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作品和生活中的的虚实

诗词作品和生活中的的虚实

主讲:小楼听雨

最近发现大家对虚实的掌握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再简单说几句吧。

关于虚和实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如果我们现在打个比方,不是看诗词作品,而是看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是看一个人来说:实就相当于是人的肉体,躯体,虚就是人散发出来的精神思维,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足够的实,就缺乏健全的躯体,如果缺乏虚,就会显得很呆笨,精神力比较低下,比较差,大致是这么一个关系。

关于虚实的道理在人体和诗歌上其实是一样。以诗歌来说明,实就是诗歌所营造的客观氛围,或者客观存在的东西和元素。虚就是我们阐述表达抒发的志向和情感,它们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虚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所有的物体,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或者某个事物都是实,当然这是从宏观上狭义的理解来说虚与实,如果相对于名词而言,如果是动词,形容词,这些额外修饰的描述,或者表达的态度,意像情感,我们都称之为虚,这是狭义的虚实之分。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虚实,就是比较近在眼前的,数的过来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就是实,如果是远离的,比较模糊,不确定,数不清,比较朦胧的,这样在广义中称之为虚。这样虚实的定义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说我们写诗要注意虚实结合,并且实的意像虚写,虚的意像实写呢?对于我们写诗来说,我们写诗真正的整体流程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是通过场景描写,通过某个事情的情节描写,来阐述表达一个道理,但是我们不会把一个道理或者感情,直接的说出来,总是通过某个意象,把它表达引出来,这个引出来要么就是看到某个景物,触景而生情,要么就是因为某个事情因为有所遭遇而感怀感遇,然后这样把自己的感情感受给说出来,我们作诗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不否认有个例,我是说绝大部分情况下。

举个例子来说一下,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我们知道它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如果说李白不写场景,月光照到床前,被月光吸引,抬头看到明月,从明月的意象想到故乡,然后低头怀念自己的家乡。这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

如果李白不先写景,直接生情,上来就说我很思念家乡,我怀念家乡?然后如何如何?那这首诗还是诗吗?还会如此动人吗?我想效果肯定会大大折扣,因为它缺乏说服别人,缺乏引起别人的共鸣的遭遇或者感受。很多人的诗为什么我们说它好看?因为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认可它,拿什么东西让我认可?当然需要证据让人认可。那么诗词中的证据就是写实的这个部分。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悯农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

写的是怜悯农民,为农民发出的呼喊。主题已经非常鲜明说出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直接说农民辛苦,不容易,我们要可怜帮助农民。直接这样写,就少了很多生动,动人的成分,难以打动别人,就变成口号,而他是先写了一个场景,我们来看一下。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呢?这是烈日暴晒下,大部分人都躲在屋子里避暑,但是农民还是辛勤的忙碌着,正是日当午最热的时候,汗水一路作业洒满田地,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辛苦,我们有几个能够承受?正是这样的场景描写,让人觉得这太辛苦,太不容易,然后才转入抒发感叹: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不容易啊,农民辛苦啊。国家要爱惜民力,人们要爱惜粮食。最后这样感情的表达,结合前面的事实,就非常具有说服力,这就是虚和实的关系存在。

刚刚举的例子:一个思乡悯农,我们再举个例子,大家很多人都喜欢的关于爱情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的主题说深闺女子,一开始催促丈夫去建功立业,追求荣华富贵,光耀门庭,代价就是忍受长时间的离别,最后很思念他的丈夫,早知道何必让他追求身外之物呢?还是夫妻长相厮守,恩爱团圆是最珍贵的。

但是如果王昌龄上来就说:某个少妇想念夫君,舍不得离别,表达就太过于平淡,可以这样总结一下:凡是没有事实依据,上来就虚说抒发感叹,这样就不是诗歌,是喊口号。

我们看看王昌龄是怎么处理的:一个卢家的少妇本来无忧无虑,开心快乐,春天的时候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上楼远望。在古代来说,大户人家的女子很少抛头露面,看看风景也是自家楼上。所以上楼是很正常的一个景象,在古代来说。那么它上楼后看到了什么?忽见陌头杨柳色?为什么看到杨柳会想起老公,我简单说一下。

首先古代是有些文化事物非常的雅致,有意思。比如曲水流觞,比如学术交流,百家争鸣。比如祭祀乞巧啊,很多今天看不到了,非常可惜。其中一个就是折柳赠别。为何看到陌头杨柳色,会想起自己的夫君?很简单。陌头就是远处的路边,夫君出远门,肯定送到路边,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惯,因为杨柳代表依依不舍的意思,柳条是长条能够牵绊东西,意思是这里还有你的牵挂。于是这个卢家少妇看到杨柳色就想起,也许去年的春天,就在这里送他离开,远赴他乡,当初还折下柳枝赠别。

为什么让他建功立业?那是人类的价值观问题。全世界很多人面临事业需要的时候,或者官场,商场的需要,或者为了从政,都要离开家乡,去找工作,挣钱,追求自己的事业,今天人这样做,古代人也会啊。尤其是古代,推崇儒家文化,追求修身建国平天下,建言立功立业,古代还有封侯,是非常光彩荣耀的,是很多人家的普遍追求,这是价值观的问题。要么为了功名,要么为了赚钱?很多人背井离乡,漂泊外地。白居易琵琶行里面说:商人重利轻离别。其实也没有办法过多指责,不挣钱在家里,就得挨饿,挨穷。所以会有这个现象出现。

卢家少妇交夫君去封侯了,那么怎样才能封侯?在封建王朝时期,只有立下巨大军功才能封侯,封爵位。一般来说,立下开疆扩土的大功才能封侯。从卢家少妇追求封侯来看,肯定是打战去了,唐朝的时候,边塞战争也比较多,应该是个将领,凭借军功,能够封侯,光宗耀祖。

所以回过头就能够理解,既然卢少妇春日不知愁,肯定不要为基本的生活生计发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凝妆和翠楼说明什么? 说明生活居住的条件非常优越,是大户贵族人家,这样家地位比较崇高尊贵,反过来说也需要爵位地位巩固稳定家里的荣华富贵,所以叫丈夫觅封侯,这时候又是春天,春天万物复苏,也容易让人多情的时候,春情勃发,春心荡漾,这时候正是渴望爱情滋润的时候。忽见陌头杨柳色,想起折柳赠别,送自己的夫君去打战了,忽然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早知如此,就不追求让他他封侯了,如果在我身边多好。所以最后来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

我们刚才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李白的思乡之情,一个是李绅的悯农之情,一个是王昌龄的代女子写的思念爱情之情,分别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写实。所以我要写一首作品之前,不是写着写着写出来,是我们动笔之前感情已经产生了。李白写静夜思之前,其实就已经在思念故乡了,李绅写悯农之情,本身就已经同情农民,王昌龄写闺怨之前,本身就已经想到了爱情或者家庭团聚比荣华富贵重要。这些主题思想本来就已经有了,可是为什么要写出这么多东西,写景也好,写事情也好,作为铺垫呢?

因为没有故事情节的铺垫,读者就无法代入,无法代入就难以产生共鸣,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就无法打动读者,说服读者?那你的作品能够称得上好吗?当然不能,我们看故事,看的是什么?看的是她的故事性,看她的情节。小时候我们都爱听故事,如果爸爸妈妈直接讲道理,小孩子有没有印象?没有。所以都要先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这样小孩听了之后,他才会被你说服。

我们作为写诗词来说,读者就是我们的小孩子,他们说你给我们讲故事,然后我们这样把故事讲出来,最后告诉他们我们要表达的感情或者一个道理。读者看了以后,我们故事客观清楚表达好了,最后加点感慨感叹,听故事的人就会说:啊,这个非常的精彩,我们感同身受,非常理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只是从虚实角度来说,至于文采修饰是另一个概念,我们下回再说。

我再举个爱情的例子,白居易的长恨歌,它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有情人不能在一起被迫分开,那种感觉,遗憾,怅恨,非常的漫漫无绝期,只要活着就有这种遗恨。如果光这样一说,别人有感觉吗?不一定有深刻的感觉。白居易是怎么做的?他写了整个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故事,说大唐天子也希望有佳人陪伴,正好杨家出了这样一位美人,皇帝遇见这样美人,他们互相倾心,在一起过了很多开心快乐幸福的生活,由于天下的动荡,导致这对有情人被迫分开,生死两茫茫,这样的遗憾是无法弥补,所以最后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读者看了以后,真的是一唱三叹,为之泪下,深受感动,如果上来抛开前面实写,直接就说此恨绵绵无绝期,那是什么感觉?很简单嘛,很平淡没有感觉,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写实写虚,为什么说写景的时候,在广义的概念下,实话要虚说,虚话要实说,为什么?我给大家再简单的讲一讲。

首先说虚实,不得不说一下写诗的特点,诗是什么?诗是文学艺术,艺术基本的两个特点是:第一点,艺术源于生活,第二点,艺术高于生活!意思是艺术首先要能客观真实反应我们的生活状况,反应我们的生活环境和遭遇,这是诗歌艺术的基础功能。如果诗歌艺术不能真实准确反应现实生活,完全虚构,完全瞎写,就失去了诗歌存在的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我们写诗歌是为了反应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感受,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如果连我们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反应出来,还谈什么对生活的向往呢?所以它必须要源于生活。

然后必须要高于生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想要感叹的时候,总是说要是如果能够怎样怎样就好了,或者说这个东西真是让人无限伤感,或者让人向往,或者让人为之忧虑,或者又怎么样?那么这样情况下,我们写东西除了反应正常生活之外,还要表达出理想中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者我们的感情。现实就是实,想象理想中的就是虚。

至于说到了具体写场景的时候,为什么实者虚说,虚者实说呢?实的东西首先是客观存在的生活现实的体现,现实的东西写出来,如果原样照搬上去,就不会有美感.怎么样具有美感?必须要符合我们的理想,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符合我们对审美的思想,审美的标准,它才会体现出理想化和美,确实是我们现实的东西,又符合我们理想的,这样的东西看起来才觉得美,我们就喜欢,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理想中的状态就是这样的,所以写景的时候,要善于往虚的方向去写,虚指的是灵动,生动,带有适当合理的联想,不是写的荒唐,不要理解偏差了。

那么虚的东西为什么要实写呢?很简单,虚的意象本身就是虚,本身就是理想中虚幻的东西,比如春光明媚,何为春光,本身就是虚的意象,虚的东西已经代表我们的理想,是我们想象中的东西,如果再写虚,就虚的没边,完全脱离实际,太远了,它就失去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把虚的东西落实到实处,让我们感觉虚的东西,不是虚无缥缈的,遥不可及的,而是是能够接触到感受到,这样才能符合人的精神上的需求,所以虚的东西反过来要给大家写实,这是在情理逻辑上给大家做的分析。

再从诗词构造的空间方面来讲一讲,虚话实说,实话虚说。实的东西就像是地,我们古代讲盘古开天劈地是怎么说的?轻者上升,浊者下沉,实际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下沉为地,轻的东西飞上天,成为天,天有清虚,玉虚之说,如果说从空间概念来分析也是一样的,实者为地,虚者为天。

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是天地之间是它的范围,是它的空间。如果我们有实无虚,就像只有地没有天空,压得喘不过气来,死气沉沉。如果我们只有天没有地,就像虚浮的飘在茫茫太空,非常的不踏实,没有定所,这样的地方空旷旷,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动自己?当然没有。虚实实际上互相拉开之后,虚的也有虚实,实的也有虚实,就会形成一个天地,形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作品展现出来的诗词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果宽广而合理,就会诞生很多美好的东西在其中,这样的诗词作品就是一个丰满的作品,就是能够打动人,吸引人的作品。

在说说生活中虚实的道理,生活当中也是有虚有实,我们客观存在的人,东西,事情是实,我引发出来的艺术修饰加工,这个是属于虚。我们指为人相处的艺术。

举个例子说,我们见到人后会互相打招呼,我看到哪个老师肯定打个招呼,发个正常的表情,如果现实中见面就会说:某某老师您好,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这些客气话,它就属于虚。

这个虚并不是说虚伪,虚假,去骗人,大家都知道这是客气话,但是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因为虚是理想化,因为它符合正常的礼仪,符合人与人打交道讲客气话的文化习惯,这样的虚不可少,不会让人真正觉得虚伪,而是让人觉得讲话很好听,很有礼貌,很有素质修养,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那么同样的,我们要批评某个人,觉得她的做法不合适,一般修养比较好的人会怎么做呢?她不会直接上去斥责骂她,比如张三,你怎么可以这样?做的东西很差劲。也许她讲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但是可以吗?不行,因为伤害了感情,那就是不符合我们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虚和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我们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东西,要批评别人,让人改正,除非是长辈训斥晚辈,或者遇到非常好的关系,如父女之间,母女之间,大哥训斥小弟,一般直话直说就可以了,但一般作为朋友之间,互相规劝,提出不同意见也好,我们就要注重一个委婉,这个委婉就是虚的体现,这个委婉不是虚伪,而是是一种文化,礼貌,修养的体现。

所以我们沟通中也要注意虚实,所谓实就是说出来的话要符合客观事实,不是胡编乱造,所谓虚,即是即使我们说的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东西,我们也不能完全不顾正常的礼貌,正常礼仪文明,用斥责的态度对待别人,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打招呼,不好意思啊,我对你个人提出一点建议参考,我觉得你的某些做法不是十分完美,十分合适,如果能够往哪个方面略改一点就更好了,这样讲既符合实际情况,又符合与人礼仪交往的理想状态,这个虚实结合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体现。

毕竟我们都是成年人,没人是真正的傻瓜,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有的人善于口头表达,把自己想的东西能够百分百表达出来,有的人不善于表达,但是肚子里肯定是有货的,只是不善于倾倒出来,是这样的一个关系。但是无论如何,人心都是聪明的,心里都是清楚明白的,我们讲出来的话是恶意的,是阴阳怪气的,还是善意的,发自内心诚恳的,大家都不是傻瓜,都能够感受出来

所以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尽量释放出自己的善意,表达出善意,对人温和友好,不要凶巴巴的,不要用上级训斥下级,长辈训斥晚辈的态度,这样不好。或者有的人生气的时候阴阳怪气,尽说刺激损人的话,这两种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说些积极阳光,比较能团结,能化解矛盾,表达友好的话。

所以虚和实在诗词写作也好,生活交往中运用也好,简单说,首先基础就是基于基本的事实,其次具体的表达应符合理想,或者说把理想的东西落到实处,让它现实化,或者把现实的东西理想化,这样才能构造一个优秀完美的作品,能够比较好的做人做事,这样的话一定能够带给我们更好的表达效果,无论是写诗也好,还是现实与人打交道生活为人也好,只要把握好虚实就能够更好的完美表达,打动别人。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闺情诗第一,它担得起!
王昌龄:闺怨
推荐一首小诗共赏析
抉微入里,显情传神——闺怨离情诗词曲赏析
五堂诗词课013 诗的感情——思念
王昌龄的两首诗,全诗没有孤独二字,却在字缝里看到了悲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