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安徽首任省委书记,主政安徽10多年,却因“责任田”差点被开除

安徽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有八百里的沿海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地跨淮河、长江、新安三大水系。

安徽更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

在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拂下,安徽更是发展迅猛,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截至2020年,安徽省生产总值为38680.6亿元,属于我国发展得较快、较好的省份,即将走向强省、富省行列。

喜看今日安徽的发展成就,我们更加怀念安徽省的第一任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一位被誉称为“红色密码之父”的老革命家、老红军,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人物。

建国后,曾希圣的成就很大,身上的头衔很多,他是安徽省第一任省委书记,担任过皖北区委书记,安徽省政协主席,山东省省委书记,华东局书记,西南局书记等职,官至正部级。那么,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位于湖南省资兴县东南角的州门司镇,有一个叫做牵牛坳的村子,这里层峦叠嶂,风景秀丽。1904年10月18日,曾希圣就出生在这个村子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的祖父是一名晚清秀才,开有黄阳学馆,比较进步,常常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社会腐败,贪官敛财,民众揭竿而起的事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好善乐施、深明大义的女性,这些都对曾希圣的成长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早就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曾希圣7岁时,就被母亲送入祖父开办的私塾进行启蒙教育,12岁就进入县立汉宁高等小学读书,聪明睿智的他,再加上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以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过读书,曾希圣不仅学到了很多的文化知识,更是开阔了视野,这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920年,年仅16岁的曾希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学校—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深受影响,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成为骨干力量,很快就当上了学生领袖,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组织了该校的“驱刘”大学潮。

1926年,曾希圣投笔从戎,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徐向前、张灵甫等名将成为同学。后随部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团指导员、汉口教导军事队长。

1927年“七.一五”事件后,曾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说,他是在白色恐怖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坚定性。入党后,他被派往武汉、河南、烟台、天津等地秘密从事兵运工作和党的地下工作,壮大革命力量。

1930年,曾希圣出任中共长江局军委秘书长,后又奉命前往上海担任中央军委侦察科长,专门负责我党我军的无线电侦察、收集情报工作,并创办培训班,培养无线电侦察方面的专业人才,侦察了很多重要的情报,被周总理称为“党内搞情报工作的神人和创业者”。

1931年,顾顺章叛变,上海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曾希圣来到中央苏区,担任毛泽东的军事高参,出任情报二局局长,李涛、谭震林、钱壮飞都是他的副手,专门负责中央的情报工作。他还在瑞金主持创办了无线电学校,为红军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红军打仗以及后来的长征途中提供了大量情报,有力打击了敌人的进攻。

如1934年12月,曾希圣领导的二局成功破获了,敌人在湘西、湘南调集重兵围剿红军的情报,毛主席迅速作出决定,力主红军及时改变行军路线,转到贵州、占领黎平,召开黎平会议后,又占领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主席在党内和军内的历史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正是由于有了曾希圣提供的重要情报,毛泽东才能够在长征途中,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顺利指挥红军攻占娄山关,二取遵义,击毙击伤敌人无数,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大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

随后,毛泽东又根据二局侦破的情报,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把敌人搞得团团转,摸不清方向。就这样,长征红军成功跳出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天罗地网,胜利到达陕北,可以说,曾希圣功不可没。多年后,毛主席还曾几次提到他的这一大功。

全面抗战爆发后,曾希圣奉命前往重庆,在中南局继续负责情报工作,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皖南事变后,他奉命在安徽无为县领导党组织和游击武装,接应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指战员,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严厉打击。

之后,他又在皖江地方武装力量的基础上组建新四军第七师,并担任政委兼师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创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并带领根据地军民多次挫败了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斗争,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他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带领根据地军民积极从事大生产运动,创办了一大批军需民用工厂,故被称为“富七师”。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时候,七师由创建时的1900人发展到3万余人,解放区达15万平方公里,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希圣随部攻克了枣庄后,出任华东野战军六纵队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原军区副参谋长兼任豫西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等大型战役的战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曾希圣出任中共皖北区(省级)书记兼任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为安徽省后,毛主席亲自点将,由曾希圣出任安徽省第一任省委书记,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在主政安徽期间,为安徽人民做了两件大事,那就是治理淮河和搞“责任田”。

大家都知道,建国之初的安徽省,由于久经战乱,破败不堪,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被称为“乞丐之乡”。尤其是在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安徽又连续两年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使得原本就贫困交加的安徽更是雪上加霜。为此,有人戏称他为“乞丐头子”。

面对安徽的如此困境,曾希圣迎难而上,他说“安徽穷,是事实,但穷是可以变富的”。随后,他便对整个安徽地区的天文、地理、人文、水情、农业生产等进行全面实地考察,甚至追溯到安徽八百年以前的历史,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安徽发展的新路子。

考虑到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他首先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治理淮河水患,仅用了2年10个月时间,佛子岭水库胜利完工,到1957年底,淮河治理初有成效。经过8年苦战,耗资12.4亿元,治理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

他及时提出“改革避灾”的农业综合工程,大胆改变夏秋两季收成比例,扩大夏季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种植那些产量面积高、耐水性的农作物,彻底改变以往广种薄收的种植习惯。这种“三改”方案卓有成效,到1955年时,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创下了历史记录,收获粮食1152.9万吨,超出国家指标894.5万吨。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他十分重视工业发展,充分利用安徽的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煤、电和机械工业,大力开发本省的资源,重点建设钢铁和有色金属以及化工工业,将其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以此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1955年起,仅仅只花了2年时间,他就从上海迁来了100多家工厂企业落户安徽大地。除此之外,他还开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的培养和引进,为安徽全省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出现了普遍挨饿现象,尤其是山东更为严重,为帮助山东人民摆脱困境,中央急调曾希圣兼任山东省委书记、济南军区政委。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省的第一书记,这在我党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地方治理能力,以及上级对他的高度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初,为尽快帮助安徽人民渡过饥荒,曾希圣大胆在安徽农村推行“联产责任制”。他毫不畏惧地说”只要能帮助人民渡过难关,我曾希圣就领着全省人民走这条路。”

他率先在合肥市蜀山地区搞“责任田”试点,成功后,便迅速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推广,让农民大获丰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农民的积极拥护。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在1961年,安徽全省的粮食就达到了900万吨,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人民的生活。当其他省市都有饿死人的现象时,而安徽省的城乡即没有发现饿、病、疾、逃、荒、死的现象,那些外出的安徽人都积极返回家乡搞“责任田”。安徽人民亲切地称他为“好书记”,称他搞的“责任田”为救命田”。

我们不得不佩服,曾希圣这个毕业于顶级军校的高材生,搞情报出身的“红色密码”专家,竟然还是一个地方执政高手,超凡脱俗的种田专家。

曾希圣在安徽主政了十几年,改变了安徽贫穷落后的面貌,焕然一新。毛主席称赞他说“如果我们国家的省委书记都像曾希圣一样抓生产,那么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就大有希望了”。

正是由于曾希圣这位第一任省委书记,为安徽省奠定了良好基础,摘掉了“乞丐省”的帽子,日后的安徽,在此基础上发展得越来越好,即将跻身富省行列。

然而,就在曾希圣搞的“责任田”正如火如荼般地进行时,他却遭到了批评,

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安徽在“大跃进”中刮“五风”严重受到了批判。他搞的“责任田”,也被戴上了很多帽子。

但曾希圣对此却毫不畏惧,他坚持认为自己搞的“责任田”,其方向是没有错的,将来历史可以做出结论。为此,有人还建议开除他的党籍,甚至是杀他的头!

而就在此时,毛泽东发话了:“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杀头之议,不要再提了!”

不过最后曾希圣也没能继续担任安徽省委书记,而是被调离安徽,任华东局第二书记,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实权。

后来,曾希圣又被安排到成都出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但没过多久就遭到了冲击,1968年在北京病逝,10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实事求是地说,在曾希圣主政安徽的十余年时间里,对安徽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曾希圣搞的“责任田”更是力挽狂澜,一改安徽贫穷之艰难局面。

虽然“责任田”最后夭折,曾希圣任职期间也饱受争议,但后人对那段历史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并未带有别样色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2年安徽省委书记要被杀头,毛主席:没有他,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1965年毛主席得知曾希圣处境艰难,批评与会人员:你们不要忘了本
曾希圣是安徽首任省委书记,主抓农业,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享年65岁
曾希圣
他假冒老蒋发电报救红军,建国后1人任两省书记,64岁因迫害去世|希圣|建国|迫害去世
责任田和包产到户在安徽的历史渊源 ——金玉言先生与史啸虎邮件交流责任田和家庭承包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