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得到别人重用?跟哲学家王充学职场之道

袁华忠在《论衡全译》的序中说:“但他(王充)又以古况今,把古今等同起来,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其实我觉得这并不是古今等同,更不是形而上学。在王充生活的时代,并没有比较科学的东西可以使用,唯一能够利用的就是屈指可数的子史经集。而王充所做的,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书中的记载与现实作比较,找出悖论所在,从而反抗封建神学体系。

在这部哲学巨作,在今天的意义,则是以古鉴今。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和我一样有所启发,所以我想借着这个机会,和各位聊一聊《论衡》的第一章《逢遇篇》。

周朝有个人想做官,屡次入仕没有被任用,一直等到年老头白还是这样,所以就站在路上哭泣不止。有人问他:“老先生,为什么哭啊?”他说:“我想做官却总是不能被任用,现在年纪大了时间也不多了,所以觉得伤感,才在这里恸哭。”这个人又问:“入仕这么多次为什么一次都没有被任用呢?”他回答:“我年少的时候学的是文,到了满腹诗书学有所成的时候,我开始想做官,而那个时候君主喜欢任用老年的官员。老年的君主死了,后继君主却又要任用会武的,于是我改为习武。武艺刚学好的时候,重用武臣的君主又死了。年少的君主刚即位,就喜欢任用少年。而我的年纪又老了,于是我一次也没有被任用过”。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这个世界上有操行一贯贤良中正的人,却没有总是被赏识和任用的。有人才华横溢,道德崇高,却没有被任用;有人薄能浊操,品行不端,却平步青云。这个问题不仅在古代显示出奇妙而神秘的一面,引人探究不止,而且在现代的这个社会,深入探讨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充《论衡》的第一篇讨论的就是这个“遇”与“不遇”即能不能得到任用的问题。

————————————————


一个人的才能能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和任用,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伍子胥和伯噽共事于夫差,但是伍子胥被伯噽逼迫而自杀,伯噽进谗言却得到任用。他们的操行不同,但是上司是一样的,而各自的下场不一样。伊尹和箕子都很有才华,伊尹做了宰相,而箕子成了阶下囚。因为伊尹遇到的是成汤,箕子遇到的是商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用自己的贤才辅佐贤明的君主,君主也想把国家治理好,两个正好投合,这样得到任用当然是应当的。用贤才去侍奉恶君,虽然臣子尽心去辅佐,但是君主不想治理国家,这样操行和志向相反,不受赏识是理所当然的事。

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孔子和孟轲,都是圣贤之才,遇到的也是为治之君,然而也没有得到任用。“孔子绝粮于陈、蔡,孟轲困于齐、梁”,不是因为君主不善于用才,而是君主才华和见识有限,不能任用大才的原因。相同的道理,能够使禹、稷、皋陶臣服的,也只有尧和舜,能够驾驶千里马的只有王良。

圣贤遭到拒绝和排斥,并不是君主憎恶圣贤,不愿意听从他们高明中肯的意见,而是圣贤的追求太高,君主施行他们高明的政策太困难。

才能大的去求才能小的任用他,才能小的怎么可能接受呢?因此不受赏识和重用也是应当的。

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行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

上面说大才求小才得不到任用,那么当大才遇到大才的时候呢?虞舜和许由都是圣人,都生活中唐尧当政的时期。尧要把皇位传给许由,许由不愿,便逃到箕山务农。后来尧把皇位传给舜,舜则当上了皇帝。姜子牙和伯夷都是贤臣,而姜子牙得到分封,伯夷不愿吃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和姜太公都是和君主志同道合的人,而许由和伯夷虽然都是贤良,但是和君主之间有相互违背的地方。

君主实行德政,如果不完善他们就不肯留下来辅佐;君主实行仁义,如果不理想他们也不愿意留下来辅佐,这就是许由和伯夷没有得到任用的原因吧。

那些退隐的人,由于他们和君主合不来,即使在民间受委屈也不愿意去做官。君主不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任用他们,而他们既不愿意提也不觉得遗憾。就像情人一样,双方对这段感情都不以为意,最后只能分道扬镳了。

所以尧道德中有不完善的地方,舜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武王要伐纣,姜子牙也要伐纣。同样的道德水准,同样的行为和理想,臣下尽可能迎合上司,这就是舜和姜子牙得到重用的原因。


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在贤,在所事者贤之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面两次说的是如何成就帝王之业,都失败了,被秦孝公拒绝,后一次说的是如何成就霸业,就成功了。说如何成就帝王之业的时候虽然说的很具体很精细,秦孝公都不同意;而说霸业的时候,虽然说的很浅俗,但是立马就被秦孝公接受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孝公对帝王之业不感兴趣,而成就霸业正式他想做的。

《淮南子·人间训》载:孔子的马吃了农民的庄稼,被扣。弟子子贡就去要,把仁义道德说了一大堆,但是农民根本不理睬。可是他的马夫去要,没说什么大道理,就很快把马要回来了。

劝说上司不在于劝说者说得多么好,而在于被劝说的人能喜欢;才能不需要那么高明,而在于被侍奉的人能够赏识。所以下属要尽力去迎合自己的上司,凭借小技巧去投合,投合了则会被赏识重用,不投合就会被厌恶斥退。

以有补于人君,人君赖之,其遇固宜

春秋时齐楚交战,楚军三战三败。楚将子反有一个部下,打仗不行,但是善于偷盗。这个部下在夜里把齐军将领的簪子偷了过来,齐军感到大为震惊,将领感到害怕,就撤军了。

孟尝君手下有个食客,没什么才能,但是会学鸡叫。孟尝君使秦,被秦扣留。秦昭王要杀他,他就带着一伙食客逃跑到边境函谷关。秦国边塞规定天明鸡叫才能放人出关,这个食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也也跟着叫起来。守军一位天要亮了,就开关放人出去,于是孟尝君才得以脱身。

升官的未必贤能,隐退的未必愚笨,聪不聪明不一定觉得你是否可以在仕途上大放光彩。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上司的短处,久而久之,上司很依赖这个人,则必然会得到重用。

—————————————————


说了这么多遇与不遇,什么才是“遇”?

“且夫遇者,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所谓的遇,就是:才能不是预先练习好的,主张不是平常准备好的,而是恰巧迎合君主,符合他的心意,这样才能称之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

对于能否被任用,大多数时候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所以我们既需要做好平时的积累,以备不时之需,又要端正自己关于“遇”的观念和心态。

“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素著,无以遇主。仓促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学问不经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不能成名。名望不一向显著,不可能被君主重用。匆忙学到的本领,短时间树立的名望,时间和功力都不够,自己要是预先没有博览的知识,用什么去揣摩君主的意图而让其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获得任用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呢?

另一方面,“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当今时代一般人既不能对遇和不遇的议论做出正确的判断,又单凭被重用就称赞,根据不被重用就诽谤。

这种只凭借现有效果和既成事实判定是非的方法,是不可能衡量操行和考察才能的。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遇”这件事,既不要去猜测和诋毁那些才华得到施展的人,更不能自己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丧失斗志迷失自己从而一蹶不振。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赏识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你的才华、道德、运气自然都很重要,除此之外,迎合上司、和上司志同道合、用长处弥补上司的短处、与上司操行一致等等,总该有一种方法,适合这个时代的某一个人。

作者简介:郭去疾,微信公众号“紫菀读书”的创办者,人称紫菀君,热爱阅读,嗜书如命,有买书癖、读书癖、藏书癖,擅长书评和历史文章写作,文风和观点冷峻老练,不偏激不狭隘。如果你喜欢阅读、书法和绘画,那么一定会喜欢紫菀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衡·卷一·逢遇篇译文
逢遇篇第一
【精典国学】《论衡》之逢遇篇(二)
《群书治要360》第二十八集第2讲
《资治通鉴》的管理启示【上】
17.具备长久之道在于任用贤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