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老总一生为赣州一战失利惋惜,黄维晚年回忆称:这一战是我打的

前言

彭老总晚年在他的自述中,曾提到自己打过的四大“败仗”,分别是红军时期赣州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家垴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府陇东战役和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

以上四大战役唯一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很重大的伤亡。

彭老总一向爱兵如子,对自己要求又很严格,他对于因自己失误而造成的伤亡都很痛心,所以始终铭记于心。

不过,就以资料中记载的情况来看,这四大战役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都是败仗,如西府陇东战役、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等,关家垴战斗虽然没能消灭敌人,却也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其积极意义也远大于损失。

而唯一不存在疑问的是赣州战役,作为彭老总早期指挥的战役,那确实是一场结结实实的败仗。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作战失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便集中了30万大军,继续发起对中央苏区的进攻,而当时红一方面军总兵力只有3万余人,但中央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避强击弱、速战速决,最终获得了全部的胜利。

尽管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大获全胜,但不能否认的是当时敌强我弱的状态并没有改变,可当时中央在“左倾”错误的指引下,否认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危急之下,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大城市,以争取革命在全国一省或者数省首先胜利的错误主张。

图|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要图

从1931年11月开始,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便多次提出,要求红一方面军停止攻打土围、拔“白点”的行动,集中兵力进攻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等城市。

1932年1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开会讨论临时中央提出的攻打南昌建议前,周恩来曾去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那时便指出:

“国民党军重兵固守坚城,红军又缺乏攻坚重武器,因此不能去打南昌。”

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意见十分重视,立即写信给临时中央,表示进攻中心城市有困难,然而当时临时中央给的回复是:

“如果不能打下南昌,至少要在抚州、吉安、赣州中选择一个城市攻打。”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再不去执行,就会被扣上拒不执行中央命令的帽子,但苏区中央局后来开会讨论期间,就抚州、吉安、赣州情况做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赣州守敌较少,而且比较孤立,于是大家又决定去攻打赣州。

然而毛泽东依然不同意,而且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

“赣州是赣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敌之必守,且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以红军现有力量和技术装备很可能久攻不克,还是不打为好。即使要打,也只能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

图|毛主席

可遗憾的是,这一正确意见并未被采纳,苏区中央局最终仍然决定攻打赣州,时任中革军委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后来回忆时称:

“我开始时也不赞成,后来中央一再来电,于是我又动摇,变成赞成打赣州了。”

当时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都赞同中央的决定,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中央红军当时的实力又比原来壮大了不少。特别是自宁都起义后,国民党军第26路军起义,17000余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加入红军,中央红军的兵力猛增至七万人,加上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得全军上下都弥漫着一股求战心切的气氛。

更重要的是,就连彭老总自己,也力主攻打赣州,后来在回忆录中,彭老总曾详述了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

“在进攻赣州以前,中央局的领导同志也曾经征询过我的意见。我说,如果有时间,蒋介石不来增援,赣州城是可以打开的,而且夺取该城后,对于赣江以西和赣江以东苏区联成一片,巩固后方和向赣东北发展就是有利的。”

因为全军求战心切,甚至当时还有人公然放话:

“打下赣州再和老毛算账!”

毛主席正确意见不被采纳,当时也备受打击,周恩来那时建议他休养一段时间,毛主席采纳了他的意见,向中央局请了假,回到了东华山休养。

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标志着攻打赣州的军事计划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

会议上决定,以红三军团并红四军、红七军为主作战,担负攻城和阻援的任务,任命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兼政委,江西、闽西军区共6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以游击战配合行动,由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负责指挥。

1932年2月4日,红军主力陆续抵达赣州城附近,在城中的国民党军立即收缩了防线,固守城池。红军迅速占领城郊的白云山、天竺山一线攻城出发阵地,从城东南进逼城垣。

一场旷日持久的作战也就此展开。

彭老总那时对于打下赣州,还是有着充分的信心的。

尽管赣州本身易守难攻,北面和南面还驻有国民党军优势兵力可以随时支援,但只要作战迅速,使敌人来不及增援,红三军团还是有机会夺取赣州的。

不过,从战斗一开始,红军在情报上就出现了重大失误。

彭老总一开始力主攻打赣州,是因为赣州守敌偏弱,认为赣州只有一个3000多人的杂牌旅,即便是加上赣南周边17个县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不会强到哪里去,可真正打起来以后才发现,敌人的数量远多于这个数字。

图|彭德怀

在《彭德怀自述》中,我们能看到彭老总对这一战事的记载:

“赣州城“久攻不克,(敌)援军既到,又未迅速撤回,屯兵城下,相持日久,兵力疲劳,致遭敌袭。此事直到1965年看到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登载当时守赣州的旅长马崑写的一篇守赣州经过,才知当时马旅是八千人,地方团队经过改编整训一万人,共一万八千人。我三军团兵力才一万四千人,敌以优势兵力,据坚防御,当然不易攻克。敌情没有弄清楚,就贸然攻坚,这也是一次严重的错误。”

据当时守赣州的国民党军12师34旅马崑回忆称:

“在这次战役(赣州战役)发生前,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因为准备第四次'围剿’部署尚未作好,叫我积极准备粮草、弹药,死守赣州。赣州围城战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成为了第四次'围剿’和反'围剿’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严格意义上来讲,当时马昆所率领的12师34旅,确实是属于杂牌军,这是一支滇军的部队,因为蒋介石本就存心要削弱在江西的滇军部队,所以从一开始来看,彭老总判断的也不算是失误,蒋介石确实有可能不予以增援。

据《彭雪枫传》中的记载:

“攻城的部署是:红二师负责攻击南门;红一师负责攻击西门;红七军负责攻击东门;红三师越过章江,占领制高点,控制北门。红四军各部部署在南康、新城和杨眉市等地。”

因为红军本身缺乏攻坚的重武器,所以红三军团在攻打赣州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炸药,准备用来爆破城墙。

马崑也在后来回忆中称:

“红军包围赣州城后,没有随即攻打,而是以天竹、白云两山为支撑点,构筑工事,建立火力据点,同时,又向东南两门方向挖掘坑道,准备爆炸城墙。我当时心里感到压力很大,从战斗的形势来看,被缴械投降有可能。当时(他们)到处写着'夺取赣州,活捉马昆’、'只杀马昆,不杀守城官兵’的巨幅标语口号,更给我精神上很大压力。但我不甘心失败,命令全军全力投入顽抗的激烈战斗。”

2月13日,进攻的红军对赣州城墙发起了第一次爆破,这也是红军自攻打赣州以来,首次爆破城墙,据马崑回忆,爆破的地点是赣州东门月城的城门洞。

“轰!”

巨大的轰鸣声直接炸塌了东门月城的城门洞,并把城墙炸出来一个缺口,可见当时红军在爆破上,确实进行了周密的计划,缺口为后续红军的进攻打开了一个通道。

不过,守城的国民党军显然也不傻,马崑交待,虽然红军炸塌了城门洞,但城墙的两侧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可以坚守,就连城内鼓楼上也有固定的火力点,红军战士们冲入城中后,立即遭到了国民党军狂风暴雨般的袭击,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双方的伤亡都很大。

据参加过赣州战役的开国中将方强(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回忆,赣州战役开始以后,红一师在红二师的配合下,以10人为一组架设云梯攻城,但这种仰攻攻城的方式,部队伤亡极大,在几次攻城不顺利的情况下,红军战士才采取了爆破城墙的办法。

图|红三军团第七军炸开赣州城东门情形

2月17日,红军进行了第二次爆破,同样未获得成功。

2月23日,红军进行了第三次爆破,爆破炸塌了东门一段城墙,负责攻城的红七军指战员立刻抢上,并攻入城中,守城的国民党军立刻展开反扑,双方陷入胶着状态,因武器火力上并不占优势,红七军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伤亡较大,不得已而放弃攻城撤出。

尽管三次爆破失败,但红军指战员依然毫不气馁,决定采取第四次爆破。

然而据马崑回忆,就在第四次爆破前两天,就有两个红军叛徒将此计划出卖给了他。

当时这两名叛徒密告马崑:

“在三天内,红军就会第四次爆城,东门的城墙就将被全部炸毁,现三个炸药包已装好,只等孙连仲部队起义的炮兵部队赶来攻城。”

两名叛徒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红军将要集中数量不菲的炸药第四次炸城,二是红五军团即将参战。

原来就在3月1日,中革军委向红三军团发出了“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并同时增调红五军团参战。

3月4日,红军进行了第四次爆破,这次爆破大获成功,三个炸药包,一个爆掉了城楼,一个爆掉了城墙右面的碉堡,一个爆掉了城门左翼的侧防。

图|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方强

可就在红军指战员冒着烟幕冲上去后才发现,马崑已经连夜筑起了第二道城墙,据方强回忆:

“马昆得知红军又将爆城的消息后,连夜进行新的顽抗部署,不顾老百姓痛苦和反对,不管人民死活,将东门铁匠街的房屋全部拆毁,强令居民每户送一个沙包,当夜就在东门内构筑了第二道新的防御工事。”

红军没能顺利的攻进城中,只好又退出来继续围城。

其实仗打到这个份上,攻城可以说是已经失败了。

马崑在多年后一篇文章中,讲了一段自己出城献策的故事。

大概的意思是,马崑在赣州艰难防守了一个月,突然接到陈诚拍过来的一封电报,声称赣州已经解围,马崑大吃一惊,因为城外的红军还在围城,并准备下一步的进攻,怎么能说解围呢?于是马崑冒险出城,连夜找到罗卓英,按照马崑的建议,罗卓英派了一个工兵营赶到赣州,进城后挖了一条向外直通的通道,然后再派黄维率领十一师32旅两个团前往赣州驰援。

黄维晚年看到马崑写的这篇回忆后,却斥责他是“瞎吹”,并亲自写了一篇《对〈蒋军赣州守城战役亲历记〉的补正》予以驳斥。

在黄维的回忆里,马崑所谓出城献策的情况,自然就不存在,而真实的情况时,十八军在接到马崑的求援后,立刻马不停蹄的直抵赣州城下,黄维率领的十一师32旅作为十八军的先头部队,当先一步就赶到了赣州。

“马(昆)文说,在罗卓英部队来赣的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晚上,陈诚拍电话说赣围已解,要调走部队,因此马昆冒险缒出城外,向罗卓英出谋献计。事实是十八军兼程驰援赣州,该军抵赣之日,我是先头部队,在沙地驱逐红军的游击部队直抵赣州城北门,架成浮桥,于黄昏后冒东门外、西门外红军射击的干扰,率所部三团入城,先巩固城防。”

黄维率部入城后,立即协同马崑旅防守,并向东门派去了一个营的兵力,红军第四次爆破东门城墙时,黄维的那一个营也参加了战斗,将冲入城中的红军又打了出去。

也因为城内国民党军得了支援,所以针对城外红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扑。

3月7日,国民党军从赣州城墙挖掘通道向外进攻,加上国民党军十一师62团袭击红二师,猝不及防之下,我军惨败,如果不是红五军团第13军紧急驰援,后果不堪设想。

据《彭雪枫传》中回忆赣州战役:

“红军伤亡3000余人,红四军第十一师政委张赤男、红五军团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政委欧阳健等10名师团干部英勇牺牲。红三军团第一师师长侯中英被俘,后遭杀害。”

一提起赣州战役,黄维晚年颇为得意:

“红军围攻赣州时,十八军兼程驰援赣州。我是十八军十一师三十二旅旅长,在沙地驱逐红军的游击队后,直抵赣州北门,架成浮桥,在黄昏后率部三个团入城,立即接替北门、西门、南门的城防守备。当夜,红军在东门爆破城墙,部分突入城内,经马昆旅反击,被打出去。又经四五天,工兵营坑道挖成后,师长罗卓英命令总攻,三十二旅于夜半后,由坑道潜出城外,六十五团围困红军一个师,从师长侯忠英以下全部俘获。彭德怀只知马昆……嗯,都过去五十多年了。”

图|1932年3月7日,赣州突围战斗中被俘的部分红军干部战士

记者又问:

“黄老当时多大年纪?”

黄维回答:

“刚满28岁。”

“彭德怀比您大六岁,陈诚也比您大六岁。”

“对对!”

图|黄维

一提起陈诚,黄维立刻肃然起敬,黄维对他有知遇之恩,一直到晚年,他也没有避讳谈这一点。

黄维后来几次谈到赣州战役时坦言:

“如果不是红军第五军团的支援,赣州战役他布置下的陷阱说不定能全歼红军的第三军。”

赣州战役后,我军整体陷入被动,在当时情况下,周恩来立即嘱咐项英到东华山上去请毛主席,事实上毛主席虽然向中央请了假,但始终关注着前线战局的情况,受到消息后,毛主席立即与项英下山,并制定了各种对策,电告朱德。

1932年3月8日,毛主席抵达赣江口军委前线指挥部,那时红军已经脱险,朱德在给毛主席的电文中告知:

“我们采取了你在瑞金给我们的电报,红军已经安全脱险了。”

一直到此时,毛主席的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史】彭德怀自述的四次军事失利之红军时期的赣州战役
黄克诚性情耿直敢谏言,彭总自愧不如:你比我更像彭德怀!
神奇:他和李天佑竟同时与死神擦肩而过,侥幸逃过一劫
这一战,政委四次要求撤军未获准,发现危险后抗命撤军,救了全师
彭德怀攻打赣州失利,懊悔一生不知对手有谁,黄维多年后揭晓真相
红色三明古城寻踪——追忆1934年东方军攻克沙县城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