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像的声音的处理技巧
对于大部分从摄影玩到摄像的同学而言,对声音的制作是陌生的。但是声音又是影像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网上的许多DV作品里,制作者在画面上下了很多功夫,用光、构图、剪辑都花了心思,但却忽略了声音的质量。影片声音充满浓重的“家庭录像”味道,演员对白听不清楚,嘈杂的环境音倒是很大声,演员在房间里的对话回声阵阵,有时还能听见摄像机里磁带转动的声音。。。一部画面挺好的DV作品,被糟糕的声音影响了整体水平。究其原因,是不重视或者不了解声音制作造成的。
在一部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包括:对白、环境音、声效、音乐。你可以随便找部电影来“听听”,声音无外乎这几种。我用DV拍片遵循的声音制作其实跟电影是一样的,只要用相同的方法,你一样能做出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的声音。
“电影那样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呢?这里有几个要点,你可以拿部片子边播放边对照。首先,对白都非常清晰,无论是安静房间还是热闹的街头,甚至音乐爆棚的酒吧,演员之间的对话你都能清楚听见;如果因为环境吵,听不见演员说什么,那台词岂不没用了?其次,声音跟空间环境是关联的,比如在家里房间说话,就不会有回声,在街上说话也不会有,而在仓库或空房间说话就会有回声。然后,除了必须的声音,你听不到“非必须”的声音,如果你听到扛摄影机那位老兄的喘气声,那就叫声音穿帮了。电影声音的基本要求大概就这样,一点不复杂。所谓电影的“好声音”重点不是多么Hi-Fi,多么爆棚,多么松香味,而是指“正确的”声音--即画面中该有的声音要有,该大声的要大声,该小声的要小声,该没声的就不要有声。

电影的四种声音中,在拍摄时,重点是录对白,如果能兼顾环境音就兼顾一下,兼顾不了就只录对白。为什么?因为环境音很容易“补做”,且很容易跟画面匹配,比如一个北京街头的画面,你配的是上海街头录的环境音,观众也听不出有什么不妥。但对白就不行了,人说话的声音受情绪控制的,拍摄时表演的情绪在后期很难模仿到一模一样,就算能模仿,那等于让演员重演一边,而且还要花时间、花场地、花设备,都是钱啊。所以我们看电影拍摄花絮中的场景,拍摄的时候,只有一个专门录对白的话筒。而其他的声音,可以在后期再录,或直接从音源库里找,然后根据画面进行“配音”就可以了。这就是影视声音制作的基本方法。知道了这种方法,我们拍DV照猫画虎就是了。
拍摄用的录音的设备并不复杂。一个话筒,一条话筒线,一个录音机。三样东西就组成了基本的录音系统。如果我们把录音系统比喻成相机的话,话筒就是镜头,录音机就是胶卷。声音的好坏大部分是由话筒决定的。

话筒黑话叫咪(Mic)。从固定方式来分类的话,话筒可以分成手持的、架式的、领夹式的、吊杆的。手持就是用手拿着那种,卡拉OK那种。架式就是固定在话筒架上的,像乐器用的麦,录人声用的电容麦。领夹就是电视中常见那种嘉宾夹在领口那种小小的麦。吊杆就是装在吊杆上,隔着老远能伸到演员头顶上那种。在这几种话筒中,拍电影通常只能用吊杆。原因很简单,你总不能让演员拿个话筒吧。总之,话筒在画面中出现,都是不合适的(新闻采访类不算啊)。现在我们完全是山寨型的工作方式,什么么吊杆啊,没这个概念,以为拍个视频只要一个负重运动员把摄影摄像录音器材背出去,遇到什么整什么。因为我们对这个行业领域一点概念没有,这个活必须是小队作战,一个人再全能也是白搭,这个人力成本没法省,否则就是违反科学规律,永远是家庭DV的档次。以后再讲录音具体技巧时大家就晓得了——没有挑杆就去录音,就像没有三角架去去拍视频一样,都是不专业,没档次的表现。

除了按固定方式分类,话筒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方法是按“指向”分类。所谓指向,就是“话筒对其周围不同方向上的声音的灵敏程度”。你可以用光源来理解“指向”,比如像蜡烛那样的光源,它在所有方向上的光是一样的,那么蜡烛的“指向”就是全向;如果是一个电筒,它的指向就比蜡烛要强。很容易理解哈。
全向型话筒,就是说它对周围的声音的灵敏度是一样的。无论声源在哪个方向,它“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当然,前提是离话筒距离一样。第二种叫心型,它的灵敏度范围像个心,它对前面的声音比较敏感,如果在它后面说话,它就听不清了。第三种叫超心型,它跟心型很类似,只是它的受声面比心型要窄。第四组叫强指向型或枪型,它的受声面就更窄,它对其正前方的声音敏感,对周边的声音不敏感。图中话筒周围的圈表示话筒的“灵敏度距离”,就是说音源在这个这个范围内,话筒才能听得清楚。你看演唱会,歌手唱歌的话筒离嘴很近,几乎要吃下去了,就是因为演出的话筒灵敏度距离很短。领导做报告的话筒离嘴就很远,因为会议话筒的灵敏度距离比较长。在这几种指向中,枪型话筒的灵敏度距离是最长的,因此它能在距离音源比较远的情况下,录到清晰的声音。于是,也就能满足在画面之外,录画面内声音的要求。
现在我们面临的采访题材非常多,各种指点向的话筒都是需要配备的,现在我们手里的录音器材,一般来讲都有低切和压限的功能;所谓低切,就是电容话筒对低频的反映比较浑浊,需要切掉部分频段,以期录得更好的声音;所谓压限,与声音的动态有关。
举个例子:
        场景一:闹市区,大白天,街上人来人往,汽车喇叭此起彼伏。你走在人行道上。
  场景二:闹市区,午夜,街上只看得见几个人在匆匆赶路,没有汽车,四周死一般的沉寂。你走在人行道上。
  共同事件:附近一个乡下老头在做爆米花,一声巨响,爆米花出炉了。
  结果一:你回头看了看,若无其事,哦,原来有人在做爆米花。
  结果二:你跳了起来,随即昏倒在地。
       同样都是爆米花出炉,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呢?
  也就是说,同样大的声音,为什么听起来会不一样大?
  人对声音“大小”的感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大街上的嘈杂环境中,我们可以忍受飞机从头顶上飞过,但在安静的卧室里,飞机会令你坐立不安。在party上时,我们可以忍受电子舞曲的鼓声,却不能忍受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中的一个全奏。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的音量虽然一样,但是在我们的大脑里却形成了不同声音大小的感觉。
  在嘈杂环境中,一架飞机的音量比“嘈杂的声音”大不了多少;电子舞曲的鼓相比连绵不断的其他乐器也大不了多少。可是,飞机的声音却比卧室要大得多;《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里的几个全奏是在异常安静优美的旋律声中突然爆发的(所有乐器一起爆发一个音)。于是,这样的声音我们就觉得很炸了。
  声音在人头脑中形成的印象跟人在看到声音波形后形成的视觉印象是绝对不同的。
     而压限器,就像设定一个阀门,简单来说上就是一种会自动变化的音量旋钮。当声音振幅太小的时候,这个旋钮自动将音量提上去,而当振幅过大的时候,这个旋钮将音量降下来。通过这种方式来"欺骗"听者的耳朵,让声音更加悦耳。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运用中却一个头两个大,建议大家把手头上器材多做实验,记录在不同环境下的最佳录音设定参数。(没完,以后再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唱歌的技巧,如何运气和放开声音
电影声音设计中对白、音效和音乐的具体内容
求救!话筒放大电路!!!
话筒的正确使用和啸叫的解决办法
电脑插入麦克风话筒声音太小如何处理
教你如何善用【话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