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坐在炕上玩骨头?竟是满洲老祖宗的桌游
苏黄米-头条号 2019/6/2019:29

在原始社会,某个部落或者氏族就喜欢把某种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图腾崇拜。甚至还会对某种动物的骨头产生亲切感,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动物的骨头同样是神灵或者具有通灵的力量。于是,“骨卜”就产生了,用火灼烧牛的肩胛骨或者龟甲,后来,还产生了“甲骨文”。不但中原地区有骨卜,东北地区也有,《后汉书》记载,扶余国“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提到骨卜,就不能不提 “嘎拉哈”。这个名字是满语的汉语音译,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嘎啦哈的用途有四,一是钻孔之后用于骨卜;二是作为吉祥物、圣物,金代墓葬中就曾出土水晶石雕刻的猪嘎拉哈、玉石雕刻的羊嘎拉哈。满族小孩摇车的旁边也常常挂着嘎拉哈以驱邪;第三,在古代,嘎拉哈成为鲜卑、契丹、 女真、 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 嘎拉哈大小不同、 类别不同、 颜色不同, 以不同的种类代表不同军事名类, 通常是山、 林、 河、 泡, 布兵设阵, 士兵头领,包抄堵截, 兵器队别等用嘎拉哈来代表, 成为战局中沙盘的棋子;这第四个用途,便是用于游戏。

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 (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然而,骨头有什么好玩的呢?嘎拉哈骨头通常叫“子儿”,也称羊拐,以四个子儿为一副。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背/拐”,“壳/坑”,“肚”。

相传,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小儿子金兀术年幼时不学无术、任性顽皮且难以管教,无奈之下,阿骨打同意他外出自行拜师学艺。一日,坐在树下发呆的金兀术受到了一位长者的指点,让他去分别取来狍子、野猪、黑熊的嘎拉哈,就有办法让他成为最灵敏有力之人。于是,金兀术苦练骑射技术,终于在一年之后成功打下了狍子、野猪和黑熊,得到嘎拉哈。金兀术后来成为女真部落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他的英雄事迹也随之被广为传播。因此,

人们鼓励孩子玩嘎拉哈,希望他们变得像金兀术一样睿智勇敢。

嘎拉哈游戏兴盛于辽金时期。女真人将嘎拉哈往固定的目标进行投掷,以锻炼他们动作的灵活性与提升目标的命中率,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日常的游戏项目,这种游戏被称为“击髀石”,现代蒙古族称其为“击古尔”。满洲人对“击髀石”游戏有所继承,同时击髀石用的依旧仍是铅灌或铜铸的嘎拉哈,在称呼上却将其称之为打嘎拉哈。

玩打嘎拉哈的多为男子,满洲女子通常在室内坐在炕上弹嘎拉哈、抓嘎拉哈、欻嘎拉哈。对于抓嘎拉哈,清代阿桂等撰的《满洲源流考》有着详尽记录:“或两手捧多枚星散炕上,以一手持石球高抛空中,当球落之际,急以其手抓炕上嘎拉哈或对者二枚,还接其球,以子。球在握,不动别子者为得,即留一枚出一枚,再抛其球抓子。如是往复能者百余次不落。”嘎拉哈游戏还传入汉族地区,当时汉族人管它叫抓子儿、挝之、抓羊拐。

《红楼梦》中曾写道抓子儿,第六十四回记载:一日宝玉由外面回到怡红院,"只见芳官自内带笑跑出,几乎与宝玉撞个满怀。"又听见"屋内嘻哩哗啦的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抬脚进入屋内,"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正在那里捡子儿赢瓜子儿呢。却是芳官输与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有人考证说,正月里的元旦至晦日,“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丸用象木银砾为之,竟以轻捷。”大意就是在正月里,女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就玩欻嘎拉哈,看谁轻盈敏捷。

抓子的时候,至少要有四颗子,先抛起一个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底下的几个子连同抛起来的那个子一起抓住,才算得分。比如立着的骨头叫做“站儿”;一个站儿带两个肚脐或鼓肚,或者一对一对的抓。如果期间没有接住或者没有全抓起来,就算输。轮到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组来抓。比较考验功夫的是抓站儿,十几个子儿杂在一处,经常有挨得很近的,在抓起相同面子的时候不能够碰到不同形状的子,就需要胆大心细,手疾眼快,将一个子高高抛起,迅速而小心地把子捏起来,再接住空中的子。

关于嘎拉哈,有一首《嘎拉哈歌》:

嘎拉哈,哗啦啦,

格格(满语:姑娘)耍的笑哈哈。

钱码头,铜铁穿,

稀里哗啦上下翻。

你一把,我一把,

炕头耍起嘎拉哈。

嘎拉哈,真好看,

一耍耍到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

对着铜镜梳京头。

梳京头,穿旗袍,

一群哈哈(满语:女人)赶来瞧。

在黑龙江,还有这样一首关于欻嘎拉哈的儿歌:

敖拉哈,分四堆,

泼珍儿,掷背儿,

赶驴儿,概坑儿。

一胜一,二胜二,

黄窝里下个蛋儿。

三对三,四对四,

喜鹊出窝双展翅。

五胜五,六胜六,

母猪上炕双对六。

七对七,八对八,

八人八马往前杀。

九对九,十对十,

羊拉屎,抓老驴,

二五成双凑成十。

其实,玩嘎拉哈,还可以借助其他道具。用一个皮球或者沙包(沙包就是装沙子、大米或是黄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玩的时候只许用一只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弹起的时间里摆好嘎拉哈,再接住球;如果是沙包,则是在抛起沙包再接住的时间里摆。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抓嘎拉哈的时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玩的时候,最少可以一个人,最多可以很多人,分成两伙儿进行对抗赛。有的一替一次轮流抓,有的只要不“坏”就连续抓下去,哪伙先抓够一定的数哪伙就赢。比较高难的游戏里,也有扳很难站立的第五面、第六面的,但那大多是因为一些嘎拉哈的形状比较特殊,或是被磨平过,才有可能站住。

如今,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即使在东北农村的冬天,也可以坐在炕头玩手机,而不是坐在炕头欻嘎拉哈。其实,经过研究人们发现玩嘎拉哈有诸多好处。玩嘎拉哈,可以锻炼观察力,增强协调性,提升身体的敏捷性,还可以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嘎拉哈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

参考文献:

崔福来:《“嘎拉哈”与东北“骨卜”》,《求是学刊》1988年第4期。

崔福来:《“灵骨意识”与嘎拉哈习俗》,《北方文物》1990年第4期。

王富秋:《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与传承》,《满族研究》2009年第3期。

衣长春,何圳泳:《从墓葬出土的嘎拉哈看满洲与近代女真的文化联系》,《满学论丛》,第五辑。

宋丽范:《东北传统游戏——嘎拉哈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第22卷11期。

于济源:《大东北风俗史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嘎拉哈
原来,小时候chuǎ的骨头子还有这么多讲究!
上海散步(组图)七十四
【传统】锡伯族玩“嘎拉哈”已有一千年历史
博物馆里的嘎拉哈
五〇后小时候玩什么(之三) —— 歘子儿与歘嘎拉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