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2年,两位志愿军携带一部电台,去敌人后方潜伏
太赫兹李霆
2023-10-17 17:02

朝鲜战争中,美军不但在武器装备上具有重大优势,在情报搜集技术上也是世界领先的。美军使用了大量高科技设备对中朝方面进行空中侦察照相、无线电侦听等活动。美军的侦察机,不但拍遍了朝鲜的每一处角落,还肆无忌惮的深入到了中国东北和苏联远东地区。

而志愿军这边,除了审问俘虏,搜集分析国外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资料外,最主要的情报来源是派侦查员深入敌后,实施潜伏侦查。

去敌人的后方潜伏,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敌军的战线上,密布着铁丝网、地雷,不时还有冷枪冷炮打来。到了晚上,还有照明弹、探照灯。美军当时甚至还装备了堪称高科技的红外夜视仪,好在数量不多。敌军的巡逻队,更是频繁出没。最讨厌的就是敌人的军犬了,狗的感觉非常灵敏,稍微察觉到点什么,就狂吠不已。一旦被军犬缠上,就很难脱身。

志愿军侦查员稍有不慎,就暴露牺牲了。很多同志出发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可是每次一有这样的任务,志愿军的干部战士们还是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

1952年7月的一天,两位志愿军接到任务,携带一部小型电台(步谈机),去敌后潜伏侦察。这两位同志,此前从未执行过侦察任务,这次为什么要他们去呢,难道是领导有意刁难他们吗?

老秃山,即上浦防东山,海拔266米,位于朝鲜黄海北道涟川郡,是战线西部扼守通往汉城的要道,位置十分重要。围绕着这个不起眼的山头,志愿军与美军你来我往,反复争夺。

1952年7月,志愿军即将第四次攻打老秃山。这一天,炮1师27团3营8连指挥排长刘建华(河北乐亭人,1927年生,1948年参加解放军)与报话班长李宝江奉命来到团部接受任务。团参谋长把他们领到沙盘前说:“敌人在老秃山的背后修了很多暗堡,能不能拔掉这些暗堡,是拿下老秃山的关键。你们的任务就是带着步谈机潜入敌后,给炮火指示暗堡的位置。”

随即,刘建华和李宝江组成了一个敌后炮兵观察组,刘建华负责提供目标位置信息,李宝江负责通信联络。潜伏的地点,经过周密的考虑,选择在老秃山后方约500米的346.6高地的前坡陡崖,这里有一片丛林,非常适合隐蔽。但此处距离美军阵地仅100多米,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侦察兵虽然敌后潜伏的经验丰富,但是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炮兵的专业知识。所以这次上级还是决定由炮兵部队派人去潜伏。考虑到刘建华和李宝江他们二人都没有在敌人纵深执行任务的经验,所以给了他们三天时间准备。

这次潜伏任务的关键,是怎么在通信时控制声音的传播,不让近在咫尺的敌人察觉到。刘建华和李宝江经过反复尝试,最终确定用雨布缝个口袋把步谈机罩起来,然后放在挖好的掩体里;通话时,人把头钻到雨布口袋里面。为了确保任务完成,出发前团首长还亲自组织他们进行了演习。

影视作品中的志愿军炮兵阵地

7月14日,执行任务的时间到了。这天晚上,刘建华与李宝江从位于甘水峰的营指挥所出发,步兵部队派了一个三人侦察小组护送他们。除了步谈机,他们两人还携带有手枪、手榴弹、刺刀、望远镜、地图、坐标标尺等装备。前沿阵地上,敌人不时地升起照明弹。照明弹一升起,他们就卧倒;照明弹熄灭后,他们就继续前进。利用照明弹的间隙,他们跃进到驿谷川的岸边。

驿谷川上有一座树枝搭成的小桥,一行人悄悄的爬过了桥。过了骆谷川就到了敌我间的缓冲地带。这一带,敌人经常派出小分队活动。所以他们的脚步很轻很轻,就是踏在野草上也不会发出一点声音。

接着,他们又遇到了一条小河。河面不宽,河水也不深,可以趟过去。但到河边,需要跳下一个陡坎。刘建华先蹿了下去,然后让背着电台的李宝江踩着自己的肩膀,慢慢的下了地。

过河时,李宝江被其他同志夹在正中间。刚过了一半,敌人的探照灯就扫过来了。所有人立刻纹丝不动,仿佛雕像一般。敌人扫了一会,没发现什么可疑迹象,便又扫到别处去了。

过了河,五人分成两组,匍匐前进。这时,顺着探照灯的余光,已经可以看到老秃山了。侦察组的同志指着老秃山背后的山顶,低声说:“那就是你们要去的346.6高地。”于是,刘建华与李宝江同侦察组的同志们握手告别,侦察组的同志们原路返回了。

影视作品中,潜伏敌后的志愿军炮兵观察组(身着美式军服)

下半夜,刘建华和李宝江爬上了346.6高地,此时离他们出发已经过去了7个多小时。上山时荆棘和灌木丛把他们的军衣都扯破了,手上、脸上被刺得火辣辣的痛。可是他们心里却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地方。在荆棘和灌木丛中间建立一个敌后观察所,敌人是很难发现的。经过反复勘察,他们最后决定把观察所设在一颗大树下面。此处距老秃山约500米,尽管这里坡度很陡,行动不便,但利用大树架天线是最好不过的;大树附近长着茂密的小松树,也有利于隐蔽。李宝江爬上大树,利用山顶上敌人机枪射击的时候,架好了天线。与此同时,刘建华也挖好了掩体。

天渐渐亮了,“老秃山”的反斜面暴露在眼前,敌人在约300平方米的阵地前沿,利用陡崖和不易被发现的死角,构筑了大小不一的22个碉堡,以“梅花”形状散布于阵地前沿。在一座三面临沟的小山头上,构筑了一个大碉堡,目标特别明显,刘建华判断这是敌人的指挥部。天亮后,“老秃山”上敌人来往活动频繁,刘建华将敌人的活动情况一一作了记录。

凌晨五点钟,到了预定的通话时间,耳机里出现了团指挥所的信号。李宝江对着话筒,轻轻地吹了三下,表示他们已安全到达目的地。“嘎!嘎!嘎!”对方按了三下话筒开关,表示已经听到发出的信号。李宝江向刘建华示意,联络已沟通。

刘建华决定先炮击那个最大的碉堡,他交给李宝江一张纸条,上面用密语标明了射击坐标。李宝江马上告诉了炮兵阵地。很快,第一发炮弹就从8公里外打了过来,落在了离最大碉堡100米远的地方。

这个大碉堡是老秃山敌人的指挥中心,修建的位置非常刁钻,三面临沟,炮弹稍微有点偏差,就落到沟里。刘建华数次修正弹着点,都没有奏效。于是,他建议指挥所先放下这块难啃的骨头,来打那些小碉堡。

影视作品中,志愿军炮击美军

向老秃山背后左侧的碉堡群进行的急促射击开始了。只见一股浓烟卷着泥土、碎石和麻袋片腾空而去,剩下支撑碉堡的断铁轨和几具尸体冷冷清清地躺在山坡上。敌人惊慌失措,在山坡上乱跑乱嚷。刘建华叫李宝江通知继续射击。又一排炮弹飞过来,敌人越来越乱;敌人越乱,志愿军的炮弹打得也越猛。后来,刘建华忙得等不及把指示目标的口令写在纸条上,干脆利用炮声作为掩护,直接对李宝江讲出来。

经过一个钟头的射击,六个碉堡不见了。刘建华和李宝江正打算再接再厉,这时步谈机突然出现了故障,可以听到后方的呼叫,但呼叫后方却没有响应。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按话筒开关,后方可以听到。于是改用这种方式,与后方联络。

李宝江在炮击的间歇,抓紧时间抢修步谈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用手接上了断掉的导线,恢复了通话。

接下来,炮弹像暴雨一样的向老秃山倾泻着。敌人的碉堡一个接一个的被连根拔起,山坡上敌人的死尸也增多了。打到下午一点半钟,22个碉堡摧毁了不到一半。这时步谈机由于长时间使用过热,彻底罢工了,不但发话不行了,收话也不行了。

现场不具备维修步谈机的条件,刘建华和李宝江悄悄商量了下,上级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是两天,这才过去一天;晚上连夜赶回去换一部步谈机再回来,明天应该还能按时完成任务。

当天晚上,他们二人顺原路返回了前沿指挥所。此时,上级因为得不到他们的消息,已经安排了另外两位同志准备出发去接替他们。两组人不期而遇后,都争着要去执行任务。最终,刘建华一个电话打给团长,经过刘建华的再三要求,终于把任务抢回来了。

后半夜下起了大雨,敌人的照明弹也不发射了,正好掩护了他们的行踪。当刘建华和李宝江重新回到346.6高地的隐蔽处时,天已经快亮了。此时雨已经停了,他们顾不上拧干湿淋淋的衣服,连忙蹲下,掏干掩体里的积水,接好天线,就开机联络。李保江对着送话器轻轻弹了三下,电波的另一端迅速给予了回应。刘建华在一旁也听得很真切。这声音使他从心里泛出欢笑,把他脸上那层抑郁、严肃的神色驱散了。他向李保江示意,“准备射击”。

刘建华知道,昨天的射击虽然命中率很高,但因雨后气温下降,这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因此,必须进行“检验射”,检查射弹的偏差程度,进行修正。

清晨,当“老秃山”上的敌人刚从碉堡门口探出头来的时候,第一发炮弹“光临”了。炮弹在地堡群里爆炸,待在地堡旁的那个敌人滚落到了山谷里。刘建华略微修正偏差,当第二发炮弹精确地击中目标后,他有了十足的把握。于是,刘建华开始呼唤炮兵指挥所实施排炮射击。排炮浪潮般地涌来,震天动地,掩盖了一切。烟尘向高空升腾,凝聚成一片灰色的云幕,遮天蔽日。炸完一群碉堡以后,又转向另一群碉堡。炮弹准确地落在敌人的阵地上爆炸,21个“梅花形”的碉堡群,全部被炮火摧毁。

影视作品中,被志愿军炮火击中的美军坦克

刘建华正将注意力转向最后一个大碉堡时,突然传来了一阵马达的轰鸣声。他用手肘一碰李保江,李保江便会意了。两辆美军坦克,沿着公路驶来,向“老秃山”上爬去。刘建华按照早已作好的坦克射击预案,向炮兵阵地发出口令。又一群炮弹破空而来,第一辆坦克的履带滚落了下来,油箱燃烧起浓烈的烟火,顿时瘫痪了。第二辆坦克见状急忙扭头逃跑。

接着,指挥所命令火炮作扰乱射击,一分钟发射一发,不让敌人休息和整修工事。刘建华他们乘空隙短暂休息了一会。这时,李保江突然发现几个敌人边跑边四下张望着进入那个大碉堡,大碉堡口上还有几个人拿着铁锹堆土。刘建华立即向李保江刚发出炮击口令,很快炮弹准确地落在大地堡中间爆炸,整个大碉堡被炸飞了。

下午两点半,“老秃山”的硝烟渐渐散去,刘建华清点了一下战果,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李保江,李保江向指挥所报告:“二十二个罐头揭了盖,一只王八四脚朝天,五十多头叫驴不吃草……”这段密语的意思是:摧毁碉堡22个,坦克1辆,毙敌50余名。任务圆满完成了。

“好的,好的。晚上会餐!晚上会餐!”这是指挥所的无线电员听完已完成任务的报告以后,用密语通知他们今天晚上回去。

夜幕降临后,刘建华和李宝江拆去树上的天线,埋好掩体,消灭掉他们在这里工作过的一切痕迹,然后踏上归途,返回到我方阵地。

7月17日晚上7时15分,“老秃山”的总攻战斗开始了。为了防止敌人利用“老秃山”正面地堡进行顽抗,炮兵又根据刘建华标定的情况,进行了10分钟火力急射。接着,早就埋伏在“老秃山”脚下的一个步兵分队,开始向山顶攻击。只用了10分钟就冲上山顶,仅以6个战士伤亡的代价,全歼美军步兵第2师23团的一个加强连,占领了阵地。

占领“老秃山”的步兵部队,为了答谢炮兵的有力的支援,特地从“老秃山”上缴获的枪支中,选了他们最满意的一支,派出代表,赠给刘建华和李保江所在的第8连,枪上还刻着七个大字:“步炮协同胜利枪。”

在隆重的授枪大会上,刘建华代表8连接受了这份荣誉。这胜利的荣誉激励着他,虽然同志们都在赞扬他的功绩,但他在会上说:“光荣归于步兵老大哥!这胜利是我们共同努力取得的!”

刘建华和李宝江这个炮兵观察小组,指挥炮兵用330发炮弹,摧毁了22个碉堡和一辆坦克。打扫战场的步兵亲眼看见,每个碉堡里都有敌人的死尸。

老秃山的争夺战,一直持续到1953年3月。这一年3月23日,志愿军第47军423团在66门火炮、7辆坦克的支援下,向驻守在老秃山的哥伦比亚营2个连又1个排的阵地发起进攻,全歼守军,占领该阵地后,该部坚守阵地顽强抗击,多次打退美军第7师实施的反扑,战至28日结束。这一次,围绕着老秃山的争夺终于落幕了。直到停战,老秃山始终都在志愿军的控制下。

战后,刘建华立一等功,李宝江立二等功。1953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刘建华“二级英雄”称号。1953年10月21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刘建华“一级国旗勋章”。

刘建华后来担任连长、团长,炮兵第一师副师长、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军级)等职务,1984年离休。李宝江后来担任副连长,转业回地方工作。

刘建华晚年照片

参考资料:

1. 生命在电波中闪光| 崔伦等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

2. 志愿军英雄颂|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年10月

3. 志愿军英雄传 第3集| 志愿军英雄传编辑委员会编,解放军出版社,1956年6月

4. 天南地北乐亭人| 郑银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7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五十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1)争夺老秃山
志愿军炮兵如凤凰涅槃,老秃山一战后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吴信泉回忆:彭德怀重视“战争之神”,游动炮打得敌人不得安宁
志愿军一等功臣金珍彪,独自一人歼敌165人,回国后为何被判死刑
从电影《3891》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上)
毛主席接见志愿军一等功臣,笑着说:我把你的名字改一下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