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晉宋微言政治抒情詩之演進》补註
魏晉宋微言政治抒情詩之演進》补註
鄧小軍
本文《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微言政治抒情詩的第一階段:黃初時期》引《世說新語·尤悔》:“魏文帝忌弟(彰)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並啖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復欲害東阿(植),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殺我東阿!’”下增如下註释:
清丁晏《曹集銓評》卷四《贈白馬王彪》眉批已引用《世說新語·尤悔》此條材料,並指出:“與當時情事類合。《魏志》不言毒死,陳氏曲筆諱之也。《魏志·任城王傳》注引《魏氏春秋》曰:'來朝不得見,忿怒暴薨。’其為丕疑忌致死無疑。後以令狐愚王淩事,賜書責彪,彪乃自殺。此詩末章言永無會時,已先知之矣。陳王雖以太后故未即賜死,年四十一即殤,亦以忌嫉傷生。丕戕手足,其辜貫盈,魏祚所以不永也。”(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頁44-46。)丁晏以史證詩,卓有見地。但是,丁晏《曹集銓評》並未言及《贈白馬王彪》詩中之四處微言:“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亡歿身自衰”,“倉猝骨肉情”,以及“變故在斯須”。
近人黃節《曹子建詩注》對《贈白馬王彪》詩中之微言“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以及“倉猝骨肉情”,均無所發明;注“亡歿身自衰”句:“倒文,謂身由衰而歿耳,指存者也”(中華書局,2008年,頁68),系誤解詩意。但是詩末集評引吳淇曰:“'變故在斯須’,說陰陽之患,乃是說人事之患。'王其’云云,正見黃髮難保也。”引朱緒曾曰:“此因任城暴薨,而歎人事變故之速,更憂讒懼禍,期於別後之克己慎行,而免於刑戮也。然語極渾融,既云'天命與我違’,又云'天命信可疑’,隱寓文帝恩威叵測,當畏之如天,獲罪而無所禱也。”(頁71)則實際已解釋“變故在斯須”句之微意。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對《贈白馬王彪》詩中之微言“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頁298),“亡歿身自衰”(頁299),“倉猝骨肉情”(頁300),以及“變故在斯須”(頁300),均無所發明。
至於《世說新語·尤悔》記卞太后曰“不得復殺我東阿”,按《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明帝太和)三年(229),徙封東阿”,則卞太后稱“東阿”,系記錄者偶誤耳。
魏晉宋微言政治抒情詩之演進》补註2
鄧小軍
本文《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微言政治抒情詩的第二階段:魏晉之際》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本紀》甘露五年(260)五月己丑條:“高貴鄉公卒,年二十。(宋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王經曰:'……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帝乃出懷中版令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業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帝遂帥僮僕數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騎校尉伷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伷眾奔走。中護軍賈充又逆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魏末傳》:“兵交,帝曰:'放仗!’大將軍士皆放仗。濟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車下。”)皇太后令曰:“……大將軍得先嚴警,而此兒便將左右出雲龍門,雷戰鼓,躬自拔刃,與左右雜衛共入兵陳間,為前鋒所害。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漢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當令內外咸知此兒所行。”下增如下注釋:
《詠懷詩》其三十一(“駕言發魏都”),陳伯君《阮籍集校注》集評引陳祚明曰:“借吊古以憂時”,引蔣師瀹曰:“此借戰國魏喻曹氏之亡也”,引黃節引陳沆曰:“'駕言發魏都’,借古以寓今也”(中華書局,2004年,頁310),已指出此詩是以戰國魏喻曹魏。但是,諸家無一人指出過,此詩“軍敗華陽下”句,字面是言戰國秦滅魏戰爭過程中關鍵的一戰華陽之戰,魏軍被秦軍擊敗於魏都大梁西南華陽山下,“魏入南陽以和”(《史記·秦本紀》)的歷史;實際是指司馬氏篡魏過程中關鍵的一戰南闕之戰,魏帝高貴鄉公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擊弑於魏都洛陽皇宮南闕下,魏皇太后忍辱求和的時事。“軍敗華陽下”,並揭示出曹魏與司馬昭之間的關係,好比戰國魏與秦之間的關係,是敵人之間的關係,是戰爭,因此同時也就揭穿了《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本紀》所謂皇帝“悖逆不道”,全是謊言。
諸家無一人援引過《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本紀》尤其甘露五年(260)五月己丑條史文。
此詩“身竟為土灰”句,黃節《阮步兵詠懷詩注》已引出:“阮瑀《七哀詩》曰:“良時忽一過,身體化土灰”(中華書局,2008年,頁365), 但是未引及曹操《步出夏門行》其四:“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亦未言及阮籍“身竟為土灰”,用曹操“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和阮瑀“良時忽一過,身體化土灰”,是用以造成一個路標,以指示讀者,此詩說的是曹魏的事。
除黃節《阮步兵詠懷詩注》引阮瑀詩“良時忽一過,身體化土灰”外,諸家無一人援引過曹操詩“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和阮瑀詩“良時忽一過,身體化土灰”,陳伯君《阮籍集校注》並黃節《阮步兵詠懷詩注》所引阮瑀詩亦失之。
魏晉宋微言政治抒情詩之演進》补註3
鄧小軍
本文《四、魏晉南北朝時期微言政治抒情詩的第三階段:晉宋之際》題下增如下注釋:
本文及《陶淵明〈述酒〉詩補證》所提出的關於陶淵明《述酒》詩的以下觀點及解釋,為所有陶集註本及相關論著從未提出過:
援引《晉書·元帝紀》、《王導傳》、《世說新語》及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等文獻,以解釋陶淵明詩“重離照南陸”,言東晉的白日重新照亮中國南方,是讚美東晉元帝開國創業,保住了中國南方沒有淪陷於五胡的鐵騎,以及東晉明帝對西晉早期的陰暗歷史表示慚愧,東晉再造時期所有這些政治光明面。
援引陶淵明《命子》、《晉書·謝安傳》等文獻,以解釋“鳴鳥聲相聞”,言鳳鳥鳴聲先後相聞,是讚美東晉初至東晉中葉王導、溫嶠、陶侃、謝安、謝玄等功臣先後輩出、安邦定國的業績。
提出東晉是魏晉南北朝史上一段比較光明的時期,與魏晉南北朝史其他時期的黑暗完全不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史實,也是陶淵明同情東晉的重要原因。
援引《宋書·武帝本紀下》及諸帝本紀,《太平御覽》引《漢制度》,以及《唐會要》等文獻,以解釋秦漢至唐包括劉宋在內,皇帝詔書、策書例皆頒佈到州、縣、鄉,劉裕篡晉策書能為身在尋陽鄉下的陶淵明所知悉,陶淵明為劉裕開國策書污蔑東晉歷史不平,陶淵明詩“重離照南陸,鳴鳥聲相聞”,是針鋒相對地駁斥劉宋開國文告所謂“晉自東遷,四維不振,宰輔焉依,為日已久”的謊言,為東晉歷史講出公道話。
援引《宋書·武帝本紀下》等文獻,以解釋陶淵明詩“山陽歸下國,成名猶不勤”,是揭穿了劉裕的謊言和騙局:明明是謀殺,卻謊稱是自然的死亡,明明是謀殺,卻設下騙局,兇手為被害者舉行追悼儀式。
指出陶淵明詩“山陽歸下國,成名猶不勤”,是用改變古典的關鍵細節的藝術手法,來確指被謊言所掩蓋的重大時事的真相。
指出陶淵明詩“朱公練九齒,閒居離世紛。峨峨西嶺內,偃息得所親”,是隱喻自己在晉時隱居不仕,只是如陶朱公遠離政治;而今在晉亡後的隱居,則得到所認同的歸宿,如夷齊高隱西山,作殷遺民,義不食周粟,自己是作晉遺民,義不奉劉宋正朔。
援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符瑞》:“極理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天容”是天對現政權好壞所表現之喜怒、態度,代指天理),東晉王羲之《蘭亭詩序》,以及《宋書·武帝本紀下》等文獻,以解釋陶淵明詩“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是針鋒相對地痛斥劉裕開國策書所謂“天命”降於有宋,及“天保永祚於有宋”,表示劉裕篡弑違悖天理人情,雖自稱天命,但是天理自絕不會從劉裕之意志為轉移;晉、宋政權壽命之長短亦將絕不會相同,宋將壽命短暫,宋開篡弑之惡例,將自食遭篡弑之惡果,後之視宋,猶宋之視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肉情[五言]
张德建:明代台阁文学中的快乐图景与抒情文化
阮瑀:一个生死之外的旁观者|魏晋风骨
阮荣春《笔墨技法 格调恬静抒情》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用海外善本补国内传本之缺
王阳明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