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全新:陈氏飞针针灸临床应用


专家简介

陈全新,男,陈全新,男,1933年生,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终身名誉会长。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50年,独创“飞针”疗法。主编《针灸临床选要》及《临床针灸新编》等专著。


陈全新教授针灸临床经验
陈全新教授在针灸学科的临床中,提倡对传统医学要善于继承、勇于创新,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并以阴阳为主导,从整体观出发,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将辨证、辨病与辨经相结合,旨在调和脏脏阴阳。笔者有幸为陈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随师学习多年,获益颇多,现将其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陈教授临证中,尤其注重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四诊八纲等中医基础理论,擅长以脏腑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作为临床诊治的依据。如治疗高血压病患者肾阴亏虚、肝阳上亢的眩晕,根据“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理论,用平补手法刺太溪、肾俞,以达到滋水涵木的目的。又如治疗上腹持续疼痛,根据“木克土”的相克理论,肝木太过,导致脾胃失调,采用调肝健脾法,刺太冲、阴陵泉治疗,疗效显著。但陈教授强调,运用五行学说,必须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情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套用五行的推演归类,以免导出错误的结论。《灵枢·经脉篇》记载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和“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确立了针灸论治的纲领。陈教授认为,临床应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辨证运用调和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施治方法。总的来说,根据八纲辨证运用针灸,阴证宜深刺久留,多用灸法;阳证宜浅刺,不留针或短暂留针,少灸或不灸。确定针灸的治疗原则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取穴配伍,辨证施治
2.1针刺取穴  陈教授特别强调针刺取穴先后次序的灵活运用。由于每一穴位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取穴时就有主穴与配穴之分。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分清主次,灵活选择取穴的先后次序。如发作性痛症,宜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再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过敏而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剧疼痛。又如胃脘痛常先刺远端足三里,再取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先后次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2配伍选穴 临证选穴配伍,陈教授倡导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证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
2.2.1循经远道取穴 在明确辨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有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肘、膝以下)的经穴如五输穴,作为主穴或配穴。这些穴位是十二经、十五络之气血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陈教授常常提及的“四总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正是临床常用而有效的“循经远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具体运用时,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本经取穴:多用于治疗本经脏腑、器官的病变,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出现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手少阳经病变出现的头痛取外关等。对肢体的疾患,采用本经远隔取穴,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肘痛取合谷,下肢外侧牵痛或小腿腓肠肌痛取环跳等。他经取穴:根据脏腑经脉的络属和经气循气流注的特点,选用表里经、同名经有关穴位进行行治疗,如风寒咳嗽,根据经脉的相互络属关系,取肺经太渊和大肠经合谷;胃病取胃经足三里和脾经的公孙等。根据同名经经气流注的特点,胃火牙痛取足阳明经内庭和手阳明经合谷;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痛,刺手厥阴经内关和足厥阴经太冲等等。根据经脉的左右对应联系特点,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左右交叉取穴法,古称“巨刺”和“缪刺”。巨刺治病在经脉,刺经穴;缪刺治病在络脉,刺井穴出血。根据互刺取穴的原理,临床上对患侧取穴疗效不明显者,陈教授喜取健侧相对的穴位治疗,多获奇效。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可酌情选用。
2.2.2循经局部取穴 根据“以痛为腧”的原则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取穴为主。如眼病取睛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但对某些局部的疾患,如化脓性疾患、不明原因的肿块、局部疤痕或血管疾患等,均不宜在病变部位直接取穴,而应选用稍远离患部的邻近穴位。


3灵活补泻,辨证施治
3.1补泻手法的灵活运用  临床上,陈教授尤其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疗效的关键。尤其赞赏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提出的“刺有大小”之说,提出规范化的“分级补泻手法”,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至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运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大补、平补、轻补;大泻、平泻、轻泻;平补平泻共七法,进而总结出既具有传统内容,又具有规范操作的“分级补泻手法”。对不同的病人,辨证施用不同的针刺手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同一病人,在同针刺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变化,灵活辨证施治。如曾治1例胆绞痛发作患者,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后,绞痛已明显缓解继刺其他穴位时,则改用平泻法,使经气保持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2导气手法的灵活运用  陈教授崇尚华佗“针灸不过数处”及运针“针游于巷”的治法,善用导气补泻手法。临证时,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如治一因精神受刺激导致偏头痛、胸胁剧痛3天的病人。诊见:神情焦躁,面赤,头侧、胸胁阵发疼痛,如刺如钻,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证脉合参,病因情志不遂,致肝胆气郁而成病。治以疏通厥阴、少阳经气为主,先刺太冲(左),进针后气至紧而疾,施用提插捻转导气泻法,病人感针下微凉,针感沿足抵胸胁,痛感渐缓;再刺风池(右),针下气至微紧,用捻转导气泻法,运针后头痛止。翌日复诊,诸症若失。
3.3进针手法的灵活运用  针刺进针与行针寻气、运针催气一样,是临床针刺论治的重要手段,更是施用补虚泻实手法的基础。总的来说,针刺操作要做到快慢结合(即穿皮宜快、捻针宜慢),指力均匀;如捻针角度过大或只向一个方向搓针,必然会出现《针灸大成》所指“若转太紧,下入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的状况。陈教授综合多种刺法的优点,并加以改进、创新而独创“快速旋转进针法”,以“无痛、无菌、准确、快速旋转进针”为特点,这种进针手法因进针快速、手法轻巧、动作潇洒,故被称为陈氏飞针”。具体操作方法:持针手用拇、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押手将消毒穴位旁皮肤牵压,并固定针刺部位。进针时,刺手的拇指内收,食、中指腹同时相应外展,作鸟儿展翅高飞状;随着持针指的搓动,毫针旋转加速至高速,在将近抵达皮肤之时,利用刺手向前移动的惯性,用腕、指力将旋转的毫针弹刺入穴位内。值得一提的是,术者腕、指力必须配合协调默契,推进与刺入时机必须适当,水平旋转与垂直刺入两个向量的力必须平衡,才能收到穿刺力强、落点准确的效果。由于毫针是快速旋转刺入,穿透力强,加之刺入迅速,所以患者痛感极微。若熟练掌握,则有消毒无菌、针刺无痛、刺入迅速的效果。这种针法对常用的0.5~1寸毫针特别适合。



4病案举例
张某,男,35岁,工人。主诉:左下肢疼痛1周。患者连日于冷气库工作,初感左下肢疼痛,继而举步艰难,弯腰及提腿则感刺痛从臀部向下肢放射,需由人扶持来诊。无明显腰足挫伤史。检查:精神疲倦,左足活动明显受限,皮肤发凉,因痛沿足太阳经走向,秩边、承扶、委中和昆仑穴处均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30°则出现剧烈掣痛,腰触痛不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证脉合参,此属劳倦正虚,兼受寒邪侵袭,寒凝经络,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诊为膀胱经筋痹(寒湿型)。治以温经散寒,通经活络。
用平补平泻法,针灸并施。取穴:秩边、委中、昆仑;配穴:肝俞、膈俞、足三里。操作:毫针刺秩边、委中、昆仑,进针得气后行顺时针捻转导气法,患者渐感针下有一股气上下流动,疼痛随即减轻。配合加温灸肝俞、膈俞、足三里时,患者感热从背腰向足放散,留针20分钟。出针后热气仍可感觉,原厥冷病足转暖,举步已不需人扶持,伸展足掣痛明显改善。针灸后于左耳坐骨神经点埋针,并嘱患者家属自行用艾条隔姜片温灸针刺部位。二诊:可独自来诊,足痛大减,夜能安寐,除弯腰、提腿左足微牵拉痛外,步行无掣痛,直腿抬高可达70°,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前法合度,仍按原法施治。三诊:足痛消失,步履如常。乃除去埋针,仍嘱患者自行按上法用艾条温灸,以巩固疗效。
本文摘自《新中医》
本文摘自《新中医》2003年7月第35卷第7期,作者:盛燮荪,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醫鍼灸跟師筆記
针灸经验大成
名老中医之路之( 25)杨永璇
针经验丨靳三针精华版(图文 视频),果断收藏!
针灸六要,针灸入门必知常识!
针灸的门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