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两栖爬行动物世界 摄影师独家技巧分享

    它们体表覆盖精致的着角质鳞片;它们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它们的反应机敏;它们高度近视,舌头却是非常敏感的化学探测器......


    要想走近并揭示这个神秘的两栖爬行类王国,你的摄影技术和身体素质都将受到全面挑战。让我们跟随生态摄影师——郑洋,去感受神秘、奇妙的两栖爬行动物的世界吧。






摄影师郑洋


知识普及:


    两栖动物是第一种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由化石可以推断它们出现在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後期。直接由鱼类演化而来,这些动物的出现代表了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期。两栖动物生命的初期有鳃,当成长为成虫时逐渐演变为肺。两栖动物「amphibian」的字源来自希腊文的「两种amphi」和「生命 bios」。这是因为两栖类可以同时生活在陆上和水中。




一、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了解


1、为什么会喜欢两栖爬行类动物呢?

    两栖爬行动物是非常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在某种意义上是恐龙的亲戚,喜欢它们神秘原始的魅力,鳞片的质感、光泽,各式各样的花纹、色彩搭配,各种霸气的、可爱的、憨态可掬的、不可一试的姿态都令我着迷,这些魅力一直在吸引我进行探究与拍摄。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2、一般会去哪里拍摄它们?

    我会在各地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中拍摄两栖爬行动物。


3、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么样的?一般怎样可以找到它们?

   蛙类一般昼伏夜出,栖息在湖泊、沼泽、湿地、稻田内,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在山区则根据种类不同,分布在近水的树木、低矮植被、沿岸石头上捕食昆虫。所以,拍摄蛙类,我一般会夜间在山溪、河流边缘、稻田里,打开手电筒,跟随蛙鸣的声音去寻找,往往都能有所收获。蛙类在夜间拍摄比较容易,由于蛙类只对行动的物体有反应,我拍摄时候行动比较缓慢,一般可以贴到很近进行拍摄,它也不会闪躲,真是个适合拍摄的好模特。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蛇类活动范围较大,昼夜均有活动,根据生活习性的不同,在水边、农村房屋附近、稻田里、道路上、石缝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夏天,大雨过后的水汽弥漫的晴天,这时候蛇洞内往往潮热难耐,蛇会受不了这种湿度,集中出来活动,在这种天气去山里搜索,会有不错的收获。夜间搜索,夜间在农村房屋周围、公路上、溪边,均由一定几率遇到夜行蛇类出来觅食,这是一定要把握好拍摄的机会。遇到蛇一定要先鉴定蛇的种类再进行拍摄,切忌直接上手触摸,遇到毒蛇,如果手中没有蛇钩等专业工具,也要放弃拍摄。拍摄蛇类最难处在于对于蛇整体姿态的把握,我的做法是反复的观察,等待它呈现最好姿态时候再进行拍摄。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蜥蜴是爬行动物中最庞大的家族,栖息环境也非常广泛,有生活于水中、栖息于沙漠、潜藏与地下、攀爬于树林、甚至在树林间滑翔的,而且蜥蜴会根据环境的差异而演化出各种不同形态。国内常见各种石龙子、树蜥,白天和夜晚均可见到活动的蜥蜴,一般在岩石缝里、低矮灌木、树枝上、草丛里,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拍摄蜥蜴有一定难度,因为它们总是过度警觉,刚刚靠近它们就会逃之夭夭。但蜥蜴一般也具有领地性,我的拍摄方法是,慢慢接近,如果它跑了我也不急于离开,而是慢慢在原地等待。过不了多久,它就会重新回到这里,由于我一直没有行动,它会渐渐消除对我的恐惧,反而开始正常活动,这样我就可以开始拍摄了。

二、与器材有关……




    上图是6月去台湾旅行时候的器材清单,这次旅行主要是做生态摄影,但风光、人文也要兼顾,所以带的器材相对较多。我在野外一般选择双机身,一个机身挂机微距镜头,一个机身挂机广角镜头,这样就免去了在野外冒着弄脏CMOS的问题。


1、微距镜头的选择:佳能新百微、腾龙180mm、佳能17~40mm。


2、器材附件: 反光板、三脚架(拍摄危险蛇类时使用)、自制大型柔光罩。


3、道具:

    厚边帽子(防竹叶青蛇)、高帮户外鞋、蛇钩、季德胜蛇药(你懂的,救命的)、手电筒、头灯、盐盒(蚂蝗上身后,能让其瞬间死亡)、风油精。


4、有什么妙招可以保护相机?(比如下雨的时候)

    每次外出都会随身携带几个保鲜袋,下雨的时候拿出保鲜袋罩住相机与闪光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鲜袋方便携带,使用方便。不用刻意去购买防水罩了。




一、光线的运用


1、正光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将闪光灯放置于被摄物正前方,光线直接打到阔褶蛙的双眼上,用以表现、突出蛙的双眼。


2、侧光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在王锦蛇左前方侧布了一盏闪光灯,这样可以突出王锦蛇的神秘感与体量。


3、自然光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林下水边的自然光,用来表现变色树蜥全身的质感,再合适不过了。


4、人造光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赤链蛇周身光滑、鳞片的质感和色彩都非常漂亮,我用了2个闪光灯对赤链蛇正面进行补光,把它全身鳞片的反光都表现出来,增加了它的质感。

二、构图的把握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以上图为例:构图时候需注意以九宫图方式构图,将蛙的眼睛放在九宫图左上交叉点上,注意对蛙类姿态的把握,拍摄蛙类侧身特写,一般以30~45?为佳,要将蛙的全身都保留在照片里,避免造成画面的不稳定感。



三、景深的控制


1、大景深——呈现的效果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大景深,使用光圈F5.6左右的光圈拍摄,突出蛇的头部和颈部,虚化身体部分,有良好的控制杂乱背景的作用。


2、小景深——呈现的效果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小景深,使用F8~13的小光圈拍摄,保证蛙的全身皆在焦平面内,并适当交代背景。

四、镜头距离与拍摄距离的把握

    根据被摄物大小、安全性,选择适当的镜头,蛙类、蜥蜴,我一般使用佳能100mm镜头进行拍摄。蛇类,由于拍摄蛇类具有一定危险性,所以我一般使用180mm进行拍摄。


五、与环境的结合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带环境的生态照:构图时,需要将被摄物周边的环境带入进来,增强整体视觉冲击力。广角拍摄带有环境感的照片,构图时需要仔细选择背景,去除背景中多余的元素和色块。根据被摄物不同,要注意主体与背景的比例关系,一般主体与环境的比例保证在1:1或者1:1.2最为恰当。

六、白天
 
    白天,自然光是很好的光线,可以很好的表现蛙原有的光泽,同时搭配闪光灯使用,更能突出其皮肤的质感。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七、夜晚
 
    夜晚,使用闪光灯布光效果,营造小环境光,可以随心所欲的拍摄自己需要的光位。



郑洋作品
更多作品请点击


1、是否需要补光?补光需要的工具。

   白天可以选用反光板对被摄物进行适当补光,反光板补的光线更加自然。夜间一般选用闪光灯布光,根据被摄物不同,适时选择单闪或者双闪。


2、白平衡、iso等参数的把握和控制。

    我一般使用RAW格式进行拍摄,白平衡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白天一般选用日光,夜间则要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自定义。拍摄两栖爬行动物,对画质要求较高,如不是环境太差,我一般会使用ISO400以下的ISO,提高成像质量。


3、夜间拍摄和白天拍摄的最大的难题分别是?

    夜间拍摄最大的难题是寻找被摄物,寻找的过程既危险又刺激。因为夜间拍摄只能依靠手电寻找蛙类、蛇类,手电的照射范围和量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出现视觉盲点,所以,我夜间拍摄,一般都会和同伴同往。即使这样,也会尝尝受到蚂蝗、蚊子的骚扰。

    白天拍摄最大的难题是对于日光的把握,尤其是在光线较强的林下,斑驳的阳光照进林下的时候,那种光线的不确定性很难把握。


八、讲讲在拍摄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

    在海南拍摄越南烙铁头(剧毒蛇),由于拍摄太过兴奋,贴的太近,被烙铁头进攻,咬到镜头。当时距离我的手,也就10厘米不到。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怕,如果真被咬到手,那将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7亿年前半蛇半蜥蜴生物 证实蛇类起源陆地
秦岭徒步常见蛇类识别
各种蛇类食物选择?
不死生物五节蛇:摔成5段能自我拼接
海南省蛇类图鉴-出门旅行必备识蛇宝典
他花27年拍冷血动物…最危险的杀手却有着最绚丽夺目的色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