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否》戳破家庭教育真相:“过期”的父母有多可怕?

《知否》戳破家庭教育真相:“过期”的父母有多可怕?

很多时候看古装剧都会觉得:名为“古代”,实则是现代人的“平行宇宙”。

比如今天要说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不仅有“争斗”,更有让人深思的教育和格局。

1

父母的格局里

藏着孩子的未来

“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长远。”

这句话,放在主角盛明兰的母亲,卫小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卫小娘身份低微,夹在脾气暴躁的主母和受宠的小妾之间活得艰难,但她凭借自己的情商,让女儿不会成为争斗的“牺牲品”。

冬天被人苛待,没有足够的上等炭,如果大吵大闹,最后受害的只会是自己和女儿。

卫小娘选择隐忍,她对家中“局势”看得通透,所以步步谨慎,不争不抢。

明兰为了回报大姐姐送斗篷的恩惠,在投壶比赛上为姐姐赢回了嫁妆,大出风头。

明兰解释在投壶会上出风头的原因 / 《知否》

她欣慰于女儿明事理、知好歹。

也很清楚,表面的风头换来的很可能是他人的记恨:

卫氏教育女儿不要出风头 / 《知否》

她要女儿不争,绝不是让她怯懦讨好。

卫小娘临终前,把《李娘子镇守娘子关》送给明兰,这是她对明兰的希望:

坚强独立,不依附于任何人。

李娘子是当时社会的独立女性,不依靠他人,凭借自身抵挡百万雄兵 / 《知否》

卫小娘难产时,男主角顾廷烨帮忙请来大夫。

虽然没能救回性命,她还是交代明兰:要知恩图报。

独立不争识大体,忍得了冒犯,咽得下委屈,不过是因为一件事:

活着最大。

临终前教育女儿要学会自保 / 《知否》

看似软弱怕事,实际上是洞察世事、保全自身。

长大后的明兰,也总能凭借高情商化解危机:

两位姐姐都喜欢的小公爷送自己礼物,她转而就将礼物给了姐姐们;

课堂上“立嫡立贤“的问题,不仅牵扯皇家嫡庶,也关系自家尊卑,怎么选择都很容易得罪人,她回答“不如做个纯臣”;

面对小公爷的示好,她十分清楚自己和他之间的身份差距,不恃宠而骄,而是选择避开。

收敛锋芒,举止有度,对身外之物不过分奢求,一言一行决不冲动。

母亲教会明兰的这些,让她能够在盛家平安活下去,并且最终收获幸福。

与卫小娘形成对比的是妾氏林小娘。

她被卖进盛家,所倚仗的,只有一张脸。

对她而言,丈夫的宠爱就是一切,因此她整天对女儿墨兰念叨:

“你爹爹不会不要我们的,如果他不要我们,可怎么活……”

林小娘总是撺掇女儿墨兰,一定要嫁入“豪门”,对男人,不看人品性格,只看门户爵位。

在林氏的认知里,只要攀上贵族,就能一生无忧。

墨兰的满腹才情,只是“嫁入豪门”的砝码。

在母亲影响下,墨兰用尽手段进了“公侯之家”做正妻。

可是嫁了人才发现,婆婆不好相处、丈夫花心成性,她的后半生,可能都要像母亲一样,活在内院斗争之中。

行为教育,从来都是润物无声又深入骨髓:

你与世无争,她就学着不骄不躁;

你满腹心机,她也能靠小聪明“上位”;

你暴躁无礼,她也会口无遮拦……

父母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杨绛先生在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时,说自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小时候,她佩服父亲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向父亲请教秘诀,父亲说:“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她有样学样,从此爱上了读书。

杨绛先生的女儿也一样:“女儿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是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教育。

2

一个家庭的悲剧

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家,有时也会滋生怨恨和伤害。

剧中,男主顾廷烨(冯绍峰饰)的叛逆外表下,一直藏着一颗渴望父亲关爱的心。

可顾侯爷是武将出身,对儿子的教育不是打就是骂。

顾廷烨也养出了一副桀骜不驯的性格。

和父亲之间一直互相伤害,导致误会重重,嫌隙越来越大。

顾廷烨科考落榜,有人问他:

“为什么不让你父亲去向主考官打听一下,你是哪里做的不好?”

顾廷烨说,因为他落榜丢了父亲的脸,顾侯爷现在恨不得钻到地缝里,不可能去帮他问。

其实,顾侯爷早已私底下去问了儿子落榜原因,担心儿子下次再考犯同样的错误。

明明互相关心牵挂,只因为从没有温和沟通过,导致“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直到顾侯爷去世,两人之间的心结也依旧没能解开。

顾侯爷父子俩,就是很多家庭常见的父子相处模式的缩影——“打击式教育”,有爱但难沟通。

取笑、挖苦、打击很难让一个孩子真的“知耻后勇”,反而只会彻底隔开两代人。

成年人许多性格缺陷、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受到的伤害。

有的伤害,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弥补。

明兰小时候,母亲不得宠爱,见父亲的次数不多。

但她会告诉父亲自己的思念,会把祖母赏的糕点留给父亲,求父亲多去看看自己的母亲。

母亲去世时,明兰最需要父亲的关爱,可父亲仍然冷淡疏远。

受到委屈的她,从此和父亲“渐行渐远”。

一次,一位嬷嬷受邀给家中几个姑娘教礼仪,两位姐姐争吵,明兰被牵连。

墨兰楚楚可怜地向父亲撒娇,明兰在旁边,不发一言。

嬷嬷看在眼里,劝诫父亲“治家要一碗水端平”。

父亲难得主动关心明兰:“以后有什么委屈,为父替你做主。”

明兰乖巧地说:“女儿如今都好。”

父亲离开后,明兰才告诉婢女:“我需要的时候已经过了。”

神情里的落寞,不过是积压的失望太多。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没有给他们关爱沟通,等孩子长大后,隔阂很难弥补。

有读者曾向小编倾诉,她小时候,父母一直处于“缺位”状态。

受了委屈,需要关心安慰,他们不在;

得了奖,想和父母分享喜悦,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奖励了她一份礼物……

她养成了极度独立的性格,却总是没有安全感,面对别人的善意,也不知道怎么回应。

父母也是会“过期”的。

无论是“爱在心口难开”,还是没在“有效期”内做好应该做的事情,都很可能给双方留下一生的遗憾。

3

孩子不是你的“艺术品”

父母总要学会放手

明兰如履薄冰,天真纯粹的齐小公爷(朱一龙饰)也并非是事事完美。

他背后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会把他身边亲信都换成自己的人,阻碍他娶真心喜欢女孩。

她教出来的齐小公爷是父母口中“懂事”的孩子,是外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他更像是一个母亲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品。

少了主见和反抗,最终实现不了自我的期望,也无力兑现给他人的承诺。

但《知否》在剧中,也给了正确示范。

盛家大女儿华兰的聘礼,被人打赌输光了。

华兰请求祖母做主。

祖母告诉她:你马上就要嫁人了,这样的事以后还有很多,此刻开始,你自己拿主意。

小的时候,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大多数都是请父母决断;

但孩子渐渐长大, 总要有自己做决定的一天。

父母过度的关心与控制,只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身份认同。

亲密也留有空隙,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该有的样子。

《知否》中,还有很多与教育相关的道理。

比如上了热搜的“驳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不过是男人们希望女人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的谎言。”

明兰不赞同“读书无用” / 《知否》

在家庭教育方面,无论是成为“翻版母亲”的孩子们、因“打击教育”抱憾一生的顾廷烨,还是活在控制中的齐小公爷……

这部剧都足够给荧幕前的观众们一些提示和警醒。

正如美国作家 Scott Peck 所说:“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很多时候,教育的难题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身上。

世界上不仅需要懂事的孩子,还要有自我教育的父母。

文章转载自谈心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否》明兰给顾廷烨了两个忠告,一个听一个不听,结局天壤之别
从《知否》看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知否》:真是经典的反面育儿教科书!
《知否》原著中那个最幸运的女人,有着最不幸的结局
《知否》结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巨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