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敦煌文化: 敦煌民俗风情
 
 

敦煌民俗风情

—敦煌浴佛节

敦煌浴佛节是敦煌的传统节日.每年都要举行,次次不失!

农历四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生辰,莫高窟举行盛大的浴佛节庙会。从四月初一开始,男男女女陆陆续续上山,来到莫高窟,到初八(农历4月8日)人最多达到高潮。

香客游人熙熙攘攘,来到大佛前敬香献供,叩头还愿,默念心中的祈求,求佛保佑平安吉祥。商贩在树林中搭起席棚,高声叫卖各种风味小吃,民间艺人聚在林荫下、小溪旁,弹奏着三弦,拉着二胡,演唱敦煌小曲,热闹非凡。

敦煌舞狮

  敦煌过春节舞狮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传统文化.

  敦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昆仑山上有一头金毛狮子,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宫封为狮王大圣。有一年春节,玉帝让各路神仙下界与民同乐,约定三天后听到仙钟敲响必须返回。狮王大圣来到人间,发现这里的人民过年都得瘟病,年过的冷冷清清。一打听,才知道是瘟神从中作怪,它便大吼三声,召来千万头金毛狮子 ,跑进千家万户驱赶瘟神。狮王大圣刚走到河西走廊,天上的钟声响了,若不返回,要斩首示众。但它不忍心河西人民受苦受难、愁眉苦脸过年,毅然决定继续除妖,不返天庭。几天后,河西的瘟病都驱除了,但狮王却犯了天规,自知性命难保,便对众人说:“我死后将我的头割下,皮剥下,来年扮成我的模样,定能消病祛瘟。”话音刚落,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待天晴之后,狮王大圣已倒在血泊之中。人们强忍悲痛,将狮头、狮皮保存起来。第二年春节,妖魔瘟神又来降瘟降灾,众人举着狮王的头,披上狮皮,敲锣打鼓,再次驱走了妖魔瘟神。

  为了感恩和奠念,河西一带留下了过年舞狮子的习俗,并在舞狮时上香献供,鸣放鞭炮。修新房,生了孩子,都要在过年时舞狮庆贺,取消灾灭病吉祥之意。

春节社火
敦煌春节社火,是每年都要举行的节目.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敦煌城乡庆太平、祝丰收、迎新年、辞旧岁的盛大节日。各种文化活动极为丰富,但最重要、最热门、最能体现民俗风情的要数社火了。

社火演出时,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由上百人组成的庞大的社火队伍几乎占了整条街面,丰富而精彩的表演把敦煌人民喜庆丰收、图求新年吉祥如意的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敦煌社火种类多,花样新,既有本地土色土香的传统社火,也有外地的社火精品。

本地的传统社火有地蹦子、打狗熊、太平鼓、太平车、龙灯、高跷、舞狮、旱船、跑驴、竹马、铁芯子、大头和尚戏柳翠等。引进外地的社火精品有陕北秧歌、安塞腰鼓、威风锣鼓、花伞舞等。近几年,还按照敦煌壁画中的鼓和舞,编排了具有敦煌艺术风格的大型社火"敦煌乐舞"。

这些社火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端阳节

敦煌浴佛节是敦煌的传统节日.每年都要举行,次次不失!

敦煌浴佛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赶月牙泉庙会。这一天大清早,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在院门上插上柳枝、香艾,然后全家老小穿上新衣,提上粽子、油饼、雄黄酒来到月牙泉边。

青年女子身带亲手刺绣的香荷包,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着用红、黄、绿、蓝、紫五色线合成的彩绳。大家围泉而坐,在枣花飘香的沙枣树下,撩起清澈晶莹的泉水,一边吃着甜香爽口的粽子、油饼,一边讲述着"七星草"、"铁背鱼"、"五色沙"等关于月牙泉和鸣沙山的美丽传说,常常使人进入一种纷繁迷离、美好而又神奇的境界。

据说五,六月初五登鸣沙山,赶月牙泉庙会,可以消灾避难,万事吉祥。

晒腰腿

敦煌农历六月六晒腰腿,是敦煌民间的一种习俗。

鸣沙山沙粒纯正,不含一点尘土,热沙浴具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奇效。

传说阴历六月六这天最为灵验,所以敦煌有六月六上鸣沙山晒腰腿的习俗,到了每年六月六,凡有腰腿病患者,熬好乌鸡汤,备上老黄酒,正午以后,来到鸣沙山下的沙梁上,喝汤、饮酒,然后用热沙埋住腰腿部,头上打伞遮凉,让身体在烈日下暴晒三个小时左右。连续七天,腰腿病便可消除。

目前,鸣沙山下开设沙疗所一座,以沙疗辅以针灸,见效更快。

中秋节与月饼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多取团圆之意。

  敦煌月饼与各地不同,其特点是大、厚、香、酥,直径约30公分,厚5公分,与圆月更加形似。制作时,用香油、香料和面,做成饼形,在上面用刀、夹等雕记出"孙猴摘桃"、"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以月亮为题材的画面及装饰,放在铁鏊中,上下加草火烤熟,成为金黄色。

  这样做出的月饼色、香、味、形俱美,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凉爽的中秋之夜,当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时,家家院内摆上香案,端上月饼和切成锯齿形的大西瓜以及桃、梨、果等共庆团圆。

敦煌高跷

  敦煌高跷,又名“柳木腿”、“长腿子”。

  表演时将一对长一米的柳木棒绑在小腿上,妆扮成戏戏典、传说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踏着铿铿锵锵的锣鼓点七舞八蹈,又特别讲究队形变换和造型。各个人物的妆扮动作各异,但整个社火队的表演又统一和谐。最少由40人组成。个人表演有难度大、技巧高的惊险动作,如:踩高跷上数米高的的桌子,翻跟头,大劈叉等。

  高跷虽流行全国,但来历却各不相同。

  在敦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姓高的将军领兵收复一座城池,但由于天气寒冷,护城河水冰凉刺骨,难以通过,多次攻城,难以攻克。有一天傍晚,一只南飞大雁落在营地歇息,长腿大步来回走动,高将军顿有所司,领将士,砍下柳木用绳子绑在腿上,练习走路。深夜,带领将士绑上柳木腿顺利地蹦过冰河,攻上城墙,压回了城池。天亮后,士兵们敲锣打鼓,踩着柳木腿舞动刀枪,旗帜在大街上游行庆祝胜利。群众都觉得新奇,于是逢年过节,也都绑上柳木腿,去街上跳舞玩乐,相尚成习,流传至今。

戏说洞房

  在敦煌地区,自古至今仍然流传着闹新房的习俗。

  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男女老幼,即所谓“三日新,无大小”,在新房里与新婚夫妇戏谑、逗闹使喜庆的气氛更加隆重热烈。“闹新房”便是向新郎新娘恭贺新喜、增强喜庆气氛的一种风俗。新婚之夕,于窗外悄悄窃听新娘的言语及其动作,并以之为笑谈。新婚夫妇总是恩恩爱爱,窃窃私语不止。
  相传古时候,每当娶媳妇的家里,魔鬼在伺机作恶,总出现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不是夫妻不和,便是人财两散……闹得家人提心吊胆。天长日久,观音菩萨看到人民间的疾苦,传话指点除祛妖魔的方法:魔鬼害怕人多势重、怕嬉闹。
  从此,“闹洞房”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于是在新婚之夜,追逐嬉闹、说笑话、猜谜、游戏、对歌、说绕口令、演节目。有的则出些稀奇古怪、令人忍俊不禁的问题,来刁难新娘子,逗笑取乐。有的家庭还张灯结彩、演戏、吹唢呐、敲锣鼓,好不热闹。一直闹到五更十分,以表示驱邪祛灾、祈求吉庆的心情。

大头和尚戏柳翠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可以看到,两人表演的有情节的哑剧舞蹈---大头和尚戏柳翠!

  表演时,男戴和尚面具,穿道袍,持佛尘;女戴姑娘面具,红衫绿裤,持绸巾。二人以夸张的舞蹈动作嬉戏,非常幽默、滑稽。
 
  传说很早以前,深山里有座古寺,寺庙内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柳树。这柳树经一千多年的修炼,变成了一个俊俏的大姑娘,取名柳翠。她偷偷地爱上了庙里的一个大头小和尚。一天,庙里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家,柳翠便装作前来进香,便挑逗小和尚,使他忘了佛门戒律,与柳翠尽情地玩耍,戏闹起来。这里,有个樵夫打柴正好路过此地,所见庙内有女子笑声,感到奇怪。扒在墙头上一看,原来小和尚竟和大姑娘在一起打情骂俏,忍不住大笑,双手一松,掉下墙头。他回家之后,当作笑话讲给众人听。有个社火头儿听了此事,觉得有趣,过春节时,编成社火演了起来。男女老少都爱看。

  从此,“大头和尚戏柳翠”就流传开了。

地蹦子

  地蹦子是敦煌一带独具特色的社火之一。

  队伍一般由15人组成,有的表演队伍多达28人、36人不等。男青年敲小鼓起舞,称“鼓子”。女青年敲小锣起舞,称“拉花”。少年敲棒槌起舞,称“和尚娃”。还有逗乐取笑的傻公子、丑婆子各一人。领队名叫“膏药匠”,手持花伞灯,摇动拔浪指挥全队表演,并即兴编词说唱,活跃了表演气氛。

  关于地蹦子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春节,敌兵包围了京城,眼看就到元宵节了,城中的皇帝、大臣、百姓因无救兵解围,干着急脱不了身。这时,老丞相出了个主意,与敌兵协商,先让百姓闹元宵耍社火,闹完元宵,献城投降。敌兵应充了这一要求。丞相便让皇帝、皇后、文武大臣妆扮成跳地蹦子的社火队,敲锣打鼓,又舞又跳,乘机人多,混出城外,调集大兵,卷土重来,赶走敌兵,收复了京城。由于跳地蹦子救了皇帝的命,保住了王位,使他铭记在心中,下旨每年春节,大耍社火,跳地蹦子以为纪念。

  从此敦煌跳地蹦子的风俗便传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陕西乡间最春节的是社火
正宁社火元宵节专刊
高跷·游艺
社火公园之《高跷背棍》
敦煌民俗掠影
春节社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