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功夫难有质的飞速提升?突破瓶颈的秘笈就在这里了

有的拳友练拳多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年每日不辍,不可谓不够勤奋刻苦,就是功夫不见长进,功力一直徘徊不前,感觉磋砣岁月。虽磨砺经年,浪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却没啥进步,百思不得其解。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练拳没有找到正确方法,又明师难遇,而今所谓太极名师几如过江之鲫,而真正的明师实为凤毛麟角;去看拳论又水平有限,无法理解得透彻,故而只有自己盲目的按着套路去练,即便能精懂的,拳论精义从心领再到身领也是一个较长的捉摸过程,领悟力强的上手就快,领悟力差的就会练偏或练来无效。显然,如果按套路去学也仅能学些图有其表的拳架子,没有深厚的功力支撑无从谈起太极功夫的长足长进。

基于内家拳(太极拳是内家拳中的经典拳种)是形气相含,内外合一的拳术,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所以初练太极是由外引内,练至懂劲即可由内摧于外形,这个内劲的充实强大,进而又如何用气去引导于形,又怎样把力量爆发出来,这就是需要讲究习练技巧和方法。

太极古拳论有云:“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太极之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命意源头在腰隙,时刻留心在腰间。等等。这些论述表明一点,那就是太极前辈习练太极功夫,对于练腰的重视到了何种程度可见一斑。拳谚亦说: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这些都一再证明,腰间部位的修炼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所在,是整个太极拳习练的重中之重。腰部功夫一旦练到家,练到位,太极功夫将立竿见影,轻松步入太极上乘功夫之门。

然而,太极拳论(包括所有内家拳系)典籍及著述,自明清以来,汗牛充栋,浩若烟海。古人著述多是半白话文,对于而今的人看来比较生涩难懂,加上多数拳友古文功底较差,读来如同嚼蜡,很难准确理解到位,只有心中领悟透了古人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才能体悟上身,练来得法。

对于太极拳的各类论述,而今人也有不少,多是泛泛而谈,难及细枝末节,令读者无从捉摸,加上门派有别,称谓用词有异,有的修炼说词实则是指同一部位,或同一功法功能,或因地域门派有异叫法多有不同,招式亦是如此,比如招式,倒巻肱,有的叫后倒式;再譬如一个动势,所谓裆走立弧,实则也叫尾闾前扣坐胯,再者侧向落胯,腹股沟内吸,等等。莫衷一是,网络时代,信息量大,如果这类论述看得越多,这对于初学太极者来说,越是无所适从,练多了练乱了,功夫反而没有进步,这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情。

言归正传。“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拳论中古人所指的腰并非光是指命门、神阙及带脉和顺着小腹腰间上横向这一圈,而是包括了两胯及尾闾会阴部位,也就是环跳穴前的髋关节,尾椎及整个裆部而言的,这些部位都是古典拳论中“腰”的泛指。

在这里讲的丹田内旋虚腾法,就是以“腰”为核心的修炼法,是本人经验体悟的结果,此功法可以对腰、胯、尾闾、命门、脊椎、髋、膝、踝及足掌等关节和部位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如果练到纯熟,可一举三得。

一是可以致丹田内旋,内气充盈鼓荡升腾。

二是可以致虚实转换臻于化境,不滞不重。

三是可以使下盘稳固,双足坚如磐石。

习练方法如下:

1、预备式:面南背北,以标准的混元桩要领及姿势站立,上肢自然下垂体侧,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百会与会阴、左右肩井与左右涌泉各自大致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全身松透,目视前方,意守丹田,足心微含空,凝神静气片刻,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先缓慢吸气致两肋最大限度充实保满。

2、接上式:两下肢原地不动,足尖与膝尖同向朝正前方保持方向尽量不变,扭动腰脊及两髋关节向身体右侧大致九十度旋转面向右前方,同时,整个腰节以下盆腔及尾闾部位向右侧斜下方配合匀速呼气缓缓落沉,右侧股沟合拢,左侧股沟打开。当呼气完毕,身体重心完全移向右侧,左腿逐渐变虚,右腿变实,百会与右侧涌泉大致在同一垂线上,身体重心落在右脚掌右侧外沿接近足跟位,此时身体已处于此功法最低位置,此式在三维上看,身体右胯位呈DNA螺旋线轨迹逆时针方向下行。

3、接上式:紧接着缓缓吸气,身体缓缓扭转面向左侧前方,身体重心沿右脚掌外沿循逆时针移动,身势自然缓缓上升,当重心环绕移至右脚掌内沿接近涌泉至足跟时,吸气完毕,右侧腹股沟打开,命门后撑,尾闾前扣,腰脊有一股力量摧动脊椎呈波浪式上行摆动,左脚足跟自然离地腾起,足尖点地,身体完全面向左前方,此时近似于三才式桩功姿势站立。此式在三维上看,身体右胯位呈DNA螺旋线轨迹逆时针方向上行。

4、接上式:缓慢呼气,上身向左侧倾斜,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足跟渐渐踏实,最后重心落在左脚掌外沿近足跟位置,左侧腹股沟合拢,整个腰腹盆腔及尾闾部位左向落沉,身体处在左侧式最低位,呼气完毕,身体近九十度面向左前方,方法及要领与“第二、三式”相同,只是方向相反,不再累述。

5、中定收势:接上式,当身体旋转至呈右向三才桩势站立时,腰胯及尾闾右向逆时针旋转,右足跟逐渐踏实,尾闾前扣,命门略后撑,面向正前方,复归于标准混元桩姿势站立,百会与会阴、左右肩井与左右涌泉又各自在同一垂线上。此功法从平面上看,身体重心呈倒8字轨迹运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身体在旋转折叠升沉中摇摆运动,带动了横隔肌以下小腹内脏以丹田为中心部位如呈古法手工纱帕布过滤豆浆时的颠转回旋态的倒8字平面轨迹运动,如是九次,或十八次,最后中定收势,意守丹田,凝神静气六分钟收功。

说明:此功法需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呼吸自然,匀速深长,连绵不断,身体落呼升吸,中途不憋不顿,在心静体松神宁下习练。练至纯熟,上肢可配合云手训练,即顺緾丝运行,假以时日,开胯,圆裆,溜臀蹋腰,尾闾中正,命门拉开即可一步到位。特别提醒,此功法为太极中级功法,不适合初级太极爱好者,至少需要习练太极一年以上或者已开始懂内劲的太极练友,否则,习练此法,很容易扭伤髋膝关节,甚至导致髋关节错位,得不偿失,因为没有练过太极的人关节筋腱骨膜大筋没有拉松拉开,缺乏弹性,韧性,切记。

另外可加炼小周天运行法:在习练丹田内旋法之前,可以加习此法,结合丹道功以增加功力,此法与中医名家张锡纯的督任升降治疗感冒法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这个不只是需要意领还形动。

1、预备式:要领同丹田内旋功第一式,此功盘坐立皆可,双手合混元结,舌抵上颚,虚灵顶劲,澄心静气,意守丹田,丹田大致位于神阙与命门连线的外三分之二处。

2、缓缓吸气,同时收肛提动会阴(如忍大小便状),意想有股气流循尾闾从脊椎内层,经过命门,夹脊,大椎,玉枕至百会;同时,至命门时,尾闾前扣,命门后撑;过夹脊大椎时,上背略前俯含胸,后脑微仰;达玉枕时,颈项后领,到达百会时,头部前抑,至此,吸气刚好完毕,意守百会。整个脊椎随内气引动呈波浪式上行摆动至百会,也可以深俯式运行效果更好。

3、接上式:紧接着开始缓慢呼气,意念百会之气经神庭印堂过口腔,承浆,过黄庭膻中,中脘,在眼余光的凝照下落于丹田。过口腔时如果有口水,随意念直接咽入下丹田。任脉意念经过路线不在肌肤表层在体内中轴线上,一吸一呼为一督任循环,周而复始,如是九次,十八次,呼吸自然而然,循序渐进,最后复归于丹田,意守六分钟收功。

说明:此功法可增长太极内功,丹田发力时,循脊至上臂更顺达,内力更强劲。建议此功在内气充盈下习练,丹田不足,可以在静功或桩功中修炼,在丹道专述中另述,于此不再累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内家拳一枝独秀,但太极拳又不愧为内家拳系中的一枝悠远流芳的奇葩,久经历代武术及养生名家实践检验,无论用于技击或养生,形式或功用已无可挑剔,臻于完美。

太极拳的发端,始于道家丹道养生术与传统技击术(外家拳)相结合后演化而来,故而太极拳注重练养结合,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指练家练拳不注重养的不妥之处。

西医学解剖研究发现,人体十二经络和任督及奇经八脉路线的部位存在与人体全身筋膜分布路径大致相同,而小腹为任督和十二经络手足三阴经交汇转承枢杻,太极整劲的蓄放收发来于丹田,也就是腰部,这从西医角度间接的佐证了太极练腰的重要性。

太极拳用于实战,其劲力正是来源于全身筋膜的松弛与张腾瞬间切换产生的强大力量,筋膜的这种效果又来源于经络从丹田摧动的内劲流以及平时对筋膜加强锻练的结果。所以,此文一再强调腰部的习练正在于此,这是多年习练经验所得,在此倾囊释疑,以飨拳友,以资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福说内家拳之 气沉丹田和丹田发力(学员必看)
太极功修炼法(上)
太极拳松腰松胯都跟它有关系,这一项是初学者必学的
赵老师20160821授课学习总结
庞明: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一
体会命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