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老规矩

北京老规矩

文摘报 放慢你的脚步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老规矩的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但是并非所有老规矩都是道德和文化层面上的精华。有些老规矩属于繁文缛节或者是束缚人的思想教条,就没必要让其起死回生。

 

 

  刘一达,善写“京味儿”小说,著有《故都子民》《大酒缸》等一系列作品。《北京老规矩》是他以采访、研究北京文化三十多年的素材为基础,并充分收集民间“老规矩”创作而成的。书中包括“起居”“会客”“出行”“交际”“称呼”等5个篇章,收录了约两百多条“老规矩”,并以“京味儿”语言娓娓道来。书中说的是北京老规矩,实际上,是借着老规矩的话题,聊聊北京文化:北京的人文地理、名人掌故、世态人情,均是信手拈来。


 

邀请与提拉

老北京人请客或者造访(拜访),讲究要打“提前量”,也就是提前告知。通常请客吃饭,或者参加其他活动,叫邀请。登门造访,叫约访,重要访客,或者长辈,叫约拜。

为什么要提前告知呢?除了有让您请客的人有所准备的因素以外,这也是一种礼仪,或者说礼数。

按北京的老规矩:三天为“邀”,两天为“请”,当天为“提(dU)拉”。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当天,以三天为好。

您也许会说,咱礼大点儿,提前个十天八天的邀请人家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能提前呢?因为您要请的人,也许有公务在身,也许有要事相扰,这叫“官身不由己”,您通知他早了,有可能他扭脸儿忘了。三天,这是约定俗成的“邀人”时间。

当然,您也许把被邀请的人给忘了,头两天才想起他来,这时,再约他也不迟,两天为“请”嘛。

但是,您如果请客的当天,才想起他来,那您最好就不要“请”人家了。当天“邀”人家,就不是“邀请”,而是“提拉”了。

提拉人,等于寒碜人,给人添堵了。老北京人最忌讳请客提拉人。碰到这种“提拉”,不但不能去,还要给您两句:“干嘛?您这儿凑数儿呢?都这会儿了,您想起我来了。留着您的饭菜,打发叫街门的(要饭的)吧!”

您瞧,这不是自讨没趣吗?所以,您请客的时候,一定要记着这个老规矩。

自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被请的人,跟您是莫逆之交,或是至亲至近。您请客或搞活动,想让他给您捧个人场,万不得已,当天把他“提拉”过去。人家也不会不给您面子。老北京有“熟人不讲理(礼)”这一说儿。

至于说造访或拜访,则一定要提前一天跟人家打招呼。过去是送“访帖”,有了现代通讯工具以后,是打电话约。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短信或微信约访。为什么?按老规矩,您要访谁,不能提前见面,也要提前说句话,这是起码的礼节。



客情儿

客情儿,算是老北京土话。它是指某个活动或某种场合自己的身份或名望,本不该露面(参加),但主人鼎力相邀,盛情难却,只好前去捧场。这儿的“客”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做客;二是客气。

与客情儿相应的,还有一句北京土语,叫“客串儿”。

什么叫“客串儿”?比如《黄鹤楼》这出戏,当天晚上就要演出,扮诸葛亮的老生突然病了。没辙,只好请“票友儿”李先生来“救场”。整出戏,除了这位李先生,其他演员都是专业的,这位李先生能跟这些人同台演出,叫“客串儿”。

“客串儿”也有客情的成分,但它专指京剧表演。从“客串儿”这个词儿的含义,您就会知道,客情儿也有“救场”的意思。

老北京人好面子,举办一些活动,喜欢请一些有头有脸儿的人来“压场”,这么做,一是为了烘托气氛;二是显得体面,以此在众人面前露脸,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说起来,这是一种虚荣,但这也是俗例儿(民风),而且延续至今。

老北京人重视人情世故。人家登门拜访,请求您出面捧场,您自然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只好如约前往。这就叫客情儿。

按北京的老规矩,客情儿是不能收谢仪(出场费)的。您给人家红包儿(钱),等于打人家的脸。为什么?因为您一动钱,大数儿,您未准掏得起;小数儿,您拿出来等于寒碜人。

但人家出于客情儿,这么给面子来,自己不表示表示,又觉得过意不去。怎么办?您可以送些小的礼品,表示谢意,也可以事后设个饭局(酒席),请他吃顿饭,以示感谢,并以此加深彼此的交情。


主与客的坐法

这里说的主和客,是指您到别人家做客,或者别人到您家做客时的坐法。

自然,您到别人家做客,您是客;反之,别人到您家做客,您就是主。但不管您是主,还是客,在老北京,怎么坐,是有规矩的。

您到谁家做客,首先要确定哪个位子是主座儿,即正位。当然,屋子宽敞,家具摆设眉清目秀,主座儿好认。屋子小,家居摆设比较凌乱,主座儿就不好确定了。赶上更小的房子,狭小局促,找个能坐的地方,得现挪地儿,这种情况,就谈不上主座儿和次座儿了。

其实,确认主座儿主要看两点:一是看家具摆放的位置。不管坐南朝北,还是坐西朝东,一般正中的位子,或左边的位子,是主座儿。二是依主人坐的位置来确认。主人坐在哪儿,就算主位,客人再做选择。

主座儿确定下来,才是谁坐的事儿。按老礼儿,您在家里,包括自己家和别人家,不管您是主还是客,不管您的官大还是官小,也不管您是名人还是凡人,主座儿一定要让年龄最长的人坐。然后再按年龄大小依次坐下。这就是北京人奉行的长幼有序的老规矩。

其次,主座儿谁来坐确定后,一定要让坐主座儿的人先坐。他坐下,其他人才能坐。起座儿也是如此。要等坐主座儿的人先起来,其他人才能起身。

此外,还有一些规矩。比如,主座儿的高度,一定要超过次座儿。主座儿的位置要在次座儿的左手或对面儿等等。

赶上屋子小或者地方狭促的地方,也是先让年龄最长的人找地方先坐,其他人再说,找不到坐的地方,那就只能受点儿委屈,在一边儿站着了。


有里有面儿

有里有面儿,是一句老北京土话。有人把“有里”,写成“有礼”,这是不对的。“里”,是里头的意思,和“面儿”是相对应的。 说话办事儿要有里有面儿,这是北京的老规矩。什么是有里有面儿呢?简单说,就是内外有别。

北京人干什么事儿都讲究要面子。面子,说了归齐,就是尊严,或者说是虚荣。事实上,不光是北京人讲究面子,地球上所有人都讲究面子。

过去,住大杂院的老北京人家里穷,偶尔来了客人,往往弄得手忙脚乱。为了撑面儿,只能跟院里的街坊四邻求救,张家借张八仙桌,李家借几把椅子。

穷,怕客人笑话,还得要样儿,于是把王家的座钟先搬过来,把赵家的收音机也先拿来摆一会儿,把孙家墙上挂的字也先拿过来挂一挂。

总之,会借全院之力,把您家布置得体体面面。而且,在吃上,也打肿脸充胖子,在言谈举止上,好像也斯文起来,说话细声细气,不敢吐粗口儿,就跟家里真有钱有教养似的。

等客人前脚走,后脚就原形毕露了,该坐小板凳,还坐小板凳;该啃窝窝头,还啃窝窝头;该说话带脏字儿,还是说话不干净。这就是里和面儿的区别。

有人笑话老北京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实,要面子并不是坏事儿。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不要了,那么,他是不是就不懂人活着的尊严了?想要面子,才会去努力奋斗,争取让自己真有面子。当一个人不要面子了,那他还可以“救药”吗?

要面子,还要有里子。这是北京老规矩的文化内涵。“里子”是心里的活动内容,它往往是含而不露,也不能露的。

比如您接待一位客人,他的一举一动,您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甚至感到厌恶。您心里可能会骂他:瞧你小子这德行!但是,您出于礼节,碍于面子,还要热情地让座儿,上茶,赔着笑脸,尽管您是那么的不情愿。这就是北京的规矩有里有面儿。

北京人爱说这样的一句话:甭管怎么着,咱大面儿上得说得过去。这种“说得过去”,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也要给对方留面子。所以说,有里有面儿说起来简单,其实,这里头却大有深沉,即有很深的内涵。


来源 | 《北京老规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有里有面儿--刘一达
局气北京┃这些北京的老礼儿,您都门儿清吗?
老规矩
【摘存】老祖宗留下的20个“老规矩”,是...
《燕人夜话》15——也说“老规矩”
李滨声先生美术作品展《北京老规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