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抱石澄怀之:周宝庭的古兽


“抱石澄怀”这个帖子曾在寿山石论坛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文中作者“江亭”对于自己多年的藏品一一品鉴

小编特此摘抄其收藏的独到见解,与大家分享

曾经有一位老人,生前舍不得在好石头上动刀,他在不只一个场合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石头,得留到以后让雕刻工艺更好的年轻人去雕!」

这位谦逊的老人,就是周宝庭

01

在寿山石雕之中,严格来说,周老的作品并不是我最偏爱的「文人气」风格,但我仍然收藏了许多周老作品。周老较好的作品中,有一种「浑圆古朴,洗练大气」的味道,也是石雕史上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还有就是他过硬的刀工,是我非常欣赏的。我自己在刚开始收藏寿山石雕的时候,鉴赏重点大多只放在造型上面,不过越到后来,「刀工」本身,也能触动我。我相信越到以后,「手作」雕刻品的独特魅力,会受到更多藏家的青睐。

从九十年代起,福建雕刻总厂多次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展览」。名为展览,但实为「展销」,多数的展品是可以卖的。周宝庭的作品也是创收的主力之一。在那几年之中,多数较好周老作品就这样流到「海外」。当年从展览会购藏周氏作品的行家,现在看来是比较幸运的,既可以挑选工艺品相较好的,也不会有真伪的问题。

图1-1

寿山石雕是工艺美术品,其表现形式以古典写实主义为主,最基本可从两个面向来鉴赏:造型(造型能力)和富有个性的雕刻语言的运用(表现力)。作者的造型能力与表现力的有机统一,便是由感物、应心直到传达创作全过程完成后所达到的审美境界。

以这方鹿钮当作例子,与造型有关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

一、鹿的形体刻画与姿态是否准确、生动、符合比例并具有美感(「以刀赋型」)?

二、鹿的那种纤盈、灵动、清秀、温驯的气质,以及母子鹿之间的亲暱感,是否透过大小鹿的形态与姿态表现出来(「藉形写神」)?

简单地说,造型艺术所追求的就是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造型能力的高下,完全是植基于作者的素养,我们从这方印钮中所看到的鹿的形象,并不是动物园里真实的鹿的写真再现,而是作者对鹿的印象和感受,在头脑中进行艺术概括和提炼。这个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托志于物,融情于理的过程。鉴赏家常说,周宝庭的作品「带有禅意」或是「朴韵」。从原创的雕刻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气质,那是必然的。

图1-2

当这些提炼过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形成,雕刻家便得以意驱刀,力求心手相应,把脑中形象和特有的审美意境以减损最少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力」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层次,也与作者的风格息息相关。甚至与「造型能力」互为影响,表现力的不足,往往会限制作者造型能力的提高与突破。

寿山石雕的用刀与书画家用笔一样,都是几十年形成的创作习惯与规律。大小圆刀、尖刀、平口刀等都是常用的修光刀具,可不同雕刻工具在石头上展现的线条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尖刀的细节表现比较凌厉,圆刀所形成的线条比较厚实、浑化。周宝庭创作数量最多的那几十年,主要都使用圆刀,而他在较大面积修光时「以石就刀」(右手固定,左手转动石胚)的习惯,也让他的雕刻线条更浑圆婉转。这些使用工具与方法的长期习惯,会造就雕刻家表现风格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的雕刻语言。

图1-3

这方鹿钮,完全可以看出了周氏表现风格精髓,从鹿角雕刻的似拙实精,到鹿的肌质骨架刻画得栩栩如生,所有线条的凹凸起伏,都符合造型的原理与美感。并且,所有的线条都非常自然、圆融,没有一丝突兀的或僵硬的线条,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多余的雕刻线条!这种简练、浑朴的雕刻语言极为迷人,也很难模仿。

对于想收藏、研究周宝庭作品的朋友,我建议除了「鳌龙、螭虎、古狮」这三种周氏古兽「基本款」之外,一定要收几件造型与线条更简练的作品,例如蹲虎、睡狸,古象或是鹿,从中体会一下有别于当代崇尚华丽雕饰的素朴之美。不只一位雕刻家曾跟我说,若要达到相同的表现效果,越简单的线条确实越难,现在很多古兽的身上布满了装饰性线条,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掩饰。

鉴赏家所谓「刀韵」、「刀味」这类表现因素本身的美,并不是要看什么残留的修刀痕迹,而是雕刻成品上的块面线条便能明显展现作者用刀的力度、轻重、流畅,平衡、精细……等等的刀法韵味,这在近年已少有人深入论及,非常可惜。对着模具慢慢刻、锉、磨,尽管能做出工整的外型,但看起来就是模造品,而不是雕刻品,遑论美感。犹如欣赏书法,除了结字之外,也能看到笔法、笔力等「笔意」之美。寿山石雕毕竟是金石刀刻,如果说林清卿作品的「雕刻线条本身」便能表现笔墨韵味,那么周宝庭多数作品中的那种圆融稳健的气质,也不仅是由造型构成的,还包括他的雕刻语言,以及其他。

02

图2-1

这方鳌钮章,算是周老创作数量高峰时期的标准工,钮部的布局很紧密、厚实。鳌的脸相也是经典的周氏风格。周老的古兽脸相,不会给人「凶恶」的感觉。虽有威仪,但在威仪之中会带着一种敦厚、可爱的味道。藏家看多了就会有感觉。

对周宝庭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放大图片看一些细节:

我看过不少仿周宝庭的赝品,有些尽管外型模仿得很像,但细节处的弧线处理,比如兽的眼眶、鼻翼、唇部、耳朵处,绝不可能像周老那么圆润浑化,而且线条多数羸弱。因为仿作者的弧面线条是慢慢刮出来或磨出来的。

赝品另一种常见的破绽,是在眼睛。周老的古兽的眼睛,一定很有神。古兽的眼神怎么刻,也是艺师雕钮的几个精奥处之一,各派也都有其「秘技」。以后有时间会再多写点。但各位只要看到那种「眼珠子突出眼眶」(有的甚至快掉出来)但双眼无神的「周宝庭古兽」,一定要很小心!

03

图3-1

周老成熟期的兽钮风格,浑朴厚重、非常大器、耐看,以这方麒麟钮方章为例,用刀虽然简朴,但古兽的威仪,却透过兽身轮廓线条的张弛(可以细看麒麟四肢与兽体连接部分的处理、以及尾部的转折)、静中欲动的姿态、坚实稳重的造型、以及炯炯的眼神……而能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前面已经提过了,欣赏周老的作品,除了能看到雄健古拙的气质之外,还能欣赏「刀韵」本身的美感。这就像行家看书法会看「笔意」一样,朴茂流畅的刀路,也同样值得细细品味。现在不少工艺师多用机器打胚,然后才用刀具慢慢「修」,砂纸来回磨蹭,纵使表面上修得圆融,看起来干净精美,却少见刀韵了。

图2-2

附带一提,曾经有一位前辈告诉我,周宝庭雕艺的精髓,是在打胚。周老打完胚,古兽的气韵就已经成就90%以上了。

04

图4-1

依据王一帆先生的记述:「古兽在寿山石雕艺术中,原本是石章印钮的传统题材,周宝庭在继承传统古兽印钮的同时,进一步把古兽发展成为一种可以单独欣赏的把玩件……」

应该说,石雕的古兽把件或摆件,自古就有。但大量原创出近百种古兽形制,并且把他们从印钮上搬下来,成为独立的雕件,的确自周宝庭始。在石雕史上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一笔。

图4-2

周老作品,喜欢的就会很喜欢,而且这并不是「国王的新衣」,只盲目地跟着众人赞好。据我知道,就有几位鉴赏能力很高、也是我尊敬的老师们,都实际收藏了不少周宝庭作品。从「审美」来看,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偏好,但实际看雕刻的功力,看刀法,我认为不该有太大的争议。从这件「鳌鱼」的面部,可以看到周老行刀的力道、精准、厚实、干净,五官在脸相中成浑然一体,雕刻家们应该是识货的。另外,鳌鱼背鳍用圆刀雕成极薄而婉转的曲线,鳍上的纹路也都是以圆刀单刀手法完成,亦足一观。类似这些手工雕刻线条的魅力,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刀雕的味道」,在近期作品上是越来越少见到了……

图4-3

有时候,单独看照片,不会特别有感觉,但是几件作品同时放在一起,就会感受到某一件的「气场」特别强烈!。在2011年福州的「国石拍卖」预展的现场,这件「鳌鱼」和其他近期名家古兽放在一起,这件作品显得特别「大气」,反正一整个就抓人眼球。

除了古兽,在这里还特别推荐了两件人物圆雕作品

一起来欣赏↓↓↓

05

图5-1

我不确定是在「雕刻总厂」还是「石雕厂」,看过一套周宝庭刻的「十八罗汉」印钮,其中有一方的造型即与此件相同(罗汉左前方放的是木鱼)。我看过许多周宝庭的人物雕刻,觉得他的人物开脸主要是承继自郑仁蛟,而成熟期的衣摺刻法却有何朝宗作品(瓷塑)的味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深入研究。

关于这方罗汉钮,还有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位朋友谢老师,是台湾知名的铜雕艺术家,有一次到舍下作客,看见这方周宝庭刻的持珠罗汉钮方章,一看便即入神。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周宝庭的是谁,却深深被这方钮雕罗汉所吸引。在他眼里,这尊罗汉的脸相、姿态、衣摺,有古代泥塑的风格,而且用刀已经到了「极简」,但却能让他感受到一种「静穆」的气质。

图5-2

「粗钮」不一定意味古朴,「旧工」也不一定就内含神韵。关键还在于作品是否真的呈现出一种明确的艺术语言。寿山石界的年轻工艺师,在欣赏老一辈雕刻家的作品时,倒不一定只是看传统技法如何如何、或是造型上能「借鉴」些什么。有时候,旧工作品会有一种气韵,一下子就能「抓住你」,那是一种很直觉的感触。这时,不妨在心里揣摩、内化这种气韵,用当代的技法,以及作者自己的表现语言再次重现出来,那就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创作。

前面曾经提到,周老的雕刻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不论雕刻的是古兽还是人物,都是如此(我认为,看不到作者个人表现风格的石雕,绝不可能是上乘作品)。比起某些周老存世作品,这方印钮当然不算什么箇中精品,我也不想多谈雕工,或精麤,甚至它是不是有「收藏价值」。

06

图6-1

周宝庭一生从事雕刻的时间跨度很长,其中1955年到1980年代中期的期间,正是寿山石雕作为任务型生产的「轻工业产品」的时代。以周老的地位,虽然不必像一般艺人用粗石大量雕制规格化产品,但他本人十分敬业,特别是在1960年代末起,他不再专任石雕厂「质检员」,开始了他创作的高峰期,大量的兽钮、古兽雕件都在此时问世。不过,在那样时空背景下,也有若干特殊作品,类似「特别企画」,是由资深艺人,例如周老,提出创作的题材构思,石雕厂项目准备石料。这类作品多是比较大型的雕件、套件,或者枚数较多的套章等,一向被收藏家视为周老的经典作品,轻易不肯释出。

图6-2

我所收藏的这件「双仙乘鳌」,刻画汉锺离与蓝采和共乘鳌鱼过海,即出自八仙套件。据石雕厂资深人员所述,这种作品是四件套,题材都是双仙共乘瑞兽,周老共创作过两套,一套尺寸较大,一套略小。这两组八仙套件,兼含周宝庭古兽与人物雕刻之精华,而且布局甚好,在资深藏家圈中有一定的名气。

图6-3

在这里把这双仙所乘的古兽称为「鳌鱼」,是暂时定名。古兽的形象出自各种古代典籍,不易统一。周宝庭常刻的「鳌」,是龙首鱼身带飞翅,尾部为云状的双卷尾。另有一种跟「鳌」外型相似,但为龙尾,称为「金鳄龙」。这件作品里的古兽虽是龙首鱼身,却有鳍而无飞翅,且尾部为鱼尾,在周老作品中十分少见。就教于专家,有称「鳌鱼」者、有称「鳄鱼」者,暂以「鳌鱼」称之。

07

图7-1

周宝庭擅刻印钮、古兽、仕女,有「周氏三绝」的美称。这件作品风格古雅,兼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刻画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潇湘馆竹林伫立徘徊,不仅仕女的神情与体态颇有韵味,作为衬景的竹林也为视觉效果拉出了层次与空间感。周老似乎很喜欢这个题材与表现手法,我亲眼看过就有四件,但我自己觉得,还是拙藏这件让我最有感觉,因为人物大小的比例与位置,恰能营造出一种人在竹径中的画面。人物比例如过太大,或是竹林的层次不够多,意境就会稍逊色一些。

图7-2

在2012年第5期的「嘉德通讯」里刊载了一篇「可石怡情雅与韵」的文章,作者蔡君也评点了这件「竹林潇湘」:

「….尽管似乎牵涉到风格、牵涉到题材,但追根究柢,笔者认为有文气的雕刻品关键还是源自作者的艺术心灵,一种由内心运刀的俊秀灵气,实非常人所能致。周宝庭《竹林潇湘》题材来自《红楼梦》。大观园中潇湘馆院内千百竿翠竹掩,黛玉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周宝庭相石巧妙,以圆刀雕绘了岩石上茂竹翠掩,每支竿竹都有自己的风采、都有某种韵味,黛玉形影凄清,身段优美,圆刀雕绘柔软圆润、虚实呼应,黛玉侧倾的脸肩臂很有空间感层次感,以圆刀描绘出的轮廓,犹如绝妙的画笔,全仰赖作者施刀运锋的手感,造成非常美的刀笔韵味…」

更多周宝庭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栋钰:雕刻就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到简
周宝庭寿山石雕艺术欣赏
寿山石雕刻技法九连招
钮雕九种常用刀法,旋、刻、插、划、转、画、削、抠、镂
郭懋介:寿山石雕刻技艺琐谈
刀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