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从一个“笨蛋”到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是如何练成的?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对曾国藩这个人可没啥好印象,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他外号叫曾剃头,是一个刽子手,是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一个恶棍。

但是后来随着年岁渐长,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很多大牛人物,比如说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孙中山先生,提到曾国藩,那都是有一份爱戴,甚至是崇拜之情。

所以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当时标准当中的一个成功人物。

所以后来曾国藩的形象就变了,在中国的很多地摊文学上,他是成功学著作的一个重要作者。前几年不是有一句话吗?说经商要读胡雪岩,而当官您就得看看曾国藩。

“笨蛋”曾国藩

那曾国藩到底是个啥人呢?他成功不成功呢?他当然很成功。

他28岁中了进士少年得志,然后就是十年的京官生涯,从一个普通的翰林,连续提拔七次,如果按级别上说,提了十级,到了吏部的侍郎。

注:也就是今天的中组部副部长,副部级的高官,这可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

他当了侍郎之后,家里出事,母亲去世,他就按照当时的规矩,回家丁忧守制。

正好这个时候他老家湖南赶上了太平天国兴起,于是他投笔从戎,响应皇帝的号召,组织了家乡的团练,这就是著名的湘军。

曾国藩这后半辈子就是带领湘军跟太平天国死磕到底,最后终于胜了灭掉了太平天国。

这功劳实在是太大,给清政府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没法封赏了,功劳这么大,几乎对清朝有再造之恩。

于是就封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就是侯爵当中的一等爵。

曾国藩这个人当然更牛的是后来功成身退,而且有一个善终,这在帝制时期,那么大的一个功臣,如果有善终,这也是不得了的官场的生存能力。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曾国藩这个人如果说他一生有什么缺陷,那是啥呢?就是他比较笨。

刚才我们讲他28岁考取进士,但是他考取秀才,23岁才考取,前后考了七次才考取。

但是这也有基因问题了,因为他老爹就笨,他老爹叫曾麟书,一辈子到43岁的时候才考取秀才,考了十七次,还不如他儿子呢。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就不是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你去看晚清的一些著名人物,中秀才就很早,因为这是智力的一个表征。

你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曾国藩是考了七次才中,而且那一次是全县倒数第二。

你比如说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就中了举人了;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所以曾国藩这个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

所以历史上,尤其是少年、青年时期的曾国藩,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笨笨的形象。这就说到这个字,叫笨,笨是啥意思?你看中国人说人笨,通常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愚,第二个字是蠢,第三个才是这个笨,这三个字字形不一样,那含义也略有区别。

所谓愚,上从禺,下从心,这个上面这个禺啥意思呢?就是指山脚或者墙角。所以合起来这个愚字指的是一个人钻牛角尖,不开通,死心眼,一根筋,钻到角落里难以自拔,这叫愚。

那蠢的意思呢?你看它上面是个春字,下面是两个虫,这就是春天到了,虫出来了,它一通乱动。所以乱动为之蠢。

那笨是最难解释的,你看它上面是个竹字头,这个竹子跟笨有真正关系呢?

你看,把一个竹子破开之后,你会发现里面有薄薄的一层的东西,那个东西洁白得像纸一样。那它跟笨蛋有啥关系呢?

你看,中间它过渡了一下,很多女孩子当时古人形容她们,哎呀,这个女子很笨,指的是她像白纸一样的纯洁简单,后来这个简单的意思,才演化为笨蛋的笨。

我们在这儿说曾国藩笨,指的就是他的简单。因为他从小受的这一套儒家教育,那世界是确实很简单的,只要在上者仁义,感化下面的人。

下面的人每一个人各守自己的本分,比如说文官你就要死谏,武将你就要死战,那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朗朗乾坤。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发展模式,对吧?它太简单,简单到根本就没法运作。所以《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不就讲过吗,什么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骗人的。

青年时代,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

曾国藩就是相信这一套,而且身体力行,把这样一个简单的世界图景和道德准则,不仅用于要求自己,而且用于要求其他人。

举个例子,他刚刚拉起湘军的时候,就带队伍跑到了湖南的省城长沙,要求跟当时的正规军,就是绿营合操,一起训练。

这个绿营,满清入关之后这么几百年下来,一直烂到地了,已经是提不起来了。

注:绿营当中的很多将官是靠吃空额过着的,他们的很多士兵,除了当兵这份职业,还搞个第二职业,什么剃个头、卖个豆腐之类的。

这样的军队,明显看不起曾国藩带来的那帮土老帽,

所以当时长沙的副将叫清德,当然就不服不忿了,每次合操都不来。然后那些士兵当然也就不听招呼了,更何况后面有他们当官的,在后面在挑拨是非。

所以曾国藩基本上这个队伍就没法带,他抱着一个拳拳忠君之心,我们要为抵抗太平天国,我们应该加强战斗力,经常还登台演讲,以忠君爱国之心来激励士气。

但是那些人连字都不认识,什么忠君爱国,皇上来了要粮食我可以给,忠君爱国的思想他哪里有呢?所以就很难说到一块去。

当然这个清德后来闹得也非常不像话,曾国藩一看,有这么一个人在我背后捣鬼,所以一封奏折就写给咸丰皇帝,咸丰就那就让他把清德给革职查办。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曾国藩的后半辈子十二年,当了十二年的总督,十年的两江总督,两年的直隶总督。

当这两任总督,他基本可以结余一百八十万两白银,这当然包括正俸,正俸很可怜了,一年只有一百五十两,包括朝廷给的养廉银,一年一万八千两。

但是还有十八万两的陋规,这可不是非法收入,这是朝廷和官员之间达成默契的一笔合法收入。

所以总共算下来,他辞任的时候,就是卸任的时候,应该有一百八十万两的蓄积。但是曾国藩临死的时候,他的积蓄是多少呢?

一万八千两,只有1%。而且这1%,他本来是准备自己告老还乡之后养老用的,他还没用上,因为他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死了。

当然最后这一万八千两也没剩下,办丧事全部给花得精光,因为他临死的时候交代自己的儿子,办丧事不准收礼。

所以原则上讲,曾国藩是一个没有留下遗产的人,除了在湘乡的一栋房子和里面的藏书。

曾国藩一辈子对自己的私生活要求非常严,吃饭就是用一个瓦盆,见很多客人穿着破衣邋遢,因为他觉得自己也不是京官,穿那么好干什么呢?

然后一生穿的鞋袜衣服,都是自己的夫人和女儿做女红的产物,自产自销。

他的夫人姓欧阳,欧阳夫人在老家一听,老公当总督了,赶紧去投奔总督老公,去过点儿好日子。没想到,到安庆一看,这个总督衙门破烂得一塌糊涂,老妈子只有两个。

这么一大家子,那家务怎么操持得过来呢?所以欧阳夫人就自作主张,到街上去买了一个丫鬟。

但是曾国藩看见就很生气,说咱家没必要花这个钱,有事自己做,非逼着欧阳夫人把这个丫鬟给送人了。

这个不是什么廉洁,他就是觉得没必要。而且曾国藩一生有一个观念,不要给子孙留财。

他自己生活很清苦,比如说他有一个规定,说夜饭不荤,就是吃完饭不吃荤菜,这样的例子在这种书里多得是了,我就不在这儿讲了。

图:曾国藩

总而言之,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非常高。但是呢,他对别人恰恰不是这样。

举个例子他到北京的时候,他有一次,就是同治的七年,因为他调任直隶总督,进京面圣,见到京官,随身带了两万两银子的银票,在北京把它散光,对京官一定要好。

你看这个人和传统的很多小人,他的行为作风就不一样。小人的作风是责己宽、责人严,而曾国藩正好掉过来,是责己严,责人宽。

说到这儿,你就会说了,那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无非证明他是一个好人呗,对吧,自己是个君子,而且也学会了孔老夫子讲的恕道,对其他人比较宽容。

仅此而已吗?还真不是,你琢磨他背后那个逻辑。

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为曾国藩梳理一下,他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不是说当官要读曾国藩吗?我们在他身上到底要学点什么呢?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氛围里,尤其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整个世界的人格就分成两种,一种叫君子,一种叫小人,一种叫圣贤,一种叫奸贼。这个奸贼和小人这就不必说了吧,祸国殃民,只为私利,这当然是不好的。

可是圣贤和君子们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大义在手,所以他就用这种道德标尺,不仅要求自己,而且要求自己周边的所有刃。

举两个例子,明朝的方孝孺和海瑞。这个方孝孺跟明成祖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明成祖说,你给我写那个篡位诏书,我要当皇上。

方孝孺说,我就不写。你不写,你不怕我诛你的九族吗?你诛我十族又如何?

所谓十族就是包括自己的学生,当然朱棣也就干得到,好,我就诛你的十族,把他的所有的亲戚,包括他的学生,全部处死。

海瑞就更是这样了,我清廉,我一介不取,我穷,没关系,我在衙门后院,我自己种菜吃。海瑞当时要买一斤肉,那是全城轰动的社会新闻。

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用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所有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同僚,搞得大家都很难看,就是曾国藩讲的话,叫盖难为情。

所以你看,圣贤和君子当然非常值得尊敬,但是他们一事无成。

因为他的道德标准已经高到了那个样子,是光芒万丈,所有周边的普通人、俗人,在这样光芒的照耀下,都自惭形秽,他们会离你远远的。

所以海瑞最后他复出的时候,他就是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搁那儿,其实谁都不愿意跟他共事,更别提帮助他成什么事。

让我们回到曾国藩,曾国藩所实践的,恰恰是儒家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内圣外王。

就是我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我自己,让我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但这还不够,这人生还没有登顶,真正登顶是要向外去能做一番事业。

做事,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你就不仅要自己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成这一番事。

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逻辑,你才能明白曾国藩一生当中那个最令人费解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要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当京官的时候,跟一帮什么人搞在一起?

就是后来典型的那些顽固派,比如说倭仁。

倭仁这样的人觉得我是理学家、道学家,我一辈子不要跟洋鬼子搞在一起,因为我们承袭的是孔孟的道统。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跟这帮人是搞在一起的。

可是后来,在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反而成为洋务派的运动,对一些外洋庶务的所谓的奇技淫巧,表现出了旺盛的好奇心,和当时士大夫当中非常罕见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那为啥?这是转变吗?

当我们深看一层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就不是什么转变,因为人家曾国藩追求的就是内圣外王的儒家更高的一种人生境界。

既然要向外追求事功,那有一句话,叫泰山不辞细土,放能成其大。一切可能的资源,我都不会拒绝它,只要我在内在还是一个圣贤就行了。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份对于曾国藩的总结,对我印象非常深,就是曾国藩这个人,他给我们呈现出了两样东西。

第一样东西,是中华文化的那种正面力量,只要加入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表达出一种超凡的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曾国藩这个人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第二个东西,那就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依靠自己超绝的意志力,可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最好的实践者!
内圣外王是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相爱相杀
曾国藩:在矛盾和冲突中走出来的圣人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
一个人,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干出来的,境界和胸怀需要长期修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