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HR三支柱模型的理论支持与企业实践之--COE的规划与建立


陆炜:现在三支柱各种变种重点都在BP上面,很多公司的SSC外包,淡化COE或者COEBP同化了

蔡元启:为何淡化COE?变形确实很多

陆炜:淡化COE是因为像海尔这种多态企业,在国内不是那么的话,应用更广的其实还是由互联网为首的新兴企业。这类企业比较灵活。往往D兼着COE的职责。企业转型三支柱,其实决策者看重的就是HR的贴身服务。亲历业务后,才知道一线领导需要的人是什么样的,需要的培训是什么养的,什么样的政策更能激励员工。如何做才能定制合身的IDP继而这种贴身的BP跟踪绩效,让HR和业务总站到一起。使业务发展更快。同时各种社保公积金制度方面的问题都有SSC来解决。(各地政策什么的)即使不淡化COE,也可能coe是一个虚拟的决策团体。制定各个地区各个业务单元的各项政策。但实际上制定来源还是源于BP。最后发展就是各个业务单元的BP负责人组成COE的虚拟小组,有D领导如果工作有成效且恰当的话,HR的话语权就会特别的强。

蔡元启:现在三支柱确实发生不少变形COE的做法不少但我个人觉得部分企业和企业自身的HR能力水平有关

熊纪军:我觉得弱COE和中国HR团队通才居多,专才比较少的现象有关,无法真正的深耕HR专业知识,自身专业知识支撑不起COE的职位。

蔡元启:能真正称得上专家的比较少所以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

许才旺:一方面大将难求,一方面不同的老板要求不同。

冬雪:



熊纪军:我感觉这个模型有一个隐含的条件就是COE必须和BP能够充分的沟通与合作,要不然很容易造成COE变成空中楼阁,或者BP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

冬雪:在一篇文章上看到【 HR COEBP形成沟通闭环:HR政策对公司的影响是敏感、广泛和深远的。如果HR COEHR BP的沟通不畅,将无法确保HR政策支持业务发展。这就需要二者把沟通变成习惯,并将几个关键沟通节点流程化,形成闭环:1)年度计划时,和HR BP共同完成规划;2)设计时,将HR BP提出的需求作为重要的输入;3)实施时,指导HR BP进行推广;4)运作一段时间后,寻求HR BP的反馈,从而作为改进的重要输入;】这是笔者认为在中国实施HR COE的关键成功因素

熊纪军:以前人力资源部和业务部门沟通不顺畅,或者说有芥蒂,致使沟通时获取信息困难。B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以前的人力部和业务部的沟通

邱进:现在很多企业的BP只是垂直管控的工具,我认为BP的职能不能仅限于沟通、传达,如何融入业务,实现业务驱动才是关键

熊纪军:我觉得BP差不多相当于业务部门在管控方面的教练,而COE又是BP的教练

冬雪:再分享个图,这是ibm的早年研究成果



熊纪军:@华仁 邱进要想融入业务,我觉得就得抓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利益相关者中主要抓好三类:1、部门领导2、业务骨干3、普通员工中的意见领袖

邱进: coe人才的短缺却是民营企业的短板啊对于人才培养还不完善的企业来说如何构建三支柱呢?BP必须上知“天气”,下接“地气”COE:建立HR专业能力,提升公司人力资源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并为HR BP服务业务提供技术支持;这个环节一直困扰我坦白讲我只有俩支柱,coe的职能并未独立存在

张云渊:好的bp更缺吧

 

熊纪军:我觉得这种改革的初期,COE短缺是很正常的,毕竟COE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而现在HR通才居多,所以大部分企业都不会有那么多很专攻的人,外聘应该是条途径吧我觉得BP,原先的人力资源部的人经过磨合后,差不多应该能够适应BP的角色吧

闫兰:@熊纪军过分专业的hr做不了bp

张云渊:bp的软性技能要求比较多 而且三支柱里面bp的角色是新派生的 定义最不能量化的一个 不过我发现每家公司对bp的要求定位都不同

邱进:也有些HR做久了老活在自己经验的世界里不自拔,对新鲜事物抗拒,思维跟不上时代

熊纪军:@张云渊@UCloud 我觉得合适的BP应该是个通才,这一点是必须的

海龙:坦率的说我不太了解hr coe的概念但就我本人来说,是从相对强势的模块起步的为了职业上升而不得不去全模块操作,一方面要暂时停止比较强势模块的推进而兼顾其他模块。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市场决定方向,目前国内hr市场供大于求,同时专业性很差,很简单的问题抛出去,会有一半以上的hr员级,主管级甚至经理级都不懂

 

熊纪军:说得好听点目前的HR多数是通才,不好听点其实就是啥都懂啥都不精

海龙:所以说连本专业都不精通的人再去兼顾其他业务模块,其结果必然是四不像关于coe的概念和理论我觉得我还要学习,但总感觉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落地如何实施才是更重要的事

曾嵘:COE这个角色确实还是尴尬的,即要有高度又要接地气。一方面人才难求,另一方面价值难以体现和衡量

恒舒:coe不懂业务的多,想底气还要靠bp支撑

熊纪军:BP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COE的地气问题,我觉得COE主要的还是高度和专业问题

李智远coe可以不懂业务运营,但不能不懂业务哲学

恒舒:离一线太远了,真正问题反馈还要靠bp

曾嵘:我们现在coe还是会基于常规的项目在推,不然虚得狠

陆炜:coe想做出成就,最好从bp中选拔

海龙:把他们顾问化不建议往下放往下放他们死的很快,他们可以成为企业管理智囊团之一

恒舒:coe开的药不对症,是很多企业的共性

曾嵘:就是咨询顾问的角色,搞不好就是明不正言不顺的咨询顾问

海龙:他开的药不对你可以不吃啊!你去医院看病,医生开的药不对,你明知道,还去吃,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李智远:我个人认为,coe是纵向专业化,hrbp是横向专业化,一个是打井,一个是挖坑,适合不同性格的人深打井,才能从公司的战略高度去设计管理系统和制定政策。多挖坑,才能从业务角度出发,为业务部门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海龙:bp算一线指挥员,打起仗来总战略目标是coe的事,前线指挥是bp的事。coe没有一线真刀真枪干过,bp没有战略眼光和高度

闫兰:@海龙?coe如果不了解业务做参谋会把企业带沟里我不觉得分这么细是好事情coe应该从bp中出身好一些

曾嵘:



李智远:但两者并非一个高一个低,而是不同角度的专业化,好的coe会是某领域的专家,好的hrbp会是人力资源各模块的多面手。有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适合做coe,有的只适合做hrbp,不过coe最好具有hrbp的经历

恒舒:Bp的晋升路线应该是管理线,COE是专业线bp成为COE的几率不大

海龙:试问能够拥有那么大的基数的人力团队即使换个方法做也差不到哪里去coe就相当于一个高级顾问,仅此而已应该让他只有发言权没有决定权就行了

李智远:coe角色不能仅限于顾问,必须参与

曾嵘:我个人认为我们大多数企业第一步还是先做基础的ssc的整合更靠谱

海龙:参与过程中也是指导教师的角色不是项目经理角色

李智远:hrbp是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很好的学习平台,刚入职场的有好的指导可以很快上手,coe必须有专业沉淀才行

恒舒:ssc有不少企业就做失败了有机会让中兴那哥们分享一下。

李智远ssc成功与否最关键在于资源整合。中兴ssc现在已经覆盖人力资源、财务和会议管理,中兴的海外HRssc算是不太成功,国内的应该还是非常不错的,绝大多数基层是中专毕业的小姑娘,能把这些基础业务运营起来,说明这个系统还是不错的

曾嵘:coe还是基于传统的六大模块,只是把六大整合了,不是单一的解决方案,是整合型的

向东:coe相当于总工,负责技术与质量把控。

曾嵘:嗯,一定有可取之处,企业到达一定规模,不依赖一套系统根本无法支撑。没有ssc把基础的事物性工作整合,coe也难得有时间精力去开发所谓产品我们公司就是这样,几千人的规模,hr也有80多号人,但大多沉浸于事物性工作中,没有系统,全靠手工,效率极低,风险巨大

李智远:@曾嵘―湖南oppo-HRD?为什么不考虑信息化

曾嵘:企业实际情况吧,行业变化块,架构和流程也跟着多变,很难成型,不过现在已经在着手上系统了协同办公 her包括要打通销售系统和财务系统。就是要基于顶层设计,而不是简单上一个ehr系统,现在还有选型,上个协同oa还是不贵的

 

李智远:系统选型是个技术活,得好好考察其实更大的企业反而不用OA比如万科、华为他们会选择专门的流程软件国际化的软件更适合专业化的大企业,国内中小企业更适合用国内开发的,更易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式?
这篇文章,把HR三支柱彻底讲清楚了!
【人力资源转型】未来人力资源转型的方向: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HR三支柱转型落地的10点建议
HRBP杂谈,你真的懂BP?
HR三支柱之于企业,真正意义何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