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的一支特型毛瑟手枪

枪是军人的象征。小刘在部队家属院里长大,也许是一种情结,对军事枪械有些莫名的狂热迷恋。记得上小学时,班里有一位叫“王明”的同学告诉小刘,其父干过骑兵,家里藏有一把正宗的骑兵马刀。小刘专程跑到这位同学家,和同学一起偷偷躲到院子公共厕所里鉴赏那把已经锈迹斑斑的长马刀。小时候去东航后勤部大院,小刘会时常跑到院子角落里寻寻觅觅,找一些品相好的各种型号的废弃子弹壳,悄悄带回家,或自己留着玩或送给要好同学收藏。

虽然父亲是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老战士,经历过战场上的生死搏杀,但父亲在部队一直从事医疗救护工作,抢救战士生命是要务。从记事起,小刘几乎没见过父亲佩戴武器。父亲军旅生涯几十年,却与枪无缘,这使得少年小刘对父亲总抱着一丝隐隐的缺憾和小小的失望。

记得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苏对峙期间,有一次东航组织机关干部实弹打靶。父亲回来说:手枪实弹考核,三发只打了23环,成绩还在干部里名列前茅。小刘一算:三发23环,那每枪都在7环以上,作为机关干部打得不错啊。父亲却说:打得很一般,只能算及格。十几年没摸枪了,比年轻时差远了。听父亲这么一说,想他当年一定没少使枪。看来从事军医工作并没有妨碍一名上过战场的老战士爱枪,只不过父亲一直没让小刘知道。

小时候缠着父亲讲战斗故事,小刘会经常问父亲,部队给他配发枪支吗?都使用过哪些武器?父亲只在一次回忆往事时说起过:从白求恩学校下到五五三团随部队从华北到西北,虽然战斗不断,团里一直没有给他个人配枪。

打扶眉战役,在伴随五五三团尖刀营穿插行动时,父亲带着团救护队遇上大股敌军突袭,他果断组织战士们打了一场殊死遭遇战。当时阵地上除了担任警戒任务的十几个战士手上有枪,父亲和手下救护队、担架队、辎重队的战士们都未携带武器。好在阵地上有大量敌人遗弃的武器弹药,还有辎重队屯留的一批整箱的手榴弹。从前方火线上送下来正在接受救治的伤员里有几位班排战斗骨干,战斗经验丰富。在父亲指挥下,战士们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

直到成都战役结束,我军部队缴获颇丰。王登贵团长头一个就把我父亲叫进屋里说:团里给你们配枪了。桌子上这几把手枪,挑一把归你使用,选定了可不能反悔。父亲不懂门道,左看右看,最后只好随手抄起一支,惹得王团长哈哈大笑:怎么选它?这把枪并不好用啊。

王登贵团长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身经百战,一身伤疤,战功无数,更嗜枪如命。团长平时并不爱说话,父亲给王团长治疗伤病时聊天,只要一涉及有关“枪”方面的事儿,那王团长一定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事后团长安慰我父亲:搞一把先防身用,找机会一定再送你一把好枪。

大概是在七几年的某一天(具体时间忘记了),下午三点多钟,小刘正在家里写作业,父亲突然提前下班急匆匆地进了家门,也没搭理小刘,立刻开始了翻箱倒柜。那个时间点儿母亲还没有下班,父亲就独自一人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不知父亲是想干什么,小刘也不敢吱声。父亲坐在床边想了一会儿,目光投向旁边一个一米多高的双节柜。这只双节柜平时是放日常换洗衣物的,父亲拆下上档,取出部分衣物后,伸手从柜子底部掏出来一个红色包裹,终于舒了一口气。

父亲提着包裹来到小刘写作业的桌子跟前,让小刘收起作业本,把包裹放在桌子上。小刘眼前一亮:一块红色平纹布包着一个露着胶木枪把的棕黄色牛皮枪套,下面垫了几张纸片。父亲摊开红布四角,抓起枪套,拔出了一支崭新的闪着乌黑烤蓝光泽的毛瑟手枪。

这可真让小刘既惊奇又兴奋:记得父亲说过,随身配枪解放后早已交回部队了。怎么他还有第二支手枪?这么多年居然瞒着没让小刘知道!

原来,这支手枪正是老部队老首长时任五五三团团长王登贵颁发给我父亲的特别奖励。回忆王团长赠枪时的情景,父亲依然饱含深情激动不已!“团长从抽屉里拿出个红包袱,就是用现在这块红布裹着的这把手枪!”

父亲把武器放到一边,先拿起那几张纸片对小刘说:看这几张纸片,非常重要!这是当年部队为我签发的正式持枪证明;这是持枪证。凭着这些证件(好像另外还有一张枪证,记不清了),我可以合法持有、保存这支手枪。本想给自己这辈子军队生涯留个纪念当个鉴证,这是怎么了,突然又要收回去。

难怪要急急火火地跑回家来拆箱倒柜,枪得找着,手续缺失更不得了:如果让人家整出个剧情,飞你一顶“私藏武器”的帽子,谁能接得住?

1950年9月底,在新中国诞生一周年之际,召开了第一届全军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参会代表都是几大军区各部队推荐的基层战斗英雄。那段时间父亲正受六十二军指派在西昌的大山里抢救一八四师的伤病员。国家给予了人民功臣们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各大军区野战军级的战斗英雄,可以合法持有保存部队赠予的枪械;英雄故去,可以葬入烈士陵园!

直到父亲去世后,小刘才知晓父亲竟然有个大区级“人民功臣”的身份,还是一八六师的“功臣”级人物。父亲能合法拥有枪支,身处逆境仍清醒淡定,这是底气!

文革结束后,父亲已经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了。到落实政策时,不知组织上是否给过父亲一个说法,之前被扣留的军队颁发给功臣的奖励品是否有退还给本人?

耐着性子听完了父亲关于那几张纸片的故事。不料父亲又拿着那块红布开说了。

父亲抓起那块红布向上一展,说:可不要以为这是块包袱皮儿。看,这是一面红旗,红色指挥旗!英雄举枪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同志们冲啊!”那是电影里演的小战斗场面。真实战场上,枪炮声震天响。大部队作战,战士们彼此之间根本听不清说话声音。紧要关头,指挥员挺身而立高举起红旗,这就是号令!在红旗指引下,战士们一齐挺起枪刺,跃出战壕,奋勇向前,冲锋陷阵!团长就送给我两样东西:一面红旗、一把手枪,全是战斗时最管用的。

小刘接过这块红布仔细端详:平纹密织,柔顺挺括。应该是当年老区人民精心织作,赠送给解放军英雄部队的慰问品。看似一块普通的布料,却是一面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真实的战旗!

终于说到这支手枪了。父亲一边爱惜地摆弄着手枪,一边对小刘说:这是一支毛瑟手枪,就是俗称的驳壳枪、盒子炮。我手里这支五发弹仓盒子枪,是毛瑟手枪里最小的一款。别看它个头小,但威力一点都不小,非常好用。

小刘这时才有机会定睛观看:父亲这支五发弹仓毛瑟手枪,崭新的外观、闪亮的烤蓝,拉动枪机时轻灵的声音,好不精美!但与小刘以往在电影或书籍里看到的毛瑟手枪外形不大一样。平常十响驳壳枪的扳机护圈下沿与弹仓底部平滑相连。老刘这支手枪的弹仓短了一小截,手枪护圈几乎整个凸出在弹仓下方了。

团长赠给我父亲的是把裸枪,那手枪的枪套和其他附件还需要自己去后配吗?都是后配啊。当时部队里很多战友都各有自己的门路。一位战友主动帮我找人定做了一副牛皮的手枪套,背带很长可伸缩。配了两个皮质子弹盒,整装时可以穿挂在武装带上。为了装填方便,战友还专门送了两个弹桥夹。原装的7.63mm子弹,那时战友们手里有的是。虽说当年子弹质量确实不错,但剩了这十几发子弹已经保存二十多年了,即便有个别失效哑火也并不奇怪。

驳壳枪有“二十响”、“十响”的,这把枪只有五发弹仓,载弹量太小了吧?这支手枪是毛瑟手枪里弹容量最小的。五发的弹仓,使用弹桥夹可一次压弹六发。如果没有桥夹,那就用手一发一发装填,也不费事。一般说来,手枪能一次装弹六发不少了。不过想让我这款手枪再增大载弹量,很好办:只需打开弹仓的后盖,稍加改装,就能插上长弹匣,手枪的供弹量可以提高到十几发(12发?15发?16发?好像都可以!只怪小刘记忆模糊),不过一旦改成长弹匣供弹,就再无法改回原型了。说实话自己早把这支手枪当成一件纪念品收藏,哪舍得这么搞,去破坏这支精美手枪的原装构造?完全没必要了!

这支手枪的性能如何?手枪刚到手时,一是需要校枪,二是急着尝新鲜,就从战友那里要了几盒原装的子弹,打了几发。感觉太棒了:机构精良,性能可靠,手感极佳。与其他手枪相比,有效射程远,威力大;掌握要领后,射击准确度非常高,三发一组随手都能打个二十七八环。以后工作也忙了,原装的子弹也越打越少了(据说该枪可通用国产7.62mm手枪弹,但父亲出于爱枪只用原装子弹),就例儿把手枪也收起来压箱底了。

小刘见到这支手枪时,枪况极佳。想来父亲在手枪被珍藏箱底的这十几年里没少拿出来认真保养、独自欣赏。一直瞒着小刘,原因除了父亲为人低调,不喜标榜外,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时小刘年龄还太小。父亲这件军旅藏品毕竟是一把真枪。万一被少不更事的小刘知道以后,拿出去张扬显摆,惹是生非,会给大家招来灾祸。现在想来,老人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还是被人盯上了,没能躲过那个坎儿)

能让小刘拿一下空枪吗?父亲犹豫了一下:还是算了吧。当初收藏时为了防锈在枪上抹了一层黄油。别再沾你一手油,不好洗。想看就抓紧看两眼吧!明天就上缴部队。

摆明了是在拒绝!小刘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心里那个委屈:老刘你这也太小气了吧。

第二天早上,小刘特意早起。转了一圈没有看见父亲。母亲说:你爸爸一宿没睡,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了,没吃早饭,把整套武器装进皮包拿着就走了。父亲一大清早提前出门,一定是去靶场先处理那几发手枪实弹,然后再把空枪上缴部队。

被迫上缴武器,父亲一定心痛感伤。这支手枪对父亲意味着什么?当时小刘根本无法想见。虽然在母亲的提示下没敢表露情绪,但当时小刘心里对父亲的抱怨大了去了。此事虽然已经过去有半个世纪之久了,现在小刘想起来,仍觉抱憾余生!

自从偶然间发现父亲珍藏了二十多年的一支毛瑟手枪,让小刘对蜚声近代战争史的“盒子枪”来了兴趣,情有独钟,格外关注。

互联网兴起以后,小刘总是喜欢在网上围观学习一些优秀网友发表的关于毛瑟手枪方面的作品。其中对一些较著名的网友如:牛o戈、天刑17、小油腻大叔,特别是军械专家杨南镇先生关于这型手枪的专门大作,更是十分欣赏认真拜读。一开始看网友们介绍毛瑟手枪,文章里都没有提及过父亲这款特型手枪。直到有一次看到牛o戈先生在相关作品中发的一张照片,发现正是当年父亲手上那一款毛瑟手枪。之后不久,又看到杨南镇先生在网上发的视频,简要介绍这款特型毛瑟手枪。其中有一个细节,杨先生所说还正与父亲告诉小刘的完全吻合:五发的弹仓,用弹桥夹可一次压弹六发,如果徒手装填子弹只能送入弹仓五发。

国内有许多枪械专家对毛瑟手枪研究颇深。父亲也曾提到过在老部队有战友就将这款五发弹仓毛瑟手枪称作“四把盒子”。认真学习网上行家们关于毛瑟手枪的介绍文章或视频作品,小刘发现:人们常说的头把盒子、二把盒子、三把盒子,里面并不包含父亲的这款毛瑟手枪;也没有行家提到有“四把盒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刘个人认为:一、原毛瑟手枪生产厂家并未对产品分型;国内行家为了便于使用者区分枪械性能,只针对几款常见的流量大的毛瑟手枪分型命名。而父亲这支手枪又是毛瑟的一款特型,世面上少见,因此没有被行家归纳入类。二、是否有老辈枪械专家以手枪弹仓容量分型?过去战争年代,国内对毛瑟手枪改装成风。多是从弹仓入手,通过改装增加载弹量,提高手枪的攻击性能。如果将二十响驳壳枪命名为“头把盒子”,十五响的谓之“二把盒子”,十响的称“三把盒子”,那么五响的毛瑟手枪不就可以叫作“四把盒子”了吗?

好吧,没必要再去纠结毛瑟手枪这些“名号”或者分类了。重要的事实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征战的恢宏篇章里,有一位军医名叫刘金赠,因为战功荣膺嘉奖:被授予一面人民军队的鲜红战旗和一支十分珍贵的毛瑟手枪!

红旗钢枪,是一个见证。镌刻着老父亲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人民功臣的战斗历程。

红旗钢枪,是一个念想。收藏着老父亲对人民军队无私奉献挚爱永恒。

红旗钢枪,崇高神圣。党的旗帜下,无数英烈楷模,前赴后继,流血牺牲。

红旗钢枪,接续传承。神州大地上,伟大中华儿女,凤凰涅槃,浴火新生。

后左:王登贵团长,后右:我父亲刘金赠。前排两位叔叔(都才15岁16岁)是父亲从川康带出来的卫生员
前排左三:向我父亲赠枪的五五三团团长、老红军王登贵。前排左一:我父亲刘金赠

小时候小刘心目中完美的军人形象,佩枪那是必不可少。父亲身为部队军医平时并不带枪,却成了小刘对父亲不满意的缘由。有幸亲眼见证父亲个人竟拥有一支手枪,并一直保存在身边二十多年,确实给年少的小刘壮气,陡然觉得自己的腰杆硬了!现在想想,那时的小刘多幼稚啊。

当父亲在血腥战场生死线上挽救战士们生命时;当父亲走遍六十二军,为老红军老八路老英雄治疗危重伤病时;当那么多有过命交情的战友们,相聚一起向父亲致敬时;当被父亲带出的一拨拨晚辈弟子们为共和国各项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时,父亲的内心又是多么满足多么荣耀!父亲的军人风采闪耀光辉!

敬礼!我的老父亲!

敬礼!我的革命先辈们!

——小刘写于建党101周年暨父亲91周岁纪念日

(枪械图片来自网络。另:父亲当年上缴手枪和红旗的下落,部队相关单位还能否查证?如果能成为部队展示光辉历程、开展传统教育的实物展品,那该多好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博文物连连看: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手枪
3500万支54式手枪告别历史舞台,以前打靶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中国一代名枪“54式手枪”欣赏
致敬远征军!盘点《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武器——手枪篇
二战最常见的五种枪械
德国毛瑟C96手枪-中国人最熟悉的手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