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好习惯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喜欢研究很深奥的“学术问题”,相比较而言,中小学的数学教师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似乎并不如此。他们似乎更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往下思考,或许从学术心理上说,从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包括我自己)是不是内心深处总有一些“自卑感”?似乎只有挤入“学术”的殿堂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个人偏颇的感受,但也不敢说只是一个特例。我年轻的时候很疯狂地学习一些现代理论,热衷于用“增熵”理论来阐述学生阅读的过程,用“解构主义”来解释社会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对立与冲突,用“多元智慧”理论来阐明课堂教学的组织原则等等,现在反思自己当时的心理,其实并不高明,只不过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不同于一般语文教师,最希望得到的评价就是“像个大学教授”。

从更本质的角度看,还是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不自信,说得严重一点,就是对自己这个行当的本分究竟是什么缺少清醒的认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似乎问题就不单单是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行业的问题了。我现在的主张较之年轻的时候变得很“浅薄”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表达和阅读的“好习惯”——“好习惯”也可以学术化地表述为“素养”;而不必刻意去弄出更多自己也未必清楚的新名词来,比如“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养成“好习惯”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个很低级的工作,即便做好了也不足以让自己登堂入室。其实语言运用的“好习惯”首先是意义重大,第二是不易养成。所谓意义重大,实在是“民风是赖”,一个好好说话的民族,一个文质彬彬的民族,内部来讲心气平和,事理通达,幸福指数高,外部来说,谦和大气,不卑不亢,所谓君子之邦。而要好好说话,又有赖于好好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是讲一个人的修养,也是讲一个民族的修养。如果这样看来,兹事体大,焉可妄自菲薄?再说不易养成,就目前而言原因大约有三,一个是人之惰性,二是流俗的影响,第三是传统的缺失,好习惯既已阙如,培养则更无从说起。这是我个人内心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抱着灰色态度的原因。

在一次会议上,我说过,基础教育重在“于个性中见共性”,这个“共性”不是什么流派嬗变脉络、文学表现规律、语言运用法则,而是阅读与表达中行之有效的一些“习惯”。基础教育的老师们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们这样的“好习惯”,至于这些习惯背后的学理,似乎留给更专门的学者去研究为好。

其实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好习惯”的。比如“读书不放一字过”,比如“八面受敌”“一意求之”,比如“沿波讨源”“因枝振叶”之类,再比如“好读书,不求甚解”之类,都是一些善于读书的人的经验。前人还喜欢在别人的诗文中加旁批点评,还有为数不少的诗话文话,其实都是要言不烦地指出其表达的妙处,让原本外行的读者得以一窥其堂奥,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对语言表达的“好习惯”的总结。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则我们的语言环境一定较之现在有很大的改善。可惜的是,现在玩概念,玩学理者多,而踏踏实实培养学生阅读表达的好习惯者少(当然,更多的是做了考试的奴隶)。

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语言运用的这些好习惯,语文老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好习惯。一方面,只有自己感同身受,才能让知识成为“源头活水”,否则以其昏昏又焉能使人昭昭?另一方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文质彬彬的老师,一个会读书善表达的老师,也一定会成为学生们乐于仿效与追随的榜样。

因此,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们能够摆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就能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不至于妄自菲薄,不知所措,言行失据。更不必因为自己到别人的草地上撒了一阵欢,就真以为自己是的卢赤兔,到头来反倒荒芜了自家田园。

当然,这一切也有赖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要动不动就论文专著课题,更多关注语文教师自身“好习惯”之养成,则语文教学庶几还有复兴之希望。

来源|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宁:新语文课标是语文老师实践经验的总结
【原创】邵文静:在基础教育的森林修行
访《简洁语文教学的守望与探寻》作者梁增红
感悟教师人生
《参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1年屯昌县中小学教师上课技能(远程)培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