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飘飘巾与披风
       《锦香亭》第七回描写:“早见雷海清身穿绣披风,头戴逍遥巾,闭着一双眼睛,一个清秀童子扶着出来,倚着柱子立定。”
       逍遥巾即飘飘巾,又称飘巾、飘摇巾,是明代后期非常流行的士人男子首服,《胡氏杂抄·姚氏记事编》中说:“明季服色……又有一等士大夫子弟,戴飘飘巾,即前后披一片者。”“前后披一片”指的是飘飘巾的造型,巾的顶部前后皆制成斜坡状,各缀一大小相等的方形片,质地轻软,巾后还垂有飘带一对,行动或有风吹来时,巾片与飘带可以飘动,故名“飘飘巾”。制作考究的还在飘巾前片上装饰如意云纹等图案,甚至缀上玉花、玉片一类饰件。飘飘巾以黑色为主,也可用青色,材质则相当丰富,如《客座赘语》记载:“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瓶,侧缀以二大玉环。而纯阳、九华、逍遥、华阳等巾,前后益两版,风至则飞扬。齐缝皆缘以皮金,其质或以帽罗、纬罗、漆纱,纱之外又有马尾纱、龙鳞纱。其色间有用天青、天蓝者。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明人绘《徐渭像》中缀玉花的飘飘巾

       因飘飘巾具有动感,尤其受到年轻士子的喜爱,在明清小说中多有描写。进入清代,因剃发易服的原因,明代男子的头巾大都废而不用,只在戏曲舞台上被部分延续,飘飘巾就是其中之一。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谈到方巾和飘巾在不同年龄的角色身上体现出的特点:“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儒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以之分别老少,可称得宜。”由于飘巾前后两片相接,侧看似桥梁,所以后来在戏曲行头里称为“桥梁巾”,又因演《玉簪记》时为潘必正所戴,也叫做“必正巾”。

明代曾鲸绘《张卿子像》,画中张卿子头戴飘飘巾,身穿道袍,足蹑朱履,显得稳重儒雅,颇为传神

昆剧《玉簪记》中的潘必正与陈妙常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所绘“褙子”插图就是披风的样式,图下文字说明指出:“即今之披风。”
       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谈绮》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遵生八笺》更提到一种用小葫芦做成的披风纽扣:“(盆种小葫芦)形仅寸许,择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挂可观,霜后收干佩带,用为披风钮子。”

明《三才图会》中的“褙子”

《朱氏舜水谈绮》中的“披风”

孔府旧藏明代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女披风

       披风通常作为秋冬装,穿在其他外衣之上,用于御寒保暖,冬装披风内可絮棉或用各种动物皮毛作为衬里。《醒世恒言》中描写:“休得冻了,越加不好,教丫鬟寻过一领披风与他穿起。”女性一般在披风里穿竖领长袄和马面裙,男子则多穿道袍。到明末,女性披风还出现了竖领款式,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戏曲里使用的男女披风大体继承明代样式,省称为“披”,后来讹作“帔”(念pī)。
       另外,今人也常把披风和斗篷弄混,斗篷是披在身上的无袖外套,形如覆斗,可遮挡雨雪,如《红楼梦》:“鸳鸯拿巾兜与大斗篷来……(贾母)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披风则是带袖的大衣,两者区别明显。

故宫藏清乾隆时期蓝缎绣平金松鶴纹老旦帔(戏衣)

昆剧《牡丹亭》中身穿披风与斗篷的杜丽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柳如是》晚明女子服饰大赏
褙子
汉服基础形制 | 礼服和常服篇
关于红楼梦里的那些服饰(亲自整理、贴图)
穿汉服结婚有多惊艳?看完各朝婚服,突然就想要一场中式婚礼!
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褙子和斗篷不傻傻分不清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