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奖励女儿一盒巧克力,是我做过最错误的决定”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是什么毁了孩子的动力?

前几天收到一个读者的求助私信,她说现在孩子就是不肯好好练琴。

在之前,她家的方式是奖励。孩子特别喜欢吃巧克力,所以如果孩子好好练琴,弹完给孩子一盒巧克力 + 10 块钱。

最近这段时间,孩子一到练琴的时间就嚷嚷:

我不要巧克力,我也不要练琴!

她觉得很无奈,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把练琴奖励提高到 100 块钱,女儿热情了几天,但很快又开始不好好练。

其实,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孩子身上。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老人嫌太吵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出门给每个孩子 10 美分,并对他们说:


你们让这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感谢。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到老人的家门前嬉闹。


这次,老人出门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


钱虽然比上次少点,但孩子们觉得也还可以,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孩子 2 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


一天才 2 美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


他们向老人发誓,以后再也不来了。


其实,这则故事里最耐人寻味的就是:


为什么老人明明给了孩子物质奖励,孩子却越来越不想玩了。

心理学上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给了我们答案。


内部动机是指孩子自发性的行为,比如孩子自发性地在老人家门前嬉闹。


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比如为了得到老人的奖励,孩子在门前嬉闹。


然而,随着外部动机的加入,孩子的内部动机会被削弱,孩子会觉得嬉闹就是为了获得报酬。


如果报酬不断减少,则意味着孩子的外部动机也在削弱,那么,嬉闹这件事就会在孩子眼里变得索然无味。


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己内心自发性的渴望,就失去了支持自己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很多时候,我们的催促,奖惩,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就是因为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外部动机,而削弱了孩子的内部动机。

我们用父母权威胁迫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很可能会觉得学习是为父母而学,是为了让父母高兴。


我们用物质激励孩子,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效,但很难长久持续。


因为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学习其实是他自己的事。


所以, 调动孩子的内部动机,才是让孩子让自觉、主动、坚持、努力的关键。

是什么激励着孩子?

一位德国哲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儿童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没有报酬,但告诉他们折叠纸品并去募捐,是为了救助白血病儿童。


另一组有逐步增长的报酬,却没有告诉他们募捐的目的。

图片来源:电影《我们的世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哲学家发现:


没有报酬的那组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有报酬的那组则逐渐懈怠。


哲学家由此得出结论:孩子努力去做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孩子喜欢,二是因为孩子能得到回报。


两者不同的是:

喜欢是一个孩子最初始的驱动力。


而得到回报的孩子,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报酬,就会逐渐分不清喜欢和回报哪个最重要,最终会连兴趣就失掉。


回想孩子小的时候,喜欢恐龙,就能轻松记住很多很多又长又拗口的恐龙名字,而且只要看见恐龙模型,就能脱口而出。


喜欢绘本故事,就能自己坐在角落里一边翻看一边自言自语。


喜欢玩粘土,就能一个人坐在那捯饬一整个半天。

孩子的这份专注力,不需要我们的任何催促,也不要任何外力作用,完全是孩子自己痴迷其中。


有人说:除了基本的吃喝需求外,孩子的内在动机是探索、玩、掌握和成功。


当孩子大脑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加,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快乐的期待。


孩子会在这种期待中不断地去探索,去胜任和掌握,最终会因为成功掌握而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


而这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会自然而然地,驱使着孩子们下次再做更努力的尝试。


相反,如果我们逼着孩子去学习,去练琴,去努力,让孩子在我们的监督下完成任务,孩子很难产生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想要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就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感觉和节奏。


想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变好,就要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支持、被相信、被认可。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专家杨杰在《激发孩子主动性: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中写道:


「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就要了解什么是内在动力。了解内在动力后,我们就会知道要培养内在动力,最正确、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牢牢地关注感觉,顺便观察行动。

也就是说,想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最重要的就是有策略,有分寸的滋养孩子的感觉。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那么如何滋养孩子的感觉呢?


▎尊重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孩子的爸爸曾讲过他自己的故事:


他小的时候特别不爱学习,七年级了,拼音还认不全。


但他对家里的机械闹钟特别感兴趣,他特别想知道闹钟是怎么工作的。


有一天,他把闹钟拿下来,想要抠开后盖看看,结果用力过猛,砰的一声,闹钟里的零件全都崩了出去。


为了把闹钟复原,他每天放学都躲进自己屋里钻研。


最后,他终于把闹钟复原了,并且运行正常,他自豪地调侃道:


从此,我就会修钟表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后来,他从一本物理书上看到了发电机的原理,他就用手边的电线磁铁之类的材料制造出了一个小型发电机。


他欣喜若狂,又决定要努力考上大学,学习物理专业。


于是,他从拼音开始,主动补上了从前 7 年落下的全部课程。


如今,他是公安系统的一个技术大牛。

其实,孩子的兴趣、好奇心是孩子内在动力最好的来源。


尊重孩子的兴趣,合理利用和引导孩子好奇心,孩子会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更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而且,孩子不仅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豪感和满足感,还会对克服重重困难的成就感「上瘾」,从而更努力的去追求成功。

图片来源:电影《一一》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考了 100 分,父母就格外高兴,不断地奖励孩子,不断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可是当孩子考 60 分时,父母就变得很冷漠,会训斥孩子,惩罚孩子,给孩子设定下一次考试成绩的目标。


这其实是一种控制,也是在向孩子传达着——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只有达到我想要的结果,你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


于是,孩子为了让父母满意,做着家长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但是,他们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所以他们会在这个过程种产生更严重地逆反心理,挫败心理。


自此就陷入了督促一阵,好一阵,再松懈,再督促的恶性循环中。

图片来源:电影《巴黎淘气帮》

心理学家提出过动机理论:


「每个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


如果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能促进儿童的内在动机形成。」


所以,家长放下控制之心,把监视孩子,威胁孩子,换成鼓励孩子,相信孩子。


把对孩子的高期望,高目标,换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只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有好的情绪体验,孩子才更加愿意去做父母期望他们去做的事情。


而当一个孩子真正凭借着自己内在动力做事情的时候,他就能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胜任看似难以胜任的工作,这才是最值得父母骄傲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分钟心理学 | “过度辩护效应” :教你如何学会坚持!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告诉你:玄乎其玄的内驱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何毁掉一个人的内驱力|WEEKLY
你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话”?
关于动力你应该知道的六件事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机?😊一、建立目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