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从匈奴来: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汉匈决战为什么会提前爆发?

汉匈之战对于任何一个读史的人而言都不陌生,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开始,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130年之久。其中的高潮部分无疑是武帝时期与匈奴爆发的战略决战,然而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多半是站在汉人的立场书写的,如果跳出这种固定思维,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再来解读的话,会不会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就请各位读者与动史君一起暂时将身份置换为匈奴人,我们以敌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场决定亚洲格局的国运碰撞:

公元前二世纪以前,草原各部仍旧处于四分五裂当中,此时南方的中原也陷于楚汉相争的熊熊战火当中。当冒顿单于率领他的勇士们终于完成蒙古高原的统一之后,华夏民族也迎来了崭新的大汉王朝。游牧与农耕的不同属性决定了两大帝国之间必然有一场殊死较量,但初次交手的失利便把刘邦集团对胜利的希望扼杀在白登之围当中,自此汉朝依靠和亲来维持对匈奴的防御态势。而在今天看来,汉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低姿态绝不仅仅是因为对手强大,或是自身需要与民休息,更重要的是因地理局限带来的认知偏差。实际上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地缘格局,我们就能立即明白此时匈奴的处境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乐观。就国际局势而言,彼时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六大板块:

  • 匈奴占据蒙古高原,居高临下,俯视四方;

  • 正面的汉人占据长城以南的农耕区,他们对北方不适于耕作的地方没有欲望,也不屑于扩张;

  • 右翼的河西走廊可以视为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尽管其环境更适宜放牧而不是农耕,但由于紧邻蒙古高原与中原王朝,通常是后两者博弈的焦点;

  • 再往西进入塔里木盆地,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布的城邦小国受制于绿洲面积不可能形成地区强权,更不可能对外构成威胁;

  • 介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今天称为“北疆”,虽然面积不小,但真正适宜放牧的只有盆地边缘的靠山地带,因此多数情况下是伊犁河谷或蒙古高原向对方延伸势力的过渡地带;

  • 夹在天山之间的伊犁河谷,因其正对西风带、水草丰美,也是最易滋生游牧强权的一个地方。

以上六大板块当中直接与匈奴搭界的有三个:黄河流域、河西走廊和准噶尔盆地,对于剩下的塔里木盆地和伊犁河谷,显然匈奴对其的了解和熟悉也远优于汉朝。至此事态逐渐趋于明朗,在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之前,汉人对西部事务一片空白,故而也就不会明白此时匈奴面临的地缘隐患。

现在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向河西走廊:此时盘踞在这里的是两个游牧政权,月氏和乌孙。其中月氏在先前强大的时候一度将匈奴压着打,并把邻近的乌孙排挤出这片地区。或许是出于共同的利益,匈奴与乌孙最终结成联盟并成功迫使月氏西迁。然而匈乌之间的同盟关系十分脆弱,尽管匈奴人兑现了战前的诺言,乌孙人得以重返河西走廊,但此刻乌孙的处境显然比月氏在的时候更糟糕。草原民族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农耕区的劫掠仅限于掠夺人口和补充物资,但面对牛羊和牧场却必欲占为己有。此刻匈乌联军虽然赶走了月氏,但对乌孙来说绝不亚于“引虎驱狼”,谁敢保证日渐强大的匈奴人有朝一日不会把自己的牛羊和草场连锅端走呢?

在这种情况下乌孙人又一次把刀锋对准了月氏人,更确切地说是对准了水草肥美的伊犁河谷。在月氏西迁之前,伊犁河谷由塞种人占据,远道而来的月氏人成功反客为主,把伊犁河谷变成了自己休养生息的基地。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匈乌联军马上就会接踵杀来,伊犁注定要再度易手。对于第二次征月战争,匈奴人起初并未对乌孙抱有太大希望,毕竟之前已经被月氏打得险些灭种,此时刚刚得以复国的乌孙人怎么会横穿沙漠进攻极西之地呢?但令匈奴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乌孙不仅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自愿打头阵,至于原因我们已经分析过了,那就是占据伊犁河谷,夺取一处真正能够同匈奴分庭抗礼的地方。

尽管充当先锋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伤亡和损耗,但付出总是与收获对等的,此战乌孙不仅俘获大量的奴隶和牛马,而且先于匈奴入主伊犁河谷。等到迟来的匈奴人试图从准噶尔盆地向伊犁河谷渗透时遭到了乌孙人的强烈抵抗,自此匈乌联盟正式解体,双方从战友变成了仇敌。不知大家是否留意,不论是第一次匈乌联军将月氏驱逐出河西走廊,还是第二次征月战争把月氏赶出伊犁河谷,东线的汉帝国始终默默无闻。要知道自白登之围后汉匈已是世仇,频繁的西线战事使得匈奴主力大量西调,汉人为何不趁此机会发动攻击?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侦察手段,更重要的是此刻汉朝处于战略收缩期。汉匈战争以武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武帝之前为防御,武帝之后为进攻,而两次征月战争刚好发生于高祖至文景之间。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匈奴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如果这样的运气能够往下延续十年,或许负隅顽抗的乌孙就会被彻底征服。届时草原铁骑再转过头来全力与汉朝死磕,则鹿死谁手也很难说,可惜武帝的上台打乱了匈奴的战略节奏,汉匈决战提前爆发。长达一个甲子的韬光养晦不仅使汉帝国积攒了空前的国力,也让汉人对国际事务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时常在想,如果张骞早一点出使西域,或许就能赶在河西走廊见到月氏,那个时候的汉朝虽比不上武帝时那般富强,但匈奴也不会再有机会向西扩张,更重要的是汉月联合的可操作性要比后来大得多。东线战事全面爆发后,匈奴同时在左右两翼面对汉朝与乌孙的压力。从实力上看,汉朝强大、乌孙稍弱;从属性上讲,汉朝农耕、乌孙游牧。此时你是单于,你会怎么做?

显而易见,最明智的策略就是同汉朝讲和,然后全力扑向西线,等拿下乌孙并吸收其部众之后再来与汉人决战。可惜历代和亲带来的屈辱堵死了一切谈判的可能,卫霍大军持续不断地向蒙古高原腹地进攻,且丝毫看不出有罢手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只得在未能解决西线战事之前回师东去,乌孙由此得以保全。客观地说,在汉武帝主动出击之前,匈奴从未将汉朝视为一个等量的战略对手。在匈奴人眼中,中原汉人与河西走廊、伊犁河谷等地的部落一样,不过是自己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下一个目标。换言之,兵力、战马、地盘,匈奴一样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时间。可惜在最关键的时刻,汉朝发起了进攻,决战的提前爆发不仅让匈奴措手不及,同时也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朝与乌孙合力出击,匈奴彻底战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碎叶城,与中原文明有什么渊源?
游牧民族的魔幻漂流: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方向和特点
大汉帝国—经营西域
乌孙的兴衰及西迁
消失的北方民族(7)西域众多的少数民族:月氏 塞种和乌孙(上)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40年—前115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