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民宿,改造全过程(含设计草图)

当我们旅行时,与多少陌生人擦肩而过?

我们相信相遇并非偶然,抓住相遇的机会认识一个陌生人或许会改变人生。

  “珍惜每一次相遇,因为它永远不会再现。”

旅行者在此相聚,分享各自的故事,

拥有在路上的难忘回忆。



阳朔东院弥香客栈



项目名称:阳朔东院弥香客栈

项目定位:青旅

主要用材:竹、木板、石材、砖

设计师:王俊

设计单位:北京王和祁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阳朔东院弥香客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坐落于阳朔镇中心附近的村庄,距西街约15分钟步行,是一个青旅社区,由一对中日夫妇经营。

  



       “生态,精品”希望用这样的设计理念传达到社区生活和客人居住体验中去,引导健康、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希望这里成为阳朔最好的背包客社区,欢迎喜欢生活,热爱旅游,享受田园的人参与和互动。






生态与环保

  建筑设计和建造以及室内设计装修,我们都最大程度的使用了环保型材料,竹子、木板、原生态石材,麻绳、麻线,都是我们的建筑材料。



     每个木板,每个石头,每个床、台、烧烤的炉子,都是在阳朔的时间沉浸,可以让你可以感受和抚摸这种历史沉积,每个木头,砖头,石头,和竹子都是独特的设计。

     竹子均采买自当地,木板多为乡下收购的老门板和木材,而石材均是当地多见也多用的原生态石材。酒店的LOGO、驳岸处理、烧烤区的设置均采用了最朴实的建筑材料,生态而朴素的设计。






“废物”再利用

  我们还很注重“废物”的再利用,将看似的“废物”变为“大用”,废砌的砖石用作墙体装饰,别样的景致。空调水我们也加以利用,将空调产生的冷凝废水均汇集到其下方的绿地中做灌溉用。







山田融合

     希望我们的客栈和客人的房间是不是简单的一个个建筑大盒子和小盒子,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舒服的、有趣的融合在一起。建筑建造的原生态材料可以让入住者在室内就能感到与自然的亲近。




     在采光上我们也做了精心的设计。南向的开窗、北向大落地窗、楼梯口打开的采光屋顶,转角处的采光,客栈与自然更多的交流。

     在设计中我们也为客人走出房间融入自然,融入人群提供了机会:院中烧烤和音乐派对,宽敞的休息大厅,农田无边泳池,都是我们走出去的理由。你可以展示你的厨艺,在开放厨房里与陌生人分享或是和新朋友坐下来聊一聊,就像在家里一样。

     无边界泳池的引入也是一大亮点,这里将成为阳朔唯一一家带泳池的青旅。你可以懒洋洋躺在水里和这片竹子和那片田地融为一体。从建造上讲,游泳池中多余的水会溢出到水田中,实现了水的再次利用。






感受与体验

     逃离喧嚣,在悠闲里望向远方。天空是碧蓝的,映这青山,映着莲叶。竹子上已经留下斑驳,岁月中也许过往太匆匆。慢慢地,慢慢地,在另一种简单里遇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我相信这是大部分旅行者的心声,希望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定下来。


     客栈停车区,楼顶自助洗衣并,晾晒区,院中烧烤和音乐派对,宽敞的休息大厅,酒吧、咖啡吧以及阅读、就餐和游戏、观影区域,设计中期望尽量满足旅者的各种需求。

     乡土元素带来旧时记忆竹节做的园林灯具,竹筒做的板凳、烟灰缸、旧木板做的家居、当地鱼娄做的床头灯、旧斗笠做的壁灯,箩筐做的吊灯.诸多乡土元素为室内和室外景观增调了趣味与创意,同时也降低了建造成本。


     东院弥香,在繁华的边缘上,在狂野自然中。起身,换上简易的行头,在客栈酒吧或咖啡吧里,等候一场奇妙的相遇。或者,流连在阅读就餐或游戏观影的区域。






与自然结合的山间民宿改造记

隐居山野的设计师

陈谷


隐居“山野”的时尚设计师


陈谷

陈谷,生于70年代,空间设计师,

久居农村山野之地,亲近自然,以此为乐。

喜巍巍青山,也爱风过竹林的飒飒声响;

最爱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切启示;

天地自然,予人开阔眼界,也带来设计灵感;

对于空间的设计手法,偏爱自然。

因此使用的原料更多的是

生态环境中天然的竹、木、藤,

以及从各处淘来的分不清年岁的

老砖、老木质家具。

擅于让旧式原料与自然材质的相互融合,

一方面是对现代工业的消解,

更重要的是人与建筑、

人与自然关系的另类和解。


下面就是这位陈谷设计改造的隐居山野的民宿

改造前




手绘场景





改造后



林间山间水间,一茶一座一友……

这不是一副优美的水墨画,而是国内著名空间设计师,红星空间生产队创始人陈谷,为向往大自然生活的都市人所构建的“世外桃源”。




南京、杭州、上海及西安不等,陈谷的作品从温婉江南到粗犷西北,渐至全国。如今,每年慕名来“深山”中找他做设计的客户络绎不绝,而陈谷,只接洽一小部分(约20%)的人,他说,每一件设计作品都是他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需要全身心的付出。乃至若和客户理念不吻合的话,他不愿低头迎合。





他的独特自然风设计一如水墨般悄悄晕染开来。而他自己,也将自己的工作室深深的定在了远离霓虹的“深山老林”,静享着大自然所带给他的灵感。



竹林深处有人家

驱车行驶1个半小时,从杭州的水泥高楼来到安吉的竹林深处,一路上高山环绕,溪水流淌,最后在一处小石路边,竹林山下,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地。这里竹风细细、山水叮咚的,恍惚有跨时空的错觉。





今天,我们要来寻找的,是一位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极具个性并拥有众多粉丝的自然派空间设计师——陈谷。他,就居住在这一处“世外桃源”中。



这幢二层楼的民房保留了曾经最原始的夯土墙,斑驳泥墙上爬着蔷薇,欲冲上二楼的茅草窗檐。院内植被、山花落满视线,加上院落里那一池清泉,将“乡野”风发挥到了极致。走进屋内,文艺气息与乡村风格结合,现代与古典碰撞的装饰,陈谷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楼梯处一个古镜架,再现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陈谷说,这些我们看到的古典原素的物品都是他从各地收罗来的,别人眼中的废弃物,放在属于它的地方,才有价值。



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这一处小小的民宿中,居然设计了四个不同感觉的房间。打开窗户,就是溪水流淌,绿竹环绕,晚上,望着满天的繁星入眠,清晨,伴着溪水声和虫鸣鸟叫醒来。



“我要做的建筑一定跟山山水水是互动、交集的。一个好的建筑定是有生命力的,而自然山水如同氧气般不可缺。”陈谷如是说。

“捡破烂”的怪咖设计师

“我现在做的建筑跟室内风格,基本上都是自然材质为主的,我从小就喜欢收藏一些老东西。”陈谷回忆,他念小学那时爷爷就觉得他很不一样,说这个孙子怎么这么奇怪,这么小的小鬼喜欢家里那些老东西。老木桶、雕刻、花窗,都被他偷偷搬回了家。不管外界如何地投来异样的眼光,陈谷都觉得这是一种幸福,他常常对身边的朋友说,这是好东西,以后是找不到的,陈谷一直收藏这些破烂宝贝。后来渐渐地,他开始接触并研究了中国的国学文化,研究老建筑、建筑雕刻,包括一些中式园林的做法,他更坚决,这是中国真正精粹的东西,不能丢。


▲大厅

2004年,陈谷改变他的生活轨迹,从城市回到乡村生活。“在城市里我就觉得时间成本太多了,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就决定生活到农村里来,乡野居久了就感染自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风格方向一步一步的贴近自然。”陈谷笑着说道,以前到农村去,最喜欢到农民的猪圈里、角落里去淘宝。他也因缘收藏了很多素材和石器,陈谷说这种器材应该把它应用到属于它的空间里面去,这种老的自然材质,每一片木头、每一块石头都有它自己的痕迹,应在属于它的空间里延续生命。


▲客厅

每年拒绝80%的客户只做艺术品

如今,随着陈谷的名气越来越大,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其实很多的客户,都被婉拒了。“我只想安安静静做艺术品,不想批量化生产。每年大概找我做设计的设计费体量会在两千万以上,而我只做了20%左右,我不想把它们批量化,不想做成项目克隆,我想每一个物业一定有它自己的符号,有业主的符号,有物业的符号,所以这样体量就做不大,量做不上来。”



▲茶室

为什么一直这样做?陈谷解释道,他曾经有一个客户,千里迢迢从陕西来找他,想要做一个物业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首先和客户沟通需要什么东西,市场目标客户是哪种人,消费怎么样,陈谷会结合各方面因素定制出一份平面方案。但是最后,陈谷也会和客户讲,不让客户改自己的稿子。“立面、天花、空间上的东西,我先跟你沟通,我会给你做成什么样子的。如果客户一定坚持要大理石满贴,那这个方案我不会做,你也不要找我做。”



▲一楼卧室

有一次,他给一个客户设计,就地取材使用了当地便宜的一种材料,几块钱的芦苇席。这让客户很惊讶,这样的东西能装修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吗,陈谷只用一句话回复了客户:“让人家来学习你,而不是我们去学习人家,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符号。”最后,他的作品得到了客户在内的很多人的认可。

这就是陈谷,宁愿不赚钱,也不做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作品。

2006年,陈谷的代表作-------第一滴水茶艺馆面世后,他的作品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传统的中式室内设计有几个毛病:厚重、烦琐和阴冷,会给人心理造成压力。陈谷的设计,则进行了大胆地突破。“我到东阳去拆了一栋老房子,我把这个老房子构件全部拿回来,在设计施工中再全新整合利用。茶是国学文化,一定要有中式元素,但怎样让传统中式元素有新生命力,我避免了常规中式的烦琐、沉闷和元素叠加,把它做的相对来说偏摩登的古典中式。”这个项目做好之后,惊动世界,韩国茶艺界、香港茶艺界,包括美国的茶叶发烧友都来找他,希望可以学到东西。

打造中国最美的“艺术村”


▲一楼卧室

接下来的日子,陈谷最想做什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一个“世外桃源”。

“我要做一个艺术民俗村,位于安吉的环灵峰旅游度假区,一半是山,一半是丘陵平地,占地150亩地。”陈谷介绍,这里以前是一个老村庄,政府计划要把这里进行搬迁。但他去看了之后,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正是因为这个地方自然植被丰富,农村建筑错落不齐,有传统民风。是一直想追求的环境,他和朋友毫不犹豫地拿下这里。“我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业态、原有的自然景观,然后再来修改建筑的外立面跟建筑的内部结构。”

如今,陈谷已经对这里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规划,整个艺术村大致分为了艺术家工作区、创意街市、艺术民俗区和禅修区四大块,预计2016年春天就可以对外营业了。


▲一楼卧室

陈谷介绍,艺术家工作区是作为艺术家的第二创作基地。比如平时在杭州市区工作的,因为这个区域离杭州仅一个小时的车程,他双休日到这里来,即可以享受生活,还可以在这里创作。



创意街市,就是一个艺术街区。陈谷会做一些露天电影院、乡村酒吧、创意主题餐厅和个性小店。引导周围有一些手工水平的人,比如说会画画,会刺绣,建议他们双休日和晚上到这里来开个性小铺,低成本的交给他们一些小的物业,业主创作的作品,也可以在那里出售,同时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提升区块的整体文化水平。


在艺术民俗区,则会做几个层次的民宿,层次高的相当于度假民宿即度假酒店的概念,普通一点的类似于台湾的一些民宿的概念。最后一个区域,是禅修区。在山坡和竹林上面建一些房子,相对来说跟外面区块有一些分离,有一些自然植被来阻止分离,给城市人提供一个静修的地方。



▲过道






        莫干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前外交部长黄郛隐居并尝试乡村改造的故地。市集中的十一座建筑,大多是当年黄郛在此兴办蚕种场的遗留下的废旧厂房。近年来,由台湾文创团队精英开办的清境公司开始着手对这里进行新的改造建设。在不到一年时间中,一座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就这样诞生了。这不仅是一座将包含艺文展览中心、特色农贸市集、主题餐饮酒店等多种业态的创意集市,也是拥有众多风景、天然美食、风情万种的小镇。



莫干山庾村文化市集蚕种场






古井花园桑茧花园





当地材料+乡土植物,


利用原有地形打造的生态自然景观。






窑烧面包坊


面包小屋,户外柴窑,


本地新鲜作物搭配天然酵母,


面包焦香微脆,木头清香。


随季节变化创新精品,纯正乡村美味。





蚕宝宝乐园


莫干山首个自然生态全手作乐园,


选用老旧工厂的材料,


由当地木匠纯手工打造而成。


孩子们在这里亲身体验奇幻之旅。






DO渡


展现当代匠人精神与态度,


发掘创意背后的历程,


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理念,


以及跨界合作的创意多样性概念。




自行車出租




发芽的茶屋


两个来自上海的城市姑娘,


把乡愁放进了这座大山。


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讲述黄茶的故事。





求田问莳创意邮局


植物整体打包邮寄,


这里的创意,


是售卖植物背后的故事。



亦素


这里出售的原创设计服装,


不仅是单纯的衣服,


而是一种享受生活、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铺地细节设计











原舍


原来是乡间小学堂,


改造变成连排烟灰色民宿,


背靠茶园梯田,静卧群山之中,


竹林是民宿群的铺盖。


老木为梁,老物为潢,质朴,少堆砌。


但质朴并不意味不精致。


“无设计”的背后,


是无数次实验后,混凝土材质呈现的特殊质感;


是精心挑选过的窗户位置,


是去当地精心淘选的老家具……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才能看到:
















  郝堂村,一个被画家画出来的美丽村庄。当你走进她,感受她,不住地赞美她,你可知道她也曾经闭塞、贫穷?也曾面临所有大别山区贫困农村相同的困境?
直到郝堂遇见了一位喜欢“画房子”的画家——孙君,一场“以艺术之名”的建设活动便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画下了不平凡的美丽……


郝堂村村口


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乡村建设的难点,与城市相比,从设计的难易程度来讲,似乎乡村的构成元素更为单一,功能需求也并不复杂,但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都知道,一旦深入到实施层面,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房子舒服了,乡土的味道丢了;要么够乡土了,老百姓不接受,说是“改来改去还让我们住这破房子”!如何能做到既舒服又乡土,还能说服把土地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农民接受你的改造方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约到了孙君老师——一位十几年如一日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画家,著有《五山模式》、《农道》等对农村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专著,大家习惯将这位画家设计和改建民居的过程称做“画房子”。近年来他“画”的郝堂人家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影响力最大的当推先行建设的试点农户一号院,我们试图通过一个试点的改造过程为种种疑惑寻找一个答案。


孙君老师

一号院——打开村庄建设的缺口
郝堂村之前没有过建筑改造的活动,村里的房子要么拆了重建,要么废弃不管,农民们都封闭在自己对房子建设的理解中。要找到一户愿意接受改造的试点,如同打开一个封闭观念中的缺口。这个缺口如何找?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选试点最重要的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户主本人,二是房子本身。孙君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试点的户主首先必须是党员,是村干部,这样的人觉悟高,好引导;用于试点改造的房子应该是老房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民居。
紧接着问题便出现了,村里人认为老房子没价值,是一定要被拆掉的,没人肯为老房子花钱。为了项目的顺利推动,用一户试点打开一个村庄建设的缺口,一定程度的妥协也是必要的。几经协商之后,改造用房的定位更改为:新房子中年头比较老,形式上比较新,但是建筑格局和生活方式依然是老旧的,是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房子。
村里果然有这样的房子!房子主人是党员,又是村里的生产队长,还在城里做装修,这样有觉悟又懂技术的人实在难得,所以就定他家了。这个房子质量是比较好的,格局比较典型,建造时间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算是村里最早一代的新房子。两层平顶的砖房,外墙贴瓷砖,有一部室外楼梯,没有室内卫生间。红砖墙围起的院子里,设有厕所和猪圈。这样的房子,建筑形式是现代的,但布局延续了传统的方式,说明户主有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需求。


改造前的院外全景


改造前的正房


经过与房主人的协商,第一户试点选定,且被命名为一号院。郝堂村的建筑改造活动便从一号院开始了。
中国农民的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一个试点成功了,后续的建设活动会很容易开展。从一户试点入手,而不是整体规划后全面实施,这可能是村庄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第一步:接受改造
主人原想把房子拆了盖新的,不相信通过改造可以实现房子的重生。孙君老师便对他进行了一番循循善诱。首先是拿出其他村子改造好的案例照片给他看,证明建成效果确实不错。下面是一段结合了主人从事的装修业的谈话:
孙君:“你们装修都是装什么样的房子?”
房主:“一般有两种,新房子和旧房子。”
孙君:“那旧的也能装修好吗?”
房主:“能装得可好了!我装修的嘛!”
孙君:“哎,这就对了!这改造房子跟装修房子是一个道理……”
接下来的一步非常重要:了解主人心里房子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主人对房子不满意的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儿子儿媳过年回家探亲,不愿意住在家里,因为厕所在院子里,觉得不方便(但房主本人又不喜欢厕所放在屋里,觉得有味道);第二,现在的楼梯在外面,上下楼很不方便;第三,家里没个晾衣服的地方;第四,屋顶开始渗水了;最后,院子太臭,因为有个猪圈。
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突破口。孙老师答应主人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同时还能让他在家里做生意。主人听了充满希望,“谈判”就这样胜利结束!
再下来是做改造方案。这是个“画”房子的过程,由孙老师跟主人家一同进行,边画边改,直到双方满意。



拆掉围墙的“小”家
一号院的正房进深比较浅,所以整体上就觉得房间小了,主人很想加大。但孙老师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的大小才是刚刚好。他解释为:中国自古形容小房子便有方丈、斗室之说,大概九平米左右,三米乘三米。这是非常适合一个人的尺度,两个人一般就需要14-16平米。这样的判断是以人体温度为参考的:晚上12点到1点的时候,房子和人的温度正好平衡;如果房子太大,要靠人的体温来养房子,这样的房子就不是养人的,是伤人的。孙老师表扬了房主:“你可是盖了一个面积和人特别相适宜的房子,将来别人家盖房子,也得按你这个目标盖!” 主人听了很得意,这个尺度就保住了。
正房对面的外围有一圈红砖院墙。高高的院墙,是私密性的保证。在很多农民的观念里,没了院墙就不像个家。改造的第一项——拆墙,便成了一个难题。孙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是与主人打心理战,摆道理:第一,房子是农村人的脸面,改好了得“炫耀”给别人看看;第二,原来开门见厕所,拆掉以后开门见山,风水大好;第三,围墙里面一个人字是“囚”,寓意不好,非常不利于家里小孙子的成长。主人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接受了拆围墙的观念。而后再讲功能:无墙可通风,猪圈的味道就没有了;而且,没了院墙,原本墙外的空地只要稍加整治,从心理里上到视觉上都像极了自家的新院子,面积无形中被放大了一两倍,将来还可以在家做个小生意。拆墙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墙拆了之后,视野果然开阔了,主人的心里也敞亮了,觉得拆得真好。于是一号院的大格局就定下来了。


拆墙后从正房看向远山

房屋大改造
“画”房子最关键的一步——从功能到形象的全方位大改造。功能如果不改,还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形象不改,又没有乡村的味道。
第一,内部卫生间。请孩子回来住,家里不能没有卫生间;老俩口年纪大了,夜里行动不方便,也得有这个卫生间。孙老师让搞装修的主人想想他在城里宾馆看过的室内厕所,干干净净的,也没什么味道,屋里不适合放卫生间的疑虑消除了。
第二,改楼梯。将原本在室外的楼梯改到屋里面,这样以后就不用担心上下楼时遇到坏的天气。这点主人没有任何异议,也是他原本的希望。


改造后半室内的楼梯

第三,阳台不要窗。一号院原本的垂直交通(楼梯)在外面,需要一个与其相连的水平交通流线来连接二层的两个房间,也就是现状悬挑出的走廊。走廊虽然开了窗,但房间里的采光和通风并不是很好。孙老师把脑筋动在了窗户上——去掉窗子形成部分开放式阳台,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有了想法之后,劝说户主的“谈判”又开始了:中国汉字里 “堂”屋的堂字,拆开最上面是太阳,然后是房子,再下面的口字代表人,最下面是土地。也就是说阳光进来的屋子才是堂,照不进来的那是小人房。现在的走廊窗子遮住了阳光,全家人都住在小人房里,这样好不好呢?主人听后觉得很是有理。
二层的两扇窗子,一侧增加了中式的木质窗框,减弱了原本铝合金窗户的冰冷生硬感;另一侧拆掉了窗子,又拆掉部分墙体,增加了通透的范围,改造后的阳台,方便了农村人晾衣服,晒猪肉、晒鱼呀等等,功能上又成了一个晒台。


改造窗子的过程


第四,屋顶防水。大致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区,房屋是需要坡屋顶排水的。国内采用无组织排水的平屋顶,设计中也是有一定坡度要求的,一般是2%-3%;或者采用西方的内排水,配套有排水管道。现在主人家的房子是平屋顶,即没有坡度又没排水管道,天长日久后,雨天屋顶积水、渗水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孙老师的做法是将原有平顶改为坡屋顶,即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提升了保温效果,同时与乡土建筑的风格相契合,可谓是一举三得。


改造后的正房及屋顶

第五,重修家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大门要像家里的男人一样,得是顶梁柱,要撑起门面。“就好像中国繁体字中老板的闆字——一个门、三个口,大门要罩得住三口之家,家才会旺,家里才能出大老板,财源广进!”重修的大门更像是北方比较有特色的门头,朴实又大气。
第六,立面做“丑”。一号院房子的外墙面原本贴满了白瓷砖,如果将来要对外,要做生意,立面风格上也得有特色有价值,这里乡土气息就很重要。
立面选材的过程又是一次有趣的谈判。孙老师想用当地的石头,主人不同意,觉得石头常见材料里最丑的;用当地的免烧砖,主人也不愿意,觉得是砖头中最丑的。孙老师又跟他讲道理:“这个漂亮啊!这样的砖看着像青砖一样的,又比青砖古朴大气;下面配上石头,房子看着多结实。房子就是要有结实感,你现在的房子看起来跟个纸片似的,这才是不漂亮。”之后画了不同角度的立面给主人看,看着看着,他也觉得真是漂亮了。
一号院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瓷砖房,所以设计中也尽量保持了原有瓷砖房的主体概念,没有把它改得面目全非。二层除去因开窗拆掉的部分墙体之外,余下部分墙面的白瓷砖被全部保留。孙老师希望人们能够既看到一种时代的象征,也看到它与乡土的对话。对于一层立面的处理,实际上是将原有二层走廊下的灰空间加建出一个新的廊道。新廊道与重修的大门相结合,采用砖石做结构,最“丑”的砖和最“丑”的石头终于上了一号院的墙!同时用青瓦拼接的花格做立面装饰,又结合中式木格窗,最终完成了立面的改造。改造后的立面表现了不同材质的对话,形成了层次更为丰富的构图。


正房的改造施工过程



改造后的木质花格窗


现在的中国农村,像一号院这样的房子太多了,所以这次改造多了一层探索意义和推广价值。


花园一样的院子
拆掉院墙后,一号院原有的院子和院前的空地在视觉上合二为一,仿佛都成了主人家的乡野花园,只要稍加整治便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第一,院落的景观格局。一号院由原始院墙包围的内部地面高程略高于墙外,这样的小高差刚好在心理上成为内外院的分界线。界线以内尽量保证院子平整开阔,便于日后室外经营活动的开展;分界线上已经形成的陡坎由石块加固,其上再布置约三十厘米高的砖砌矮篱。矮篱装饰有青瓦拼接的花格,这样的处理既强化了原本的小高差,增加心理上对内院范围的限定感,又随着矮篱走向的变化,自然界定出更改后的道路边缘;分界线以外采用石材铺设道路,三合土铺设外院的地面,结合布置竹、芭蕉等植物和废旧农具巧妙利用后的乡村小景,整个院子的格局就此确定。


改造前围墙内的院子


改造过程中的院子


原来院子里的猪圈,按一号院的未来发展设想,暂时不再需要了。不过,这其实是孙老师的一个遗憾。在他的理念中,有猪的农家才更像一个农家。那时他的“孙式养猪法”还没发明,养猪对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没有解决,只得忍痛割爱。
第二,污水处理池。按照孙君老师的预期,房子改造完成以后必定会有很多人前来参观,做起农家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但开展农家乐用水量会增大,污染也会增多,不能因为一家挣钱破坏了村庄的环境,这是个道德问题。那么,建立一个家庭污水处理池就十分必要。主人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于是一个小型家庭湿地生态水池出现了。


家庭生态污水处理池原理图


水池位于外院的一角,呈不规则状近圆形,驳岸采用了当地开采的山石堆砌成仿自然式,石间偶然点缀一个陶罐,罐口四分之一处与水面相平,视觉上又像是一个由罐口出水的水口一般。水池与正房之间保留了原有的几棵小树,软化建筑外轮廓的同时,与建筑一同形成了水池身后层次分明的画面背景。水池中搭配种植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的完成污水中的有害成份的净化过程。水里养上鱼,鱼能养活了就说明水质是好的,可以排到河里了!最后再养上几只鸭子,鸭子“扑腾扑腾”下了水的动态景象又平添了几份乡野人家的意趣。



家庭生态污水处理池

第三,公厕与沼气池。在孙老师的建议下,院子里又建了一个男女分开的小型公厕,也是考虑到开展农家乐的使用需求。当地政府鼓励开发沼气作能源,沼气技术和资金是由政府负担的,这样将来两个厕所的排泄物一起进入沼气池,沼气能源所需的原料就基本满足了,节能又环保。


沼气池

这个院子的改造特点,一是与民居建筑配合,完成乡村院落景观的营造;二是结合家庭生活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沼气能源系统,做到了节约和环保,实现了家庭的内部循环。“画”房子的孙君老师,又为一号院“画”了一个美丽的院子!


一号院门口的标识牌


改造后的一号院全景

改造前手绘图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客户/Client:郝堂村村委会/Haotang Village Committee

施工团队/Construction Team:本地农民施工队/Local Farmers Construction Team

主持人/Principal Designer:孙君/SUN Jun

建筑材料/Materias:石头,木头,水泥砖,土/Stone, wood, cement brick, earth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2011.03

工程造价/Cost:73000RMB



结语
作为郝堂村的第一户试点,孙君老师做得很细致,包括室内的材料、挂饰也都亲自挑选。七八万元左右的改造费用,完成了建筑结构、功能改造和室内装修,还完成了庭院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重建。
一号院打开了郝堂村建设的一扇门,也开启了农村观念的改革之门。老百姓开始承认乡土材料的美,本地的石头、环保的免烧砖、透水的三合土再次登上乡村建设的舞台;拆掉围墙,拆掉厕所并将厕所移到屋里,这些村里人觉得离经叛道的改造也实现了;人们还接受了家庭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接受了室内设计的概念;有装修出身的主人参与,村里人也逐渐开始重视施工的质量……
改变原有建筑,改变对建筑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道德本身的理解,这可能才是一号院真正更为深层的意义!【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村传统合院设计, 自然淳朴, 大院子让人羡慕
民宿改造四例,屌爆了
北京门头沟 “院中山”民宿改造
玖院儿,微设计
10个 · 中国最美的茶室
【行业聚焦】郝堂村一号院改造——画家孙君的农村建筑学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