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铅山美食文化传说

 

 

1、铅山灯盏粿的传说

灯盏粿为铅山县独特的标志性食品,来源于一个凄美的历史故事。相传,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一干人从信江上岸,来到广信府铅山县江口村(今风来村)的一家米浆店歇息。乾隆皇帝看上了年轻貌美的女掌柜江小竹,非要在店里用餐不可。江小竹出身穷苦,父母早亡,除了米浆,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招待这十多位“富商”,无奈之中,灵机一动,把米浆倒入锅里熬成米团,做成一个个灯盏形状,然后在上面放一些豆芽、香菇、猪肉,蒸熟后给“富商”们吃。乾隆皇帝食用后觉得味道好极了,龙心大喜,问道这叫什么?聪明的江小竹顺口编了一个名词,说是“灯盏粿”。从此,灯盏粿的做法和名字就传开了,农家纷纷仿效,用来招待客人。

摘自《一段风流在玉镯》

附:原文

灯盏粿传奇

清代乾隆年间,位于信江和沿江交汇处的江口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是全国八大码头之一。在鸦片战争之前,古代的货运,全部是通过水上运输的。江口村的天然条件,使这里成了江南货物的聚散地。福建等地的货物,肩挑背驮翻过武夷山脉,从沿江运到江口村上大船,经信江直达鄱阳湖,进入长江,运到江浙等地。反过来,江浙的货物也是从江口村转运到福建等地。有“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江口”之称。

特别是江口村因为山清水秀,这里的女孩子个个都是水灵灵的,有一句俗语:要找媳妇到江口,江口女子不用挑。

江口码头店铺成片,都是为南来北往的货运商人提供服务的。在上岸的路左边,有一家“悦来米浆店”,是兄妹两人开的,哥哥叫江大松,矫健如松,妹妹叫江小竹,亭立如竹,昨天刚过完18岁生日。兄妹两人因父母早亡,靠米浆店谋生,相依为命。

这天,江口江面上驶来了一只豪华大船,在江口码头靠岸,从船上跳下来十多个人,都是商人打扮,说说笑笑上岸来。

为首的一位中年商人,欣长身材,目似点漆,面如冠玉。抬头看见“悦来米浆店”几个字,便信步走进店里来。

当中年商人与江小竹对视的那一瞬间,中年商人几乎呆立在那里,只见面前的这位姑娘亭亭玉立,肤如凝脂,白里透红,温婉如玉,晶莹剔透。恍若碧水寒潭之上,仙子下凡。紫衫轻飘,说不尽的美丽清雅。

中年商人顿了顿神,坐下来吩咐道:“都尝尝这里的米浆吧。”

于是,众人立即吩咐店家上米浆。

这江口村米浆是江南一大特色,用米和着水磨成米浆水,然后加热后放入糖和芝麻粉,像豆浆一样饮用,但是比豆浆还要可口香甜。

当江小竹把一杯热乎乎的米浆放到中年商人面前时,中年商人盯着江小竹白玉般的纤手,江小竹脸上掠过一抹红晕。

“好米浆!”中年商人赞道。

“是,这米浆味道天下无与伦比。”众人齐声赞道。

喝完米浆后,中年商人道:“众帮家,我看这江南山好水好人更好,(朕)……”

“郑老板有何吩咐?”一位长衫中年人立即接过他的话问道。

“我们今天就在这里用晚餐。”郑老板吩咐。

“是。店家,备晚餐!”长衫中年人对兄妹两人吩咐道。

这下,兄妹两人为难了,这米浆店从来不卖饭菜的。江大松委婉地表达了难处,哪知道郑老板用不容置疑的口吻,把手一挥:“不管什么,有吃的就可以。”

江大松见郑老板的态度坚决,其余十几个人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得罪不起客人,赶紧去和妹妹商量。

江小竹天资聪颖,想了一想,说道:“我们就把那一桶米浆放到锅里,然后生火加热,搅拌成米团,弄给他们吃吧。”

“菜从哪里来呢?”哥哥为难说。

江小竹大眼睛一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们去村上豆芽坊买几斤豆芽,再去弄几斤瘦肉,把家里的香菇泡了,放些佐料,剁碎搅拌在一起,放到米团上,蒸熟了后,也许很好吃的。”

“那米团上怎么放得了菜呢?”

“把米团做成一个个灯盏碟的形状,不就可以装菜了吗?”江小竹说。

于是,兄妹俩立即行动起来。一个时辰后,热乎乎的盛有菜肴的米团就上桌了。

“好香!”郑老板赞道:“这是什么东西?”

江小竹脑子一转,立即顺口编造了一个名词:“禀告客官,这是灯盏粿。”

郑老板尝了一块,赞不绝口:“这灯盏粿真好吃,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众帮家,都来尝尝。”

大家尝了,都绝口叫好。

“拿酒来。(朕)真……太高兴了,今天来一个痛饮。”郑老板说。

“我们家有一坛纯酿水酒。”江大松回答道。

上酒后,郑老板尝了一口:“不错,味道纯正,这酒是哪里来的?”

“禀告客官,这是本县石塘镇的米酒,有一千多年的酿造历史了。”江大松说。

“好酒!小妹,来陪郑某喝两杯。”郑老板吩咐道。

众人立即把郑老板旁边的位置让出来,江小竹推脱不过,只好坐在郑老板的身边。

两杯酒下肚,江小竹脸上红若桃花,煞是好看。

郑老板盯着江小竹看了一会儿,笑道:“这江口村,山清水秀人美,飞出凤凰。我看不如改名为凤来村。”

众人略惊,立即应道:“对,改名为凤来村,才名副其实。”

兄妹俩都读过书,心想,这郑老板太狂妄了,凤是皇后的称号,也敢随便拿来命名吗?但是却不敢做声。

郑老板喝得高兴,诗兴大发,即兴作诗一首:

“温柔乡里温柔帐,千里信江任荡漾,羽衣霓裳红霞飞,万乘也是多情郎。”

“老板才华旷世,天下莫及!”众人击掌。

兄妹心想,“才华旷世,天下莫及”,难道比圣上还强吗?让当今皇帝听到了,是要杀头的。不过,这兄妹俩没弄懂“万乘”是什么意思。

酒足饭饱,郑老板醉态朦胧地说:“店家为(朕)……郑某安排,就在你店里歇息。”

“小店只有一个客铺。”江大松说。

“其余人去客栈歇息吧,退……你们都去吧。”郑老板道。

“老板休息,我们在门外护(驾)……互相照应。”长衫中年人说。

当晚,郑老板高兴地睡不着,叫江小竹来陪他聊天。

江小竹第一次见到这风流倜傥的老板,心中暗暗佩服,特别是和他聊天,简直大开视野,从周文王谈到当今。好像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江小竹问道:“郑大哥,你说江口村飞出凤凰,在哪呀?”

郑老板大笑:“哈哈,你就是一只美丽的小凤凰。”

江小竹连忙说:“谢谢大哥赞誉,小女可不敢哦,让皇上知道了,要杀头的呀。”

郑老板开怀大笑:“怕什么,皇上又不是魔鬼,有那么狠吗?”

江小竹笑得灿烂如花:“嗯,不怕,人家都说当今皇上爱民如子。”

“爱民如子,说得好!”郑老板无比兴奋。

夜深了,江小竹说:“客官早点休息吧,我要回房去了。”

“今天晚上就不回去吧。”郑老板眼睛注视着江小竹,那是一种摄魂的眼睛,令人无法抗拒,江小竹脸红得像桃花。

郑老板此时欲火沸腾,猛地双手一抱,将她搂在怀里。

夜,一个温柔之夜,温柔乡里温柔帐,温柔帐里温柔情……

第二天早上,郑老板起床,轻轻地推了推旁边全身赤裸的江小竹,亲着她的脸颊说:“我的可人儿,郑某今天要回去了,这只玉镯送你,后会有期吧。”说完后递给江小竹一只通透晶莹的玉镯。

江小竹看了玉镯,说:“真漂亮,我好喜欢。”戴到手腕上后,抱着郑老板依依不舍的说:“后会有期,是什么时候哦?”

“我也说不清,生意场上事情很多,我一定会抽时间来接你。”郑老板说。

郑老板出了房间门,那随同来的一干人马通宵未睡,全部在厅堂等候。

江大松原以为这些人是为了节省银子,所以不去住客栈。哪知他们付账时,竟扔下了200两银子!江大松说,有2两银子就足够了。这些人死活不肯收回。

郑老板离开后的第三天,铅山县令带着一干人马浩浩荡荡来到了江口村,郑重宣布,从此以后,江口村改名为凤来村。

江小竹很是奇怪,这郑老板居然有通天本领,说改村名,就改了。他到底是谁?

约莫一个月后,答案就揭晓了。铅山县令派来一乘轿子,把江小竹接到县衙,直接进入后堂,见到县令后,江小竹正待行跪拜礼,哪知县令把江小竹扶坐在椅子上,一个“扑通”,倒身跪下连连磕头:“娘娘请恕罪,下官怠慢了。”

慌得江小竹从椅子蹦起来,以为这县令神经错乱了,连忙扶起他:“民女不敢……”

“娘娘知道那天到你们店里住宿的是谁吗?”县令朝北拱拱手:“他就是当今天子,乾隆皇帝。”

“哦?”江小竹大惊!

“圣上已经回京了,传下话来给娘娘,现在宫廷斗争很复杂,待他处理好内务,会派人接你进京。”

“哦。”江小竹眼神迷茫。

“圣上还传了一句话,请娘娘务必遵守,世世代代绝对不能泄露秘密。否则娘娘全家有杀身之祸。”

“我发誓,永不泄露。”江小竹觉得浑身寒冷。

“今后娘娘的一切生活费用开销,全部包在下官身上。”县令说。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江小竹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到乾隆皇帝接她进京。

 

2、铅山烫粉的传说

铅山烫粉,在南宋始见记载。其最早发源于铅山县紫溪镇。据清末《铅山县乡土志》记载:“紫溪市,在县治南四十里,昔为镇,今为市,人烟辏集,路通瓯关。”紫溪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通往福建的要冲,南来北往的人都在此歇脚,因此南宋曾在此设立驿站,供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地,因而商业发达,特别是小吃非常丰富。铅山烫粉,快速煮成,客来即食,汤味鲜美,营养丰富,烹调过程直面食客,动作行云流水,这种食用形式,可称是快餐鼻祖。

相传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在江西进行抗元斗争失败后,逃离弋阳,全家在流亡福建的途中,途经铅山,躲藏在紫溪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饥寒交迫。当地铅山百姓非常同情谢枋得。于是,躲到山上偷偷做了一锅汤,用当地的粉条,烫粉给他们全家食用。谢枋得非常感动,写下了《谢人惠米线》一诗:“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银涛滚雪浪,出没几洲澴。有味胜汤饼,饫歌不愁癏。”

谢枋得非常敬佩辛弃疾,其伯父谢征明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得意门生。据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云:“枋得先伯父尝登公之门,生五年,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元朝统一中国后,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的壮丽诗篇。

从宋代以来,铅山烫粉声名远播,经久不衰。每天凌晨,榨粉作坊榨好米粉后,用篾筛把一圈圈毛线似的鲜粉送往各烫粉店。然后,粉店厨师用温水把湿粉洗开,盛入兰边碗内,再用一口大铁锅把事先熬好的肉骨头汤放入盐、回香、米酒(去糟)、酱油、姜等调料烧开后,放入淀粉勾芡好的肉丝煮熟后用细火保温,另外用一口沙锅盛入清水烧开置于旺火上备用,待客人进店后,把米粉倒入漏斗放入沙锅内烫2-3分钟滤水倒回兰边碗,摆上味精、香葱或香菜、熟猪油,浇上肉丝粉汤即成。食客在食用米粉时,可根据各自的口味,另外放入辣椒粉、米醋等调料,用油条或腌萝卜丝、炒芋头丝等小菜下粉吃。

铅山烫粉味道鲜美,方便快捷,具有不粘不湖、清爽滑口的特点,而且经济实惠,每碗米粉约3.5元即可吃饱。一年四季,每天清晨,晨练的老人、上班族、学生在众多的早点中首选烫粉作为早餐,就近食用。铅山烫粉不仅是一道美食,而且是一种产业、一种品牌、一种文化,县城河口街头巷尾拥有烫粉店上百家,各乡镇早餐米粉店都有若干家。米粉店就象蛛网一样遍布全县,生意十分红火。早上,乡镇市民多半都要食用米粉,有的上馆店吃,有的买米粉回家加工。于是,催生了榨粉专业村,形成了米粉产业链。铅山人不仅把烫粉店开到上饶、弋阳、横峰、鹰潭等周边县市,而且把烫粉店开到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受到广大食客欢迎。

摘自清代铅山县城无名氏抄本:《冷雨斋笔记》

附:原文

汤粉

余居铅山久矣,而素喜食汤粉,每至旦,则腾腾袅袅,鲜香入脾,庖者以米线置竹漏中,沸汤之内,上下其间,覆以猪油,葱蒜,鲜汤浇之,粉之韧与夫脍之滑,汤之美与夫味之醇,回环其中,不能尽去。尝问于野人,考诸籍史,可溯于宋室南渡,兴于紫溪镇。紫溪镇者,去县治南四十余里,昔为镇,今作市,人烟辏集,路通瓯关,商贾往来,贸易集此。故多设官驿,经行驻马。汤粉之作料,庖人烹之为易,一锅一勺,一漏可矣,客来即食,风味尤佳。

谢枋得,字君直,伯父征明,辛稼轩门人也,信州弋阳人,有节义,德佑元年,吕文焕导大元兵东下,越明年,文焕侄师夔分定江东地,枋得不能胜之,乃走安仁,奔信州不守。举家避地紫溪野岭,饥寒所迫,乡人感其义,烹肉羹就米线惠之,得枋感慨赋诗曰: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银涛滚雪浪,出没几洲澴。有味胜汤饼,饫歌不愁癏。此盖其所由出者也。

汤粉之法,言易尤殊,米线取鲜榨者佳,以鹅湖稻米为最,米浆过布袋沥之,和以熟饭,揉以为团,以木具榨之,所得米线,沸汤烫之。肉羹之制,筒骨为底,文火细炖出汁,杂肉皮,鲜酱,肉切为脍,入烫中,米线盛于兰边碗,施以猪油,盐,葱姜,浇以汤汁,一朝能食数碗矣。余亦尝作诗云:瑶线经唇韧且张,羹鲜脍嫩解饥肠。羁愁客里何相慰,一碗亲调到故乡。

 

3、肉圆粿的传说

明代,当年朱元璋落魄时,曾流落在铅山永平。除夕之夜,饥寒交迫,朱元璋到一个永平镇五里亭避寒,正好有两个乞丐在亭子里煮一锅芋头。见到有人来了,两个乞丐邀请朱元璋一同过年,实在拿不出什么吃的,只好把讨来的五花肉、荸荠和番薯粉一块放到锅里煮,结果,因烧稻草火候过大,煮成了一团糊,无奈之中,只好将这团糊切成一块一块吃,想不到味道极好。

等到朱元璋坐了江山,回忆起当年在铅山的那顿年夜饭,于是便派人找到当年的两个乞丐,让御厨做一锅芋头,与两个乞丐重温当年情景。宫里的厨师把芋头、五花肉和荸荠剁烂,用番薯粉拌匀,做成芋头状上笼蒸熟,再配上辣椒、大蒜等下锅煮透,这样既有芋头的原味又有猪肉的腴美。这便成了铅山人爱吃的肉圆粿。

摘自清代铅山县城无名氏抄本:《冷雨斋笔记》

附:原文

 

明太祖早岁为丐时,尝流经信州,至铅山,饥肠交辘,寒侵衣体,乃避于永平镇五里亭,适逢除夕,二乞儿于彼炊食,于破瓦罐中煮芋子,见复有乞人来,邀与同餐,而无多他物,乃置行乞所得之冷炙,细脍,荸荠,杂以薯粉,禾梗催烧,而火力甚旺,所得之糊,俱皆成团矣,三子无奈,切为丁块,就而食之,味竟甚佳。

逮至太祖为帝,一岁末,忽忆及年时故事,乃遣人寻二乞人,同溯年时之光景,令庖人炊一锅熟芋,荸荠,彘肉,剁糜,杂以薯粉,揉之以成团,搓得丸子,文火蒸之,兼以蒜,高汤并煮,芋之滑润与肉之腴美,二者得兼,铅邑人所谓肉圆粿是也。

 

4、饭团米粿的传说

北宋进士赵士礽,字城甫,江西铅山县永平镇人,生于北宋元祐年间,大观元年(1107)考入进士,为了答谢亲朋好友对自己的支持,赵士礽叫夫人在家中做饭团米粿招待大家,配以永平米酒。席中,赵士礽赋诗云:“把盏自能忘得失,围棋何必较低昂。”抒发了积极泰然的人生观。亲朋好友觉得这饭团米粿特别好吃,回去纷纷仿效。从此,饭团米粿在铅山便传开了。

 

5、炸蛋的传说

炸蛋,为永平特色小吃。来源于一个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清代中叶,在县城西门外花亭子村,有一户员外姓刘,人称刘员外,他有一位漂亮的女儿,貌比西施,楚楚动人。私下结识了城里的徐秀才。徐秀才学贯五斗,但是家境贫寒。刘员外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女儿暗暗着急,茶饭不思。

员外夫人非常心疼宝贝女儿,也看好徐秀才的才学,便私下同女儿商量,想了一个办法。等到刘员外到广信府办事不在家的时候,让新女婿上门。

这一天上午,媒人领着徐秀才到刘员外家登门。女儿则含羞躲到闺房不出来。员外夫人高高兴兴把新女婿迎到客厅。按照当地传统,新女婿第一次上门,丈母娘要亲手煮四个荷包蛋给新女婿吃,荷包蛋的做法是把鸡蛋去壳放到水里煮熟后,放入白糖。

于是,员外夫人安顿好客人后,亲自下厨房煮荷包蛋。女儿在闺房看到母亲去煮荷包蛋,却着急起来。看官,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徐秀才天生不吃甜食,如果吃了糖煮荷包蛋,会反胃呕吐,丑态百出的。女儿赶紧如此这般地告诉母亲。但是,新女婿上门,如果没有吃到丈母娘亲手煮的四个鸡蛋,则表示男方不被女方家认可。

怎么办?母亲一筹莫展。还是女儿聪明,建议将鸡蛋先煮后炸,就不用放糖了。母亲大喜,便把鸡蛋放到水壶里加入盐煮一下,然后剥去壳,放到油锅里炸。炸熟后香喷可口,味道极好,女婿吃得津津有味。这门亲事也就定了。

刘员外回到家里,得知新女婿已经上门,并且吃了夫人亲手煮的四个鸡蛋,定下了这门亲事,也就没办法同意了。这个传说展现了古代民间美好的亲情和爱情。

摘自清代铅山县城无名氏抄本:《冷雨斋笔记》

附:原文

鸡子缘

铅山西亭刘员外郎,有一小女,二八年华,婉转兮,若初日芙蓉,娇羞脉脉,窈窕兮,似三月杨柳,娉娉袅袅,容华绝代,淑慎其身。员外郎自视掌中之珍,许以门户之对,而求之吉士络绎不绝,小女皆谢之。

徐生者,邑人也,家贫,有才名,九岁博乎经史,诗名重于邑里,有附庸风雅者求其一诗以增其门楣。

尝于春日游紫陌,见刘员外小女与婢嬉游水边,修蛾曼睩,亭亭可爱,心相慕之,感而赋诗,且吟且唱,诗曰:“有美人兮,在水之滨。凌波袅袅,飘然出尘。燕燕于飞,上下其身,鸳鸯交颈,来往逡巡。有凤求凰,缔结兰因。邂逅相遇,逐水飘苹,此后不见兮,劳我心神。”小女解其意,目成而心许之,此后鱼书鸿信,往来相存。

相知既久,而聘者益多矣,小女遂将徐生之事告诸乃父,员外郎知其才而忧其家贫,恐小女不能共荣禄,守贫贱而长苦辛,弗许之。小女自此泣涕如雨,不思寝食,母忧之,顾徐生乾乾向上,功名之日,指日可期,乃与小女谋。适员外郎之广信,使媒人遣徐生登门府上,夫人迎之,小女隐于后堂窥窃喜之。然邑有俗,新婿食泰水躬为鸡子四枚,乃为得聘,无此,则亲旧之间,不能言顺正身也,烹彼食需将鸡子破之投于沸汤中,细洒糖霜于熟鸡子之上,而徐生素不食糖食,食之则呕逆,夫人莫衷一是,而小女急智,生一计,鸡子入盐水煮之,熟而去壳,炸之以油,飘香四溢,徐生欣然而食四枚,兹事遂定。

员外郎暮而归,知新婿登门,且已食鸡子四枚,无奈将小女许徐生,居数载,徐生果及第,生二子,亦不凡。

 

6、宰相府宴

主要有莲子桂圆、莲子长寿鸡、莲子银耳汤。相传为铅山人明代宰辅费宏(1468-1535年)在内阁咏莲房宴请同僚所用的菜谱。当时,贪官横行,费宏为了彰显自己的清廉志向,并勉励同僚,特地在莲花池边的亭台宴请同僚,并作了《水调歌头》词一首:“荷叶接天碧,菡萏映波红。共对盆池吟赏,诗景较从容。”以词明志,以菜喻志,以表高洁清廉从容,出污泥而不染。众官为之折服。

 

7、瓢泉宴

相传辛弃疾居住在铅山时,在期思渡与铅山县石塘镇美女子黎飞卿(小名阿卿)奇遇,两人产生了感情。后来辛弃疾秘密组织抗金队伍,在瓢泉山庄宴请北方前来的抗金首领,商量收复中原大计。阿卿特地下厨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本地风味的鲁菜招待辛弃疾的客人。这些北方来客对南方风味的鲁菜赞不绝口。为纪念这次聚会,辛弃疾将之命名为瓢泉宴。以后抗金首领来到瓢泉山庄聚会,阿卿都要做一桌瓢泉宴招待客人,每次都吃得非常尽兴。为此,辛弃疾专门写下了一首词《西江月》:“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现瓢泉宴多用于朋友聚会场合。

摘自《断魂一剑之瓢泉宴传奇》

附:原文

瓢泉宴传奇

南宋绍熙五年,铅山县瓢泉山庄。

在晚霞的沐浴下,只见一男一女在比剑。

男子高大壮健,目光炯炯有神。剑如白蛇吐信,嘶嘶破风,又如游龙穿梭,行走四身,时而轻盈如燕,点剑而起,时而骤如闪电,落叶纷崩。这男子正是瓢泉山庄主人辛弃疾。

女子身轻如燕,红色的身影与晚霞相辉映。玉手出剑,剑如闪电,手腕轻轻旋转,衣袂扬起一缕香风。剑光在空中画成一弧,迎击辛弃疾的青铜剑,在空中迸出火花。

突然,辛弃疾一剑直指那女子前胸,女子惊叫一声,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只见两条人影重叠到了一起。

断魂一剑。

一、期思渡奇缘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自从大宋京城被金人攻占后,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绍熙五年,辛弃疾被罢官回到铅山,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

一天,在期思渡,辛弃疾乘船过河,掌船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辛弃疾眼前一亮,只见这位女子年纪约在二十二岁左右,头戴竹编斗笠,一双大眼睛在长长的睫毛下,流动着美妙动人的波光。身上着了一套紧身的红衫,勾画出美丽的曲线,散发出一股灵气。

船上只有他们两人。

辛弃疾打量了眼前,发现这是一只精致的小船,船檐雕凤,船中有一个竹篷,里面摆了一张小方桌。赞道:“这船真漂亮。”

女子咯咯一笑:“这是我的游船呢,刚从桐木江下来。”

“我还以为你是摆渡的呢。”辛弃疾解嘲道。

“请问先生去哪里?”女子道。

“我去瓢泉山庄,在下游五里路的地方。”

“那我用船送你去吧。”女子热情道。

“那谢谢了,请问姑娘如何称呼?”辛弃疾问。

“我叫黎飞卿,小名阿卿。”女子道。说完转身进竹篷,捧出一杯热茶来:“先生请用茶。”

“好茶。”辛弃疾喝了一口,只觉香郁味醇,赞道:“这是什么茶?”

“这是我自己种的、焙的红茶,没有名字。”阿卿答道。

“姑娘好手艺,这茶胜过龙凤茶,余香齿颊犹存。”

“人生如茶。”阿卿突然感叹道。

“哦?”辛弃疾抬起头来,望着阿卿:“姑娘好像有感而发?”

“人生恰似茶中味,苦涩香甘品自明。”阿卿解释说。

“是呀,确实是这样。”辛弃疾仿佛找到了知音:“风雨无情岁月长,清茶胜酒暗沉香。半生闲品一盅醉,苦乐甘甜壶底藏。”

一路谈来,转眼就到了瓢泉山庄。上岸时,辛弃疾热情邀请道:“姑娘请到寒庄坐坐,如何?”

“好呀,”阿卿爽快答应。“我今天正好闲来无事,放船出来玩玩的。”

来到瓢泉山庄前,阿卿只见山庄依山而建,亭台水榭,气派非凡,旁临瓢泉池,一个圆如臼,一个形如瓢。有浅沟相通,泉水不断,潺潺流淌。正门上书“瓢泉山庄,辛弃疾题”几个大字,笔画遒劲有力。两边是一副对联,上联是:“纵览池前山水绿”,下联是:“高吟宇内天地清”。

阿卿显得非常吃惊,问道:“您就是那位抗金报国的安抚使辛大人?”

“姑娘过奖,不过我现在和你一样,是一介草民了。”辛弃疾苦笑说。

“这对联真气派,真豪放,只有英雄才写得出。”阿卿赞道,接着问:“你丢官了?”

“不说了,被弹劾了。”辛弃疾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阿卿也不再问了。两人一前一后,进入瓢泉山庄。立刻有佣人和丫鬟迎上前来,叫声“老爷好。”然后用惊诧的目光打量阿卿。

“这是我的客人阿卿。”辛弃疾介绍说。

“姑娘好。”众人齐道。

两人在山庄漫步,聊得很投入,慢慢地并肩到一起了。阿卿观看这瓢泉山庄,真是大开眼界,共有六个建筑群,占地约有160余亩,非常壮丽,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有集山楼、带湖书斋、聚贤堂、清茗轩、雪楼、闺楼、练武场、婆娑堂、西花园、植杖亭、信步亭、涤砚渚、南溪、篆罔、望河亭等。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布局讲究、雕刻精美。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假山水池,走廊小亭,小桥流水,美不胜收。

一路边走边看,阿卿兴奋地像个小学生似的,东看看,西问问。不知不觉来到了聚贤楼,一进大门,立即看到大堂上挂有辛弃疾一副亲笔书写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阿卿细细品嚼词中的意境,赞道:“好词!不愧为大词人。”

突然有点悻悻然地问道:“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呀?”

辛弃疾答道:“那是我的一个梦,一个梦中伊人。也许……”

“也许什么?”

“也许今后能找到吧。”辛弃疾望着阿卿,似乎话中有话。

阿卿被看得脸上热辣辣的,下意识地避开他的眼神,低头不语了。

来到了练武场,阿卿看到了场上摆了一些刀剑,兴奋地问道:“听说辛大人文武双全?”

辛弃疾笑笑,说:“喜欢摆弄罢了。姑娘有雅兴的话,我练几招,以博一笑,怎么样?”

“好!”阿卿高兴地拍着小手。

于是,辛弃疾拿起旁边的一把青铜剑,舞了起来,只见宝剑冲天飞起,化作一道飞虹。人与剑已合二为一。真是一道银光场中起,万里已吞金贼血。

“好剑法。”阿卿看得兴奋之处,叫了起来:“华山剑术。”

辛弃疾收了剑,惊诧道:“姑娘懂剑术?”

“略知皮毛而已。”阿卿答毕,只觉得手心痒痒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地试探说:“要不,我陪大人练几招?”

辛弃疾大喜:“多谢姑娘。”

于是,递给阿卿一把玉女剑。

只见阿卿红色的身影如同雏燕般的轻盈,玉手出剑,剑光闪闪,在空中划过一道银光,森寒的剑气卷起西风,仿佛长河落日一样优美的弧线,充满诗意,真是步展娇身轻如烟、剑沐晚霞红似火。

“姑娘好剑法!”辛弃疾赞道。

于是,辛弃疾挺剑直出,剑势如虹,嗤嗤之声大作,环绕在青色的剑光中。

斗了几十回合,辛弃疾卖一个破绽,等阿卿一剑刺来,露出了空档,说时迟,那时快,辛弃疾的剑锋一个转向,如游蛇般地直指阿卿的前胸。

“呀!”阿卿惊叫起来,身子摇了摇。

辛弃疾慌了,赶紧扔了剑,赶过来抱住阿卿:“卿卿你怎么了?”不知不觉改变了对阿卿的称呼。

“你欺负人!”阿卿看了看前胸,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辛弃疾顺势看去,才发现原来他的剑锋划破了阿卿的胸前衣服,露出了半边洁白的乳房。

辛弃疾只觉得血脉贲张,一把将阿卿紧紧抱在怀里。说,“卿卿我爱你。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阿卿满脸通红,扔了剑,紧闭双眼,温柔地倒在辛弃疾怀里。

就这样,他们抱了很久很久……

太阳露出了半边笑脸,晚霞满天。辛弃疾直觉得这是有瓢泉山庄以来最美好的一天。

二、瓢泉宴

第二天清晨,朝霞刚刚升起,一对人影便出现在西花园。只见辛弃疾心情愉快地信步在曲径小路,阿卿紧紧依偎在他身边。

辛弃疾说:“你是不是发现我这庄园规模非常庞大?”

“是呀,从来没见过这么壮丽的庄园。”

“就为此,谏官黄艾在皇上面前弹劾我残酷贪饕,说我建庄园的钱都是贪污来的,因此而被罢了官。”辛弃疾显得很激动。

“那你这些钱是哪来的呀?”阿卿问。

“其实,建山庄的这些钱都是各地抗金义士捐助的。看起来这里是休闲山庄,其实是抗金秘密基地。皇上沉醉在半壁江山里,贪图歌舞升平,我们只有自己组织起来,望早日光复中原。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飞虎军。抗金首领每个月都要来聚会一次。”辛弃疾说。

“那你为什么不向皇上解释呀?”阿卿不解。

“有用吗?那些弹劾我的大臣还不加我一个罪名,横征暴敛,私建军队。”辛弃疾答道。

沉吟半饷,辛弃疾试探说:“你不要回去,留下来好吗?”

“不,我要回去,否则茶园没人管的。”阿卿摇摇头。

 “你把车盘的茶园处理了,搬来山庄,我在瓢泉山庄旁边扩建一片地开辟茶园,你来负责,怎么样?”辛弃疾问。

“我为什么一定要在你这里负责茶园?”阿卿仰起头,带有一点野性望着辛弃疾。

“这样,我们就永不分开了。”辛弃疾说。

“去,净想好事。”阿卿脸红了,娇嗔说。

 “你来负责茶园和焙制武夷红茶,并且,在茶园旁边建一座规模庞大的茶楼。广邀天下贤达义士前来品茶。发展我们的抗金事业。”

“这品茶和抗金有什么联系呀?”阿卿有点不解。

“让铅山武夷红茶走红全国,以此为纽带,聚集天下抗金义士,发展壮大抗金基地。”辛弃疾道。

“呵呵,这好玩,有创意。我就勉为其难试试吧。”阿卿象小孩子似的雀跃。

辛弃疾和阿卿很快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

半年以后,瓢泉山庄旁边新辟了一百亩茶园,茶园前面建起了一座华丽的茶楼,辛弃疾亲自题字:“云和茶楼”。

茶楼开业后,铅山的武夷红茶迅速走红天下,全国的抗金义士、爱国将领和文人名流纷纷聚集瓢泉山庄。

茶楼的主厅是品茶论道大厅,实际上是宣传抗金思想的场所。

茶楼左面是贵宾厅,实际上是重要人士商量抗金大计的场所。

茶楼右面是艺文厅,实际上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词的地方。

一时间,瓢泉山庄进入鼎盛时期。

一天,辛弃疾问:“卿卿,你哪里学得一手好茶艺?是不是家传的啊?”

“我父母早亡,自己胡乱研制的。”阿卿象是有点搪塞。

辛弃疾没有再问,接着和阿卿商量说:“我准备在瓢泉山庄宴请几位北边来的抗金朋友来品茶,共商抗金大计。你能不能亲自展演一下茶艺,并准备一桌鲁菜?”

“当然可以,但是鲁菜我不怎么会做。”阿卿略有点为难。

“没关系,我来教你。”辛弃疾说:“我很怀念家乡,很想吃鲁菜。”

“好!”阿卿兴奋起来:“我又可以多学点手艺了。但是,如果做成了铅山式的鲁菜,可别怪我哦。”

“那岂不更好?更有特色。”辛弃疾遥望北方,深情地说:“山东是我的第一故乡,铅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如果做一桌铅山式的鲁菜,更有意义。”

“行,就这么说定。”阿卿拍着小手快乐地答道。

几天后,瓢泉山庄迎来几位神秘的客人。这些客人都是在北方秘密组织抗金的首领。辛弃疾陪同他们来到云和茶楼贵宾厅。

“这茶楼真气派。” 其中一位叫李川的抗金首领赞道。

主宾坐定后,阿卿婷婷提着一壶泉水进来为客人泡茶。

众人一见,顿觉光彩夺人。李川说:“果真江南出美女,这位是?”

辛弃疾笑笑说:“是我的红颜知己。今天的红茶是她亲自焙制的,请大家品尝。”

众人叫好。

阿卿提壶介绍说:“我这壶水是瓢泉水,甘甜清澈,用来泡茶效果最好。”说完,将瓢泉水倒入旁边红泥小火炉,一会儿,山泉水已经沸腾,仿佛一串串的银珠一般,阿卿提过水壶,烫了茶杯茶碗品茗杯,用甜美的声音说道,“西施泄玉!”

烫过茶具,阿卿将武夷山红茶用茶夹拨入茶碗中,继续介绍道,“三才迎圣。”

提起水壶,将水注入茶碗中,流水淙淙,声声入耳,“湖畔听涛!”阿卿说道。

沸水入茶碗中,阿卿迅速将盖子盖上,阿卿吟道,“气蒸云梦!”

过了三分钟之后,将杯盖轻轻移开,一缕蒸汽从杯中而起,犹如一只白鹤飞向天空,“白鹤飞天!”阿卿欢快地说。

此时红茶慢慢下沉,芽尖分布整个茶碗之中,呈现紫气一派,水茶相映,蔚为壮观。“紫气东来!”阿卿意气满怀。

将茶碗中的茶分到品茗杯中,阿卿双手亲自递到每一位客人跟前道,“祝愿各位英雄早日成就大业!”

众人大开眼界,齐声欢呼。端起茗杯品茶,“真是好茶,好茶道,好功夫啊!尊夫人的手艺绝对是天下一流。”

“谢谢各位夸奖,”辛弃疾说,“等会儿阿卿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桌鲁菜,请大家品尝。”

“太好了,尊夫人真是德貌才艺都全了,辛兄你好福气。”李川由衷羡慕。

“英雄过奖了。”阿卿不好意思地答道。

一会儿,一桌丰盛的鲁菜上桌了。这些客人在南方居然见到家乡菜,全都兴奋起来。辛弃疾举起酒杯,豪情满怀:“兄弟们齐努力,让我们早日光复中原,不灭匈奴誓不休!”

众人一饮而尽。

于是,大家坐下来边吃边谈,酝酿北方抗金策略。

“阿卿,过来为各位英雄敬一杯酒。”辛弃疾召唤阿卿。

阿卿款款来到宴席厅,举起酒杯为每位客人敬酒,抱歉地说:“我第一次做鲁菜,还是辛大人教我的,做得不好,请各位多多包涵。”

“好烹技,别有风味。”李川赞道,“胜过我们山东的鲁菜。”

“不错不错。”大家都赞不绝口。“既有山东风味,又有江南特色。”

“今天我们在瓢泉山庄吃饭,就称之为瓢泉宴,如何?”李川提议道。

“好!”辛弃疾击桌敲定:“为铭记这次抗金聚会,我们就称之为瓢泉宴。”

三、山庄风云

南宋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准备南下福建,第二次会见陈亮,共商抗金大计,他将此打算告诉阿卿,阿卿问道:“你有他的消息吗?”

“没有,我去福建找找他,”辛弃疾答道:“卿卿,你在家多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

“幼安,你的大事要紧,一路多多保重,”阿卿拉着辛弃疾的手,眼中略带几分惆怅地说:“你这一说要离开我,我怎么突然感到心里有点慌乱?”

辛弃疾笑笑说:“卿卿,别急,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阿卿默默地点点头,伴随辛弃疾走出了瓢泉山庄,目送辛弃疾策马远去。

然而,辛弃疾去福建却空跑一趟,会见陈亮未果。

辛弃疾失望之余,心急如焚地策马赶回山庄,他挂念他朝思暮想的阿卿。

十多天后,辛弃疾回到了山庄,却惊讶地发现阿卿不见人影,到处都没找着。

“阿卿去哪了?”辛弃疾急急地问管家。

“她三天前说要外出走走,就一直没回来。”管家说。

“为什么不报告我?”辛弃疾厉声道。

“我以为大人您知道的。”管家吓得战战兢兢。

“赶快去给我找回来,你们这些蠢材!阿卿有什么闪失,看我如何收拾你们!”辛弃疾愤怒地说。

“是!”管家连连应答。

于是,立即安排山庄的人马,到附近的鹅湖书院、黄岗山、车盘、石塘、紫溪寻找阿卿。

辛弃疾急得团团转,也亲自出外寻找。

十天过去了,阿卿还是无踪无影。

辛弃疾天天茶饭不思,以酒浇愁。

思念万千,挥笔写下了《西江月·题阿卿影像》: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她听,把着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

一个月后,终于有了阿卿的消息了。她托人传信到山庄,称自己已经出家,三天后的晚上,在女城山与辛弃疾见一面。

辛弃疾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三天,到了晚上,策马前往女城山。

城内梆声已经敲响二更,天空飘荡着蒙蒙细雨,一道闪电划过,山脚下站立着一男一女,互相对视,不发一声。分明是伫立在此良久了。

雨水飘洒在女子的头发和脸庞上,女子长得很秀气,约莫二十四五岁的样子。长长的睫毛下,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女子面前三步远,伫立着一位高大壮健的男子,目光炯炯有神,穿着一身长袍,正是辛弃疾。

“阿卿,我找你好苦。枕畔起寻双金凤,半日才知是梦。”辛弃疾声音有几分凄凉。

“幼安,你还是早回吧,我已是出家之人,就此一别,以后我们不会再相见了。”阿卿脸无表情。

“为什么这样?阿卿?我爱你。”辛弃疾目光逼人,好似火在燃烧。

“我已看破红尘。”阿卿回避他的目光,淡淡回答。

“不!你带发出家,分明是另有原因。”

“幼安,今后把我忘了,请多多保重自己。”阿卿的语调中带有几分温柔和怜惜,接着,又转为冰冷的语气:“我们缘分已断,就此别过。”

说完,转身,头也不回,消失在夜色之中。

又一道闪电划过,阿卿已不见踪影,辛弃疾仍然站立在雨中,紧握双拳,朝天舞动:“为什么?阿卿,你为什么要离开我?”

没有任何回答,大地死一样的寂静。

当夜,辛弃疾彻夜无眠,在瓢泉山庄,久久凝视窗外:“窗外雨,敲碎离愁,女城山,断魂一别,庄园里,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忘不了阿卿的娇魂瘦影,忘不了阿卿的软语柔情,辛弃疾怎么也不解,阿卿为什么要离开他。

辛弃疾坚信,总有一天,阿卿会回到他身旁。

每天清晨,辛弃疾都要到山庄大路前向远方眺望。希望能看到阿卿沐着朝阳微笑向他走来。

但是,辛弃疾一次次失望。

一晃三年过去。

辛弃疾再次来到女城山,那断魂一别的地方,叹道:“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吟毕,辛弃疾对着深谷大声疾呼。“阿卿,你在哪里?”

四、喋血情仇

女城山一别十一年后,南宋开禧三年(1207)的秋天,辛弃疾在病中终于盼来了阿卿的消息。

“阿卿的信。”管家递上一封厚厚的信函,“这是阿卿托人转来的,刚送到山庄。”

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喜出望外,连忙从床上坐起来:“快给我。”

打开信封一看,辛弃疾震惊万分,这竟是一封血书!

辛弃疾急忙看下去:

“幼安,当你看到这血书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女城山一别,我就知道活不过今天。”

“我的身世和经历,注定我们之间的爱情将以悲剧结束。从我们认识的第一天起,我绝对不会想到会是这样残酷的结果。”

辛弃疾一口气读到底,一切都明白了!

原来,黎飞卿是茶商军头目黎虎将的女儿!

淳熙年间,茶业迅速发展,茶事十分兴旺,同时,朝廷向农户和茶商征收茶税过重。在淳熙二年夏四月,以赖文政、黎虎将为首的数千名茶商在湖北、江西等地,武装走私茶叶。

朝廷很快派出重兵进行镇压。

淳熙二年,赖文政的队伍在江西江州被朝廷官军一举剿灭,黎虎将带领残部逃入江西抚州、信州一带,继续从事茶叶走私活动。

绍熙三年秋,黎虎将带领二百多兄弟,带着几十车茶叶,从江西运往福建,经过铅山南部分水关,与朝廷官军一战,眼看就要冲过关口,却被福建赶来增援的官军围截住了。

黎虎将非常机警,在混乱中,拉住20岁的女儿黎飞卿乘机逃脱,父女俩藏进了山涧的一个洞里。

二百多茶商军被官军围得水泄不通。

“把你们的匪首黎虎将交出来!否则统统就地正法。”为首的朝廷军官员恶狠狠地说。

“如果交出匪首,就放你们的生路。”官员放缓了口气。

没有人回答。

“嚓!”,一个官兵举起大刀,茶商军的一颗人头滚下地,鲜血四溅。

“说不说!”那官员凶恶的眼神从被围住的茶商军的脸上一个个扫过。

“嚓!”又一颗人头落地。

黎虎将在洞里听得非常真切,全身在颤抖,眼中充满怒火。

少顷,黎虎将下定了决心,对女儿说:“卿卿,我不能让兄弟们为我而死,我要出去救他们。”

“爹,你一出去就没命了!”女儿哭着说。

黎虎将抱住女儿相泣:“卿卿,你好好逃生去吧,记住,要坚强地活着。”

说完,跳出山洞,来到了官军面前,大叫一声:

“我黎虎将来了!不要难为兄弟们。”

“嘿嘿,黎匪头子,算你有种。”那官员看见黎虎将前来投案,干笑二声。

“统统押走!”官员挥挥手。

黎飞卿在洞中哭得泪人一样。

后来,黎飞卿逃到了车盘,把自己的身世隐藏起来,租了一间小屋,开垦了一片茶山,靠焙制红茶过日子。

黎飞卿到处打听父亲的下落,终于得来消息:二百多茶商军被押到福建后,官军言而无信,统统把他们杀了。

黎飞卿一直在苦苦寻找杀父仇人。

与辛弃疾结识后,到了瓢泉山庄,辛弃疾去福建会见陈亮后,黎飞卿在辛弃疾书房帮他整理文书,却偶然发现了辛弃疾任福建提点刑狱时的一份皇帝宋光宗的嘉奖诏令,打开一看,顿时天昏地转!

原来杀父仇人是辛弃疾!是他下令杀害包括她父亲在内的全部茶商军。宋光宗为此嘉奖辛弃疾为朝廷建功。

黎飞卿发疯一样冲出了瓢泉山庄。

自己深深爱着的英雄,原来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自此,黎飞卿一病不起。

黎飞卿在血书的结尾写道:“这些年来,情、仇两字,就象两把锋利的尖刀,深深地刺在我的心口,令我喘不过气,令我的身躯无法动弹。我只有尽早离开这个浑浊的世间,去追寻我的父亲。永别了,幼安。黎飞卿血笔。开禧三年秋。”

读完血书,辛弃疾如梦初醒,顿时血脉涌上心头,如五雷轰顶,冤愤交加,强撑着病体,踱到门前,手握双拳,对天狂喊:

“怎么会是这样!阿卿,这不是事实!”

苍凉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阿卿,你在哪里?你听我说,你父亲他们是死在皇上的朱批下的!是皇上为了安抚民心以平众怒,才用一纸诏令,名为嘉奖,实为嫁祸于我,欺骗天下。阿卿,你听到了吗?”

天地间没有任何回答,一阵秋风吹来,只有秋叶沙沙作响。

他心中深爱着的伊人已经香消玉殒,永远也听不到他的真情告白了。

辛弃疾一阵晕眩,一阵颤抖!挣扎着从墙上拿起伴随了他征战一生的青铜剑,剑指天空:“苍天!你……为何如此待我!为何……叫我国破人亡!”

接着,狂吐三口鲜血,砰然倒下。

一代豪杰与世长辞。

 

注:①期思渡:在铅山县稼轩乡西洋村,原名齐氏渡,辛弃疾第一次在此渡口遇到了他所爱的红颜知己,留下了一生的思念,故而,辛弃疾将之改名为“期思渡”。

②女城山:在铅山县石塘镇,辛弃疾为纪念黎飞卿而命名。

本文原载中篇小说《断魂一剑》

 

8、藏园家宴

6道菜,是地道的铅山永平传统菜,有红烧肉、红烧鸡、红烧鹅、红烧鱼、红烧豆腐等,相传为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宴请文人时常吃的菜。蒋士铨,铅山县永平人,字心馀,号藏园。现藏园家宴多用于文人墨客相聚。(缺故事)

 

9、畲林鸡宴

畲林鸡宴是太源畲民招待贵客或过年过节的珍贵菜席。主菜为畲林鸡,配以笋菇煲、芋丸、山药、香菇、莲子百合等菜,具有保健和补身作用。

畲林鸡为畲家土鸡,是太源畲民将土鸡进行山林原生态放养,饮用山泉水,白天采食野虫、野草,晚上加饲黄粉虫、谷物、牧草。原生态的太源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日照充足、山泉充裕。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公害污染,肉、蛋属绿色食品。

畲林鸡有一个美丽的民族传说。很早的时候,武夷山地区连降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把畲民们辛辛苦苦开垦的梯田一夜之间全部冲毁,畲民面临严重的春荒。这时,畲民祖先盘瓠的夫人三公主带着报春鸡从天上下凡到太源,见此情形后,把手中黄羽细脚的报春鸡留在畲乡,并告诉畲民们,这是天上的神鸡,让它在畲林里放养一年。只要汲天地之灵气,饮畲林之甘露,每天就可以下108个蛋,蛋还可以孵化小鸡。蛋生鸡,鸡生蛋,你们全村就可以度过春荒了。众人大喜,于是把报春鸡放到畲林中。不久,鸡生蛋,蛋生鸡,全村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黄羽细脚的山鸡,度过了春荒。一年后,神鸡飞回了天宫,而它的后代却留在了畲村,畲民们称之为“畲林鸡”。

选自《文化畲乡太源》2016年元月内刊版

附:原文

三公主与报春鸡

话说自从盘瓠的夫人三公主从天上扔下了两只绣鞋,一只到了浙江(景宁畲村);一只到了江西武夷山(太源畲村)后,三公主经常下凡到景宁和太源察看那些“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的后人。

一天,三公主带着报春鸡来到太源的狐狸岩,看到一位姑娘坐在石头上痛哭。三公主前去问这位姑娘遇到什么伤心事。原来这位姑娘叫雷春妹,家住狐狸岩村。因为武夷山地区连降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把畲民们辛辛苦苦开垦的梯田一夜之间全部冲毁,全村畲民面临严重的春荒。

三公主听了后,把手中黄羽细脚的报春鸡递给雷春妹,并告诉她,这是天上的神鸡,让它在狐狸岩村畲林里放养一年。只要汲天地之灵气,饮畲林之甘露,每天就可以下108个蛋,蛋还可以孵化小鸡。蛋生鸡,鸡生蛋,你们全村就可以度过春荒了。一年之后,神鸡会飞回天宫。

雷春妹大喜,连忙跪下致谢。只见三公主顿时便化作一娄青烟而去。

雷春妹回到村中,把奇遇告诉大家。众人大喜,于是把报春鸡放到畲林中。不久,鸡生蛋,蛋生鸡,全村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黄羽细脚的山鸡,度过了春荒。一年后,神鸡飞回了天宫,而它的后代却留在了畲村,畲民们称之为“畲林鸡”。

10乌米饭

乌米饭是铅山畲族“三月三”过节的传统食品,它来自大自然乌稔树(也叫乌饭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分别有竹桶乌米饭、荷叶乌米饭、八宝乌米饭等品种。

农历三月三畲民又称“乌饭节”。每适这一天,畲族村寨的家家户户要采集乌稔树根合大米煮“乌米饭”,全家共餐,以缅怀祖先。是日村寨常有聚会赛歌。

乌米饭在太源畲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三月,由于年前遭受虫害,收成不好,再加上山主加租增税,畲族人民家家断粮。可恶的山主连谷种都抢走。畲族人民饱受饥饿之苦。

可是,狼心狗肺的山主却幸灾乐祸,他们不但不借出谷种,反而放出恶狗,把前来求借的畲族人民咬伤。

大家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一天夜里,身强力壮的蓝天凤带着几个年轻的后生翻墙进入山主的大院,他们撬开粮仓,把谷种一袋子一袋子扛回寨子,连夜播种下去。

第二天,山主发现粮仓被盗了,就带着十几个打手,发疯似的冲到畲族人民的寨子。为了使老百姓免于遭难,蓝天凤挺身而出。就这样,他被关进牢房,这天正是三月初三。

在地牢里,蓝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山主还串通牢房看守歪嘴,不给蓝天凤饭吃,想把他活活饿死。

消息传出,畲族的父老姐妹们纷纷前去探监,他们用播种剩下的谷种打成米,煮成饭并捏成饭团送进牢里。可饭团落到歪嘴肚子里,蓝天凤一口也没有吃到。

这天,去地牢送饭的是畲山最出色的歌手种秀姑娘。这个聪明的姑娘想了个办法对付可恶的歪嘴。

时值晌午,种秀姑娘挎着竹篓,竹篓里装着麻布袋,送饭来了。歪嘴一边不怀好意地看着姑娘,一边打开麻布袋,把手伸进去。这时,忽然歪嘴大叫起来,接着就手脚乱蹦乱跳起来。可是,竹篓口子小,舞了半天还是抽不出手来,疼得歪嘴满地打滚。原来,麻布袋里装的是又黑又大又毒的山蚂蚁。歪嘴被山蚂蚁一咬,当天就中毒一命呜呼了。

从此以后,畲家人就从山上采来乌饭叶柴煮午饭,煮成的乌饭远远看上去就似乎抱成一团的山蚂蚁,那些被山蚂蚁吓破胆的狱卒们就再也不敢吃饭团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蓝天凤天天吃乌米饭,不仅伤口愈合了,还添了不少力气,因此,在畲山,乌米饭有治乏却病一说。

到了第三年的三月初三,蓝天凤终于被起义军救了出来,并被推举为义军的首领。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畲家人的米饭来之不易,“三月三”被定为谷米的生日。谷米从白花花变成乌亮亮,似乎穿了一件花衣裳,所以,畲山还有煮乌米饭是为了给谷米穿花衣裳,过生日的说法。据传,畲家人通常喜欢穿的深蓝色麻布衣就是从这里悟出的道理。穿上这种衣服,不但可以防止日头毒晒,而且,山蚂蚁也不敢叮。

选自《文化畲乡太源》2016年元月内刊版

 

11酒坛狗肉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叫花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广信府铅山县石溪村,石溪为铅山与上饶接壤处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小狗,欣喜之余,宰杀后欲煮食,可既无锅灶,又没调料。无奈之下,举目四顾,发现一只空酒坛丢弃在村庄的户外。他突发奇想,何不用酒坛来当锅烹狗肉。于是,将狗肉去掉内脏后切块装入酒坛内,酒坛外面包上一层黄泥,架在柴火上烤熟。狗肉出瓮后香气扑鼻,飘向村庄。村民闻到肉香纷纷前来探看究竟,直呼惊奇。后石溪村民仿效这个方法,去粗取精,将狗肉装入酒坛内烤熟后放入锅里爆汤,加入佐料,用脸盆装入上桌为主菜,辅以菜蔬为副菜,便成了远近闻名的酒坛狗肉宴。

摘自清代铅山县城无名氏抄本:《冷雨斋笔记》

附:原文

酒瓮狗肉

邑有一食曰酒瓮狗肉,以狗肉封于酒瓮之中,文火细炖之,瓮启,则酒之醇香,与夫狗肉之鲜香,香深入巷,令人垂涎,文火之候,使狗之肉烂熟成丝,烹以杂蔬,鲜酱,味至美矣。尝闻于野人,言明季有一乞儿行乞于信州铅山,至石溪村,偶得一细犬,欲宰而食,苦无器烹之,寻思既久,得一酒瓮弃置村野,乃将细犬剖除器脏,翁口封之黄泥,禾梗催烧,瓮起,则香溢四野,惊动农人,乃效其炊法,狗肉炙熟,而下汤中,佐以米酒,姜蒜,红椒八角之属,杂以时蔬,乃今之酒瓮狗肉之所由来。

狗肉温补肾阳,适经冬食之。而酒有发散之功,二者兼之,温补之力倍增,小儿肾气不固,小便频数者,置鸡子一枚与狗肉同封酒瓮中,鸡子熟,食之有奇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铅山采风】词乡稼轩岩前村
辛弃疾这首词写在落职期间寓所大火之后,何以清新明快,积极乐观
题辛弃疾瓢泉山庄传奇[临江仙]
(随笔)历史的星空(三)|——读陈亮与辛弃疾|古梁
南宋词人辛弃疾生平概略
品中国文人之辛弃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