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方识名家之 何炎燊老
_

1941年秋,莞城。

暑湿热疫正当流行,一时药房医馆人满为患。

某街头一处不显眼的位置,有一年轻人摆摊,其上挂一纸板,苍劲有力的楷体似乎不像出自那个瘦弱的年轻人之手,却又透着一股韧劲,一如他藏在厚镜片下的眼神。

“自制叶氏甘露消毒丹,免费赠送?”路过有人念了出来。

“这不是何家那教私塾的小先生吗?在此处作甚?”

旁边排队的汉子接过了话:“老何家人心好啊···前几天我家那几个也上吐下泻的,找医生吃了几次不见好,还贵!你别看这细仔的药不要钱,却比其他要钱的还灵哩。”

此话一出,周边几位也跟着附和。

“对对,听说这药他做好几斤,这几天排队的越来越多,药肯定是不错的。”

“虽然胡子没有多少,但我看比隔壁坐堂的还劳靠,就是人太瘦了···”

“读书人是这样,诶···如果当年小日本没来,何家也不会落魄如此,这后生现在说不准还在哪念书呢···但现在全家就靠他白天那破饭碗过日子。”

“嘿说到念书,这孩子好像志不在功名,听人说他读书那会买了几本医书在自学,毕业后还想投考医科大学···”

“哦怪不得听隔壁那挂牌的世医笑了他几次,讥他是海底捞针。”

“是啊,烂棉衲跟师还要十年,自学哪有那么容易哦···不过看他的药确实有一手,难不成这几年还没放弃吗?”

“我看没有,这后生仔性倔得很。待会傍晚回去他就开始学了,几年了,好几次夜尿起来看他小灯还亮着。他爹在的时候都没拦住他···”

“嘘!噤声。”不知道谁低喝一声,四周顿时静了下来。

那年轻人似乎没有听到,推了推鼻梁上的厚重眼镜,笑笑。

······

次年春,一处所上挂牌“儒医”,那年轻人自撰一联于其上,这也是他往后行医70余载理想情操的真实写照。上书:

“愿掬仁心布仁术,懒为良相作良医。”

他叫何炎燊,这一年21岁。

生平故事

何老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家庭。九岁那年,父亲经商有所积蓄,因此将他送入私塾,期盼他能“学而优则仕”。李老师是前清秀才,又进过师范学堂,是博古通今的儒者。何老跟随他学习了五年,积累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为日后自学中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一天,李老师问何老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何感想,并告诉何老,范仲淹从小就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抱负。最后,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良相匡君济民,确是非凡人物,但古往今来,称得上是良相的能有几个?医虽小技,然能拯危济急,利世便民。故范文正公把良相与良医并称,说明人生在世,必须以利济苍生为己任,有所作为,才不枉此生。”这话深深的刻在了他心上,从此他便啮齿自誓,立志做良医。他把自己的志愿向父亲诉说,却招来一番责备。父亲既不支持,只好偷偷地自学。他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到书坊店买医书。

1939年,他尚在读高二,日寇侵人华南。是年秋,莞城沦陷,日寇纵火焚烧,其父商店毁于一旦,不久便抑郁去世。生计所迫,他于家中开设私塾,贴补家用。正是那年,他既乏祖传,又无师授,抗战期间,他毅然决心自学中医。凭借惊人的毅力、夜以继日的努力与深厚的古文功底,他成长迅速,很快就在莞城开业中医。

建国后,中医公会改组,何老被选为副主委。同年6月,他组织建立了东莞第一间联合诊所(新生中医联合诊所),直至1958年合并入莞城卫生院。

1958年冬,广东麻疹大流行,死者甚多。莞城卫生院在何老的主持下,治疗近一千例,治愈率达99. 80%。其在《广东中医》发表两篇麻疹论文,被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选采,译为外文文摘,在苏联医刊发表。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华大地,何老无端被扣上“反革命”、“漏网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囚禁牛棚,被批斗、四禁长达2年7个月。由于日夜不停批斗和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他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几次肺大出血差点送了性命。然而身处困境,他却仍不忘读书,白天劳动,晚上支撑着孱弱的身体阅读医书。后在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强烈要求下获得“解放”,恢复医疗工作。他出了牛棚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把失去两年半的时间夺回来! ”

70年代初,何老担任东莞中医院副院长主持住院部工作,他每天工作长达 13 小时,连假也很少休息,把一天当做两天来活。与此同时,他心系中医之传承,提出主办第三届中医学徒班。前后共培养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型人才250多人,为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付出了毕生精力。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广东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

何老患有多种慢性病,一目已经失明,一目只有0.04视力!然而直到92岁,他仍坚持每周出三次诊,并吩咐司机提早50分钟接他到医院。

何老说:“曹操诗:‘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是英雄,故自称为良马老骥。我虽是弩验劣马,还有雄心壮志,用此残年余力,登上险峰”。他认为,身为共产党人,虽有残年,但无闲年,一息尚存,当战斗不止。

读书态度

对仲景的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何老理解“方”字为治病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一首方子。

学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他对唐宋以后直到近代的医家不存偏见,采撷其长,为己所用。如“寒凉派”刘河间却创有治“暗痱”的地黄饮子,内多含温补;如“温补脾胃派”李东垣也创有解表清热、解毒散结功效的普济消毒饮;如“泥执温补”的张景岳用白虎汤加味的“玉女煎”被叶天士用治温病气血两燔······

何老认为,初出茅庐必须善治时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他学习的重点。虽然后人对吴氏颇有微辞,何老也发现吴氏著书校勘疏忽之处(见医话《谈古人著书校勘之疏忽大意》一文)。然而,瑕不掩瑜,此书还是一本治温病必读之书。其中吴氏自制的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清络饮等都是辛凉解表的名方,尤其是吴氏自制的三甲复脉汤,更为何老所常用。还有王孟英的《温热经纬》除了以《内经》、《伤寒论》有关温病的条文为“经”之外,还博采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著作,内容丰富。虽然王氏也有偏好寒凉,有时固执己见的缺点,但此书可与《温病条辨》同为治温病书的双璧。

何老认为,中医学术是不断发展、修正和补充的。明末以后的医书最为实用。他常指导学生,对于卷帙浩繁的中医书,如古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只能浏览,而清代的《医宗金鉴》和近代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则应细读了。

学术特点

一、擅用古方,灵活化裁

何老临证从不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其遵循中医理、法、方、药辨证程序,首先精细辨证而得其理,后按理立法,依法处方,据方用药。尤其推崇应用古方,并且能熟练运用历代名方200多首。其所著《何炎燊临证试效方》所收180方,沿用古方化裁者有126首,余方亦是结合古人成法及自身临床经验所创立。

如用《临证指南医案》治喘胀之枇杷叶煎(由枇杷叶、苦杏仁、栀子、淡豆豉、茯苓皮、滑石、薏苡仁、通草组成)治疗急性肾炎,取苦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茯苓皮、滑石、通草、薏苡仁淡渗以利尿消肿;栀子、淡豆豉宣解郁热,并可消除蛋白尿;如伴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合并血尿者加白茅根。

如《千金方》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近代方有用茯苓),原治“胆虚不眠”证,近代有用此方治疗冠心病以标实为主者,方中以陈皮、半夏涤痰,竹茹、枳实泄热,茯苓渗湿。何老认为,冠心病之偏实者,除痰、湿、热互结外,尚有血瘀病机,故于方中加丹参、三七活血祛瘀,以增强疗效。

二、治分缓急,攻补兼施

何老临证数十载,于病房中抢救过不少危重病例。他认为治急病需行“霸道”,方能拨乱反正。某些疾病在其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当以下法治之,不仅仅是泄热通便,也并不局限于排除机体有毒物质,更在于其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

然其治癌症主张不宜峻猛魁伐,认为癌症病机是正虚邪实,治法宜扶正祛邪。扶正主要是益气养阴,选用平和中正之品,益气不过于温燥,养阴不过于滋腻,既不使脏腑有阴阳之偏,又利于久服图功。其治疗癌症,自始至终注重顾护脾胃功能。在放疗、化疗阶段,患者出现纳呆、恶心呕吐、便溏、四肢倦怠、短气、脉细弱等症,常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麦门冬汤以养胃阴,酌加紫苏梗、石斛、黄芪、灵芝等调理脾胃,以期平稳度该阶段。祛邪则以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法为主,不采用峻猛勉伐之品(如虫类药、斑蝥、马钱子等,此类药物在杀灭癌细胞时,亦戕伤正气,正伤则邪毒更盛,导致不救)。常通过辨证,酌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八月札、重楼等较平和的解毒抗癌药;活血化瘀则以活血而不破血、化瘀而不伤阳为主,如选用四物汤加丹参、三七等,并选加鳖甲、穿山甲等以软坚消瘕,缓图生效。

三、寒温一统,融会贯通

何老认为伤寒温病学说应当合流,在实践中中融汇了伤寒温病的理、法、方、药,大大提高疗效。

何老师古而不泥古,其据张景岳之柴胡饮新订了一系列柴胡饮,治外感热病邪在卫分者。

又活用古方之败毒散,以治有大青龙汤证而脉不紧反浮数无力者。后1985年,以此法治东莞地区的登革热患者,其效如桴鼓。

何老亦常于温胆汤中加柴胡亦疏透少阳,黄芩以苦寒泄热,人参以扶正,而去姜枣之温,治热邪留于半表半里者有良效。

四、顾护胃气,独有建树

何老博采众长,善用各家脾胃学说之精华,对脾胃学说有独到见。临床上善温脾阳,补脾阴,养胃阴。

1.温脾阳,不忘利湿。

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脾虚之人,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故虚与湿常兼见。不祛湿则脾之健运受阻,不补脾则湿暂去易复萌。何老认为,治脾虚之病,不能专事补益,必须细察其有无兼湿,然后权衡虚实,孰为主次而兼治之。何老十分赏识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认为温病家訾其用药驳杂,有清暑之名无清暑之实乃一偏之见。

2.补脾阴,注意平肝

何老认为,睥阴不足较脾阳不足更难治。药稍温则脾阴更伤,过柔则脾运失健。脾阴不足之人,肝木更易克犯。近年来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者日渐多,约有半数出现脾阴不足,木来乘土证候,如大便不实,日三四行,胁腹拘痛,心烦口干,舌红苔干,脉弦细数等。何老用四君子汤,以山药易白术,变甘温为甘平,加石斛、白扁豆之清养,又用乌梅、木瓜之酸以敛肝,且与甘药配合,酸甘化阴而益脾阴,更与四逆散合用,取柴胡、白芍药之疏,枳实之泄,而成酸甘益阴、培土疏木之变方,颇具实效。

3.养胃阴,须佐降泄

何老研究《临证指南医案》多年,认为叶天士除了用甘凉濡润之法外,还注重降泄。因为“胃宜降则和”,且胃为阳土,胃阴虚则易生内热,故应在甘寒濡润之中,稍佐微苦清泄之品,以遂其通降之性。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何老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合《千金方》温胆汤为基础,取人参、麦门冬、大枣之甘凉柔润,陈皮、半夏微辛之通降,竹茹、枳实微寒之清泄,阴亏明显者加沙参、石斛、百合之清养而避寒腻,内热明显者加蒲公英、墨旱莲之清化而远苦燥,药虽平淡,收效甚宏,不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何老长期治疗后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基本治愈。

个人著作

1990年出版《常用方歌阐释》

筛选古今方剂212首,附方82首,共计294首。

何老撰写此书时,便力求“简明切要,易诵易记”,

方义则选采前贤见解精辟而笃实者,师古而不泥古,

将自己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也融汇其中,而成就此书的经典。

1991年出版《竹头木屑集》

取自宋·郑樵《上宰相书》:

“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所载的是较为完整的,疑难危重的,1990年以前的医案

全书共127案,分上下辑:

上篇是危重病案,如中风闭证、温病、痈毒、血证等,

下篇是疑难病案,像慢性肾炎、哮喘、癫痫、结肠炎等。

1995年出版《何炎燊临证试效方》

何老效仿《名医名方录》而写的一本治疗常见病的书。

书中载方180首,其中沿用古方的只有28首,

古方化裁的有98首,54首何老新订方。

若要参方剂变通,在寻常病中见长,

这本书应当是极为实用且富有启发的。

1998年出版《双乐室医集》

双乐室为何老生前书房,取“知足常乐”和“为善最乐”。

本书收集的是何老1990年后的验案,及其弟子案10例,共计95案。

特色的是下篇还有何老的医学科普小品文,记瓜果蔬菜65种,

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颇受读者欢迎。

🕯️   写在后面   🕯️

在师兄们的推荐下开始接触何老的书,突闻先生噩耗传来,手中的书尚有温度,黄卷青灯栩栩在目,可惜学浅才疏,纵有万慨却难文笔难书,故前愚作画蛇添足之事,后又借师兄肺腑之言,只愿何老青灯长在,学者共勉。

论巨首出张仲景,辩精当捧《木屑集》。

顶尖医家,虽无国医大师之名,却有国医圣手之实!

个人看过师门一篇博士论文《当代岭南医学流派与名家学术传承研究》中,选出了当代岭南10位核心医家,何老与国医大师邓铁涛,禤国维,周岱翰,师祖熊曼琪等都在其中。其医论经验,倍受诸多青年医家推崇,其电子书,旧书复印版,均为诸多年轻医家的重点藏书,即便其医名医论,不在主流中医课堂教育中提及,其后人也不占据核心地位,仍不褪其辉!

学中医者不知何老,如琴者知绕梁而不知独幽。此秘要如贤达之私飨,不舍公之于庙堂!今先生羽化,后学悲痛难表,遂豁先生之宽达,启玉函于金匮,昭之与诸君,仁智者,当代代可与神交。若此,即为真真千古!🙏

----文楷师兄

何炎燊老,是我当代最敬仰的医家之一,怹幼年自学苦读,历经坎坷,而成一代名医,东莞市略通掌故之人,无人不知何老名姓。而本人淡泊名利,九十余岁高高龄,疾病缠身,仍坚持门诊看病。不管是怹的学术思想,还是人格品行,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今何老仙逝,奉挽联一对,以表寸心:

恫瘝在抱,虽竹头木屑,犹可钉船覆雪

大医仙去,看双乐无人,那堪莞城垂泪

----智洋师兄

小编:浩   皆豪

鸣谢:本澍师兄  文楷师兄  智洋师兄  开源师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的自学中医之路
东莞市中医院发文悼念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名誉院长何炎燊
“用药如用兵”——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
【转载】引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H7N9真实根源】+H7N9禽流感应采用大青龙汤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运用中医经方才能根治抑郁症(忧郁症)+中医流派发展歧途与回归经方的必要性
《历代医家方论十大名著》及方剂学简史|经方读书社
四圣心源与经方结合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