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执笔的流变

二八、五指执笔法的弊端

 

《四川书法家网》刊出陈振濂先生《从唐摹《晋帖》看魏晋笔法之本相》之长文,其中对沈尹黙所特别提倡的五指执笔法提出了异议:

 

从晋人书写的外部环境而论:诚如本师沙孟海先生所论的那样:魏晋时人的生活起居,首先是低案席地而坐而不是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远远高于案、纸的位置。其次是执笔方法,是斜执笔单钩,而不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竖执笔五指环执法。记得以前沈尹默先生提倡的“指实掌虚”、特别是“腕平掌竖”之法,我以为亦非是魏晋时人的本相。

 

《书法屋》(网站)也发布了一篇名为《谈五指执笔法的弊病与三指半指笔法》的文章,对于五指执笔评论说:

 

沈尹默先生的“五指执笔法”流传甚广,并被广大的初学者机械接受。近十年间,一些著名的书画家、书法艺术研究者对“五指笔法”提出了质疑,并否定了它的合理性。在书写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五指执笔法严重地束缚了书写的灵动性,使心手不能相应,无以表现书写过程中常见的“顿、挫、驭、蹲、跷、韧、趯、按、揭”等用笔方法。写中小字时,线条难于表达灵动跳宕的笔致;写大字时,虽有助于发力,但点线失之呆滞、僵硬。在临习唐楷时,更易发现其用笔僵死的痕迹。用于绘画,则无一笔可见灵动,目前,尚无发现哪位大画家使用过。

 

从以上两则引文可知,对于现代流行的五指执笔方法弊病的反思与批判的呼声渐高。

在民国之前历代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执笔图像,是很少见到现代所广为流行的五指执笔法的方式的,只有到了晚清之后,现代式的五指执笔法才逐渐可见;到了民国以后,尤其是1949年之后,绘画中的执笔图像便以五指执笔方式为主了。五指执笔何以在古代没有流行,到了近现代方才大行其道,独占鳌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故在前面一节加以分析讨论,发表了笔者对这一问题初浅的考察报告。在此另就五指执笔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就个人的思虑所及,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介绍五指执笔的弊端之前,先说一下传统的五指执笔与非传统的五指执笔的异同﹙图28.1﹚。因为同样的五指执笔,由原本的悬臂悬腕书写,改变为臂腕依附于桌面的书写后,执笔的方法不能不产生变化。其不同点约有二:一为由腕平变异为掌竖;二为由指聚变异为指疏。五指执笔如采取腕平与指聚的方式,与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差别还不是太大;一旦掌竖与指疏之后,差异与问题就来了。在此所说的五指执笔的弊端,主要是针对掌竖与指疏之后的现代式的。

古代名家论执笔,康有为提出过“掌竖”。然而康氏的“掌竖”是与“腕平”连在一起的,应该是手掌横平而与桌面成垂直状的“掌竖”,也即手指与手掌一起平行于桌面的“掌竖”。沈尹黙强调的“掌竖”也与“腕平”并言。其在《学书丛话》与《书法论》中说:

 

我对于执笔,是主张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法,就是用五指包着笔管,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齐起……

掌不但要虚,还得要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

 

沈尹黙与康有为虽同样强调“掌竖”,然掌竖的方向明显有别。沈氏的掌竖,从其给著作插图的执笔示范来论,已经不是手指与手掌与桌面平行状态下的掌竖,而是手掌竖起后与手臂与桌面成垂直状态的掌竖了。就是这样的掌竖,成了以后五指执笔的样板。

对于五指执笔的问题与弊端,可以概括为三点:1、掌竖则腕死;2、无名指、小指参与则指死;3、动作复杂则难用。下面分而述之。

古代执笔理论中少有強调“掌竖”的,要求的只是“腕平”。所谓腕平,则是让手与腕尽量保持自然之状态。按照手的实际情况,一般尽其自然的腕平,手掌与前臂会形成适当的斜度,如此则手腕上下左右转动自如,且活动范围能达至极限。反之,随着掌竖,腕的灵活性与活动范围锐减;而且掌越竖,腕越死板。所以说“掌竖则腕死”。当然,此处的“死”字为形容词,是相对于灵动而设喻。

另外,人手五个手指,其中最不灵活的便是无名指与小指。而五指执笔法要求将无名指与小指纳入执笔之体系,与其他三指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无疑会大大的降低了手与笔的灵活性。所以,五指执笔第二个问题便是无名指、小指参与执笔导致指“死”。

第三,动作复杂则难用。简则易学易用,繁则难学难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何况本来是简单的,也可以简单的,且要往繁难的方向靠,岂不违反人情与物理。尽管历代书论中时见五指执笔的理论,但从历代绘画中出现的执笔图像可知,清代以前的执笔,一般都是不用无名指与小指的,只用另外的二指或三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所言:“余尝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盖作书必期名指得劲。然予练名指劲数年,而其力乃过中指;又数年,乃使中指与名指为均。以迄于今,作书时少不留意,则五指之力互有轻重,而万毫之力亦从之而有参差。”包氏为求“五指力齐”,“数年”“又数年”,“少不留意”,“而有参差”。这也反眏了五指共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两个人物的有关观点,都是有关五指执笔的弊端的。

其一为已故多年的忘年交董欣宾先生的观点。约十五年前,曾与董先生讨论五指执笔与三指执笔的优劣。当我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后,董先生说:有一个论点是可以证明五指执笔不如三指执笔的,那就是执笔的着力点少与多的问题,以及着力点远和近的问题。一般而言,执笔的着力点少则便于掌握与发挥;反之,执笔的着力点多而远,则不易掌握与发挥。三指执笔,三个手指基本上在一个力点上;五指执笔,五个手指则分为上与下有一定距离的两个力点。所以,可以判定三指执笔优于五指执笔。

另一个要介绍的是我父亲庄祖荣提供的一个依据。我父亲是中西医兼长的老医生,也擅长书法。当我询及三指与五指执笔与手的生理结构之关系,哪一种更科学合理?他回答说: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三指执笔应该优于五指执笔。其理由是:大、食、中三指属一个神经系统,名为桡神经系统;而无名、小指属另一个神经系统,名为尺神经系统﹙图28.2﹚。同属一个神经系统,则易于协调统一;分属两个不同的神经系统,就存在不一定协调的因素与缘由。另外,掌管无名指、小指的尺神经系统,因神经在手肘的外侧通过,很容易受到损伤,引起下属系统的麻脾及功能的衰退。也因为这种现象得病率较高,在医学上称之为多发性的“尺神经麻痹症”。听罢父亲此番话后,我特地查阅了医学解剖图册,证明其说不谬。再想到有些中老年人写书法,手会出现生硬与擅抖,应与尺神经之麻痹症状有关。

关于五指执笔的问题与弊端且描述至此,讲得在理与不在理,读者明辨之。

 

 


图28.1  【清】 郑虎文 《四体书法》插图  光绪年间刻本

文中有“执笔之法,大指食指拿紧,中指勾向内,无名指抵向外,小指压于无名指下”的提示。手腕与手掌呈自然平斜之势,五指则相对聚集。这种执笔法有别于现代流行的执笔法,或可称为之旧式的五指执笔法,以示两者之区别。

 

 

图28.2 【现代】《手神经系统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奥妙|太极拳五指的秘密
阴柔内劲铁掌功
禅云武医 常用按摩手法
五行通背拳 劈山炮
空劲气功外气治疗八大手法
打太极拳时,你的五指在干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