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澧州大鼓最早的渊源,苗民最早的王国——城头山

澧水悠悠话大鼓

王国玫

澧水孕育了澧阳平原,澧阳平原引领了南方史前文化。这块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有500多处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闻名遐迩的城头山,它是六千年前长江流域最大的古城,统领着澧阳平原众多的聚落,开创了世界最早的稻作文明。

澧水悠悠流淌,低吟浅唱,诉说着古城往事和风土人情。自古以来,这里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习俗也在此交融汇集。其中,最数澧州大鼓源远流长。

澧州大鼓,亦称孝鼓、丧鼓,也就是老人去世后的祭鼓。最早也叫鼓盆歌,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湘北一带,老人仙逝后,定要请上鼓匠,在灵堂里打鼓说书。附近乡民闻讯,蜂拥而至,灵堂里座无虚席。

鼓匠饱含激情,击鼓而歌,把一段耳熟能详的史书,演绎得曲折动人,荡气回肠。到丑时,四野万籁俱寂,亡灵要起程上路,该是“送哥郎”的时候了,也就是真正的祭鼓开始了。

这时刻,先前激昂的鼓点突然变得悲切凄凉,唱腔如泣如诉,唱词更是哀婉悲伤。情到深处,守灵的满座宾朋无不潸然泪下,灵前孝子孝孙、孝女孝媳更是恸哭一片,长跪不起……

鼓打三通响,听我送歌郎……

人生梦一场,百岁也要亡。

在世受磨难,死后上天堂……

孝子莫悲伤,绕棺上宝香。

只待五更过,送母去路上……

这种特有的民间曲艺,在当地人看来,是陪亡灵安亡魂的最高礼数。至于它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起源最早的,也是有据可查的,就是苗族的祭鼓辞。

也许有人会问,源自澧水流域的澧州大鼓怎么会与苗族扯上关系呢?我们不妨拂去数千年的历史风尘,了解一下先祖们可歌可泣的创世征战史,倾听澧州大鼓最早的渊源。

在贵州苗族的聚居地,每年都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祭祖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最高潮的部分,就是鼓王用苗人最古老的语言,说唱祭鼓辞。有心人把它搜集整理出来,惊奇地发现这哀婉动人的祭鼓辞就是一部苗族的“史记”。

辞中说的是祖先创世与迁徙征战的悲壮历史,他们的先王是个精通巫术的首领,氏族庞大,拥有9个女人生了40多个儿子。他们修筑城池建宫殿,带兵练武保家园,广种粮食兴集市。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平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王国体系。

这个苗人强大的王国体系,在繁荣昌盛时期不断扩张,影响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最终导致中原炎黄联合南侵。苗人先王的后代蚩尤,率兵北上英勇作战,然而最终战败。

蚩尤被生擒,为了侮辱他,炎帝专门用枫木打制了一个牢笼关押他。而枫木一直就被苗人视为自己的祖先,加以尊崇。

蚩尤死后,苗人节节败退,从长江以北撤回江南,又从他们的领地——富庶的平原,一次次迁徙到大山深处,流亡到湘西贵州一带。

数百年后,苗人后代寻故土再回到平原时,发现祖先的领地被一场泛滥的洪水淹没,厚厚的淤泥把枫香木的房子埋在了地下……

数千年后的今天,在澧阳平原,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古城——城头山。精于做学问的日本学者米延仁志,参加过澧阳平原中日联合考古,曾对城头山宫殿所用木材进行分析,发现建造宫殿所用的特种木材——枫香木,是从其他地方搬运来的。

这正好印证了苗人对枫香树的信仰。只是城头山遗址,后来被洪水淹没而消失。这和祭鼓辞中所说的厚厚的淤泥把枫香木的房子埋在了地下相吻合。这就是他们繁荣时期,在澧水旁边修建的最大的城堡。

祭鼓辞最后唱道: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又一继续。逝者背上出征的包囊,身穿先辈的麻衣,带着糯米饭干粮,揣上生火用的火种,一双草鞋,一身古战士的装束,在儿女的恸哭声中,骑上战马,从此,只身一人踏上漫长的回家路。

他们朝着太阳初升的方向,追寻着几千年先祖征战迁徙的足迹,穿越时空,沿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地图,寻找一个如今已经不知道具体地名,也不知道坐落何方的平原上的家园,因为心在那里。

而这个家园就是现在的澧阳平原。也就是从那时起,祭鼓辞在澧水流域流传开来,逐步传播到湘北大地。遗憾的是,随着北方文化的南侵和渗透,祭鼓辞也随着苗人的迁徙深藏在边远的深山。

苗族部分地区的葬礼,至今还保留着砍马的习俗。在鼓王唱起祭鼓辞的时候,一刀刀地砍死给逝者准备的战马。战马升天,让它带着逝者回家。一路征战,一路拼杀,已经死过了的身躯不再畏惧战场的刀枪。

在鞭炮轰鸣、挥刀砍杀的模拟古战场上,被唤醒了千年记忆的马,升化的躯体不再畏惧穿身而过的千刀万剑,飞越浴血的战场,带着主人回东方去。

东方有先祖的故国,那里,有无数先辈人在等待团聚。在那里,灵魂才获得安宁。

故乡在何方?那鱼儿肥美、粮食富足的美好天堂在何处?他们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满目荒凉。

现实之境和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或者说灵魂处所,是绝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那里是富饶的平原,那里河网交错,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吃着白米饭,喝着鲜鱼汤,那里是幸福之都、是极乐世界。回到那里,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生命的信仰。

这些习俗,至今在澧水流域的出殡葬礼中,仍有所保留,从出殡下葬,一路鞭炮轰鸣开路。只是砍马这一太过血腥的环节,渐渐被后世所摒弃。

不难看出,澧水流域今天的孝鼓,就是从祭鼓辞演变而来,只是在一代代的传唱中,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而在苗族的聚居地,被艺人看成是民族瑰宝,一代代坚定而固执地传承下来,才使我们得以追根溯源,找到了澧州大鼓最早的由来。

从而可见,孝鼓的历史不低于五千年了。后来发扬光大,成为了湘北民间一种特殊的曲艺,衍生出说书和寿鼓。以说唱的形式从灵堂走向茶馆、舞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澧州大鼓。

而把孝鼓发展为说书,据说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那时,涔水流域有一落第秀才名叫苏金福,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孝鼓艺术。

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孝鼓进行改良,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丰富了孝鼓的表现形式,提高了孝鼓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后半生致力于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等20多个唱本,被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

再后来,民间艺人许德银,在涔水流域将孝鼓演绎得传神入化。当时民间有一说法,“澧州出北门,打鼓许德银。”可见名声之大,非比寻常。在他后半生,所带弟子众多,这使孝鼓得以在湘北大地广为流传。

澧州大鼓在澧水流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大堰垱镇九堰村人周子房,是解放后涌现的澧州最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为湘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把澧州大鼓推向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以刘静为代表的女性说鼓艺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湘北大鼓历来由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最为可贵的是,女艺人特有的说唱风格,不仅改变和升华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男女对鼓,已成一种潮流和时尚。这个具有开拓性的发展,是澧州大鼓走向繁荣的一大转折。

澧州大鼓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从几千年前蛮荒的祭祀场地,走向今天文明社会的大雅之堂,从远古战场的冲锋助阵,到现代民间的娱乐曲艺,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悠远的历史。

在这段岁月中,艺人传神的说唱,伴随着悠扬的鼓点,把澧州大鼓演绎的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让台下的民众听得如痴如醉。他们将这种民间精髓世代传承,发扬光大,为涔水流域的文化增添了一道无比亮丽的光彩。

澧水悠悠,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澧州大鼓;鼓声咚咚,这个婉转而动听的曲艺,必将会传播四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澧县地名源流考,值得珍藏
澧州大鼓:《魂归故里》原创新作,精彩感人!
骑行湘北鄂南-16,三元宫
澧州大鼓全集视频
常德凭什么这么骄傲?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一章 国家战略●澧育惠兰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