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针灸学之得气
医学知识与健康 2018-12-15 15:23:10

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得气是经络经气激发的阈刺激量。临床上,应该在得气的基础上再实施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治疗所需的刺激量,从而获得理想疗效。

得气的表现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

若针刺后,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和反应,医者刺手感到针下空松、虚滑,则不得气。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推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预后转归。《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若经反复施用各种候气、催气手法后,经气仍不至者,多属正气衰竭,预后极差;若初诊不得气或得气缓慢,经使用正确的针刺方法治疗之后,开始得气或得气较快,表示病人正气恢复,预后良好。

得气的方法

临床上,若刺后不得气或得气缓慢,多为取穴不准、针刺方向深度不当等原因,需要采用纠偏、候气、催气、守气、治神等方法促使得气。

①当针下不得气时,需留针以候气至,在留针过程中,可采用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正如《针灸大成·经络迎随为问答》曰“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②当针下不得气时,亦可采用动摇、提插、捻转结合的手法,催气;还可选用循法、弹法、刮法等辅助手法催气;正如《神应经》曰:“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摇动、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

③对于正气虚弱的病人,还可已经得气的腧穴上加强补的手法,或温灸而易于得气。

④当针下得气时,还要注意守气,并抓住得气的时机,实行补泻手法,以保持针感持久勿散。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⑤针刺要得气,必当治神:首先,医者守神,专心致志,并引导患者精神集中于所刺激的穴位,医患二者专注,则神气相贯通。正如《灵枢·本神》曰“……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其次,针刺之后,嘱患者“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勿大悲伤”以发挥针刺的远期效应,巩固疗效,善养其神者,方奏全功;再次,针刺时注重医患的交流互动,从而激发患者自身的潜在能力,而易得气。

得气的强弱

一般而言,急性疼痛、痹证、痿证、偏瘫等疾病得气强则效果好;失眠、心悸、面肌痉挛等疾病得气弱则效果显著;气血虚弱、久病年迈之人,得气宜弱;气血旺盛、体壮年轻之人,得气宜强。总之,以患者舒适、疗效显著为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针灸针刺之术2
三要得氣至上
针灸如何补泻
“靳三针”“靳三针””靳三针”(纯干货)
何谓“得气”、“针下感”和“候气”?
中医针灸学之行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