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11. 早期发展——河内那边的真正掌门人

“传闻中的北越领导人位高权重,尤其是在他们的对手美国人看来是这样的。”

越南战争期间,越南那边有两个名字频频引起了美国公众和新闻媒体的重视:北越领导人胡志明和他的亲密战友、越南国防部长兼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大将。

长期以来,胡志明和武元甲因为将法国人和美国人赶出了东南亚而获得了不菲的赞誉。不过,近年来,这些说法得到了重新审视,关于越南战争时期的北越领导层,一幅不同的画面也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1945年任临时政府主席到1969年去世,胡志明一直是越南伟大的民族英雄和北越领导人,他也被《时代》杂志列为“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战争通讯记者伯纳德·法尔(Bernard Fall)将胡志明形容为是“一位身材单薄的77岁绅士,有着飘逸的胡须,足蹬胶皮凉鞋,领导着一个和佛罗里达州差不多大小的国家”。

一些新闻报道称武元甲大将是“红色拿破仑”和“自汉尼拔以来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后勤家”。1944年,以34名农民士兵为骨干,武元甲缔造了越南人民军。1954年,武元甲设法将他麾下的大炮靠人力纤夫硬拽上了崎岖的山峰,并在一片名为“奠边府”的偏远山区阵地让一支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法军部队遭受了惨败。奠边府战役也将成为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最后一战。

图1.奠边府战役期间,总理范文同、主席胡志明、总书记长征正和武元甲大将(左起)一起讨论包围法军的计划

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具体时间依旧不为外界所知),北越的政治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志明和武元甲不再拥有他们之前的那般权力,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阮连航(Lien-Hang Nguyen)的工作而揭示出来的。阮连航采访了越南方面的消息人士,并可以参阅以往无法获得的北越记录。

“对越南战争的最大误解之一是胡志明是北越方面无可争议的领导人”,她这样说道。“实际上,胡志明是位'有名无实’的领导人,而湮灭在历史角落之中的黎笋(Le Duan)才是领导北越战争活动的建筑师、主要战略家和总司令。”

作为越共的第一书记,由于缺乏胡志明那样的吸引力,因此黎笋主要是隐藏在幕后发挥自己的力量。黎笋的一位得力助手是黎德寿(Le Duc Tho),此人后来作为北越方面的谈判代表,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谈中与亨利·基辛格会面。

根据阮教授的说法,直到1967年,“美国的军事情报和文职领导人对谁是河内方面的真正领导人依旧是一头雾水。”他们通常认为是武元甲,这主要源于两个重要的事件,即1968年的“春节攻势”和1972年的“复活节攻势”,实际上这都是黎笋的手笔。

革命家

胡志明生于1890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也是列宁的仰慕者。他于1911年以一艘客轮上的船员的身份离开越南,并在国外度过了他的早年岁月,尤其是在巴黎和莫斯科。根据历史学家斯坦利·卡诺(Stanley Karnow)的说法,“胡志明很快作为莫斯科方面的秘密特工而周游列国。”

1930年,共产国际将胡志明派往亚洲,在那里,他解决了持不同政见者之间的分歧,被法国方面缺席判处死刑,但法国人无法将他从香港引渡到越南——他当时因为“开展颠覆活动”而被捕,并被关押在英国人的监狱里。

1940年,他在中国南方的昆明开展活动,这是他第一次遇到武元甲。1941年,胡志明恢复了陷入低潮的越共独立运动,并围绕这一主题组织了抗法、抗日的抵抗运动。武元甲当时是越共的军事领导人。

1941年,在离开家乡三十年后,胡志明回到了越南,并在靠近中国边境附近一处山腰上的一个大洞穴里建立了总部。在改名为“胡志明”之前,他曾用过多个化名。“胡志明”的含义据说是“蓄胡须而明志”。

早在他13岁那年,武元甲就开始阅读一位被放逐人士发表的反殖民文章,这位被放逐人士就是后来的胡志明。武元甲在河内的法国大学获得了法律学位,但由于未能通过考试而无法执业。于是,他便在私立学校教历史。

1940年,越南共产党派遣武元甲(他早在1931年就入了党)去中国,以加入胡志明的队伍,并与胡志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武元甲在军事方面是自学成才的,他撰写了大量战略和战术方面的文章,不过他的工作几乎完全源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以及日军入侵东南亚,在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美国方面派遣了战略情报局的“鹿小组”(Deer Team)帮助越南人抵抗日本人的侵略,该小组的负责人是艾里森·托马斯(Allison Thomas)少校,他与胡志明和武元甲等人取得了联系。

图2.1945年7月16日,在越南“新运动旧址”(Tan Trao)附近,胡志明、武元甲与托马斯少校(左二)的合影

1945年,作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临时政府主席,胡志明在河内宣布越南独立。此后,胡志明和武元甲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奠边府战役前后耗时56天,武元甲指挥的游击队死死地围住了法军11个营。越军的大炮从山上开火,摧毁了设在下面山谷中的法军营地。地面上的交通线也被切断,飞机无法降落在被包围的飞机跑道上,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降落伞空投。被围法军可以说是无路可逃了。奠边府战役是压垮法国人在印度支那半岛殖民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战役胜利后,近3万名凯旋的越共部队开进河内,胡志明在那里建立了共产党政府。

黎笋同志

黎笋在担任铁路工人期间接触了革命思想,他后来成为一名越共领导人,并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多次被捕入狱。1945年越南宣布独立后,他希望自己被提名为国防部长,然而,胡志明却选择了武元甲。根据阮教授的说法,这可能是导致“黎笋终生看不起武元甲和胡志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黎笋没有去河内,而是留在南越指挥开展革命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他是越南南方中央办公室的负责人。越共领导层派遣黎德寿担任黎笋的助手,黎德寿后来成为了黎笋非常信任的副手。

时年15岁的革命家黎德寿曾担任邮局的无线电报务员,在此期间他组织过反法游行示威。他后来成为了地区新闻和宣传负责人。后来,美国官员误以为黎德寿是位“温和派”人士。黎笋和黎德寿于1957年被重新调回河内工作。

越共新政权的声誉因“土地改革”的失败而严重受损,对此,越共第一书记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并辞去职务。胡志明亲自担任了第一书记的职务,并于1959年任命黎笋(他是当时唯一不受土地改革失败影响的官员)处理越共领导层的日常事务。

1960年召开的越共代表大会上,黎笋被任命为第一书记和政治局委员,胡志明仍然是中央政治局总书记、越共主席兼国家元首。不过,此时黎笋已经掌握了包括国家安全在内的日常权力。

河内方面的想法

早在1956年,越共中央政治局就曾探索推翻南越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由北越执掌的国家的想法。1959年,南越爆发了“人民战争”。

胡志明与武元甲和那些坚持“北方第一”的人立场一致,这些人想集中精力建设北越。在北越的协助下,通过长期的游击战争,将使南越获得解放。

黎笋和黎德寿则属于“南方第一”的派别,他们想加快行动,以取得全面的胜利。1963年,越共党中央批准了黎笋提出的实行“全面进攻/全面起义”战略的提议,其计划投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刺激南越发动大规模的政治起义。

图3.关于北越领导人胡志明(前)和黎笋(后)的绘画形象

对此,阮教授表示:“在战争期间,黎笋不是一次,而是三次(1964年、1968年和1972年)地实施了这一战略,这让革命活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武元甲则反对这种鲁莽的行径。

“全面进攻/全面起义”的首次实践包括1964年在北部湾对美国军舰的攻击,以及1965年对波来古的美国空军基地的攻击。结果却未能像黎笋所预料的那样,美国方面的回应是大量部署了飞机,随后还部署了地面部队,对北越开展了持续的空中攻势,并不断增加美军地面部队的兵力。

直到1968年的“春节攻势”之前,黎笋才得以再次开展“全面进攻/全面起义”活动。为了准备这场攻势,他于1967年对那些对他的计划缺乏热情的人进行了“清理”。他没有直接攻击胡志明或武元甲,但却逮捕并监禁了他们二人的数十名亲密战友。

胡志明去了中国。回国后,在1967年12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他对黎笋的进攻计划进行了最后的抵制,虽然未能改变最终结果。武元甲则去了匈牙利,直到1968年年初,他一直待在匈牙利。他没有参加“春节攻势”,这场攻势是由其他一些直接向黎笋报告的人指挥的。胡志明和武元甲都没有公开挑战黎笋。

“春节攻势”

1968年1月30日夜至31日凌晨,也就是南越的春节新年假期开始时,北越和越共游击队人员袭击了南越的城市、村镇和军事基地,他们共袭击了100多处地点。但北越方面的进攻在多处地点都遭受了失败,最终,北越损失了80%的基础设施并被重创,其有效的战斗力量也严重受损。

在“春节攻势”期间,南越方面有100多个目标遭受了袭击,其中包括越南南部的城市、村镇和军事基地。这场大胆的袭击是黎笋计划的,但美国方面却继续将其归为胡志明和武元甲的功劳,而且有些人直到今天仍然这样认为。

图4.“春节攻势”期间遭受攻击的西贡新山一空军基地,照片所示为被摧毁的RF-4C“鬼怪Ⅱ”式侦察/战斗机

然而,美国领导人却将战场上的胜利变成了一场战略上的失败:他们在称战争“几乎取得了胜利”之后便丧失了信心,放弃了打赢战争的目标,并寻求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达成解决方案。这不是黎笋想要的,他赢得战争的第二次努力失败了,此时距离他积攒起足够的资源发起另一次尝试还需要很多年。

与此同时,美方官员们依旧重复着他们之前的误解。美国国务院表示:“胡志明和河内方面的领导人策划了'春节攻势’。”驻越美军司令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则宣称“武元甲大将的军事天才神话破灭了”。

《纽约时报》注意到河内已经没有了武元甲的身影,但却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武元甲暂时搬到了靠近南方的军事行动指挥中心。威斯特摩兰手下的情报参谋的报告称,有人在溪山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地周围看到武元甲“来此又离开了”,威斯特摩兰对此深信不疑。直到2013年年底,《华盛顿邮报》还在一篇回顾性的报道中表示,“春节攻势”是由武元甲大将所精心策划的。

胡志明于1969年9月2日去世,他的大部分头衔都被降级成了荣誉性质的职务。据称,越南的“集体领导”已经生效,但通过担任第一书记的职务,黎笋继续牢牢地控制着北越政权。在胡志明的葬礼上,黎笋宣读了胡志明的政治遗愿,胡志明在其政治遗愿中敦促维护党的团结,并预言了美国的失败。

图5.越共总书记黎笋(左)正与河内大学的学生们在一起,时间是1972年

武元甲则在刊物上发表了数篇文章,敦促将重点放在机动打击部队上,而不要一味地扩充兵力。跟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情报人员认为这意味着“鉴于1968年北越发动的大规模进攻的失败,这位现年57岁的国防部长已经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战略理念,这并非出于必要性,而是为了得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复活节攻势”

1972年,美军地面部队几乎实质性地全部从越南撤离,这让黎笋看到了新的机会。他出动多达9万人的北越部队跨过非军事区,并从老挝和柬埔寨方向对南越进行了“三管齐下”的进攻。对黎笋来说,不幸的是,美军的一些空中力量仍然部署在南越,并且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

随着美军空袭的加剧,河内方面在这次失败的军事进攻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72年12月,美军对河内和海防的猛烈轰炸迫使黎笋和黎德寿坐到了谈判桌上。《巴黎和平协定》于1973年1月28日签署。

美方谈判代表亨利·基辛格和黎德寿共同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黎德寿拒绝接受,他表示“和平尚未建立”。实际上,北越的损失和停火的实际效果只不过是将“解放”南越的时间推迟了两年而已。

武元甲在1972年做了一次手术之后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但西方新闻媒体无论如何都会把一切安在他头上。《纽约时报》报道说,武元甲因为这场失败而“受到了激烈的批评”;《华盛顿邮报》则报道说,“武元甲的'复活节攻势’失败后,他被解除了指挥职务。”

1975年3月,由于美军早已撤离南越,黎笋终于成功地发动了对南方的进攻,北越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西贡在六个星期内被攻克,并被更名为“胡志明市”。

图6.北越坦克攻入西贡时的情景

武元甲于1980年被撤销其名义上的“国防部长”职务,并于1982年失去了他在越共中央政治局的位子。由于他早年享有的名誉已经足够多了,因此他被允许担任负责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副总理一职。

黎笋于1986年去世。即便到了那个时候,他仍然笼罩在胡志明的光环之下,而他自己的真实历史则再次被外界所误读。《纽约时报》在发表的关于黎笋的讣告中说:“通过设法维持胡志明在1969年去世时留下的'集体领导’的遗产,黎笋被证明是胡志明政治遗愿的忠实和有能力的执行者。”

黎德寿于1990年去世,他的去世只引起了人们的有限关注,因为在其去世前相当一段时间内,他的影响力一直在下降。

谜之误解

越南战争爆发半个世纪后,关于胡志明和武元甲的传闻在美国和越南都依旧根深蒂固,而且武元甲身上的光环盖过了其他所有人。当武元甲于2013年去世(享年102岁)时,各大报纸都将越南的军事胜利悉数归功于他。《华盛顿邮报》的讣告标题中写道:“武元甲在越南的战事中打败了法国和美国军队”;《纽约时报》的标题则称武元甲是“将美国从越南赶出去的人”。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武元甲已经成为“仅次于已故的革命领袖胡志明的人,在当代越南是最受尊敬的人物”。

图7.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武元甲大将

今天,武元甲的形象被印在所有面额的越南货币上,以及出现在大多数公共建筑和学校当中。他的生日也是越南的国家法定节假日。

自1975年以来,胡志明的遗体一直在河内巴亭广场的一座纪念堂中供人瞻仰,他静静地躺在一具密闭的水晶棺之中。巴亭广场正是胡志明于1945年9月2日宣读越南《独立宣言》的地方,在外面排队等候进入广场瞻仰胡志明遗容的队伍常常绵延数百米之长。

据称,胡志明生前曾表示,希望自己死后遗体被火化,但越共当局对胡志明这位代表国家象征的人物有政治方面的需求,因此未按照其生前的遗愿执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巅峰之后的越南大将武元甲:政坛受排挤,公开场合不敢戴肩章
越南大将武元甲:为统一千万同胞死亡也不算什么
越南战争之35:铁血强人
【闲话历史】越南战争历程(下)
天天快报
越南战争真正主导北越的不是胡志明而是他,后挑起对越反击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