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節之成立略說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但此處「中秋」,顯然與後人習用以指稱節日之「中秋」無關,只是點明時間而已。據目前之文獻資料,中秋逐漸成為節日,當在隋唐之時。南朝之《荊楚歲時記》一書,尚無「中秋節」之相關記載。初唐歐陽詢主持編撰之《藝文類聚》中「歲時部」所列之歲時節日有:元正、人日、正月十五、月晦、寒食、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九月九等,並無八月十五中秋節。但自盛唐始,中秋玩月之風日盛。


若追溯中秋之風俗活動,可從先秦談起。中秋節之起源,與我國古代秋祀及拜月習俗相關。古代農業之發展與季節關係密切,秋季為收穫時節,《說文解字》釋「秋」為「禾穀熟也。」(「秋」字詳解,請點閱:立秋 | 枕中琴筑落階泉>)古時不論播種或是收成,民眾往往祈禱於土地神,前者為「春祈」,後者稱「秋報」或「秋社」。八月中旬,正值秋糧收穫之際,家家拜祀土地神,以答謝神明庇祐。如此,圍繞「秋報」衍伸出一系列儀式及風俗活動。


古時祭月、拜月之風,《禮記》中即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所謂「夕月」,即秋分日晚間之祭月。至漢魏以後,賞月之風逐漸由祭月、拜月演化而出。文人雅士詠月、賞月之詩賦作品迭出,如漢公孫乘之 <月賦>,南朝梁沈約之 <詠月詩>,朱褒、庾肩吾之 <舟中望月詩>,張正見之 <薄帷鑑明月詩>,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彼時這些習俗並不侷限於某一日,故亦未能形成中秋節。但正是此種拜月賞月之風俗為中秋節之出現提供了條件。


先民早已總結出仲秋為賞月之最佳時節,詩人歐陽詹 <長安玩月詩序> 中就認為冬天賞月因繁霜大寒、清冷徹骨,而夏天又多雨、雲蒸霧蔽,有損月輝,唯有秋天空氣清爽,賞月時令最為合宜。而「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數月,則蟾魄圓。況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正因如此,八月十五中秋節才是賞月、玩月之最佳時令。所謂「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遂成為我國主要傳統節日之一,其主要活動以賞月、拜月、玩月為主軸展開,故中秋節亦俗稱「月節」或「月夕」,唐代人還將中秋節稱為「端正月」,如韓愈 <和崔舍人詠月詩>:「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此外,中秋節之別稱還有: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顯與節俗或民眾之活動相關。



如今所見之唐代詩歌中,已將中秋確定於八月十五,杜甫、李白、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張祜等等,皆有吟詠中秋之句。盛唐之時,中秋已有玩月之風。如《開元天寶遺事》載:「蘇頲與李乂對掌文浩,玄宗顧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十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字之酒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畫,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同書又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救令左右:『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然而此臺築成不久,適逢安史之亂,「賞月臺」即毀於兵燹。此外,唐人小說如《集異記》、《異聞錄》、《唐逸史》等,亦述及唐明皇入月宮服仙丹之事。


至宋代,中秋漸有節令之稱。如《太宗紀》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承露盤。」鄭望之的《膳夫錄》中更有「汴中秋節,食『中秋玩月羹』」之記載,即當時有大臣獻「玩月羹」之風俗,可知宋時已逐漸形成中秋之節俗。晏殊 <中秋詩> 中「苦吟含翰久,清宴下樓遲」,正是中秋節宴飲習俗之證。南宋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其中載有北宋開封百姓歡慶中秋之場景: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斾。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由此可知,北宋時已有張燈結綵、宴飲嬉戲、遊樂賞月之俗,規模盛大。可證至遲此時,中秋節俗已有長足發展。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中秋」條下,亦有南宋臨安之中秋情形: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競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更。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後世許多中秋節俗於此時形成。


雖熱鬧非凡,但兩宋時期,中秋節尚未能成為與端午、重陽地位相當之節令。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說:「閱龐元英《文昌雜錄》,記祠部休假節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陽而無中秋,是社會仍不以是日為令節,而端午則休假一日,可見宋時中秋尚不能與端午等也。」



但中秋之時,正值雨季,往往浮雲蔽月,抑或陰雨綿綿。儘管如此,民眾賞月之雅興仍然不減,文人墨客即使遇到雨天,亦置酒以待。如邵雍 <中秋月> 詩道:「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陰。求滿直須當夜半,不睡觀時意更深。」某次文學家歐陽脩與王君玉於中秋之夜備好酒席,並請來歌女,欲待月出而賞時,卻遇上大雨。但二人仍賦詩自娛,雨夜不眠,歡度中秋。歐陽脩 <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池上雖然無皓魄,罇前殊未減清歡。綠醅自有寒中力,紅粉尤宜燭下看。羅綺塵隨歌扇動,管絃聲雜雨荷乾。客舟閒臥王夫子,詩陣教誰主將壇。」據《談苑》載,後來王君玉與晏殊於南郡賞月時又遇上雨天。晏殊頗感掃興,王君玉夜裡邀晏殊賞月,晏殊認為無月可賞,不肯起床。於是王寫了兩句詩:「只在浮雲最深處,試憑管絃一吹開!」晏殊一讀大喜,遂起床備酒宴,奏樂待月。果然夜半時雨住天晴,皎月高懸,可謂「幕府有佳客,風月知人意」。


直至明代,中秋節才成為官定歲時節日之一,有假期、祭祀以及宴飲等儀式。據《明史·禮志六》之「奉先殿」條載:「嘉靖十四年,定內殿之祭並禮儀。清明、中元、聖誕(按,即孔誕)、冬至、正旦,有祝文,樂如宴樂。……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陽、中秋、重陽、十二月八日,皆有祭,用時食。」


綜上所述,中秋賞玩之俗自唐代濫觴,至宋時有節令之稱及其節俗;進而發展至明代,中秋節成為官定正式節令,並傳承下來。中秋節被民眾賦予種種期許及寓意,成為對國人影響重大之傳統節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元宵节古诗词大全
养生奇书——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柳氏家藏茔元秘诀——1
《影梅庵忆语》全文
养生奇书——《遵生八笺》五
懷風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