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部队成长
在 部 队 成 长(一)

作者:余泽江


我们这代中国军人,是十分荣幸的。我们当兵时,部队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发扬革命传统,风清气正,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官兵关系融洽,战友亲密无间。雷锋精神在每个兵身上体现,英雄气概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
那时,只要你努力了,就会政治上得到进步,工作上得到肯定。那时,我们不知什么叫待遇,什么叫回报,什么叫奖金、什么叫买官卖官。全凭一腔热血,一颗红心。
谁能预想,在后来一段时间里,部队一切向“钱”看,你要想入党,提钱来;你要想提干、晋级、升迁,提“钱”来;甚至当个志愿兵也要上贡三五万。部队官兵关系成了金钱关系,部队的腐败程度史无前例。
所以说,我们那一代军人,真是逄了好时节。请看《在部队成长》,你就会感觉到那个年代的伟大和光荣!

▲梦想成真。

一、一个夙愿,长大一定要参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读书时,没有毒教材,受的是正统的、革命的、进步的教育。从小知道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对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怀着崇敬的心情,以郎牙山五壮士、董承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雄人物为楷模,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久久产生了一个夙愿: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我美丽的家乡——沔鱼河。

1968年6月,按年份我们已该毕业。燕子口中学接上级通知: 老三届各届学生全部准予毕业, 那里来回哪里去。属农村的返乡务农,属城市的暂待业(后作知青下农村)。我们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离开了学校。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们的学业,使我们本来可以考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破灭了。

我回到农村,生产队长余应奎给我任命了个记分员职务。我父亲认为:还是要整点事情给我做。父亲到公社,找到当年一起参加革命工作的公社书记兼革委主任张国仁、副主任陶正荣,诉说对我回乡后的焦虑和打算。

两位领导觉得铁匠公社当年就这么一个初中毕业生,用于一个生产小队记分员,实在可惜了。

▲父亲余世昌(左), 1919年农历6月16日生于小河沟村响水滩,逝世于1994年农历9月初7,享年75岁;母亲詹绍珍(右),对坡大寨人氏。生于1921年农历腊月初5,逝于2010年农历五月初三。享年88岁。

说来也巧,正在父亲与公社领导交谈时,中心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张尚仁来公社汇报工作,张国仁书记说:“你们大队没一所学校,几十个适龄娃娃没书读,你们考虑过吗?”

张尚仁摇摇头:“一没师资,二没教室。”张国仁书记哈哈一笑:“全公社唯一的一个初中毕业生在你们大队,咋没师资?

教室在居中的地方找一间民房,不就可以了吗?”听国仁书记这一讲,张尚仁拍了拍脑袋,说:“我们大队有上百个适龄儿童,没有一所学校,这太不合情理了。我们请求上级批准中心大队开办一所民校,教师先由泽江顶着,视学校发展情况,再多招录几个教师。”

张国仁书记哈哈大笑:“尚仁这想法好!特别是高坡、苗寨、水化林、包包上、小弯子、岭岭上几个小队的孩子,来铁匠寨小学读书,一二十里路,太艰难了。

此事就这样说定,我们公社马上给区革委、区中心校写报告,请求批准建立中心大队民办小学。你们大队也筹划一下,学校怎么建?对老师的待遇也要定下来。”

▲盼望走出乌蒙大山。

张书记很实在,他来到区里,找到区革委会范泽书主任,递上公社的办学报告,范泽书答复:“建学校,区革委没权批与不批,要中心校对口上报县革委教育领导小组”。

张国仁找到中心校校长王登敏,王校长说:“办学校容易,师资难,你们有教师人选吗?”国仁书记说:“有啊,我们公社有回乡初中毕业生”。王校长惊问:“谁?”张书记说:“余泽江,燕中应届毕业生”。王校长点了点头:“余泽江,我的学生。在燕小时就很爱学习。”

王校长答应到县革委跑一跑。

过了几天,我父亲见没消息,就来到公社。张国仁讲了他到区里请示的情况。我父亲是个性急之人,他一刻也待不住,立即赶到燕子口,找到王登敏校长。父亲教了几十年书,和王登敏很熟。

王校长告诉我父亲:“这段时间忙,还没去县里”。我父亲就催促:“校长,请你看在我们打交道多年的份上,帮我家泽江一把”。王校长说:“余老师,莫急。你们大队办不了小学,我也把泽江安排到其他学校去代课。”

我父亲从燕子口回来,把王校长的话转告了大队支书张尚仁。张尚仁急了,马上来到公社,找到张国仁书记:“泽江明明是我们大队的,为什么要放到别的地方去?”逼着张国仁和他一起到燕子口中心校,千求万求:“中心大队非办学校不可”。

王校长被公社、大队缠着,只好到县里。县革委教育领导小组答复:“大队申请办学校,要县里派人实地亲自考察才能定”。

王校长就在县里给铁匠公社张国仁书记通了电话。

为了迎接县里来人考察,公社要求大队做好充分准备:一是校址;二是学校教室及课桌;三是适龄儿童登记;四是分级承担教师待遇的方案;四是师资,一定要做好泽江工作。

大队按照公社安排,校址定在包包上,教室设在余应成家堂屋,桌椅由学生家长自备。召开各小队负责人会议,各队统计入学适龄儿童数。对于教师的待遇也列了七八条,家长占大头,大队、小队各分摊小头。大队长张尚仁还给我谈了话,要求我积极配合。

过了十来天,县革委教育领导小组来了三个人,先了解适龄儿童情况,再看学校选址。最后接见了我。

一见面,我惊喜了:带队考察的是县革委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黄安虞。是原燕子口区青年干部,我们算是老熟人了。

黄安虞问了我一些情况,就说:“铁匠公社中心大队办小学的事,我们回县里后如实汇报,请你们耐心等待。”

8月,县革委下了文件:“同意燕子口区铁匠公社中心大队设立一所民办小学”。燕子口区中心校发文:“余泽江同志任中心大队民办小学教师兼负责人”。

中心大队民办小学,招收高坡、苗寨、水化林、包包上、瓦窖田、小弯子、岭岭上、以子沟等生产队的适龄儿童入学。

给我的待遇是一月30斤苞谷、5斤杂粮、8元钱。这比一个农村劳力出工的待遇高得多。万事具备,只待九月一日开学我就上任。

8月,冬季征兵工作开始,报纸上宣传说苏联屯兵百万于中苏边境,随时都要进攻我国,今年招的新兵是去中苏边境。

男儿本当为国效力,保卫祖国应是热血青年的责任,再说参军、当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是我一直以来的最大夙愿。我决定应征报名参军,去保卫祖国,同时也去闯闯天下。

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老子脚板皮都跑肿了,才给你寻求到办学校这条路,你就在家门口教书,既能享有一定待遇,又可照顾到家里,这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事,去当什么兵?”

▲我坚决报名应征。

我理直气壮地争辩:“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现在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苏修、美帝、日本、蒋介石都虎视眈眈,我们年轻人不去保卫祖国,难道睁着眼让敌人打进来?”

父亲讲不过我,说:“你已被批准办民校了,当兵的事由你二弟去,他也能扛枪保卫祖国。”我没有反驳父亲,就作了让步:“我和二弟一道报名,谁体检合格谁去当兵。”父亲只得同意。

去公社报名,需得大队出证明。大队长张尚仁听说我要报名应征,不干了:“我们大队第一个初中毕业生曹华兴,1964年一毕业就去参军了。余泽江算第二个中学生,不能再走了,要留下来把学校搞起来,几十个适龄入学的娃娃上学也是大事。”

大队是一重天,大队不同意就挡了我报名应征路。我只得去找公社革委会主任张国仁,他是我伯母的弟弟,我们喊他“舅舅” 。

“舅舅,国家需要青年去保卫祖国,我们青年就应该积极响应,你说是不是?张大队长不同意我去报名,说要留我下来教民小,请你帮我做做工作。”

张国仁笑了笑说:“全公社就你一个初中生,县、区又批准了你当民办教师,大队的考虑也没什么错。”

我说:“舅舅,虽然我是中学生,一入学就遇文化大革命,也没学到中学的文化知识,和小学六年级学生也差不多。现在公社范围内,六年级学生还是有几个的,教一二年级是可以的,我去当兵不会影响中心大队办学。”

▲到昆明来接我们的是汽车23团车队(左图),云南的公路在崇山峻岭中十分危险(右图)。

张国仁答应做做工作。

8月中旬,一天,公社青年干部胡南岳到我家,通知我到燕子口区医院参加征兵体检。我知道张国仁做的工作有效了,一旦体检没啥问题,我参军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

9月1日,中心大队民办小学如期开课,老师换成了余吉祥。

10月16日,难得的小阳春,寒冷的乌蒙山阳光灿烂,清亮透底的沔鱼河水奔腾欢唱。那是个星期日,我正在家中背粪栽洋芋,只见家门前大路上大队長张尚仁领着两个解放军往我家走来,我心呯呯直跳,激动不已。难道我的愿望就要实现?

解放军是来做家访的,我父亲听说我体检合格,顿时火冒三丈:“你都19岁了,该结婚立业了。还去当什么兵?”

到了这个时候了,亊关我的前途,我也不顾父亲颜靣,就顶撞起他来。我说:“当兵是保卫祖国,苏联都要打进来了,我为什么不能去?”父亲也不让步,他說:“你是家中老大,要去只能你二弟去。”张大队长说:“你家老二去体检,有沙眼,无法录取。”

一个解放军说:“老人家,当兵要各方面合格,不是想叫誰去都可以的。”

父亲是有文化的人,听了军人的话,他分得清轻重!只是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沒有再说什么。

解放军见我父亲软了下来,开导说:“老人家,泽江有文化,部队很需要有文化的青年,你应该支持。我们这次体检合格的兵,全区就他一个初中毕业生。”

父亲默然了,毕竞他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知道沒有共产党就沒有新中国,沒有解放军就沒有太平日子的道理。

1968年11月12日吧,公社武装部把县人武部颁发的入伍通知书送到我家中,通知写着:“余译江同志,你被批淮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欣喜若狂,我应征入伍了!

1968年12月26日,一个永远留在我记忆中的日子!按照县人武部的通知,全县新兵于12月28日在毕节县城集中、换装、交接新兵。

直到新兵团在水城上了铁皮火车,我们才知道:毕节这批新兵,不是去中苏边境,而是到云南省普洱驻军303(22分部) 部队。

▲1969年139医院大门和门诊广场。

到了普洱,我、陈思玉等49个毕节新兵分配到西双版纳勐腊县第139野战医院。

在新兵集训中,我被任命为四班班长。同时也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肩上” ,遂了我的心愿,成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

编辑:毛秘 方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豫南记忆丨我在大队文艺宣传队的那些往事
[文学原创]•王作林长篇小说连载:带着初心返乡(三)
那年那月那人
童年记事 :温暖相亲乡情
空忆梦中人(四)
川江记忆——少女之梦(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