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标本根结理论出发,探讨岐黄针疗法的起效机理

教科书《经络腧穴学》花了大量篇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经络的起止、循行、穴位的定位以及穴位的主治作用,这其中,最为我们反复念叨的当属经络的特殊循行规律——首尾相接、如环无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这一“如环无端”是否产生了实际的指导价值?原络配穴、俞募配穴、郄会配穴等具有重要地位的配穴治疗方案以及远道刺理论是否和“如环无端”有直接的联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针灸治疗实践中,除外子午流注按时开穴等,并没有更多的应用这一概念,而强调应用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五腧穴、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特定穴以及循经放散等,都是基于教科书中寥寥数页,一堂课讲完,有的甚至被打入选修课的内容——标本根结与气街四海,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本文从“标本根结理论”出发,通过揭示其深层含义,探讨岐黄针疗法的起效机理。


0 1
标本根结理论框架下的经络模型


“根结”一词首见于《灵枢·根结》。《博雅》:“根,始也。”《广雅》:“结,终也。”根,即树根,有起始的含义。结,即缔结,有归结的意思。将此与经络相联系,“根”指的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现多认为是四肢末端的井穴,我们形象的将其比喻为树木的根系;而“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可将其理解为树木的枝叶、果实。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提出了“四根三结”的概括提法。十二经脉以四肢井穴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结”。除此之外,《灵枢·根结》还论述了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以描述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规律。“根”是经气所以的根源处,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入”是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这与十二经脉五输穴之“出、溜、行、注、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同一认识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者是在经脉整体向心分布的基础上,重点表述五腧穴的向心排布规律。六阴经亦有此相同的规律,后世逐渐完善了六阴经根溜注入,其中六经阴所入除自身络穴外,皆入相表里的阳经“上入之穴”,而这又与十二经别的“离、入、出、合”理论所表述的,阴经在头面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这一规律重合。借此,络穴作为“下入之穴”,具备了沟通表里经脉气的功能,这和络穴处直接发出络脉,沟通表里两经的方式则又有不同。

根结理论说明了经气活动的上下联系,强调以四肢末端为出发点,着重于经络之气循行的根源与归结。标本理论以《灵枢·卫气》论述最详,其详细记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曰:“能知六经标本,可以无惑于天下。”标本理论可以理解为根结理论的扩展和延伸(亦有文献研究认为标本理论发展在前),同样论述了四肢与头身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经脉上下的相互关联和本末联系。其以四肢为本,将“根”的理论重心从单纯的“井穴”,扩展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一定部位,强调这里是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同样以头胸腹为标,更扩及了背俞穴,指出这些地方是经气的弥散之处,以此阐明了经气运行上者应于下,下者应于上的密切联系,这一发展对指导辨证用穴更具全面性和灵活性。

基于《灵枢·根结》、《灵枢·经别》、《灵枢·卫气》等篇章构建的以经脉为独立核心的,经脉-营卫、表里六合向心汇注模型与《灵枢·经脉》等描述的以脏腑为核心的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循环流注模型有着很大的差异,虽与十二经脉的起止点略有不同,但与五腧穴的排列先后却高度契合,目前暂无法对任何一个模型进行证伪或证实,我们权当他是经气运行的另一重要形式,且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在叙述经脉循行方面相一致,对针灸临床来说,前者更具指导价值,应用更为广泛。


0 2 
卫气的运行和重要性


上述经络模型既已构建,如何应用于临床?这一模型仅仅是为说明一种类似大体解剖一样的经络组织分布吗?针刺又因何可起到治疗作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回到古人对经络的看法,或者说古人对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的理解。

古人通常将经络与山川、河流、湖泊相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意思是讲十二经脉与山川河流相类,而包括肠胃在内的五脏六腑是经脉的最终集中汇入之处,相当于大海,五官九窍则等同于山川河流的分支灌注形成的小湖泊。河流、湖泊中的主要成分自然就是水,古人用“水流”的现象比喻血流,如《管子·水地》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说明古人认识到经脉不是简单的线条、管道,而是内蕴气血。而经脉中气血运行的变化,包括“根、溜、注、入”及“出、溜、行、注、入”等的规律又和河流的起源、汇集、壮大、归海是相似的。《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该篇正是运用古代版图上的十二条河流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的气血运行的状况。气血运行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则是“气”,气在经脉中的功能状态称为“卫”,合称卫气。

标本根结理论表面上只是描述了经脉的循行分部,实质上则是告诉我们气血的运行状态,更是突出了“卫气”的重要地位,说明了卫气从发端到汇聚、壮大、深入于人体脏腑,弥散于内部组织,最后统归于气街四海的整个过程。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针灸甲乙经》将《灵枢·卫气》改名为《十二经标本》以及《黄帝内经太素》在归类《灵枢·卫气》内容时也将之取名“经脉标本”,均是未明标本根结理论的真谛,属于本末倒置之举。

0 3 
岐黄针疗法对卫气运行的影响


古人认为,针灸治疗疾病,主要是调节“卫气”的运行。《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子午流注针经·流注经络图说》云:“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要激发卫气,最简单、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径就是刺激穴位。《素问·五脏生成》就提到:“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又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指出穴位或称为气穴、节、空等,是营卫气血灌注之处,是和外界交互感性的重要部位,也是治疗的重要节点。在标本根结理论下,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以及头面胸腹部等处的穴位,作为经脉的起始和归结的应用最多,如同河流的起源于山脉、归结去大海,这些部位的营卫气血流动、精微物质积累更为丰富,笔者将其归纳为能量,针刺这些部位的穴位更容易激发卫气的运行,从而推动营血的流通,最终实现营卫正常的功能。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针刺上述部位,乃至于施行了各种催气、行气手法,有时也难以达到激发卫气的目的,特别是远隔部位的疾患,即使针刺了根部、本部的腧穴,再加上留针、电针等,也无法实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时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如《灵枢·寒热病》:“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岐黄针疗法亦是针灸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针具的改良,粗制其针体,优化其针锋,最大程度减轻针刺痛感的前提下,加大了穴位刺激量,因此治疗用穴不再局限于肘膝关节以下,而是扩展至全身,通过辨证查经、选定经脉,选取病变局部之穴位或脏腑对应之俞募穴,确定治疗深度,拟定相应手法(五刺法),即可有效激发卫气,推动营血运行,有如开闸泄水,实则可通,虚则可调。同时,针刺不留针,避免了中而不去则精泄;针刺局部,不会影响整条经脉,也避免了不中则致气,保证了针刺的安全性。

最后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原文做总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岐黄针疗法 · 简介

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岐黄针是利用現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多种针具的优点形成的,运用《内经》“五剌法”里面的“输刺”和“合谷刺”做为临床操作技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易推广等特点。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经意
标本根结 - 一套特立独行的经脉循行系统
经脉的标本根结,你知道如何用吗?
标本根结
经络的标本|标本|经气运行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