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试验有效的17个肠胃病经方(上)
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
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几乎可以治疗常见的肠胃病,值得反复揣摩。
胃痛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丸)
 [方药]党参108白术108干姜108甘草6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胃寒。
献曝语: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胃有寒性胃炎和热性胃炎两类。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
胃寒。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上述冷物,如果勉强饮食下去,出现的症状亦不一致, 有的胃痛,有的腹泻,种种症状,都是胃寒所致,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或者说可服至痊愈为止。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所谓痊愈,即患者冷饮冷食后,胃亦无不良反应。读者注意,如服用日数过多,可能出现浮肿现象,这是甘草引起的钠潴留的副作用,停药后即可消除。不能消除的话,服经方五苓散可消。
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人参汤为太阴病〈即感冒的第四阶段)的主方,其症状为:心下痞硬,腹痛,上吐下泻。心下痞硬,且有吐者,是胃的机能衰弱,用人参、干姜可治。腹泻者,是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肠内的容物未被吸收,反有炎性渗出物于肠管内流动,用白术可治。上吐下泻,再加腹痛,其急迫状况可知,用甘草可治。'又云:'太阴之症,腹内满,上吐下泻,食难下咽,有时腹自痛,说明其病为胃中虚寒,不能消化。残余之食物,发酵为气体,故使腹满,按之则软。上吐下泻,食难下咽,为胃肠病的是寒热通有之症,当于脉、舌、腹诊观察以辩其寒热。'
2、吉益南涯氏治胸痛云:'一位妇女,患胸痛已经一至二年。如发病,则不能饮食。强食后,则堵塞咽部,不能咽下,手足逆冷,心下痞硬, 按之如石,脉沉紧。服此方数十日后,诸症消散,胃痛亦愈。'
3、大塚敬节氏治右上腹部痛云:1150岁妇女,体胖色白,肌肉软弱。主诉半年前右胁下疼痛,并有郁滞感。一周前鸡尾处疼痛,痛时其处坚
硬,不久,有声音下行则痛止变软。以后多出矢气,全腹胀满,有明显之振水音,大便一日一行。至冬则手足冷与腰冷,小便频数。服用此方后,鸠尾清爽,身体轻快,精神良好。' ~
4、浅田宗伯氏云:'太田生女,素患痔疾,屡犯脱肛,灸之数十次,忽 然发热、衄血,心下痞硬,呕吐下利,一医以寒凉剂攻之,增剧。笔者与理中汤,渐愈。痞有虚实,邪气为痞,宜用疏剂。若胃中空虚,客气冲逆而为痞者,攻之有害,古方以泻利膈痞用理中汤。又以理中汤治吐血, 诚然是有原故的。'
5、荒木性次氏《古方药囊》云:'治一老年妇女的胃痉挛。平常有胃积(胃堵塞)。每年必发作一次。去年夏季发作半月余。症状是在左心下发生剧烈疼痛,重则痛得乱滚。脉微,大便每日一行,小便频数。疼痛窜至肩部,则觉肩胀严重,不痛则肩胀亦无。试问之,肩痠痛是否在右侧?患者甚为惊奇,言是。《金匮要略》云:'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逆抢者,于气结之处向对侧上窜。今自左向右侧上窜即逆抢。小便数,脉弱,即为人参汤证,故与一剂即愈,未见再发。'
2、半夏泻心汤
 [方药]半夏158党参108黄芬108黄连48干姜68 甘草68大枣3枚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献曝语: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当然敢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方觉有效。由配伍可知,以芩、连大寒之品,而配以干姜大热之物,以克服胃中顽固之病灶。笔者以此方用于有30年病史服药50剂治愈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于姓朋友。
医界珠玉
、《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陆渊雷氏云:'呕与心下痞,为胃病之证,肠鸣为肠炎与胃扩张俱有之证。此证若不下利,则为胃扩张;若下利者,则胃扩张、肠炎并发也。'又云:'患急性热病者,由于自然疗能专致力于抗毒,胃机能常比较衰弱,于是胃中食物停滞、发酵而成种种气体。凡是固体和液体变成气体时,必扩大其容积,使胃的内腔扩张,而成心下痞硬。气体由食管向上溢出,则成干噫、食臭。患胃扩张者,常因化学的物理的刺激,引起幽门梗阻,于是胃中水份不得向下输送于小肠。胃又无吸收水份之机能,水遂停留胃中, 使胁下有水气。停滞之食物腐败发酵,产生种种有机物来刺激胃壁而引起胃炎。结果使胃更能减退其运动消化机能,使胃的扩张越来越大, 炎症蔓延,以至于引起十二指肠小肠发炎,遂成腹中雷鸣而下泻。'又云:'此方虽名泻心,实非心脏之病,亦非古人所谓君主之心。《备急千金要方》列入心脏门,《三因方》以为实热,皆误也。'
、永富独啸庵氏云:'一位商人,患大便燥结,平常十日余一行,大便后肛门刺痛不堪,经过数年不愈。余诊之,其脉沉劲,脐旁左右有结块,连结心下。余曰:此病在腹,不在肛门,服药不能持久则不愈,商人欣然应诺,于是半夏泻心汤加大黄18,与之,令每日服2剂,数日以后, 大便通利,肛门不痛,商人来曰:病已愈,可停药否?余按其腹,知腹内含有连结之物尚未解开,先允许其停药,以看如何。过了几日,商人又来,言病又如故。于是再服前方,灸背数百壮,遂得全治。'
3、矢数道明氏治胃扩张症兼幽门狭窄云:'44岁男子,身体健康, 好饮酒,常暴饮暴食。后因胃纳不佳,巳将酒忌。但此次过食甜物,主诉昨天黄昏时分,心下不快,烧心。到傍晚则呕吐,呃逆频发,带臭味。内科医生诊断为胃扩张症,幽门狭窄症。体格瘦弱而衰,颜面色青,如烟熏样。脉平,舌苔白,主诉,口中不爽,呕吐后口渴。余诊治中,反复闻到带臭味之嗳气。腹诊,心下部至脐旁有块,好像横放团扇一样,按之其硬如石,幽门有明显地抵抗。稍见胃之蠕动膨隆,时时肠鸣,大便一日一行,小便正常,与半夏泻心汤加茯苓。服药十日,主诉症状大半消失,一个月可从事轻度工作。尽管本症似生姜泻心汤症(此方中减干姜为58加生姜8片、即生姜泻心汤,本症既似之,当以生姜泻心汤治之,其愈定不可疑一一笔者〉,但以半夏泻心汤加茯苓而治愈。'
4、汤本求真氏云:'此条表示柴胡剂(胸胁苦满)、大陷胸汤(结胸〉、半夏泻心汤(痞)三证之鉴别法。心下部膨满而硬,有自觉他觉的疼痛者,名结胸,大陷胸汤所主治也。但心下部膨满,无他觉的疼痛者,称痞,宜半夏泻心汤。柴胡剂不治心下满,并非治痞适中之方,以上鉴别法,临床上甚紧要。若详论之,柴胡剂主胸胁苦满,不主心下。大柴胡汤证虽有心下急,必别有胸胁苦满。若结胸及痞,则与肋骨弓下,无关系,可以区别。结胸证,心下部必膨满而硬,有自觉他觉的疼痛。痞证, 心下部膨满,有自发痛,但不坚硬,且无压痛,是三者之别也。
5、尾台榕堂氏云:'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或饮食汤药下腹,每漉漉有声而转泄者,可选用以下三方:即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也。'
、和久田叔虎氏云:'此方以黄芩解心下之痞,黄连去胸中之热,故名泻心。然其余诸味多以去水,故主半夏,与干姜为伍以散结,与人参为伍以开胃口。甘草、大枣和其挛急,相将以退胸中之热,治呕,去心下之痞也。'
7、吉益南涯氏云:'平野屋某之子,年十八,常患痫,发即郁冒,默默不言,但能微笑。恶与人应接,故围屏风,垂蚊帐,避人蒙被而卧。其时方大汗出,渴而引饮,饮汤水数十杯,小便亦遂之。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与半夏泻心汤。发则与五苓散,大渴顿除,小便复常, 续服半夏泻心汤。久之,痫减七、八,而后怠慢不服药,不知其终。'
8、山田业广氏云:'渡边之妻,腹满经闭数月,气宇郁甚。诊之,以为经闭不得通,不如先泻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与半夏泻心汤,七、八日, 经水大利,气力快然而痊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生姜10片甘草108党参108   (干姜38〉黄芩108 半夏158黄连38枣3枚切(后远田裕政先生考证分析,方内应无干姜)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献曝语: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又听济南市儿科中医大家侯汉臣先生在世时言:食复是一种极危险的病症,有一小儿患者,方10岁,在我处住院,后经我将其病冶愈。自已玩耍,出人室内,一切正常,活泼可爱,不日出院。其母做了肉包,使其饮食过量,发生食复,抢救无效,随即死亡。估计那时候先生也和我一样,不知此方能治食复。
医界珠玉:
、施发氏〈名发、字政卿,宋代人)《续易简方》云:'生姜泻心汤,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心下痞粳,干噫食臭。胁下有水,腹中雷鸣,下利发热,名曰食复,最宜服之。'
2、吉益南涯氏《成绩录》云:'一男子,年30余岁,心下痞塞,左胁下凝结,腹中雷鸣,过食则必下利。如此者6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
、《医事或问》云:'余前治京师祗园町伊势屋长兵卫者,病泄泻,心下痞顇,水湾呕逆,濒死矣。余知其病非经大瞑眩而不得愈。于是作生姜枵心汤三剂与之。当日七点,大吐泻,病人气绝。于是家内骚动,招请诸医诊之,皆曰巳死。因急招余,余又往诊之,测其脉、呼吸皆绝。然离其死后不足二小时,以药灌其口中,仍能通下,其夜九点,病人如梦初醒。开目见族人相集,甚是惊疑。乃言昼间因大吐泻,无气力,自觉神疲人睡,当然不知其他。既而呼饥,食饭三小碗。脉息如常,病已霍然288而愈,次日更加强健。此人幼年有吐癖,常食粥为生,虽至40余岁,偶食未曾食过之物,必呕吐。自此病愈后,任食何物而不再吐,享年70 岁。'
4、矢数道明氏云:'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中减干姜之量而加生姜。其应用为半夏泻心汤证,而有嗳气、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主治嗳气、食臭、腹中雷鸣、胃肠内发酵过盛所致之下利。此方应用于:胃肠炎、发酵性下利、过酸症、胃扩张等。'(从以上可知,此方可治食复一笔者)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柴胡158半夏128桂枝108白芍108黄芩108 党参108甘草58大枣3枚切生姜6片牡蛎158小茴香8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胃痛。
献曝语:胃痛一症,患者极多,有寒有热,如为寒性先用理中汤治之,均可得愈。记得学校有一位老师与笔者介绍一位患者说:'已在某医院服药百剂,胃痛不止,想改住他院。'可见胃痛之病,难治如此。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余自学日本中医大师矢数道明先生之著述,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伤寒)的第一阶段(太阳病)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少阳病)的症状方剂。
医界珠玉
、陆渊雷氏云:'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是桂枝汤症。微呕,心下支结,是柴胡汤症。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之轻者,为心下支结。山田正珍氏以为:'支结',属于痞硬之轻者,也就是支撑的意思。凡是心下之
病,感到硬满而痛,且不能用手触之者,此为(大)结胸。感到硬满而不痛,按之则痛,不欲按者,此为小结胸。感到硬满而不痛,按之则痛,虽痛,其人欲得按者,此为痞。感到硬满甚轻微,按之不痛,此为支结'。这是山田氏论大、小结胸、痞硬、支结之不同,可成一家学说。大、小结胸,俱挟水饮。痞硬、支结,则无水饮,即使有水饮,亦不为患。痞本来就能任人揉按,但不痛罢了。'
2、矢数道明氏治胃溃疡云:'49岁男子,十年前被诊断为胃下垂症。一个月前病情恶化,食后或空腹即觉心下疼痛,全身极为倦怠,起则头晕,疼痛放射至左胸及背部,欲吐不吐,胸中烦热,肠鸣亢进,胃下垂至骨盆。医院X射线诊察认为胃上部与十二指肠有溃疡,潜血反应为强阳性。因全身衰弱,医院曾劝其动手术。诊之,心下部压痛明显, 初与时方服后无效。改用经方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嘱其注意饮食,服药五个月〈日本方剂量较小),经医院检查结果,已无手术必要, 8年来一直身体健康。'又治胆石症云:170岁老年妇女,近半年来,心下至右胁下拘急,引起噫气,呕吐则痛苦难忍,经治疗不愈。心下痞塞,持续不解,时时嘈杂,嗳气,胸闷不爽,营养一般,面色不佳,无热,脉右弦紧,左沉细,舌苔白厚而垢,心下痞硬,压痛明显右季肋下更为严重,压之则呻吟,生活不能自理。近一周来,每日经内科医师注射,症状不减。内科诊断为胆石症或胆囊炎,其他医师则诊断为溃疡病。余诊断为胆石症,与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服药后,消去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服药三周后,腹部症状完全好转。服药三个月痊愈,以后数年未复发此病。'
5、浅田宗伯氏云:'此方,世医无不以为风药之套方。其实乃结胸之类证,心下支结之药也。但有表证之残余,故用桂枝也。《金匮要略》用此方于寒疝腹痛,即今所谓疝气者;又治肠生痈,腹部一面拘急,胁下强牵,其热状似伤寒而非者,宜此方。又世医用此方之候,当《伤寒蕴
要》之柴葛解肌肠,即小柴胡汤加葛根、芍药也。又此方加大黄,用于妇人心下支结而经闭者,乃奥道逸法眼之经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病】陈明:刘渡舟老师治疗脾胃病经验拾零
两味中药,和胃降逆千古一绝
九、胃病、胃炎、胃痛
张磊胃痛方
治疗胃脘痛经验(柴平汤运用)
学习《伤寒论》泻心汤方体会 - 杨慰 浦东第七人民医院 - 浦东中医药协会论坛个人空间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