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第一帝,非他莫属


  康熙,智谋超群的君王,“在各项标准上,符合中国传统上所谓的内圣外王的尺度,他既仁慈也不乏决断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知道智擒鳌拜吧。鳌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为什么会在康熙王朝前几年有这么大的权势呢?清史上记载,他本人既是后金开国五大臣费英东之侄,也是皇太极的亲信。战功之显著,从护军校累升至内大臣,位至公爵,并且还被赐号巴图鲁(满语就是勇士的意思)。当时顺治皇帝驾崩,遗嘱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辅政大臣索尼去世,给了鳌拜的施展空间。索尼在四个辅政大臣里面的资历是最老的,索尼在时,鳌拜不敢与他争锋。索尼死了之后,鳌拜就借机除掉了苏克萨哈。而另外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为人比较懦弱,鳌拜又是他女儿的干爹。就这样鳌拜独揽朝纲,结党营私,权势到了顶峰。康熙先是通过一群十几岁的小孩组成的兵——善扑营,后把鳌拜的党羽调出京城,最后利用这些人将鳌拜捉拿住。但是应该如何处置鳌拜呢?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搞不好就会闹政变。但是康熙拿出了他的帝王风范,没有将鳌拜处死,而是将其监禁。其他的党羽也都从宽处理。

  我们可以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康熙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谨慎冷静的头脑。当时康熙才十几岁,一个十几岁的小娃娃,就能处理这样一个棘手的政治事件,可想而知,这位年轻帝王是多么的智谋超群。


  康熙在擒拿鳌拜以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终于稳定了下来。然而,接下来还有一件事情,威胁着自己。那就是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三藩)。清政府他们对待汉人最初的措施是以汉治汉。但不料,这个决策完全违背了他们的想法,因为汉官拥兵自重。其中三藩最为突出,其中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和引清兵入关的平西王吴三桂,这四人就是史称的清初四王。其中,孔有德在镇守桂林的时候城陷自杀了。现在要讲的三藩指的是其中的平西王吴三桂、怀顺王耿仲明和智顺王尚可喜。

  清康熙十二年(1673),此时靖南王耿仲明已经死了,由他的孙子耿精忠承袭王位。这就为康熙削藩创造了条件。加之尚可喜也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承袭王位。康熙下旨允许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却不允许尚之信接替平南王爵位。吴三桂以眼疾为由,向康熙提出解除云贵两省事务的请求,借机试探。康熙收到消息,就知道机会来了。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岂料大臣们各执一词,虽猜到吴三桂之用意,却无一个好的对策。康熙帝考虑到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在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吴三桂迫于形势,选择了谋反。于是,发禁令,勾结旧部,联络藩王,准备谋反。


  第一阶段防守阶段,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总兵,身边的将士又是久经沙场,并且也是打得很突然,清军没什么准备,大军连连失利,耿精忠和尚之信看吴三桂这边打还挺顺的,便加入到反叛的行列,又联合了台湾的郑经。

  在这场战争中,康熙帝玄烨充分的表现出了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处置得当,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对于战场和重大战役的指挥,他及时了解军情,先命前线主帅绘制敌我双方军事形势图进呈,然后命前方将领、督抚提出意见,再命议政王大臣或九卿会议具奏,经过反复研究,方决定作战方略。康熙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做出详细的战略部署。在兵力调度上,他将清军分为两条战线,把湖北荆州和江西作为前线,以八旗劲旅固守,遏制叛军主力过江北上;将山东兖州和山西太原作为后方支点,调重兵把守,控制南北和东西两个孔道,以策应前线。在兵将应用上,不论亲疏贵贱,一律赏罚严明,并且大胆启用汉将,区别对待降将。当时清军已经入关二三十年了,军队的战斗力大不如从前。再加上西南地区多山地,八旗骑兵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康熙用熟悉地形的汉军绿营兵,以其主力来围剿叛军,并破格提拔有才的汉将。到康熙十五年(1676),清军转为战略反攻。康熙采用了对吴三桂进行主要围剿,对其他二王进行既抚又剿的策略。吴三桂又在康熙十七年(1678)称帝,同年八月吴三桂郁郁而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告此结束。


  康熙在胜利之后他的态度是什么呢?当时有一些大臣建议让康熙加封称号。但康熙拒绝了一个建议。康熙认为这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民不聊生。这是因为自己的德不够兼备而导致的。一个人能在自己胜利之后还是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会迷失方向。康熙没有因为这场胜利而得意忘形,他仍然是勤勤恳恳的学习,处理朝政。“你做什么行业,都是在做人。”

  有人说三藩之乱是可以避免的?在以往的史料当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在三藩之乱之前吴三桂是想反清的。吴三桂反清的想法是顺着康熙的想法跟着走的。提出撤藩的那些人,知道康熙非常想撤藩,只不过不好开这个口,他希望有人帮他开这个口。所以说吴三桂反叛是康熙他们自己想法,并不是吴三桂真实想法。康熙在撤藩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有人认为可以世镇边疆或者弄一个杯酒释兵权,抑或循序渐进的撤藩。世镇边疆,满汉的隔阂在其中必定会作梗其中。汉人连自己的民族都可以背叛,对异族的满人而言又有多少可信度?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不可复制的,宋朝禁军将领都是宋太祖一手提拔起来,而诸王对于康熙毫无认同感。时代背景都不一样,更何况还不是一个民族。循序渐进的想法也有待商榷,北方葛尔丹作乱,东南台湾郑氏未平,东北沙俄猖獗。三藩之乱是非乱不可,削藩是非削不可。

  当然,许之以清朝第一帝,必然有其余文治武功。统一台湾,远征尼布楚,击退沙俄,兴文重教,吸纳西学。但每个人既有功也有过,人无完人,但总得来说康熙还是功大于过,也无愧于黄仁宇先生的“内圣外王”的赞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和大臣们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三番那么强大,吴三桂为什么会输给康熙?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吴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据势力
清」康熙年仅20岁裁撤三藩,吴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谓不高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