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利亚的木匣》说课稿

 

 

 

 

 

 

 

《科利亚的木匣》说课稿

 

 

 

孤山子镇明德小学      尹玉竹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这篇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勤于思考的品质。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道理。

难点: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小学语文的中段教学,应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这时的中年级学生,已是九至十岁。从心理特征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能认识1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提问法和阅读法,三年级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师的指导。因而我采用提问导入,适时点拨的方法,一步一步展开教学。“万法读为宗”,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故事里,去认识一个也爱动脑筋的孩子,一起喊喊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木匣,可喜欢了。关于他的木匣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科里亚的木匣》。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埋木匣——挖木匣——明白道理

2、你能用一句话把这三个内容连在一起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先埋木匣,再挖木匣,并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明白道理

1、埋木匣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科利亚的世界吧,请同学们认真读1-3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1)指名读,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动作?请你用“”标上。

  (2)再读,注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再读读,边读边想想。你可以选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说一说。(数十步:因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为了以后能挖木匣;用脚踩实是为了让土平整,就像没有挖过一样,这样敌人就不容易发现;撒上一层细沙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

追问:你从他的这个动作感受到科利亚做事怎么样?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3)让我们把我们感受到的送到句子中吧。(齐读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又一次感受到科利亚的聪明、认真。科利亚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小心的埋木匣?

(4)学习第三节,理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①、自由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呢?

敌人打到他们的村子来了了;

他们一家人要到外地去躲避东西带不走;

他看到妈妈把大箱子埋在了离家门口三十步的地方。

②、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一想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的联系吗?

③、这小木匣里到底装些什么?

原来,小木匣里装了这么多小玩意,什么都有,句子中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对于五岁的科利亚来说,那可都是(),这个小木匣也可以称作他的(宝匣)

难怪科利亚埋木匣时那样认真、小心,这可都是他的宝贝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和科利亚一起埋下小木匣吧。(读埋木匣的句子)

2、挖木匣

过渡:科利亚埋好了木匣后,跟随家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喀山城,这一住就是四年,整整四年啊!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科利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曾给他带来多少欢乐的小木屋,尤其让他惦念的是他心爱的——小木匣。四年的卫国战争终于结束了,回到家乡的科利亚多么想(  

⑴默读412自然段,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找找他挖了几次?

①出示:(第一次挖的句子)

A仔细读读这句,这里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B从这五个“挖”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C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练习读——指名读。

过渡:师创情景领读此句。是的,任凭科利亚怎样挖,结果却是没挖到,此时的科利亚放弃了吗?他又是怎样做的?

②科利亚在想什么?

A疏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出示)

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课件演示)

B和同桌交流,科利亚是怎样排除前三种可能的?

创设情境,老师采访科利亚。

科利亚,你的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吧?

科利亚,算术不管用了吧?

科利亚,你到屋子后边挖吧?

过渡: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他们离家出走的句子:

C 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课件出示示意图

3、明白道理

过渡: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

①捧着心爱的小木匣,科利亚可高兴了,他更高兴的是什么?指名读13段。

②通过挖木匣这一件小事,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

③想想,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变化?

④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上完这节课,你有变化吗?

(四)、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小故事,却懂得了一个大道理。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用发展变化的头脑去思考!

同学们,科利亚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时间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在变,可是,有一个大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想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科里亚的木匣

                                              受到启发

          妈妈       三十步     三十步√

        科里亚       十步        十步×         一切在变

                                  五步√

   五、说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课《科里亚的木匣》讲述的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叙事性故事。本节课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科里亚的木匣》几乎没有提到“战争”,我再网上查了关于本文的相关资料,也大都很少提到,难道“战争”真的与这篇课文无关吗?但是不交代相关背景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隔膜的!因此,我在教本文时首先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捕捉战争的背景。

课文中关于战争的句子随处可见——“战争开始的时候,科里亚刚学会数数……”“科里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里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因此《科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课文主人公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结尾是这样写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着变化。这句话是说科里亚挖到木匣后的启示,把这句话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孩子们轻松地谈论了自己身边的变化,进而说明这个道理。第一节课很轻松地结束了。可是课后总觉得效果欠佳。

周围的一切发生了变化”这个关键词,让孩子们细读课文找出“四年”中科里亚的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立刻举手——显然是上节课的功劳。

“科里亚变了,他从五岁长到了九岁。”

“科里亚是小学生了,学的知识也多了。”

“科里亚长大了,他的步子也变大了。”

 他们的回答正是我不满意的地方,我接着问:“除了这些变化,课文中还写了一些变化,因为课文的结尾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你们细细地读课文就能找到它们。”

 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这个问题吸引了孩子们。

 渐渐地,教室里小手林立——

“老师,我发现了,四年前是战争开始了,四年后战争结束了。”

“我还发现科里亚家里的东西被法西斯抢走了,这也是变化。”

我接着说:“对呀,四年的时间,科里亚的国家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科里亚的家乡经历了战争,战争毁坏了家乡的一切,这就是战争带了的变化。”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科里亚的木匣子里有许多工具,小斧头、小手锯这些工具科里亚可以用来建设家乡!”我激动地看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课回响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札记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
窗前的气球 教学设计
26.科里亚的木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