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借殼指月 卷一 2.門庭施設

第二講、門庭施設

2000.11.13


達摩祖師提出「藉教悟宗」,法眼文益禪師提出「禪教一致」,都是主張參禪悟道必須根據經典,以經典作為開悟的原則及理論。由此可知,在參禪修行中走錯了路,誤入歧途,後果就不堪設想。根據〈五燈會元〉(註1)裡的記載,古代的祖師、禪師、居士,在參禪悟道過程中,都曾深入經藏,博覽群籍;全書中提到的祖師大德藉以悟道的經典,計有二十四種之多,如〈長阿含經〉〈菩曜經〉〈普集經〉〈楞嚴經〉〈楞伽經〉〈法華經〉〈涅槃經〉〈法句經〉〈契經〉〈華嚴經〉〈維摩經〉〈大般若經〉〈金剛經〉〈大集經〉〈淨名經〉〈圓覺經〉〈鼓音王經〉〈彌勒下生經〉〈孔雀經〉〈百法經〉〈遺教經〉〈大智度論〉等等。也就是說,按〈五燈會元〉的記載,祖師大德們參禪悟道,都是藉著一些經典的引導而參禪,最後才達到開悟。由這一點來看,經典和禪師,可說是參禪悟道最重要的兩大善知識。各位來參禪打坐,其間雖然禁止偷看經典,但在非密集參禪時,或修行上碰到困難、困境無法突破時,仍然可以靠經典指引或善知識教導,作為突破瓶頸和困境的最高指導原則。


由於禪宗的參禪悟道法門非常生動活潑,禪師們又多能靈活運用、應機施教;加上各個祖師引用的經典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修行風格,也產生多種不同的宗風。自唐末五代以後,禪宗出現各種不同流派,各流派所根據及重視的經典不同,加上歷代傳承的教學方式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接引方法,就叫做「門庭施設」。當然,門庭施設及傳法方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宗風及教學特色。古代的禪師非常重視宗風,宗風就代表一個流派教學的基本精神和特色。但是,在代代傳承中,很多重要的宗風、禪風都漸漸流失,或只流於形式;又由於印刷術發達以後,禪和子很容易就可以得知各流派的宗風,但都只停留在文字上的了解,不是以身心去體驗這些宗風。


宗風是一種修行精神和風格,也是中國禪宗非常特殊的表達方法。一位禪師的風格受到行者認同,大家聚集起來,以這位禪師教導的方式參禪,就形成宗風。在不同宗派、宗風的教導下,同樣都能出祖師、出明師,因此,宗風只是應機施教的不同而已。雖然門庭施設有所不同,但整個禪宗參禪悟道的過程,都是施設善巧方便,依行者的根機來接引;也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讓行者在修行中去除障礙,順利修持,達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目標。但禪宗的宗風流傳至今,已經變成徒具形式。為什麼?因為忘失了禪宗的宗旨和目標是見性成佛;因為行者迷惑顛倒,不能領悟法流同味的道理,只一再地強調各自的宗風,捨本逐末地忘失了最重要的宗旨及指導原則。例如中國大陸的寺廟,除了天台宗以外,幾乎都稱某某禪寺。台灣也一樣,很多寺廟取名某某禪寺,並號稱是臨濟宗第幾代,可是逢人問起,就宣稱:「這裡是修念佛的道場。」難怪禪宗會衰微!因為宗風、禪風都喪盡了。


禪師傳授禪法,一方面要把握禪宗宗旨,一方面要顧慮弟子的根機與業障,巧妙運用方便法門來教導,並透過對話來考驗弟子參禪的程度,因此,在問話當中就會充滿機鋒與禪機。種種不同的機鋒,就成為不同宗派的建立基礎。例如曹洞宗慣用「敲唱為用」。敲唱,就是禪師與弟子間的問答,及問話的理事關係。「五位君臣」的理論,就是由弟子的答話,來判斷他的事有沒有達理?理有沒有通事?理、事有沒有圓融?由此判斷行者參禪的程度。臨濟宗重視「互換為機」,把禪師與弟子間的賓主地位互換,藉此考驗、測知弟子對實相、空性的體驗程度,尤其或棒、或喝,都隨弟子的根機分別教導。雲門宗以「涵蓋截流」的方式教導弟子。涵蓋乾坤、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是有名的雲門三句。「涵蓋截流」的涵蓋,是指第一句的涵蓋乾坤,意思是宇宙萬有都在一個實相中顯現,並沒有分別。截流是指第三句的截斷眾流,就是要引導行者,在當下一念中截斷自己情欲、觀念、思維的流動,撥開念與念之間的空隙,由空隙契入而體證諸法實相。溈仰宗是以「方圓默契」、「如鼓應說」、「師關合父」的方式引導弟子,就是以師徒的對話,考驗弟子有沒有契入禪師的心?弟子與禪師所教、所傳、所悟、所體驗的法有沒有相契、協調?法眼宗是以「句裡藏鋒、言中有響」,箭鋒直逼行者。


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五個流派,雖然以不同的方法引導弟子修行、開悟,但根本上仍回歸到中國禪宗的宗旨,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們只不過是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引導不同根機的弟子,使他們以最快速度體證禪法的真正精神。這些流派的不同風格、教導方法、以及宗風也表現在偈頌上。很多禪師、行者把自己修行開悟的過程、見地做成偈頌;也有些是弟子呈給禪師勘驗的文句,因此宗門的偈頌數量非常多,形式也各自不同。有的是假聲色來顯用,因為證悟者見到的實相、體性,無法以語言文字表達,只好假聲色以顯用。有的是託事以申機,假託事情來申張禪機,有的是以順理談真,有的是以逆事來糾正錯誤。這些偈頌,就成為後來行者學習模仿的對象。


宗門的偈頌有理、有據可循,並不是隨便亂作的。作偈頌,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要通曉聲律。中國人作詩、作詞、作賦,都有一定的規矩,假定不通曉聲律,偈頌念起來既難聽又不押韻,難免就落入流俗。第二,要通達義理。假定不是體證空性而直接反映的比喻,一定無法通達第一義;不能通達第一義,就會貽誤後學。因為偈頌若沒有通達第一義,會使後來模仿、學習的人走上錯誤的路,變成以盲引盲。宗門禪師開悟後所作的偈頌,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禪悟的境界及佛法義理;也有很多禪師由偈頌來驗證行者是否真的見了第一義。


接著,來談參禪。中國禪宗參悟的禪法就叫做「參禪」。修行人想要見第一義、見空性、體驗實相,必須透過參禪的手段。參禪,有參話頭、參公案的意思。「參」,廣泛地講,有參學、參與、參贊、參議、參究等不同意涵。先來看「參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為了要學法,到處去參訪拜師。禪宗很多有名的禪師,也都曾經到處參學。他們所參學的禪師,也都是無私、無我的,參學者要來學基礎,就教基礎;參學者覺得修行得力了,要來印證功夫,就跟他印證功夫。所以,古時候的參學,善知識和參學者相當的平等;主要原因,就是禪師已經體驗到實相、空性,能以無私、無我的狀態,穿透參學者的功力和能力而應機施教,幫助參學者縮短修行時程,快速地達到見性成佛的目標。


古時候的禪師,尤其是領眾一時的大禪師,都是經過非常艱辛的參學,千里跋涉,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參。當被參學的禪師認為參學者程度不夠,就會將他轉介到別的地方;或者自認能力不足以指導行者時,也會轉介他去依靠更有能力的禪師。很多參學者透過這樣的參學方式而大開悟,成為大禪師。這些大禪師,不止參學過程艱辛,而且能心甘情願地跟在善知識身邊,擔任侍者、茶頭、園頭、淨頭等,做服侍或出坡的工作,短則三、五年,長則終生奉獻。他們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希望善知識、禪師在自己遇到修行上的困難或瓶頸時,能指導訣竅,讓自己突破瓶頸而達到開悟。反觀現在人的參學、求學過程及心態,比古時候的修行者,實在是差太遠,難怪成就低落。


臨濟義玄禪師的行傳(註2)裡記載著:臨濟初次去參黃檗禪師時,臨濟三問,黃檗禪師打他三次。雖然黃檗禪師的大弟子一再推薦臨濟是可造之才,黃檗禪師還是堅持原則,把他推薦到別處去學習。後來,臨濟義玄參學回來,的確發揮了很大的長才,因為他是真正的大開悟,才能以獨特的方法來引導行者。臨濟義玄禪師提出「三玄門」,每一玄門具有三要,使後學者耳目一新,經由這種教導法而契入佛心。


在參學的互動中,就具備有參與、參贊、參議的成分。「參」還有參究的意思,例如參話頭,就是依靠話頭或公案來參究。「究」是推究、推尋、探求窮極。「參究」就有參驗、考究虛實的意思,因為透過參話頭、參公案,可以探尋出生命的真相及虛實。


禪師通常要指導很多弟子、徒眾,因此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而且,還須配合不同的時間、場合、地點來指導。禪宗的語錄裡經常出現一些名詞,譬如上堂、晚參、小參、垂示、示眾等等,就代表了不同的指導方式。會有種種不同的活動,是為了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提撕行者。「提撕」是禪宗常用的名詞,就是提醒行者,要有警覺性,把握住參禪的方法,不使話頭被打落失掉;或者當行者參禪進入瓶頸、鑽入牛角尖時,就以提撕來敲醒迷惑、鑽牛角尖的心,使行者能即刻回轉頭來,離開牛角尖,往外邊廣闊的天空看。在禪堂裡跑香時,西堂、後堂、禪堂堂主也經常以一言半句來提醒禪和子,要禪和子把話頭保持住而更有力量轉進,這就是提撕。一位禪師對提撕的靈活應用,必須達到死中有活、活中有死,才能真正應機施教,分分秒秒都能敲醒行者,使行者從瓶頸和迷惑中跳脫。


各位來打禪七,先要了解:什麼是參禪?參禪做什麼?參禪是手段嗎?手段通常會有一個目的、目標。參禪的目標,就是要見性成佛。但是,參禪最近、最現實的目標又是什麼呢?請各位提起精神來。參!


―――――――――――――――


註1.〈禪宗全書〉 第7冊 第8冊 〈五燈會元〉上、下


註2. 〈禪宗全書〉 第2冊 P.211 景德傳燈錄 卷十二〈鎮州臨濟義玄禪師〉 宋 釋道原編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禪宗十牛圖解說
【中台世界】─ 三期傳佛眼 真佛住中台
如何懺悔及飯前供養文
【重溫南禪】德山禪師的悟道因緣
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論奧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