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世辉
龙世辉,男,1925年12月30日出生,湖南省武冈市人,侗族。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用笔名许晨。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进修。1953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小说组副组长,《当代》编辑部副主任,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辑出版过《林海雪原》《三家巷》《苦斗》《清江壮歌》《代价》《将军吟》《芙蓉镇》等一百多部作品。其中《代价》获《当代》文学奖,《将军吟》《芙蓉镇》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53年开始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散文和寓言150多篇,出版的作品有《龙世辉寓言》、长篇小说《蓝光》、文学评论集《编余手记》等。

前 言

龙世辉,也写作龙世煇,常用笔名许晨。侗族,湖南省武冈市人,中共党员,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埔同学会会员。1952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52 年至1953 年在中央文学研究所进修。

1953 年,龙世辉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小说组副组长、《当代》编辑部副主任、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时,他编辑出版了《子夜》《瞿秋白文集》《林海雪原》《三家巷》《前驱》《清江壮歌》《在和平的日子里》《玉泉喷绿》《赤橙黄绿青蓝紫》《代价》《将军吟》《芙蓉镇》等文学作品200 部(集)以上。他在作家出版社工作期间,参加主持出版了《当代小说文库》《文学新星丛书》《作家参考书》等。

龙世辉用毕生精力从事文学编辑工作,还用业余时间创作。1953 年开始,他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散文和寓言200 多篇,出版的文学作品有:《龙世辉寓言集》、长篇小说《蓝光》、文学评论集《编余手记》。

1925 年12 月30 日,龙世辉出生于武冈县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从小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先后在武冈县城的武陵镇小学、自治小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洞庭中学、云山中学就读。1941 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年仅16 岁的龙世辉毅然投笔从戎,进入抗战初迁往武冈县城郊的黄埔军校二分校十九期学习军事,后因重病回家治疗。病愈后,恰逢抗战胜利,他离开军队,就读于邵阳省立六中。1948 年,他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军队任中将的姐夫托人给他送来南飞的机票,但他推辞了,决定留下参加新中国的文化工作。

1952 年,龙世辉从辅仁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中央文学研究所深造,成为第一期第二班学员,在萧殷、张天翼、陈涌等文艺界前辈的指导下研究文学理论。

1953 年年底,龙世辉被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总编室主任郑效洵给他上了编辑是文学“清洁工”的第一课。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家说:“作家好像是建造房子的工人,他们把房子建造好了,还得有人去打扫,把碎砖烂瓦废料土渣清理出去,才能住人。你就是做这种清洁工作的。”老前辈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一个角度揭示了编辑工作的涵义,终生印在龙世辉的脑海里,他把当“清洁工”当作光荣的责任。抱着这份责任,龙世辉负责给已经出版多年的茅盾的《子夜》做修改工作,《子夜》1954 年再版时,龙世辉总计修改620 多处。他还编辑萧军的《五月的矿工》《瞿秋白文集》等著作。

1957 年,曲波把《林海雪原荡匪记》初稿交给龙世辉。他读了开头几章,就被原稿生动的故事吸引,指出原稿存在文学基础不高等问题需要修改。作者曲波只读过六年小学,说自己水平有限,请龙世辉帮助修改。龙世辉向副社长楼适夷汇报,楼适夷把修改任务交给他。他连续三个月闭门不出,夜以继日为初稿加工润色,并做了数万字的修改增添,倾注了大量心血,定名为《林海雪原》出版,在全国造成轰动效应,成为他编辑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社长兼总编王任叔(巴人)调阅了初稿和经龙世辉修改后的《林海雪原》,对他出色的编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将他由助理编辑提升为编辑。《林海雪原》再版时,龙世辉又替作者曲波修改120 多处。后来的鲁迅文学院李一信仔细研究了这部小说,感慨地认为:“没有龙世辉这样第一流的编辑,也就没有《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曾被一家出版社“退修”,作者一度情绪低落。龙世辉得知后,和另外两位编辑登门,向作者把稿子要来,提出热情的肯定和修改意见,终于促成了它的问世。在编辑工作的同时,龙世辉还撰写了《做一个社会主义的“金人”》等文学评论推介文章,作出较精辟的评论,指出作品的长处和不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他还发表了短篇小说、散文《不服气不行》《“第一”和“零”》《难忘的一天》和《论哭的艺术》等10 篇。

“文革”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2 年,龙世辉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后调到北京大学语言学院任教。他业余时间关门读书,一边掇笔耕耘。

1978 年,“文革”结束后,文艺界和全国各行各业迎来了第二个百花齐放的春天。应社长韦君宜的邀请,龙世辉又回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回社后,龙世辉的思想视野更加开阔,胆魄更大,敢于担当责任,热情无私地给作者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后担任《当代》文学编辑室小说南方组副组长,编辑了有重大影响的《代价》《将军吟》,开始了他文学编辑工作的第二个高峰。

1979 年5 月,龙世辉用业余时间创作短篇小说《小柳》《老少对弈》,以及寓言《大石头和小石头》《小草、柳树和杨树》《鼻子和嘴的争斗》《四个好朋友》和《鹰》五则寓言。这五则寓言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其配音,广播一年多,产生了广泛影响。是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0 年5 月,龙世辉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后改名为鲁迅文学院)看望《代价》的作者陈国凯,结识了湖南学员古华。古华将《遥远的山镇》初稿交给他。因稿件积压,他把古华的文稿交给一位编辑先看。

那位编辑初审后,龙世辉一口气读完,认为文中人物非常可爱,是一曲严峻的湖南乡村牧歌,决定留古华在北京修改初稿。龙世辉向作者古华指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初稿中黎满庚这个人物形象突然变坏不合情理、不能令人信服,不能被编辑和读者接受,要进行再塑造,并就故事情节安排提出商榷,连题目也要更改。古华认真听取了龙世辉的建议,增加了王秋赦这个反面人物,使黎满庚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篇幅也增加将近四分之一。这部作品发表后,被公认为是新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1981 年,龙世辉担任《当代》编辑部副主任。《当代》创刊以来,因历期作品平凡,发行量日渐下降。他上任后,不遗余力亲自组稿、编稿和发稿。在《当代》先后刊登的中篇小说《宿愿》《这一家人》《威风乡人》《马班长闲话》和《白莲湖》等,都是他发现并加工的。由于他殚精竭虑地进行组稿编辑工作,《当代》在全国的影响迅速提升,被誉为全国大型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中的“正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有关部门的表扬。

龙世辉本人,也被誉为出版界“四大名编”(分别指龙世辉、章仲锷、崔道怡、张守仁)之一,蜚声海内文坛。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龙世辉先后编辑出版了《代价》《将军吟》和《芙蓉镇》等作品。其中《代价》获《当代》奖,《将军吟》和《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芙蓉镇》被公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突出代表。他还同时写出推介评论文章,勇于承担责任,给作者打气鼓劲,让读者理解认识这些作品的意义。他并不是以评论家,而是以一个编辑家的身份,向广大读者介绍并评论优秀文学作品在创作和修改过程中如何得到质的提升,赢得作家和其他编辑的敬意,让读者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

1983 年,龙世辉离开《当代》编辑部,调任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持《当代小说》文库、《文学新星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龙世辉从事编辑工作37 年,经他组织、编辑或提供编辑意见的稿件,有200 部(集)以上。就编辑出版的作品数量而言,经龙世辉编辑推出的作品并不算最多;但就质量和影响而言,经他编辑推出的作品可谓名列前茅。

许多作者坦承,他们有幸遇到龙世辉这样慧眼识珠、热情无私地给作者倾注心血的好编辑,才得以登上文坛。龙世辉以一个文学编辑家的真知烁见和无私奉献,为新时期的文学创新发展、作家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文学编辑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龙世辉把毕生心血用于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文学评论65 篇,短篇小说和散文21 篇,寓言100 余则。他的不少寓言作品,被选入《新时期寓言选》《当代寓言百家》,其中《女娲与苍蝇》获全国优秀寓言奖,《老猩猩和他的两个儿子》入选《新中国文艺大系·儿童文学选集》。

1988 年3 月,龙世辉从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职位上退休。他集中时间创作,继续创作寓言上百则。他对自己的作品严格要求,从中精挑细选出42 则,1990 年6 月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龙世辉寓言集》。他在“作者的话”中自谦道:“这个寓言集是几十年来唯一能成集出版的第一个集子。它少得可怜,薄得可笑,显示着编辑的‘穷困’,但也是一个编辑业余写作的一点小收获。”

对这本寓言集,著名作家楼适夷评价称:“精致的册子,奇巧的智慧,风趣的幽默,寓义亦寓亦情,是文也是诗。”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汪晓军在《编辑后记》中则公正地指出:“论才华,论修养,龙世煇这样的编辑,似应不输别人。何以人到晚年,才整理出薄薄一本小书?知道的,明白青春年华大多已付诸为他人作嫁衣的劳作。”退休后,龙世辉又以“许晨”为笔名,开始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蓝光》。他雄心勃勃,一辈子为人作嫁编辑出上百部具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也要写一部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来。可惜,病魔夺走了他的笔。1991年8 月18 日,龙世辉因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中国作家出版社发表《龙世辉同志生平》,赞扬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文学编辑家。”

1993 年6 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龙世辉遗作、长篇自传体小说《蓝光》。

1995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龙世辉不同时期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学评论作品结集出版,书名《编余手记》。这部文集,是龙世辉一生最重要的成果,是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文学编辑工作中竭诚推介当时文学作品、扶植作家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见证,闪耀着他对文学编辑工作的真知灼见,是这位杰出编辑家的心血结晶。此书无论对现在和将来的编辑和作者,都会有很深切的意义。

1993 年10 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青年作家李频的传记《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从< 林海雪原> 到< 芙蓉镇> 的编审过程》,对他的杰出编辑成就第一次作出条理性的总结,是中国当代唯一的文学编辑家传记。

龙世辉逝世10 年后,全国得到过龙世辉热情无私扶植的作家们还在深切怀念他。2003 年,齐念龙收集全国报刊上深切悼念龙世辉的文章,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文坛托星人》。“文坛托星人”,这是对龙世辉深切的怀念,更是对龙世辉一生杰出的文学编辑工作最确切的称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龙世辉——一生的追求和无私奉献
[推荐]我和老龙(龙世煇)的编辑生涯
【卧虎说】作家读家评家编家
文萃|关于黄源老的若干回忆
秦晴:献给父亲秦兆阳的礼物
实力青年作家杨小凡长篇小说《天命》、《窄门》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