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北怀旧之旅(一)

      2023年7月1日,我们老两口带着7岁的小外孙,与一对朋友夫妇一行5人,开启了东北自驾游的“怀旧之旅”。

      为什么怀旧,怀什么旧?

    我从2岁到38岁(1956年—1992年)在吉林省长春市生活和工作了36年。1993年离开长春到北京工作有整整30年了。

     我是吉林工业大学(现在是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职工家属。在长春的36年中,有24年生活在工大挍园里,对工大有深厚的感情。到北京工作后,虽然暂短地回过几次长春,但都没时间回工大看看。

      我和老伴都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批考上大学的“七七级”学生,分别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工业大学。老伴还是工大校友。

      我在东北师大学习4年,1982年毕业留校又当了11年老师,共在师大学习工作了15年。师大和工大是一路之隔的邻居,我小时候就经常到师大去玩。因此,我在长春的36年都与师大有关,对师大同样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长春也是我父母长期工作的地方。两人都是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由苏联专家培养的第一批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长春。母亲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吉林省委党校任教,父亲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历经四十年,直到1992年离休。

     所以长春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非常想再回去看看!

    还有吉林市,是我老伴的故乡,也是43年前我们第一次谈恋爱的地方,之后十几年每年寒暑假都到吉林市的老丈人家坐客。但搬到北京之后也多年没有回去了,也是我们共同想念的地方。

     我们在7月1日,从北京开车到沈阳住一晚,7月2日从沈阳出发开车到长春。当天下午,我们就立即到吉林工业大学去。

            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 原吉林工业大学)

      现在的大学都严格管理,车辆和行人都要证件刷卡才能进入。我们没有证件,就对门卫说,我原来是工大家属,老伴是工大校友,专程从北京回母挍拜访,才让我们进去。

    从1956年到1980年,我在吉林工大住了24年。进入工大校园,触景生情,每栋建筑都能引起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回忆……

     沿着工大中央主路向东走,路北侧有一大片花园,原来是吉林工大附属小学所在地。我从1961年到1967年在此上了七年小学,因为受文革影响停课一年,1968年才上中学。听说前几年工大附小的校友组织了一次大聚会,把历届毕业生包括老师,能找来的都找来了。但我与小学同学早已失去了联系,没能参加聚会,很是遗憾。      

        原吉林工大附属小学所在地

     从工大花园处再向东走,看到一个纪念碑,由三个长石条叠加在一起,分别刻有“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字样,代表了学校的发展史。1955年经机械部、农机部和教育部决定,由上海交大、山东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成立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改为“吉林工业大学”,1960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汽车和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27所院校之一。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纪念碑

      我母亲是第一批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任教的老师,曾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由于是讲共同课,给所有系的学生都上过课,而且上课认真,教学质量好,在工大曾经小有名气,一提“张大简”的名字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在纪念碑南侧,工大中心道路边上,原来有一个平房商店(现已变成了教学楼),当年是工大日用消费品的主要供应点,那时候叫“合社”,是源于五十年代搞公私合营建立的商业合作社。那时候没有超市,都是隔着柜台买东西,物资十分紧缺,什么都凭票供应。小孩愿意吃点心,所以我记得这个“合社”里的点心只有动物饼干、炉果和萨其马三样,后者价格最贵九毛多一斤,我每次看到都流口水,也舍不得买。还有一种果酒叫“玖瑰”酒,我读成了“怀魄”酒……

     我们小时候买菜,也到这个工大“合社”来。当时没有自由市场,蔬菜严重供不应求。每天早上,我提个布袋子,与几十个人挤在“合社”后院大门口,眼巴巴等着运菜的马车过来。每天只有一车菜一个品种,运来一车豆角就买豆角,运来一车笳子就买笳,没有选择。车一来,大家就一拥而上“抢菜”。由于数量少,每人只卖2毛钱的(当时菜几分钱一斤),卖完为止。

      这个“合社”旁边有个粮店,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买粮。当时粮油都是定量供应,成人每人每月31斤,小孩27.5斤,其中每人大米1斤,白面5斤,其余都是苞米面、高粮米等粗粮,豆油每人每月半斤。我们家买粮的“重任”由我承担,推个自行车,分几次把粮食运回家。那时候做菜就放一点点油。如果按现在的习惯,半斤油两天就吃完了。但那时候油水少,很少有“三高”疾病和大胖子。

     在工大纪念碑再向东走,大路的北侧是工大的第二教学楼,始建于1960年,原计划建五层,由于正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资金紧张,改为四层,但仍然端庄大气,每一层房间都很高,整个楼相当于现在居民住宅六七层高,曾长时间作为工大的主教学楼。

     我们在楼前遇见了两位即将毕业穿着“学士服”照相的女孩。我老伴对她们说,我是七七级的,经常在这个楼里上课。两女孩惊讶地说“那你是老前辈老校友了”!我说可以当你们的“校友奶奶了”!

              工大二教学楼

      在工大中心大路的东面走到头,原来是工大的校部楼,人称“小礼堂”或“红楼”,曾经是伪满洲国日本人建的“大同学院”,也曾经是工大的标志性建筑,是重要的历史建筑,但己于1999年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逸夫教学楼”。        

  原工大校部楼变成了“逸夫教学楼”

     我小时候不知道这些历史,只知道我母亲在校楼里工作。校部楼里还有一个大澡堂子,工大教职工定期发澡票,我也经常到里边洗澡。另外,校部楼一楼最北边有个小窗口,是卖工大“大礼堂”电影票的地方。那时候看场电影很不容易,票不好买。一次我一位小伙伴去窗口买票,上面写着.“票己售完”,他回来告诉我说“票己集完”,把“售“读成了“集“。

     原校部楼“小礼堂”北侧,是工大的“大礼堂”,这也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在文革期间,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许多电影都被打成“封资修”的作品不能上演,能演出的只有京剧样板戏电影和《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嗄》等几部电影,外国电影也只演与中国关系较好的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的少量电影。但既便如此,每次大礼堂演电影,门口总是挤满了买不到票的人群,特别有一大帮孩子,总是挤在门口的人群里往里混,检票的人问“票呢?”,他说.“后边人一起拿着呢”,后边人说“我不认识他呀”!而前边的人已经跑进去了。还有许多人跑到路上,见到去看电影的人就反复问“谁多票卖一张,谁多票卖一张”。而我作为工大子弟,都是通过家长单位订票。我中学同学每次听说工大演电影,就说“晓明给弄两张票呗”,我也因为能弄到电影票而感到很自豪。

                 工大大礼堂

      关于大礼堂,还想起一件童年往事。我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问我想不想加入“少先队”。我说“想”。几天后就在大礼堂举行了学校的入队仪式,同学们走上台,老师给我们戴上了红领巾。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回学校时走在第二教学楼北边的路上,全体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在60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接上共产主义的班,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离共产主义也不远了。

      我们离开大礼堂向西走,来到了原工大四食堂(现在叫“南岭四餐厅”)。我老伴说她在工大期间就在四食堂吃饭。食堂前面的一条路,是我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要走的,从我家“新五栋”到工大“合社”的必经之路,也是工大南北向的一条重要道路。

              工大四食堂

         工大四食堂前的道路

    我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工大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个习惯,在室外用大喇叭广播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啊、建设高潮……”     

    这时候不用看表,一听歌声就知道到中午了。随着歌声,大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走向食堂,校园里也开始热闹起来……

      从四食堂往北走不远,就来到了我一生中最想念的地方:工大“新五栋”家属区所在地。“新五栋”是始建于五十年代的五栋苏联式建筑,外墙厚厚的、房间高高的、窗户窄窄的三层红砖人字顶楼房。

      但很可惜,“新五栋”在前些年已经全部拆除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高层住宅楼。据说这块地已经卖给了开发商,不属于学校的区域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原工大“新五栋”

   工大“新五栋”变成了高层住宅楼

     当年我家住在第五栋十三号。五十年代时,我们祖孙三代一家六口住独立的一套单元房,有四室一厨一卫约一百多平方米。但好景不长,由于教职工越来越多,长时间没有盖新房,在六七十年代,我们这套房里住进了三家十四口人。

    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什么不愉快,因为家家都一样。特别是每家都有两三个、三四个孩子,大家在一起玩得很高兴。

     “新五栋”是围成一圈的五栋楼。中间的一片空地原本是用来绿化的,但在蔬菜供应十分紧张的年代,这块空地成了家家户户挖菜窖,装冬储菜的场地。每到秋天,各家都买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大白菜。在放入菜窖之前还要凉晒十几天。当时家属区可以看见到处都是大白菜的观场景。

     我在十七八岁时,也为家里挖了两次菜窖,要挖出一个深和长各2.5米、宽1.5米的大坑,再找一些木头和破草垫子盖上土成为顶棚。这属于重体力劳动,现在城里的年轻人肯定没干过。

     在我们家房后,紧靠“新五栋”西边是三栋学生住宅,始建于1961年,称为“汽车楼、农机楼、女生楼或电子楼”。现在经过全面整修,已经焕然一新。

      我老伴在工大上学时,就住在女生楼。我大妺妺与她是同学,住在同一间宿舍里。经我妹妹介绍,我们开始交往。女生楼离我们家只有几十米,使我们谈恋爱有了便利条件,每周定期不定期的在我们家里约会……可以说,我们爱情的火花,就是在吉林工大点燃的!

    工大汽车楼、农机楼、女生楼

     由于时间有限,工大还有几个校区没去。但有两个建筑也在我的记忆中。一是工大第一教学楼,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我5岁时在户外游玩被大风吹跑,跑到了一教学楼前面,被路过的大学生送回家;二是进入学校大门道路南侧的一段围墙,我8岁时翻越围墙把胳膊摔骨折了。这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很纯朴,没有拐卖儿童一说,五六岁以上的孩子在家附近游玩,已经不用大人看管了。

 5岁时被大风吹跑到工大第一教学楼

     在工大校园里,我从2岁到26岁,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在平凡的生活中见证了社会的剧烈变化。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过着平静的生活,使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我们在城里的生活也没受太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12岁上小学五年级,学校被迫停课一年。在1966年到1967年期间,我亲眼目睹了文革中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运动,许多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遭受批斗,造成冤假错案的情况;亲眼目睹各“造反派”之间,从开始的“口诛笔伐”到用砖头、掍棒,到最后用真刀真枪进行武斗的场景;亲眼目睹我们家房后学生宿舍“女生楼”的外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枪眼……
      文革开始时,也正是我十二三岁最淘气的年龄,学校又停课,我们就处疯玩和恶作剧:我们多次爬到附近东北师大中文系的楼上又蹦又跳,把房顶蹦塌了,有人随着房顶一起掉下来,把腰摔骨折了;多次进入工大第二教学楼里,在走廊里捡废旧传单,再爬到楼顶上撒传单;还工大试验教学楼里,上房揭瓦掏家雀儿,下楼后被人抓住带到收发室“审问”:在工大四食堂前面的道路上,在地面的文革口号后面加上古文“之了也”,使人不知所云。这种恶作剧式的淘气经历,也藴含着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欢乐。这种经历以后的孩子不会再有了。

   曾被我们踩塌房顶的师大中文楼

     上房揭瓦的工大试验教学楼   

      文革结束后,我父亲所在单位吉林省委在长春南湖新村给他分了新房,1980年我家搬离了居住了24年的吉林工大”新五栋“。      

     顺利平净的生活容易忘记,而充满波折的日子才印象深刻。我在吉林工业大学校园里,既有艰苦困难的日子,也有欢乐幸福的时光,才使我对工大留下了深刻记忆,也产生了深厚感情!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流逝岁月」我所经历的八十年代(1)
长春老照片-回忆
长春高校食堂走红!网友:这就是传说中别人学校的食堂!
师大,金秋不说再见!
南京地校一一我心中永远的眷恋
合工大32岁年轻老师跳楼自杀 当场身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