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郎城考
鲁郎城考

 

 

 

费县县城东南40多里有个村子叫鲁城,又名鲁郎城,原属刘庄镇,现属探沂镇。村前濒临涑河。

据1982年出版的《费县地名志》记载:“鲁城,位于刘庄南2公里,是鲁城大队驻地,673人,825亩地。建于唐朝咸通元年。……一九四四年前围墙东门悬有‘鲁郎城’铭刻石匾。后又称为城子,因与本县探沂、方城两公社的城子重名,故于一九八〇年十二月十三日更名为鲁城。”

《光绪费县志》卷十三《古迹》说:“鲁郎城,县治东南四十里许,涑河之北,俗呼为‘六郎城’。鲁、六,一音之转。”

所谓“鲁郎城”,意思就是“鲁国的郎城”,说明这个地方在春秋鲁国称作“郎”。

 

  

一、史籍关于郎地的记载

 

“郎”作为鲁国地名,在史书《左传》的记载中共出现过8次:

《左传·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杜预注:“高平方舆县东南有郁郎亭。”《括地志》:“郎亭在滕县西南,县之西南即方舆东南。”杜预并未确指其地,只是列出了带有“郎”字的地名以备考。

《左传·隐公九年》:“夏,城郎。”

《左传·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杜预注:“冬猎曰狩,行三驱之礼,得田狩之时,故传曰:“书时,礼也。周之春,夏之冬也。田狩从夏时,郎非国内之狩地,故书地。”孔颖达疏:“举地名者,皆言其非地。故知此郎,非国内之狩地,故书地也。若国内狩地,大野是也。哀十四年传曰西狩於大野,经不书大野,明其得常地,故不书耳。由此而言,则狩于禚,蒐于红,及比蒲昌间,皆非常地,故书地也。田狩之地须有常者,古者民多地狭,唯在山泽之间乃有不殖之地,故天子、诸侯必於其封内择隙地而为之。僖三十三年传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是其诸国各有常狩之处,违其常处则犯害居民。故书地以讥之。 

《左传·桓公六年》:“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杜预注:“郎师在十年。”此是后话。

《左传·桓公十年》:“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郑人怒,请师於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杜预注:“不称侵伐,而以战为文,明鲁直,诸侯曲,故言我有辞,以礼自释,交绥而退,无败绩。

《左传·庄公十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公子偃,鲁大夫。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杜预注:“雩门,鲁南城门。

《左传·闵公元年》:“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经》曰:“季子来归。”杜预注:“季子,公子友之字。季子忠社稷,为国人所思,故贤而字之。齐侯许纳,故曰归。正义曰:季是友之字也。子者,男子之美称。国人贤而思之,得其还鲁,喜而呼曰季子来归。史因其言而书之。请复季友,齐侯许之’,是得齐之力,齐侯许纳,故曰归也。 

《左传·昭公九年》:“冬,筑郎囿。”杜预注:囿音又,苑也。郎地筑苑。囿即园囿,游观之所,当在国都近郊。

 

    在史书《公羊传》中,另有两条记载郎地的文字:

《公羊传·庄公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何以书?讥。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台,指台榭,也是游观之所,当在国都近郊。《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五月,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秋八月,声姜薨,毁泉台。”《公羊传》补充说:“泉台者何?郎台也。未成为郎台,既成为泉台。”

 

此外,《春秋》、《礼记》等史籍也有关于郎地的记载。

 

 

二、近郊之郎与远地之郎

 

有专家指出,鲁国有两处郎地,一处在近郊,一处在远地。从《左传》的记载来看,鲁隐公元年和鲁隐公九年,曾经连续两次“城郎”(在郎地筑城)。显然,同一个地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筑城,说明在当时的鲁国,确实有两处郎地。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公子偃在都城之内就能看到驻扎在郎地的宋国军队队形不整,说明郎地肯定是在近郊。文中的“雩门”,指的是鲁国的南城门;而“乘丘”,则在今山东兖州东,靠近鲁国都城。这都说明,此处的郎是近郊之郎。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师及齐师战于郊。”这一场战役,在《礼记·檀弓下》中的记载则是“战于郎”。《说文》:“距国百里为郊。”此处的郎也是近郊之郎。

《左传·桓公十年》记载:“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公羊传》补充说:“郎者何?吾近邑也。”也是近郊之郎。

《公羊传·庄公八年》记载:“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陈、蔡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陈国位于今河南淮阳,蔡国位于今河南上蔡,都在鲁国的西南方向,鲁国的军队在郎地等候陈蔡两国的军队。虽然不知道这个郎地是在近郊还是在远地,但从地理方位来看,显然不是费县的郎地。

《左传·闵公元年》“公次于郎以待之”,是说季友从陈国返回鲁国,鲁闵公在郎地等候。季友从西南方向的陈国返回,鲁闵公当然是在都城的西南方向等候,说明此处的郎也不是费县的郎地。

 

《左传·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公羊传》补充说:“讥远也。”狩,即田猎,是古代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实则以休闲获猎为目的。鲁桓公作为诸侯,外出田猎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却被载于史书,原因是他跑得实在太远了,史书记载这一事件,目的是加以讥讽。到底有多远,史书没有说,肯定不是近郊之郎,而是远地之郎。

《左传·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的后面,还有一句话:“不书,非公命也。”这是一句解经之辞,意思是: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不是奉了鲁隐公的命令而行,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如果是在近郊筑城,不可能瞒过鲁隐公;费伯率领军队私自筑城,应该是在距离鲁国都城很远的地方。这个郎,应该是远地之郎。

 

这个远地之郎的位置,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费县……古费国也隐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代学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十二》也说:“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邑。……战国时,费盖自为小国,即汉费县。”他们一致认为,费伯帅师筑城的这个远地之郎在费县。

费县的鲁郎城位于鲁国的最东部,与鲁国都城曲阜相隔300余里,从地理空间来说,当是远地之郎。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印行的《费邑古迹考》说:“今费之郎城有高阜,土人传为鲁王宫殿遗址,逼近涑河,与《庄公三十一年》‘筑郎台’,《公羊传》‘讥临民之漱浣也’,形事似有相合处。”

成书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光绪费县志》卷十三《古迹》说:“此城址宛然,耕者往往得剑戟戈矛箭簇,铜质斑然,当是春秋时邑。”

2007年出版的《费县文化志》第十三章《文物》,对“鲁郎城遗址”有如下描述:“从城内暴露的遗迹、遗物来看,城内偏北部瓦砾遍地,亦曾有铜簇、铜剑出土,近年来在城内采集的遗物有:夹砂灰陶鬲足、罐沿、豆柄以及绳纹板瓦片,豆、鬲、罐、壶等。……城始建于春秋中前期,春秋晚期已废,战国末再兴,汉时又重新筑城,后废。

鲁国的远地之郎,就是费县鲁郎城无疑。 

 

  

    三、费伯何许人也?

 

西晋学者杜预对《左传·隐公元》“费伯帅师城郎”注解说:“费伯鲁大夫。”对《左传·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注解说:“庈父费伯也。”按照杜预的说法,费伯就是费庈父,是鲁国大夫。一说费庈父之邑在鱼台县,于史无据。

费伯为什么要在费地筑城呢?其来有自。

据专家考证,大约在周宣王时代,周王室封鲁懿公之孙为费伯,费地自此成为伯国。唐代谱牒姓氏专著《元和姓纂》记载,费伯,姬姓,是鲁国第十任国君鲁懿公的孙子。元代于钦《齐乘》也说:“伯国姬姓,鲁懿公之孙,后为季氏之邑。”若以辈分论,他是鲁隐公的叔父(鲁懿公子孝公,孝公子惠公,惠公庶子隐公)。周王封他为费伯,以费地(即今天的山东费县)为食邑,也就是私邑。费伯带着军队到费地筑城,没有向鲁隐公报批,是隐报瞒报项目;或者是他申报了,没有得到鲁隐公的批准,总之属于非法建筑。不过,鲁隐公后来并没有下令强拆,算是默许了。

其实,费伯在自己的伯国筑城,也属情理之中。一方面,鲁隐公管不了那么多。在《隐公元年》中,除了“费伯帅师城郎”后面有一句“不书,非公命也”之外,在“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的后面,也有一句“不书,非公命也”。公子豫是鲁国的公子,他想去邾国,鲁隐公不同意,可是拦不住,公子豫还是去了,鲁隐公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在“新作南门”的后面,也有一句“不书,亦非公命也”。鲁国在国都新建一座南门,竟然也不是出自鲁隐公的命令。一年之内连续三次出现不书,非公命也”,说明这种拦不住的事情太常见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和鲁隐公的“摄政”身份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筑城的事例也很多。此前筑了多少城没有记载,就以《左传》的记载来看,除了《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之外,还有《隐公七年》“城中丘”,《隐公九年》“城郎”,《桓公十六年》“城向”,《庄公三十二年》“城小谷”,《襄公十三年》“城防”,等等。到处都在筑城,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四、鲁郎城的规模及布局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首先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最讲究的背山面水。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逐水而居”是选择居住环境的要件。背山既有背风向阳的生活需要,也有作为天然屏障的安全需要。鲁郎城北靠岐山,南临涑河,风水地理条件极佳,完全符合这一选址要求。

 

鲁郎城的规模及布局,《左传》、《公羊传》等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在《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这样一段话:“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依此凡例看来,费县的鲁郎城不是一般的邑筑,而是都城。城内有宗庙、有社稷。

按照中国古代人的观念,建国必先立都,都城是国家的象征。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此城郭之始也”(《吴越春秋》)。费伯想通过筑城,强化自己的私邑。

都城的规模不一样,有大有小。《左传·隐公元年》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意思是:大的都城不能超过侯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城只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城只有九分之一。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说的“国”,就是都城。据其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后按照周礼的等级划分,规定了不同的标准。对于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只是在规模、体量上有所变化,在有些功能设置上有所损益,但是总的平面布局区别不大。都城的规划布局,其规定可概括如下:①城为方形,国都之制为九里之城,依等级有所区别。②每面均设三个门,共十二个门。③以王宫为核心,王宫位于都城中心,构成都城南北中轴线。④南门、朝、寝、市,都由南至北布置在中轴线上。王宫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对称设置在王宫的左右两侧。⑤道路分经涂、环涂、野涂。城内南北向、东西向街道各有九条,构成棋盘式规整布局,以纵贯南北的经涂为主干道,经纬道路环绕王宫沿中轴线对称布置。⑥城内居住区为闾里设置,整齐规整。

周时1里为300步(《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1步为6尺(《论语》马融注引《司马德》),则1里应为1800尺。世传周代铜尺7种,长度22.5厘米至23.1厘米不等。据商鞅方升测算,晚周1尺当为23.1厘米。据《隋书·律历志》的记载推算,亦当为23.1厘米。这里就以1尺为23.1厘米计算,则9里之长应为3742.2米。匠人所营之国四面见方,则周长应为14968.8米。
  据《费县文化志》记载:“鲁郎城俗称‘六郎城’,城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城墙地表上虽已不见,但地下仍有迹可寻,唯南墙已被村民破坏殆尽。”鲁郎城的周长是1800米,相当于匠人所营之国周长的九分之一强,符合先王之制。

 

 

鲁郎城,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村子,曾经是春秋早期的城邑。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国大夫费伯修筑的这座城池,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而是费伯的伯国——费国的都城,是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极国被灭,可以看出隐公时期的鲁国已经内忧外患,这也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鲁国史话廿五:左丘明不想讲述的3个字,搞懂后,里面故事还挺多
曾参的父亲曾点是费县、平邑县人
费县鲁郎城与台邑:千秋古城,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封建崩溃与郡县兴起
春秋三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