原先在腦中檔案庫裡儲存的資料。我們的神祕電腦是檔案庫,同時也是作業系統。
如何操作這台電腦?如何儲存檔案?為什麼有些檔案可以打上標記,讓電腦知道比較重要?電腦又如何開啟檔案?如何組合檔案?可以訓練這台電腦去儲存自己認為值得儲存的檔案,把不需要的東西倒到資源回收桶裡?抓取及組合不同檔案的機制又如何啟動?這台電腦有沒有可能改造、升級?

活化庫存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獲得威尼斯影展終生成就獎時,記者問他電影中所有奇幻人物的靈感來自哪裡?他說,他們都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這些周遭人物老早就深深儲存在他內心檔案庫中,隨時可以被叫出來。個人創意的倉庫就是心中的生活檔案庫。

記憶又是如何運作?我們如何記得事情?比方說明天要去銀行,今天睡覺之前提醒自己,第二天起來就去銀行。創意就像這麼一件日常的事。我們神祕的電腦從檔案庫中抓出材料。任何檔案都可以被開啟,然後融合到一個新的創意作品中。創作過程中,我們的電腦還會繼續開啟許多其他檔案,繼續連結,繼續融合,直到創意完成。

創意的來源

神祕電腦不能做的,就是打開或串起本來不存在於檔案庫中的檔案!

當「靈感」自外降臨,它是一個火花,一個催化劑,而不是一個檔案。外在的故事或事件可能成為催化劑,刺激我們內在的作業系統,但是這些外在故事或事件無法取代作業系統。

所以,一切的基礎在於我們內在裝了什麼,因為那才是創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作業系統取材的花園。
儲存所有檔案的就是我們的心,開啟這些檔案、組合這些檔案也是我們的心。所有的判斷與決定機制都是這個心。我們的心是神祕電腦的作業系統、硬碟、記憶體。是我們的心在連結到所有的檔案庫,是我們的心連結到更深層的神祕泉源。心就是我們的創意來源

「靈感」的關鍵

創意的第一個關鍵就是我們內在所儲存的一切。創意的第二個關鍵就是神祕電腦的「作業系統」,也就是將所有檔案抓出來,合適地組合在一起的機制。

「靈感」的那一剎那只是一個刺激,刺激我們啟動開啟檔案和組合檔案的功能。我們必須重新檢視自己的檔案庫,自己的內心花園,自己的靈感倉庫,到底存放了些什麼?是否有足夠的判斷力進行創意的組合工作?

很明顯地,如果花園荒廢已久,雜草叢生,對創意當然不利。因為花園中種植的一切就是我們的作業系統唯一可以取用的材料。我們的電腦總不能到別人的花園裡摘花吧!

如果將創意比喻成我們內心神祕電腦的活動,那就可以有步驟地培養創意的技巧。這些不是「腦力激盪」之類的技巧,那已經是下游的技巧。我們必須從更根本、更基礎的訓練開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傳一張紙》
意拳是否艱深難學
明心見性很簡單
心靈工作的原理(潛意識的力量選)
100元學做有錢人!
医者意也(廖育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