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五虎上将沦落为“共谍”:卫立煌做了什么,这么招蒋介石恨

特邀作者:李寻欢

1948年11月26日,蒋介石召开一次特殊的高层会议,会上各官员低头不语,生怕被蒋介石点名,因为此次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辽沈战败,是谁的责任。

老蒋在台上一阵无能狂怒、大骂娘希匹后,眼见下面的官员心不在焉,也只能叹了口气,当即宣布: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参会官员一听战败责任不在自己,登时喜笑颜开起来,个个化身“正义之士”,对卫立煌各种指责。

事实上,自国民党在东北溃败后,关于卫立煌“反蒋通共”的传言一直存在,许多人因此认为:辽沈战败主因在卫。

卫立煌真要背锅吗?

一、“反蒋”是真

关于卫立煌反蒋,并不是说他“谋反”,而是他在辽沈战役前以及战役中间对蒋介石命令的各种反对。

卫立煌作为蒋介石麾下“五虎上将”之一,历来被外界是看做老蒋的忠实部下,为何会在战役紧要关头多次“反蒋”?

第一, 辽沈战前,蒋卫关系已经大不如前

卫立煌虽然不是黄埔出身,也非蒋介石的浙江同乡,但是他在国民党中的资历以及对孙中山的忠诚不容置疑。早在1917年,卫立煌就加入了孙中山的卫队,聆听孙的教诲。

此间,蒋、卫两人多有接触,蒋介石由此注意到这位青年才俊,并有意拉拢。而卫立煌也心怀知遇之恩,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南征北战,为蒋介石打了不少硬仗。

但是这一切却因抗日战争的到来,出现了变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一改“敌共”态度,坚持枪口对外、抗击日军,还和共产党走的很近,多次会见共产党军官、为八路军提供武器。而这些,是蒋介石不想看到的,蒋遂对卫立煌再三警告,要求其远离共产党,但是卫立煌对此却是“左耳进右耳出”,蒋、卫关系出现变化。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就开始密谋进攻共产党,有“亲共”嫌疑的卫立煌自然被打发的远远的,出国考察去了。直到东北战事吃紧,蒋介石才将卫立煌调回国内,所以辽沈战前,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

第二, 卫立煌对东北局势的不满

1948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在东北地区成立“剿匪总司令部”,卫立煌出任总司令。升职为一方大员,卫立煌本该满脸笑容,然而他却是满面愁容,原因很简单:东北已经是个烂摊子。

此时的东北在杜聿明、陈诚两人的先后“英明”管理下,已经飘满红旗、遍地都是解放区。解放军在几轮攻势之后,消灭了数十万敌军,国军只能龟缩在沈阳、锦州、长春等几个城市中。

在卫立煌看来,这个时候调他去东北,说的难听点,就是蒋介石想找个背锅的,卫立煌能满意吗。

因此,在收到蒋介石的任命后,卫立煌随即前往南京总统府,当面向蒋表述不愿去东北的想法。蒋介石软硬兼施,卫就是不从,两人闹了个不欢而散。但是,官方任命已下,没有无故撤回的道理。蒋介石只得让顾祝同、谭祥等人,上门劝说卫立煌。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向卫立煌当面保证,如果东北战局最终失利,一切责任和卫立煌无关,还答应从关内调遣5个军前往东北。

眼见拒绝不成,卫立煌只得带着对东北局势的不满,勉强上任。

第三, 卫立煌对蒋介石“捣鬼”的反感

卫立煌上任后,就东北局势做出许多努力,如:

(1)和美国联系,获得了美国的空中支持,东北国军的物资得到补充;

(2)向国军政府索要拖欠的军饷和给养,积极整军经武等等。

但是,这些固守一城的做法都有悖于蒋介石的原始计划,即:打通北宁线,将沈阳的主力撤到锦州。

而卫立煌对此不以为然,还是坚持己见:国军应当坚守沈阳、长春、锦州等地,以待时机

为了说服蒋介石,卫立煌亲自喊来时任第九兵团司令的廖耀湘,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东北不可丢,从沈阳撤军,就意味着将东北拱手相让,东北一失,华北还久吗?

廖耀湘作为国军中一员猛将,是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新编第六军的军长,在蒋介石面前绝对是能说得上话的。

卫立煌希望廖耀湘去一趟南京,劝说蒋介石,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卫立煌大跌眼镜。

在廖耀湘一行抵达南京后,蒋介石在私邸单独召见了廖耀湘,在听完廖耀湘转述卫立煌的意见后,蒋介石非但不同意,而且还对廖耀湘透露道:“你是黄埔校的学生,我肯定信任你,如果你把主力撤到锦州,就是头功,东北的军政可以由你来主持”。

当时的廖耀湘也才40出头,正是官瘾大的时候,一听“校长”这样明示,立马把卫立煌的嘱托扔到十万八千里外,回到东北组织机动兵团、以待随时撤退。

除了廖耀湘以外,蒋介石还越过卫立煌,要求第七兵团司令官刘安琪、沈阳防守司令官梁华盛等人撤到锦州。

左起:顾祝同,陈诚,蒋鼎文,刘峙,卫立煌

笔者行文至此,也是对老蒋持之以恒的的微操精神表示“佩服”,听说过敌军挑拨离间、扰乱将领关系的,像蒋介石自己捣鬼、祸乱自己的军队,实乃少见。将军统兵作战,要的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怕的就是一把手隔空瞎指挥。

显然易见,卫立煌对蒋介石挑拨将领矛盾的做法,十分反感。

第四, 卫立煌反对蒋介石撤到锦州的深层原因

总的来说,卫立煌反对蒋介石主要集中在一点,即:蒋介石将沈阳主力撤到锦州的主张。

那么这个反对是否正确呢?

就当时形势而言,蒋介石计划集中东北国军力量,打通沈锦线,让沈阳主力撤到锦州,和华北地区的国军连成一片,再攻东北。

这个计划可行吗?

先不说失去东北的严重后果,就当时沈阳撤退的路线来看,一旦沈阳主力出城,背对着辽河、新开河、饶阳河三个大河,向锦州行军,一定会被解放军包围、切断,然后分开吃掉,廖耀湘兵团援救锦州的结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卫立煌的反对是正确的。

事实上,就当时的东北形势,卫立煌除了计划固守沈阳、长春、锦州等地外,还有一个备选方案,即:想要撤退沈阳主力,安全之策是从关内调集几个军到锦州,打通锦沈线,沈阳部队西进和其会师,而后一起北上援救长春,届时共同撤退。

但是,当时的华北国军已经被我军困在原地,傅作义也另有心思,蒋介石很难调的动华北部队,卫立煌的这个想法只得作罢。

国民党在东北的溃败已经注定。

二,通共是历史黑锅

“卫立煌是否通共”这个话题,一直是民间讨论的热点,对此,笔者也不卖关子,先声明一下本文的观点:辽沈战役期间,卫立煌没有通共。

上文也介绍到,关于“卫立煌通共”的传言始于抗战时期,卫立煌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但是仅凭此,就可断定卫立煌通共吗?

蒋介石的爱将陈诚,也曾在抗战前和抗战后对我军大肆围剿,但是在抗战期间却坚决抵制国民党内的反共呼声,对八路军多加照顾,和周恩来、叶挺的私交非常好。(注:1、陈诚曾亲自登门拜访周恩来,希望他出任抗战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陈诚本人是部长;2、陈诚和叶挺是保定军校校友,陈诚在新四军成立阶段做了很多工作)。

难道由此就能说陈诚通共吗?所以,只凭卫立煌在抗战期间对我党友好,就断定卫立煌通共,是站不住脚的。

除此之外,笔者还查询网络上一些关于卫立煌在辽沈期间通共的文章,文章声称“卫立煌在沈阳想起义,却找不到一位赵姓的地下党员,因此起义未果”。

笔者在查询一些出版书籍后,查到了这位赵姓地下党员,此人名为赵荣生。

卫立煌和赵荣生的相遇也是一次偶然。

1938年1月,蒋介石在洛阳召开了第一和第二战区军官会议,时任第十八集团司令的朱德在临汾地区,和卫立煌同车前往洛阳。

两人在车上相谈甚欢,朱老总向卫立煌讲授了一些统兵的经验,劝诫卫立煌在抗日时要注意部队的政治工作。而卫立煌麾下缺少政治思想人才,于是便向朱老总请求,希望朱老总引荐一位。最后,朱老总给卫立煌推荐了赵荣生。

不过,在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多有合作,比如上文所说的周总理出任国民党成立的军委政治部副部长。赵荣生到卫立煌麾下工作,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常现象。

卫立煌如果真的通共,想在沈阳起义,城外遍地都是解放军,又何必“找一位地下党员”呢?所以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

三,结语

国军在东北战场的溃败,原因是综合且多阶段的。

在卫立煌空降沈阳之前,杜聿明、陈诚两人在东北吃了很多败仗,国民党已经丢了基本盘,想靠卫立煌一人挽回局势,无疑是痴人说梦。而蒋介石不顾他和卫立煌关系的恶化,坚决“微操”、插手东北局势,致使东北国军将领不合,各自有小算盘,战时不能齐心,也是最终大溃败的一大因素。

当然了,最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党失了民心,而我党得了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站在人民一方,终究会胜利。

辽沈战役后,卫立煌被长期软禁起来,直到蒋介石下野,卫立煌才借机走出牢笼,并从此远离国民党。

1949年10月,在得知新中国成立后,远在香港的卫立煌亲自给毛主席发了贺电,内容如下:

北京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中国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致电贺忱。

1955年,卫立煌有意回归家乡,毛主席闻讯后,亲自致电:卫俊如先生,...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望早日来京,藉图良晤。

3月15日,卫立煌回到了祖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军辽沈战役失败谁负责?卫立煌一个光杆司令,让他怎么负责
郭汝瑰回忆录-78
如此用人谋略,神来了都甘拜下风
统领十几万精兵,却长期无用武之地,廖耀湘到底是被谁坑了
辽沈战役:林彪和他的黄埔同学的对决,最终四期的战胜了一期的
辽沈战役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军兵团,却在一片混乱中全军覆没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