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姚明斌:民法学习的「 听说读写」 之道

民法学习入门的“听说读写”之道

——写给初学民法的同学们

姚明斌副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按】时值防疫停课的特殊时期,考虑到华政今年有千余位本科生同学将开始民法专业课程的学习,教研室主任杨代雄老师嘱我针对民法入门的学习方法,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建议,以为线上教学启动前之“前菜”。恰好最近这两个学年,我自己尝试过在大一课程的首节铺垫一点学习方法的内容,还和学院的几位老师协力开设了第一轮本科生的“法学论文写作”课程,对同学们学习民法的“痛点”算是有所感知,便将一些初步的想法整理出来,形成这篇短文,供同学们参考。当然,方法的生命力在于“运用”,法学方法如是,学习方法亦然。

甲赴疫区出差后返回家乡,在自身无症状的情况下,把身上的病毒传染给了不知情的理发师乙。对此,流行病学关注的,或许是查明该情形下病毒传播的具体途径,并提出必要的针对性防疫措施。而法学,比如民法学所关注的则是,甲应否赔偿乙被收治期间的营业损失;若乙事先知情,甲应否赔偿损失;若理发店这段时间本来就门可罗雀,甲应否赔偿损失…...

上述例子说明,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不同学科观察和解读同一生活事实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民法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学习民法的规则和原理,培养「民法思维」的过程。民法思维强调说理,主张理由重于结论;强调逻辑,奉行逻辑先于价值;强调规范,讲求从现行法出发;强调体系,力图避免评价矛盾。这些思维特点,当然需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具体体会。对于刚入门的同学来说,为了提高这种专业思维的敏锐度,可以有意识地尝试掌握若干学习的章法,大体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一、“听”

1. 课时有多少:通过预习复习,扩充个人课时

每一门法学专业课,形式上都有规定的专业课时。但对于个人学习而言,一门课程的“实际课时”有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如果某位同学愿意在每周课前用等量课时作预习,每周课后以等量课时作复习,那么他每周用于课程学习的“实际课时”将是课堂课时的三倍。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形成的学习节奏、积累的学习效果都是十分可观的。所以,一门课的课时有多少,不取决于学校,不取决于老师,而取决于同学自己。——“不能不听课,也不能光听课。”

2. 听课听什么:宏观听体系逻辑,微观听问题示例

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区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需要理解老师对于课程各个板块的铺排,遵行的是什么样的逻辑,形成的体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种理解在开课伊始可能不易掌握,但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予以关注,体系的思维才得以慢慢养成。微观方面,也就是局部地带,需要注意老师对某一规则、原理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运用哪些示例作为说明。正如评价医术高低的标准,不在于诵记医理而在于治好具体的病人,评价民法功底好坏的标准,并不在于背法条、概念,而在于能以例子说明问题,能运用规则和原理解决具体的例子。——“以体系理解民法骨架,用例子感受民法脉搏。”

二、“读”

1. 读什么书:研习经典著作,涵养辨识品味

民法学习对于阅读的要求很高。在这个信息爆炸、泥沙俱下的时代,入门时应勇于、乐于、善于向经典著作靠拢。民法内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适合参考的著作文献不尽相同,初学时可结合老师的推荐确定书目、篇目。经典著作可以涵养专业阅读的辩识品味,帮助同学感知什么样的作品是上乘之作。曾有同学反馈,自己入门时坚持研读经典,日后碰到水准不佳的材料,甚至会产生“生理性厌恶”。——“好的品味也是一种免疫力。”

2. 怎么读书:纵向贯通读体系,横向比对读问题

对于经典教科书,存在纵横两种读法。纵向阅读,是跟随课程的进行,从头至尾贯通阅读。横向阅读,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比如动物侵权责任中的“饲养动物”如何认定),选取不同著作中的对应章节,进行比对阅读。纵向阅读有助于形成基本的理论思维体系,横向阅读有助于理解不同学者如何相互辩论原理难点。但拘泥于纵向阅读,会流于固守一种观点,难以开阔视野,无法领会法学问题的论证特点;偏执于横向阅读,局部或许理解颇深,但恐见木不见林,有损体系思维的养成。初学者可结合课程偏重纵向阅读,也要注意对一家之言保持批判性精神。——“专业,既要求全面,也要求深刻。”

3. 读好论文:了解问题结构与研究现状,学习写作技巧和学术规范

除了经典教科书,还可以尝试着读一些好论文。与教科书偏重体系完整性不同,专业论文往往是聚焦某一具体问题作深入研讨。研读好论文,有助于学习、揣摩论证一个法学问题的“正确姿势”,并在平面的课程学习之外,了解前沿研究的立体状态。更进一步,还可以为掌握专业写作技法、熟悉学术规范细节打下基础。——“想拍出好电影,得先多看好电影。”

三、“写”

1. 笔记电子化:及时整理的思考功效,便利后续补充及查阅

关于课程笔记,时常有同学误会,以为在课堂上听课过程中作速记、标识,即可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事实上,课后及时整理课程笔记,有很好的体系化重温的功效。特别是以电子文本对“课堂记录”作录入重整,既可以在整合片段信息的过程中接通思路,也便利于后续的查阅,以及在体系的对应位置作插入补充。——“课程笔记不是课堂笔记,也不是只靠笔来记。”

2. 规范化写作:笔头功夫的持续训练,学术规范的具体操作

整理课程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专业阅读之所得,持续训练用“法言法语”进行规范写作的能力。这种笔头能力既包括书面展开说理论证的能力,不可忽视的还有简练、准确地概括案件案例事实的能力。如果涉及课外素材的补充,应借鉴、模仿所阅读的文献,养成以规范的脚注注明出处的习惯。这样可以方便日后利用笔记回溯文献,也是为学习撰写正式的学术论文做好准备。——“规范的写作,离不开写作的规范。”

四、“说”

1. 言说:之所以说不清楚,是因为没想明白

口头能力当然也是法学专业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素质。不时听到初学的同学声称,“这个问题我想得挺清楚了,只是表达得有点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误会。表达(包括口头表达)的过程,其实也是将既有思考进一步整理、“锐化”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没能说清楚一个道理,看似是表达得不好,其实是因为思考得还不够全面和有条理,其实是因为还没真正想明白。——“不是表达思考,而是在表达中思考。”

2. 讨论:学会理解对方的逻辑,学会让对方也听懂你

法学是社会科学,天然带有“论辩”的特征。用民法的术语来比喻,法学是一种“有相对人”的言说。自说自话并非什么本事。重要的是,将自己置于和对方同一个频道,保持参与讨论的“同理心”,尝试去理解对方言说的逻辑,努力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参与讨论的能力,往小了说属于专业能力,往大了说,更是一个公民参与公共讨论的应有素质。——“不能只会‘我觉得吧’,还要学会‘你觉得呢?’”

3. 提问:应先穷尽所有求索途径,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提问和答疑,很重要,也很容易被忽视。民法学习中的提问,追求的不应只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答疑交流,习得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所以提问之前,需要尝试穷尽自己的能力解答,并形成自己的初步思考。有的问题,在“自力救济”的过程中救济掉了,成就感油然而生。即使没解决,带着自己的方案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更容易“对症下药”。而且,个人的教学实践表明,就答疑时所提供的解答,有所准备和毫无准备的同学能解读出的信息也是截然不同的。——“学问学问,学会提问。”

民法很重要很有趣,实事求是地讲,也很难。学好民法,客观上需要“正确的方法”,主观上需要“热爱的心志”。遵行“正确的方法”,可以避免受误导,走弯路。怀有“热爱的心志”,可以为学习提供动力机制,让克服困难的过程不那么痛苦,甚至还能有趣起来。当然,即便如此,要学好民法还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如果一个学科、一门专业、一本书籍、一篇论文,是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通、擅长、读懂、吃透的,说明对于你来说,它们的准入门槛太低了,也说明身处其中的你,注定不会有所成长。从这个意义上看,民法学习之不易,反倒是同学们突破自己思维舒适区的契机。风雨过后不见得总是有彩虹,但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专业的成就感肯定会来敲门。



- 彩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学习民法
侯国跃教授:与法律新人谈谈学习方法
【名师校友访谈录】身名作梦,心性莫违——记采访刘家安老师
物权法的方法与概念法学
你想要的「 民法要件诉讼九步法 ​」这全有!【律师干货】
法律思维与民法适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